1、应用范畴太大:一味追求“全局优化”,而没有意识到“全局优化”是建立在“全局信息”质量、及时性的基础之上,没有意识到优化算法计算时间随变量数目而多项式甚至指数增长的。在航空运作领域,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分解与定义(航线优化、航班计划、Tail Number Assignment, 大规模延误恢复)
2、业务应用场景考虑不完备:仅仅考虑“完美”情形,没有考虑例外情形,造成解决方案不能落地,比如、航班可能存在延误/取消/备降/跳过/紧急调用等各种情形。对分析算法的“非功能性”需求缺乏乐姐(比如计算时间窗口)
3、业务目标不清楚:实际中的业务问题通常是多目标的,如何平衡这些目标;有些“隐藏”的业务目标,灭有访谈出来(或者有些不能摆明面的业务规则)
4、业务逻辑(约束)的变动性:优化算法我们通常期望约束条件是明确固定的(这样优化算法才能有效求解),但实际业务运作中,有很多“软”约束(在可能的情形,尽量满足;如果不能完全满足,就逐步放松)
5、信息源了解不充分:很多数据/信息的获取是有成本的(甚至没有数据源),获取的数据存在时延和数据质量问题。比如,集装箱码头的Yard(堆场)优化建立在对集装箱Arrival相对精准的预测之上。
6、缺乏业务价值的客观估算:相对于当前的手段,到底能带来多大提高。一般来说,运筹优化的提升通常在10%之内(10%之上的提升通常靠业务模式创新、基础设施更新、管理流程优化或信息系统集成),对优化带来的业务价值要保持谨慎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