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有关传播学概论的思维导图,包含了媒体技术与媒介组织、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等内容。
编辑于2021-06-27 16:16:35传播学概论
第八章 媒体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技术与传播技术
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技术善论
技术恶论
技术中性论
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技术决定论
社会决定论
技术与社会互动论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定理
媒介即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热媒介和冷媒介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电视人和容器人
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
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特点及社会意义
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
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项传播
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
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
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播
地位稳固
是一种社会组织
是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二、大众传媒而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公共性与公益性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对新闻选择和加工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研究
新闻信息内容选择的表现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国家和政府和政治控制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对传播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利益群体和经济实力的控制
广大受众的赎回监督控制
对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分为以下四种
个人的信息反馈
结成受众团体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下
主要内容
影响
资本主义下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名字参与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下
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渊源
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建立及其媒介规范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在探索中发展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当领导下的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多方面社会职能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了新课题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大众传播活动必须在国家政策保持统一轨道
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
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国家有权干涉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的概念
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
不同于群集
不同于公众
主要特点
规模的巨大性
分散性和异质性
匿名信
流动性
同质性
大众社会理论形成和变化
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如何评论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利润原则
宣传原理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作为市场的受众
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
第三节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
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
有关分众需求的证实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心绪转换
人际关系
自我确定
环境监测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优点
局限性
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
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
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受众的某种能动性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什么是传播效果
是心理,态度行为的变化
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的传播媒介活动
含义复杂
含义容易理解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环境认知效果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社会行为世范效果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短期的预期效果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长期的预期效果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穿过内容与传播效果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政治即有倾向假说
选择性接触假说
意见领袖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概要及特点
对此理论的研究
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理论概要
理论特点
理论研究与评价
第三节 大众传播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理论
起源于背景
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理论外围知识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关于新闻框架的证试研究
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第五节 大众传播与社会信息中的阶层分化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理论产生的背景
理论及其反命题
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问卷设计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
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的用途
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三、电视传播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
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
第三节 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的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人的行为是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活动
交往革命的发生改变互动关系模式
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现代社会中信息的环境化现象
拟态环境
似而非环境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
广义
狭义
本质特征
目标取向共同性
主体共同性
三种类型
结构功能传播机制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群体是个人在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手段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三项基础条件
群体意识的内容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群体感情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的功能
协调成员活动
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自我统一性
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实验报告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里
群体活动的基本原则
实验内容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三、留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第三节 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广义概念
组织定义
组织的结构特点
组织的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组织传播
织外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过程的过程与机制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下行渠道
横向传播
上行传播
组织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书面形式
会议
电话
组织内公共媒体
计算机 互联网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组织信息输入活动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内省式思考定义
内省式思考过程
自我互动理论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认知基模
基模的特点
行为之一
知识分类体系
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能力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定义
动机
首要动机和目的
建立与他人社会协作关系
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
相互认知是重要条件
可以满足精神与心理需求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面对面的传播
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
特点
渠道多,方法灵活
意义复杂和丰富
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平度高
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两个领域
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社会化
三、人际传播的自我表达
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无疑是语言
分为声音语言和书写语言
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姿态的传播功能
强调语言
补充语言
代替语言
控制语言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的直线模式
传播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结构性、序列性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能指”“所指”
符号的定义
二、信号与象征符
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伴生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话、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特点:象征性和体系性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表述和说明
传达
思考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
本身的模糊和多义性
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
受传者的意义
情景意义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人类特有的
特点
基本前提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相互推动的作用力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
三、印刷传播时代
表明人们已经拥有对信息批量处理的观念
四、电子传播时代
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社会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的定义
传播的实质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的定义(广义)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的定义
传播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人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本质区别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