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考研思维导图——胆道疾病
这是一篇关于医学考研—胆道疾病的思维导图,干货满满,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编辑于2023-12-11 15:53:50胆道疾病
胆道的应用解剖
胆总管
直径0.6~0.8cm
长度4~8cm
胆囊(calot)三角
胆囊管
肝总管
肝下缘
意义:胆囊A在其中穿过
胆汁生成分泌
胆汁成分每天分泌800~1200ml
胆道系统的影像学检查
B超
所有胆道疾病的首选
V.S.
心、肝、肾、脾、胰疾病首选
不用于空腔脏器(气体)
气胸——首选胸片
胃肠道穿孔——首选腹部立位平片
胆肠吻合术(胆道内有来源于肠道的气体)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引流(D)
PTC——诊断
PTCD——诊断+治疗
适应证:胆总管下段以上病变
并发症:胆汁漏、腹膜炎(经皮穿刺损伤胆壁)、出血、胆道感染
作用
胆管显影——诊断
引流
胆汁——减黄
脓液——治疗胆管炎(AOSC)
引流液体(非结石)
V.S. T管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适应证:胆总管下段病变
并发症:可诱发急性胰腺炎(将十二指肠液带入胰腺→胰蛋白酶激活)、出血、穿孔、胆道感染
作用
胰胆管造影——诊断
切开oddi括约肌——取石(EST)——治疗
+D=ENBD——鼻胆管引流
胆汁——减黄
脓液——治疗胆管炎(AOSC)
MRI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
无创、无辐射、简单、准确
只能诊断,不能治疗
胆道镜检查
术中胆道镜检查
观察胆管内有无狭窄、结石、肿瘤等——诊断
取活检——诊断
利用网篮取石——治疗
术后经T管瘘管行胆道镜检查
造影——诊断
+施行碎石、取石、冲洗、球囊扩张、止血等——治疗
胆道畸形
胆道闭锁
特点
新生儿持续性黄疸最常见原因
主要是肝外胆管闭锁(85~90%)
发病率女性>男性
病因
进展性病变:出生时能排胆汁—发展→完全性胆道闭锁
病理
梗阻性黄疸→肝c损伤、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晚期不可逆)
分型
I型
只累及胆总管
II型
肝胆管闭锁
III型
肝门部胆管闭锁(最常见)
临表
黄疸(梗阻性)
大便陶土色
小便浓茶色
皮肤瘙痒抓痕
营养及发育不良
肝脾大(胆汁性肝硬化、门V高压)
诊断
出生后1~2个月出现持续性黄疸+陶土色便、浓茶色尿+肝大
辅检
B 超
治疗
原则
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在出生后2个月内进行(此时肝尚未发生不可逆损伤)
若手术过晚,病儿已发生胆汁性肝硬化,预后极差!
手术方式
尚有部分肝外胆管通畅,可用胆囊或肝外胆管与空肠行Roux-en-Y吻合
肝内外胆管完全闭锁,可用肝移植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也称: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特点
可发生在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好发于胆总管
分型
I型
囊性扩张(最常见,90%),扩张部远端严重狭窄→梗阻性黄疸→胆管炎
II型
憩室样扩张(少见)
III型
胆总管十二指肠开口部囊性扩张
IV型
肝内外胆管扩张
V型
肝内胆管扩张
临表——三联征
腹痛
腹部包块(表面光滑囊性肿块)—破裂→胆汁性腹膜炎
黄疸(梗阻性)
→胆汁性肝硬化(晚期)→门V高压
→胆道感染=夏科三联征——腹痛+寒颤高热+黄疸
FHD“飞虎队”
+休克+神经精神症状=AOSC
雷诺五联征
→胆石症
诊断
三联征+反复发作胆管炎(黄疸间歇性)+影像学(B超/PTC/MRCP/ERCP)→胆总管扩张
治疗
一经确诊,尽早手术(否则反复发作胆管炎致肝硬化、癌变、破裂等)
术式
完全切除扩张胆管+胆肠Roux-en-Y吻合(主要治疗手段,疗效良好)
胆石症
胆石分类
胆固醇类结石(>70%胆固醇)
纯胆固醇结石
成分
胆固醇>90%+胆红素、胆盐
部位
多位于胆囊(占胆囊结石80%)
剖面图
放射性条纹
X线(有无钙)
多不显影
混合性胆固醇结石
成分
胆固醇+胆红素、胆盐
部位
多位于胆囊(占胆囊结石80%)
剖面图
层状伴放射状条纹
X线
“混混爱显摆”
常显影
胆色素类结石
胆色(红)素钙结石(棕色石)
成分
含细菌
部位
肝内外各级胆管
剖面图
层状条纹,质脆、易碎裂→泥沙样
X线
部分显影
"黑色素"石
成分
不含细菌
部位
几乎都在胆囊
剖面图
层状条纹,质硬
X线
部分显影
碳酸钙/磷酸钙
X线
常可显影
胆石症分类
胆囊结石
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
肝总管+胆总管
胆囊结石
主要为胆固醇类和黑色素石
单纯胆囊结石默认为无黄疸
好发人群
3F人群
40岁肥胖女性
与雌激素(肥胖)有关
病因
胆汁酸、卵磷脂与胆固醇比例失调←
肝合成胆汁酸能力↓
消化道丢失胆汁酸↑
胆汁酸肠肝循环↓
排入胆汁中的胆固醇↑
胆汁淤积
长期肠外营养导致
临表
无症状(>70%,大多数)——无症状性胆囊结石
有症状
3F人群+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疼痛(胆绞痛)
其他表现
上腹部隐痛
胆囊积液(白胆汁)
特殊
黄疸
极少引起(默认无)
但mrizzi综合征可引起
形成因素
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汇合部位过低,胆囊管/颈结石压迫肝总管
临表
反复发作胆囊炎、胆管炎、梗阻性黄疸
小结石
—通过胆囊管→胆总管结石(继发性)
胆源性胰腺炎 (共同通道受阻)
←oddi括约肌损伤/嵌顿于壶腹部
←胆总管结石
胆石性肠梗阻
结石及炎症长期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辅检
B超
首选,诊断准确率接近100%
治疗
没有症状不治疗(70%)
手术指征
“儿童在后山,胆大逼盖茨,十儿孙一媳,有糖开心笑”
有症状才治疗(胆绞痛)
胆囊壁增厚>3mm(慢性胆囊炎)
儿童不做预防性手术
钙化、瓷化胆囊(癌前病变)
结石≥2~3cm,息肉≥1cm
主要看大小,次要看数量
结石越多,息肉单发越要切
糖尿病、开腹手术、合并有心肺功能障碍
7版,新版已删除
手术(胆囊切除术)
——首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查
指征
胆总管扩张直径>1cm
胆囊结石小(泥沙样结石)
怀疑胆总管异物或病变
肝外胆管结石
——胆总管下段(胰腺段+壁内段)多见
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下的胆管结石
分类
原发性:棕色石(胆色素钙结石)多见
继发性
多数: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类、黑色素石)
少数:肝内胆管结石(棕色石)排入肝外胆管
临表
平时一般无症状或仅有上腹部不适
当结石造成胆管梗阻
→黄疸
→胆管炎
=夏科三联征
腹痛
寒战高热
黄疸
辅检
B超(首选)
PTC、ERCP
MRCP(不需额外造影剂,简单而准确)
治疗
非手术治疗(术前准备)
应用抗生素(主要针对G-杆菌)
解痉、利胆
...
手术治疗为主
胆总管切开取石(开腹/腹腔镜)
主要术式
+T管引流
支撑胆管,防止狭窄,引流胆汁渗液,降低胆道压力 (有利于胆道切口愈合)
等待探查后乳头部炎症消退
便于从T管瘘管取出残余结石
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目前少用
适应证
胆总管远端炎性狭窄梗阻无法解除
胆胰管汇合部异常,胰液直接流入胆管
胆管因病变而部分切除无法再吻合
泥沙样结石(取不净,常用内引流排出体外)
ERCP+EST
行ERCP时,切开oddi括约肌取石
适应征:结石1~3枚且直径<1.5cm的肝外胆管结石
总结:T管问题
术后10~14天(2W)经T管造影
→>24h后无异常→试行闭管—病人无不适→关闭T管(2W闭管)
以前:2W拔管——肉芽组织生长中
—胆道通畅、无结石残留→术后4W拔管(纤维性瘘管)
→有结石残留→术后4~8W行胆道镜+取石→经T管拔管后的纤维性瘘管
以前:6~8W
肝内胆管结石
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结石
好发部位
“道阻且长”
肝左外叶、肝右后叶
与胆管肝管弯曲度大、长度长→引流不畅
特点
常同时有肝外胆管结石(继发性)
单侧胆管阻塞可无黄疸(肝内肝外胆管结石可有可无黄疸)
可多年无症状或仅有上腹部、胸背部不适
临表
急性胆管炎
=夏科三联征
腹痛
寒战高热
可有可无黄疸
—严重时→AOSC
→细菌性肝脓肿
—肝内胆管结石压迫→肝硬化→门V高压/上血/肝衰
→狭窄→AOSC/细菌性肝脓肿
→胆管癌
实验室检查
急性胆管炎
血WBC↑(N↑),核左移
肝功能酶学(ACT↑)
CA199或CEA明显↑→高度怀疑恶变
治疗
原则
无症状不治疗(观察、随访),有了症状应治疗(手术)
手术方法
胆管切开取石(最基本)
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同肝外胆管结石
肝切除术(积极方法)
切除病肝
清除
结石感染灶
不能切开的狭窄胆管
结石再发源地
防止病肝反复炎症导致癌变
胆道感染
14年81、111~113
急性胆囊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发生率:95%
病因
胆囊管梗阻
细菌感染
好发人群
3F人群
雌激素 →LDL↓、HDL↑(逆向转运胆固醇→肝)
病情发展
快
体征
右上腹压痛、腹膜刺激征、Murphy征(+)
B超
准确率接近100%
并发症
胆囊坏疽、穿孔
治疗
争取择期手术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发生率:5%
病因
胆汁淤积
重要因素
←长期肠外营养
细菌感染
胆囊缺血←AS
好发人群
老年男性
雄激素 →LDL↑、HDL↓→AS↑
病情发展
更快
体征
右上腹压痛、腹膜刺激征、Murphy征(+)
B超
发病早期不易诊断(易漏诊、误诊)
并发症
易发生胆囊缺血、坏疽、穿孔
V.S.特殊类型阑尾炎
治疗
一经诊断,及早手术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
=重症胆管炎
梗阻性——病因
结石(最常见)
肿瘤
胆道蛔虫(钻顶样疼痛)
胆肠吻合术
whipple术
Roux-en-Y术
化脓性——炎症性质+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浓汁反流→细菌毒素入血→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全身中毒/血压低)
临表
雷诺五联征=Charcot三联征+血压低(<90/60mmHg)+CNS受抑制表现(神志不清、嗜睡、昏迷)
实验室检查
血WBC↑(N↑),plt↓(脓毒血症抑制生成,破坏↑)
肝酶(ACT)↑
血胆红素(TBil↑、DBil↑、D/T>0.5)
辅检
B超(首选)、PTC、ERCP、MRCP
治疗(急诊手术)
抗休克同时
紧急解除梗阻并引流(核心)
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
PTCD
ERCP→EMBD(鼻胆管引流)
而后及时纠正代酸
MRCP×(只能用来诊断)
胆道肿瘤
胆囊息肉
病理分类
肿瘤性息肉
瘤+癌
非肿瘤性息肉
腺瘤样增生+不带瘤、癌
eg.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
辅检
B超(首选)
恶变危险因素
息肉>1cm
单发且基底部宽大
息肉逐渐变大
合并胆囊结石(≥2cm)和胆囊壁增厚>3mm
治疗
无症状、无危险因素——定期观察、每半年复查一次
无症状、有危险因素——
有症状、无危险因素——
有症状、有危险因素——
手术
息肉<2cm→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息肉>2cm/高度怀疑恶变→行开腹手术,便于根治切除
胆囊癌
最常见胆道恶性病变,90%病人>50岁,女性多见
病因
70%与胆囊结石有关
好发部位
胆囊体、底
病理类型
腺癌(最常见,82%)
转移途径
淋巴道转移
临表
早期无明显症状
晚期:右上腹肿物+消化道症状(食欲体重↓)+黄疸、腹水、肝衰(胆石症病史)+中老年女性(>50%)
实验室检查
CEA、CA199↑
胆道、胰腺、大肠癌↑,too
CA125——卵巢癌
PSA——前列腺癌
AFP——肝细胞肝癌、内胚窦瘤、卵黄囊瘤
敏感性高,特异性低
治疗
首选手术切除,放化疗大多无效
预后
术后长期生存率很低,重在预防
胆管癌
V.S.肝癌:胆管c型
定义
发生在肝外胆管,即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
病因
肝胆管结石
部位
上段胆管癌 (肝门部胆管癌)
最常见,50~75%
左右肝管至胆囊管开口以上
胆囊不大甚至缩小
黄疸出现最早(高位梗阻)且进行性加重
中段胆管癌
10~25%
胆囊管开口至十二指肠上缘(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
胆囊可肿大
黄疸出现早
下段胆管癌
10~20%
十二指肠上缘至十二指肠乳头
胆囊可肿大
黄疸出现晚
临表
黄疸(90~98%,梗阻性,进行性无痛性)+胆管炎(Charcot三联征)+胆囊肿大(±)
血清指标
血胆红素↑(TBil↑,DBil↑,D/T>0.5)
ACT↑
肿瘤标志物CEA、CA199↑
影像学
B超(首选)
CT、MRI、PTC、ERCP、MRCP
转移
肿瘤生长慢,远转少见
扩散方式:局部浸润(沿胆管壁上下浸润)
基底细胞癌、带状瘤、血管瘤,局部too
“鸡蛋带血”
治疗
主要是手术切除,放化疗效果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