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作者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编辑于2021-06-28 19:31:07约翰•麦克斯维尔博士,本身就是“共赢”的经典案例。他每年激励数千万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因此收获了他们的信赖和拥戴,成为“领导力大师中的大师”,获得了个人的成功。麦克斯维尔博士将自己40年研究所得融于本书,提出帮助他人的5个核心观点,25项共赢法则。讲透了如何通过共赢建立个人权威和顶 级社交关系的各种方法。学会这些技巧,你就用林肯、福特、马克•吐温的社交方式,轻松掌握卓越人脉,拥有坚若磐石的友谊,成为人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在这本书中,克里斯·安德森详细阐释了长尾的精华所在,指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的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尾。互联网的出现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也可以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互联网企业可以借此开拓全新的运营模式,传统企业也需要积极变革以避免被颠覆。长尾理论将一直搅动商业势力的此消彼。唯有善于并充分利用长尾理论的人,才能赢得未来!
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经济的重要性,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城市经济》却得出了城市和城市经济先于乡村和乡村经济出现的惊人结论,彻底颠覆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们数百年来给我们灌输的思想。这本书层层递进,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史上许多城市生老病死的真实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城市发展之谜,开启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约翰•麦克斯维尔博士,本身就是“共赢”的经典案例。他每年激励数千万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因此收获了他们的信赖和拥戴,成为“领导力大师中的大师”,获得了个人的成功。麦克斯维尔博士将自己40年研究所得融于本书,提出帮助他人的5个核心观点,25项共赢法则。讲透了如何通过共赢建立个人权威和顶 级社交关系的各种方法。学会这些技巧,你就用林肯、福特、马克•吐温的社交方式,轻松掌握卓越人脉,拥有坚若磐石的友谊,成为人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在这本书中,克里斯·安德森详细阐释了长尾的精华所在,指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的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尾。互联网的出现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也可以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互联网企业可以借此开拓全新的运营模式,传统企业也需要积极变革以避免被颠覆。长尾理论将一直搅动商业势力的此消彼。唯有善于并充分利用长尾理论的人,才能赢得未来!
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经济的重要性,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城市经济》却得出了城市和城市经济先于乡村和乡村经济出现的惊人结论,彻底颠覆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们数百年来给我们灌输的思想。这本书层层递进,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史上许多城市生老病死的真实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城市发展之谜,开启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第五章:思考
勤于思考
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懒得的人不停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谩骂、陷害、谋杀的历史
有脑子却不用等于没脑子;如果用,那么应该怎么用就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critical thinking
在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
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多少有道理的过程
关于“迷信权威”
逻辑错误
权威不一定正确
权威≠正确
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
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不是一回事
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
权威可能别有用心
权威可能并不存在
权威应该是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而不是用来迷信的
拒绝独立思考非常浪费时间
例子:工作时不自己琢磨思考,只做领导要求的事情→“兢兢业业”却“碌碌无为”
逻辑
思维陷阱
逻辑错误
形式逻辑错误
非形式逻辑错误
导致犯逻辑错误的最重要原因
概念不清
概念有两种
沿用至今的:一开始就正确,至今无必要丢弃
在人们修正认知、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被更正或丢弃的(例:“燃素”)
”脑子清楚“:脑里没有乱七八糟、毫无必要、不讲根据、混淆视听的概念
”脑子混乱“:他们构造世界的概念是粗糙、混乱、未经细分与整理的
搞清基础概念是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都是因为不重视基础概念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根源:害怕复杂,奢望简单
实际上是心理问题,而并非只是欠缺逻辑学训练
因果关系
基础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有时候,相互关联的两者间互为因果
举例:老师和学生,环境和人
要做一个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为这个世界其实也是有“心”的
双盲测试
例子:安慰剂
自证预言
例子:俄狄浦斯的故事;银行挤兑
出自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逆命题
例子
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
拒绝承担举证责任
方法:提出观点后,要求对方反证
逻辑: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我就是对的
这是一种逻辑错误(诉诸无知)
案例局限
不要以偏概全
对立论证
例子:“上司很愚蠢”的另一个解释
一旦认识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
张冠李戴
就算结论正确,有思考能力的人也应该拒绝那些逻辑混乱的论证过程
感悟与道理
“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
建议: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克服恐惧
阻碍思考的诸多障碍都可以归结为恐惧和恐惧带来的懦弱
很多时候所谓的善良不过是懦弱的表现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有恐惧
恐惧需要客服,勇气需要积累
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正视自己的恐惧
要理解别人的恐惧
辅助工具:语言
我们的思维会受到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
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
举例
父亲禁止我使用“……本来(原本)就是嘛!”
报社记者刻意用“事实上”开头,剔除偏见
有助于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刺激思考的句式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会有人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需要刻意回避的句式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我发现……还是很有一些道理的
要是……就好了!
第六章:交流
学会倾听
从某种意义上讲,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
走神
讲话的速度<<思考的速度 + 不知道听的时候可以用多余的脑力做什么→倾听时走神
模式拼接能力
即,处理零散信息时会不由自主把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
虽然有固有局限,但也能被有心人主动利用、控制
对策:不停收集、整理、修正判定类知识
不应该做什么:克制“过早质疑”
原则: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讲完
说者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必要信息讲完,打断讲述、提出质疑会提高表达难度
随着讲述的发展,对论述内容的理解会发生变化,疑问也会发生变化
驳斥刚开始的讲述是难度最低的,过早质疑的人会产生自以为是的幻觉,让听者不由自主进入排斥状态
应该做什么:“回顾”与“预期”
只有记得住要点,才能理顺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顺逻辑本身并不难
有效理解的关键在于隐含信息
回顾
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比自己估计的差得多
在倾听时有意识地为了真正记住而反复认真回顾
在重要场合(课堂、会议等)借助辅助工具(笔记、照片、录音)来帮助记忆
判断
事实
“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
看法
“他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里”
预期
猜想“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
好处
自动增强听者的注意力
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听者论述的内容
使听者“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
重要习惯:主动帮助听者进入“倾诉”状态
情绪上的反应
给予说者鼓励性的信号
哪怕不喜欢,适度控制反感情绪,有助于获取信息
调动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一切表达方式
逻辑上的反应
例
“那你的意思是……咯?”(武断,容易导致误解)
“那你的意思是不是……?”、“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清楚的确认,无副作用)
说与不说
每一句话都是有归属的
一般的建议
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能说的话、该说的话、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
更为有效的建议
通过努力、积累成为能说更多的话的人
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适用于分享知识
不适用于日常交流
共生状态
普遍存在的言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一个人的真理在另一个人那里可能就是谬误
真理是相对的
真理并非一成不变
任何观念都是平等的
脱离共生状态→需要寻求真相→需要讨论
三个讨论原则
一 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瓦茨拉夫·哈维尔《对话守则》
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不做人身攻击
保持主题
辩论时要用证据
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对话要有记录
尽量理解对方
某个基本原则被忽视、放弃、违背时都是有明显信号的
如果发现自己或对方不再遵守该原则,马上停止讨论
二 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自以为是
是每个人成长阶段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如果能用自己的“有知”去平静地接受自己的“无知”,我们就不会像西西弗斯那么倒霉了
教育的本质:教人跨越“自以为是”
如果在讨论中发现自以为是者的存在,退出讨论
不要自以为是到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时间、有责任、有义务带自以为是者跨越“自以为是”
三 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知识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者理解
如果有人在交流过程中说“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对话就该结束了
讨论的焦点在于“事实”而不是“看法”
一方若用“我要保留我的看法”作为最后的挡箭牌,他的意思是“去你的,别再入侵我的领域了……”
“他们误以为很多想法是自己的,殊不知他们是隶属于那些想法的”
正确复述
沟通是双方“编码”、“传递”、“解码”的过程
不同人的“编码/解码”机制常常不相同
有必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反馈机制:“你的意思是……,是吗/我理解得对吗?”
勤于反思
在对方眼里,我们可能也是“固执己见”的
反思要点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摆脱经验主义,不仅需要对道理本身的了解,还需要勇气
例:股市跌时绝大多数投资者会“割肉”而非“补仓”(被恐惧打败)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人会无比珍爱自己的“经验”以至于“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问题都像钉子”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避免犯同样错误的风险
有些错误是因习性甚至人性本身而生,即使保持记录也不可能完全避免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观察
平时多琢磨“他们为什么那么想/做/看?”
避免用“傻逼”来评价与自己想法、做法、看法不一样的人
阅读
不一定要有目的
随意闲翻同样有益
经常使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读杂书会提高一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助于在遇到未知时,迅速在已有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耐心等待以获得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
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不确定的想法,记录下来,不一定非要急着获得答案
很多人不懂等待的必要性,结果同样等了(因为不等也得等),但等来的结果与耐心等待是不同的
第七章:应用
1 兴趣
多数人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只要能做好且做得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没兴趣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根据孩子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
绞尽脑汁让孩子学会、做好
2 方法
同样成功的人用的方法可能不同甚至相左
所谓“好方法”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
与其不停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
3 痛苦
明白自己的痛苦其实并没有自己感受到的那么强烈,告诉自己我一定不是最痛苦的人
人类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如果不对这种功能加以控制,就会遇到“反复重犯以往错误”的尴尬
对策
记录尴尬
面临尴尬时,弱化痛苦→减少大脑的主动遗忘
举例:背单词
4 比较
用“比较”的方法定义成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尴尬的结局
看透却选择逃避的人,是心智力量太弱
看透而坦然接受的人,运用自己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幸福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而哪些不必,然后把时间花在后者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与自己比较
5 运气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概率是独立于任何人而存在的,因此绝对不会仅因为我的期望就发生任何变化
真正的“赌王”只想办法赢,从来不赌
好运发生应该开心,坏运气降临也要平静接受
乐观生活、坚持努力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当一个人没有准备好,对他来说,不存在任何机会(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当一个人准备好了,随处都是机会,而且所有机会都是切实的、可以把握的
6 人脉
量力而行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
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针对个体,比人脉更重要的是资源
真正的关心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建议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 自卑
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
每个人都有“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
对三者感觉的偏差导致了扭曲
“感觉”是不准确的
自卑不是缺点
如何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
停止嘲弄他人
嘲弄他人的“弱”往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真正的“强”不需要证明
嘲弄者必被嘲弄
忘记自己的优点
所谓“谦虚”和“低调”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可以减少优点与缺点之间的落差,减缓不必要的痛苦
把“优点”和“缺点”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平静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特点
使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在“无伤大雅的缺点”方面适当放纵自己对克服“可能会给他人造成伤害的缺点”有巨大帮助
8 灵感
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目标,可以积累很多原本甚至想象不到的素材
举例:怎样举例说明“被遗忘的重要人物”
记下句子“我们的社会倾向于遗忘那些重要的人物”,读到相关人的文章时,在句子旁记下人名
鸡尾酒效应: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
灵感:通过精巧的勤奋,积累大量的信息,量变到质变
成功的本质:花时间精力锁定方向目标,然后投入时间积累
9 鼓励
大多数人必然跟大多数人不一样
鼓励一个人是没有什么风险的
鼓励他人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
10 效率
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一直用100%的功率运转,人也一样
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用于处理意外时间和休息
要做一个正常人
不见得一定要做到极致才可以
平庸的人也有权利快乐
11 节奏
例子:健身房坚持的人的比例极低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正确的策略
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在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联系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
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12 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时间
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13 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是浪费生命,被他人和现状左右自己的心态是可悲的
积累
接受不能改变的→接受积累的本质:天长日久→改变可以改变的
相信积累的力量,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指数级增长
习惯决定命运
“怕麻烦”会“利滚利”
生活方式健康与否是积累出来的,慢性病就是死刑缓刑
积累不限于一代人的努力
结论:越早醒悟越好
为过去买单,为将来准备
尴尬是自找的,过去犯错,现在就要承担后果
为了将来不再面临尴尬,必须改变今天的观念行为
即使遇到了尴尬,即使感觉“没时间了”也要选择积累
践行: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目标——拆解目标——列表——寻找方法DO——验收
日常重复性的事情要形成流程,这样可以不占内存地运行
不能及时行动的原因
内部:害怕失败
外部:过分在于外部评价
我的观点:渴望不够强烈、目标太大无从下手
失败
李笑来观点
记录自己的失败,但是要弱化痛苦的成分,因为大脑为了保护自己会弱化痛苦的记忆
应用我最近看到的斎藤勇的《暗黑心理学》里有一条:用失败的经验去想象成功的场景,个人认为这个方法更有操作性
失败只有一种:半途而废
大概对于李笑来来说,一件不正确的事情根部本不会开始,所以也无所谓失败
而对我来说失败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有时候不知道事情该不该做,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是没有意义的
当一个人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对他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
培养时间感知力,制定时间预算并且验效,形成多任务操作系统
今天下载了timepage和时间块,分别用来做计划和验效
真正的关心只有一种
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当我们把时间花在某个人身上的时候,就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自己生命的一段
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那个人和那件事都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第四章:学习
效率本质
学习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使人们拥有更多能力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一个人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每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就感觉自己好像重生了一次
知识的获取是不可逆的
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拒绝学习→没有机会知道收获有多好→没有学习的动力
学习→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成为起点,学习愿望↑
基本途径
体验
试错
观察
阅读
别人的体验、试错和观察
使快速的经验积累成为可能
主要手段
思考(正确地思考)
经验局限
例子:猴子的故事——语言、逻辑的缺乏导致“经验主义害死人”
个体的经验有限
例子:强光喷嚏反射、色盲、同性恋
很多时候我们根据自身经验完全无法想像他人的体验究竟是什么样的
群体的经验有限
根源:人类的寿命有限(无法全程经历)
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沟通障碍的本质: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信息
“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
而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想过要去的地方”
自学能力
基础: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前:甄别信息是否可靠、有效
阅读后:进一步处理信息
需要记忆的:记住;可能需要依赖复习才能真正记住
不需要全部记忆但又有用的:用文字存档,并保证将来能找到
新旧信息相似但不同:花时间分辨以免使用时出错
新旧信息间存在关联:想办法研究清楚以融会贯通
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
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文学只是文字应用众多领域中的一个而已
除了文学,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如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而且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为重要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之后,真正的学习才算开始
例子:学英语要在“用”中学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选择性输入(只听自己喜欢听的,只看自己喜欢看的)会阻碍心智的发展
如何对抗选择性输入:反刍(chu)
把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支持的、反对的、无所谓的观点和论点记录下来
无法理解的:写下疑惑
支持的:写例子理由
反对的:写例子理由
无所谓的:记录原因
了解学习的进程
幻想:只要努力就可以不断进步
现实:进展和时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
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经历“量变到质变”,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第三章:管理
1 估算时间
侯世达法则
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原因:“意外”接踵而来
只有完整地执行一次任务,任务的属性由“意外”变为“熟悉”之后,才有可能顺利解决这些“意外”
提高估算时间能力
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
2 及时行动
拖延
本质: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借口:“无法进入状态”
常见原因: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
本质原因:恐惧
来自内部的恐惧
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
认知性错误:认为能够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做好的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对策:认清并接受现实——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勤能补拙的前提是接受现实
来自外部的恐惧
过分在意外部的评价
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
真正能做对、做好的人绝不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知道其中不易
对策:没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
紧迫感
就人的主观感受来说,时间的运动是加速前进的
因此,“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
唯一策略
现在就开始
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
总好过什么也不做
3 直面困难
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回避困难
合理的时间安排: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约出来的时间用来处理困难部分
接受惩罚是积累经验的起点(吃一堑长一智)
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枯燥无趣
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没有完整完成任务,相当于没有效率
4 关注步骤
三思
何事(What)
何因(Why)
何法(How)
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细分、拆解任务,越具体越好
对任务的每一次“具体化”与“细分拆解”都要反复询问“原因”
举例:背单词
如果某位学生正在准备托福考试,而且已经意识到他的任务是扩充词汇量,那么他该去背哪些单词?书店里有很多词汇书,他应该选择哪一本?正确答案是:视情况而定
这就是在回答“何事”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现在假设这位考生已经搞定了基础词汇,又选择了我写的那本《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那么他所面对的任务的“内容”就比较具体了。但是,还可以再具体一点
扩充词汇量→托福词汇→托福核心词汇→21个单元→每个单元大约 100 个单词→一个单元分2次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对任务的每一次“具体化”与“细分拆解”都要反复询问“原因”。但这还不是很难
有了这样的结果,就可以开始思考“方法”了
他应该具体如何操作呢
先尝试做一两个阶段,测量一下完成一个阶段需要多长时间
按照测量的结果制作一个时间表
背单词需要重复,每3个阶段过后要留出与完成1个阶段相等的时间去复习
每完成总任务的1/3,就增加与完成1个阶段相等的再复习时间
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快速重复记忆
做出以上规划后,还要认真思考完成每个阶段的具体步骤。当然,越具体越好
每天早晨腾出一点时间
把前一天背过的单词朗读至少 2 遍
听录音,跟读当天要背的单词3~5遍,主要关注发音、拼写,顺带看看词义,能记多少就记多少,不求速成
上午利用闲暇时间通读词汇列表,并反复阅读例句
下午用专门的时间把当天要背的单词集中背2~3遍。可以一边读,一边抄,一边背,不要只是坐在那里呆呆地盯着词汇看
空闲的时候反复听当天要背的单词,重复次数越多越好
晚上睡觉前复习当天背的单词
有了这种思考,随后的一切行动会因此变得相当容易
像项目管理者一样思考
花时间落实每一个步骤后再有效分配任务、制定计划
通过关注“方法”反复拆分人物,最终确定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
5 并行串行
思考任务之间的关系
多任务操作系统
两任务并行
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
前提:足够了解两个任务;对自己有足够清楚的认识;主动并行(被动发生的并行任务只会降低效率(例:接电话))
分辨哪些任务可以并行的前提是“大任务被划分成足够多又不太多的小任务”
切分时间
比喻:处理器
一个处理器在一个时间段内其实只能做一件事,因为它只有一个个体、一个时空。而多任务操作系统把一个长时间段划分成很多短小的时间片,每个时间片只让处理器执行一个进程(Process)——尽管同时可能有多个进程需要处理
关键:进程不是按照其本质属性被划分为子进程,而是被处理器的时间片硬性划分为进程片
例子:很酷的健身教练
如果学生迟到,马上开始上课,但不延迟下课,且正常收取费用。准时下课才能不耽误下一位客户的时间
即便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没有课,他也不会延长那一个小时
有效地减少一种令人恼火的情况——因其他人的错误而耽误自己的时间
6 感知时间
李敖:事件日志
只记录事件本身
基于结果的记录
知道自己做过了什么
柳比歇夫:事件-时间日志
基于过程的记录
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
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战胜焦虑
估算工作量时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
7 记录开销
三组练习
做完:筋疲力尽,心惊肉跳
养成记录时间开销的习惯
8 制订预算
养成每天制作时间预算的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
制作列表,罗列任务,同时估算时间
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需要选择(生活就是选择)
给任务标上权重
重新审视,修改权重,分辨“真的重要”和“显得重要”,“真的不重要”和“显得不重要”
判断是否“重要”的标准: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
理智:有趣≠有用
养成任何一个习惯都需要挣扎
9 计划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成功的定义
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如何证明目标现实可行
已经有人做到了
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现实
“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代表我也能做到
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行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才是理智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计划总被变化打乱
原因:计划过于长远
对策
制订计划时考虑到变化
以自身情况分析自己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
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越容易实现
长期目标、人生理想固然要有,但太遥远总是看不清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要一上来就制定过长的计划,长期计划的能力需要渐渐培养
有些时候没必要做计划
为什么
有时任务非常简单
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举例:健身房
开始
几年前我开始去健身房,就没有制定任何目标和计划
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反正锻炼总比不锻炼好,健康最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做了一件事——坚持
尽管因为实在抽不出时间和精力,中间也有过几次短期的中断,可一旦忙得脚打后脑勺的阶段过去之后,我会继续定期去健身房
虽然也有过不愿意再去的时候,但我知道那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进阶
两年后的某一天,我突然觉得有必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比较专业的健身计划了
当我拿出纸和笔,不停地罗列细节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一个重要事实
其实,我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完全不具备制定有效健身计划的能力!现在必须有意识地加强练习
对策:试错
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
不怕失败,汲取教训,自我调整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10 列表
举例:去超市买东西
经验
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
方便携带
不会因断电导致文件损坏
价格低廉
可随手写画
出错可能性小
列表没必要工整
列表一定要 随手可及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方法
如果在本阶段期间有新的想法和主意,不要更改当前列表
启用另一个列表(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新主意记下来
然后马上回到当前任务列表,专注于当前任务
优点
不会影响当前任务进度
完成当前任务后,“下一阶段列表”上已有相当数量、非常具体的待处理项目
这些源于自己的新鲜主意,求之无计,做之欢喜
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用来保证当前任务确实能如预期一般完成
制作可以勾画的核对列表,逐一核对,避免缺漏
例子:出门要带的东西,超市要买的东西,项目注意事项
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放弃,最常见的放弃方法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
一个人最终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过自己的成功, 而是坚持
开始任务之前要先判断列表所代表的任务是否现实,如果确实觉得自己能够完成这个任务,那就着手去做,而且一定要执行到底
11 流程
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
流制定程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对于重复性任务)
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
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
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
举例:打电话
在电话簿备注此人在通常情况下方便接电话的时间
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方便接电话的时候,发短信确认(手机里存短信模板方便调用)
给联系不频繁的人发短信,在末尾加上自己的姓名
打电话前用便签/本子罗列通话要点,确保通话逻辑清晰
如果电话没有拨通
做好记录,防止自己遗忘此次沟通任务
最好用手机给对方发短信简要说明事由
换位思考:对方是否知道我的身份、电话号码
如果电话拨通了
自我介绍
如有必要,通话过程中记笔记,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替对方着想:“您不用记 的,我只是先告诉您。随后我会通过邮件(或者短信)给您发个备忘”
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思考个中细节→做事仔细
12 预演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
准备不足,所以害怕
13 验收
为任务的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例子:考试——小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让我们注意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为专注
这也是领导者的基本能力
流程
问自己:怎样才算“做好”
拆分子任务,子任务的验收标准可能已经自然存在,“如果这个做不好,那么下一个就没法开始”
在开始任务前写下预定的(恰当的,不过高或过低的)验收标准
在任务完成时,拿出标准对照一下
第二章:现实
速成绝无可能
期望速成的主要原因
微观层面
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
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
宏观层面
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满意程度和其年龄分布大致为U形
走势
15岁开始持续下降(不再无知无畏)
慢慢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上微不足道,开始拼斗、挣扎
45岁渐出苦海
历时30年,观察、感受、思索、理解、实践、回顾,直至恍然大悟或误入歧途
自我满意度持续下降→浮躁→巨大的心理压力,恶性循环
交换才是硬道理(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不成熟的人
只会想“我要”,但其实一无所有
无积累
无方法和经验
欲望有时还会因得不到而更强烈,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努力的时间精力,陷入死循环
稳健的人
积累多
“我要”可以用“我有”来满足
即使“我有”的暂时不够,借助已有的努力/勤奋/投机的方法经验,假以时日定如愿以偿,良性循环
如何摆脱死循环
用好手里拥有的
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想办法识别死循环和恶性循环
在好像不可能的时候跳出去
出者存,困者亡
具体方法:“我有”和“我要”
列出“我有的”和“我要的”
划掉“我要的”里不能用“我有的”换取的
判断剩下的那些能用“我有的”换取的“我要的”里,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做重点标记
偶尔有一些“我要的”不能用现有的“我有的”换取,却必要、重要、不可或缺,认真考虑用什么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去换取
其他
辅助手段:想到“我要什么"时马上提醒自己思考"我有什么"
如果发现什么也没有?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
完美永不存在
自我标榜的“完美主义者”
所谓完美主义,原因是不懂→无事实依据→好高骛远,不现实→要求太高容易做不到→容易受伤→脆弱
因为“做不好”而不做→“做不好”其实是“不能一下子做好”→问题是没有什么是可以一下子做好的→什么都不做→一事无成
真正优秀的人
有时被别人称作完美主义者
“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
努力接近完美,也忍耐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
未知永远存在
举例:自学中的“牛角尖陷阱”
为了进步,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有些问题没有答案
有时答案不一定是初学者能搞懂的→“暂时不问为什么”可能更划算
“第一章的内容需要在掌握后面某一章的知识之后才能深入了解”几乎是所有高难知识体系的普遍特征→如果钻牛角尖,想要“马上解决当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则会常常吃亏
策略:先把问题记录下来,然后继续前行,以后再重新审视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
向往另一个职业→对当前职业心不在焉,无甚积累→许多职业不过分依赖天分,或甚至只依赖积累→在当前职业落后→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作借口→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越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越强烈→最终迷失方向
最优策略:接受现状,良性循环
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
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心无旁骛,专注做事
不要常常觉得苦,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与时间做朋友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什么是正确的事
核心判断:是否现实
愚蠢的行为来自于:否定现实,逃避现实
接受现实
接受现实不容易,例:人类用2500年理解并接受“资源稀缺”
要平静并理性地、百分百地接受现实
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没有别的办法。浴火重生
牢记、坚信,通过记录、思考反省自己的念头,甄别不现实的念头
速成绝无可能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完美永不存在
未知永远存在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
第一章:醒悟
孰主孰仆
概念:元认知能力
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
何谓心智
概念:心智(mind)
心智≠ 智商
心智=知识+经验+思考方法、模式
心智开启后,即不断自我积累、过滤
我的案例
例
10元的计算机学习班、统计学、销售→英语教学
曾拒绝学习盲打→无意学会盲打→打字速度提升→大量读书笔记→懊恼以前浪费时间
小结: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甲: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不知道→去学→很多年后找到用处、享受好处→既有经验成为心智的一部分→遇到新的学习机会→采取同样策略→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
乙: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不知道→不学→永远不知道有什么用因为从未拥有这项技能→凭经验得到结论:不学也没什么→需要用技能时只是尴尬并慨叹,但仅限于慨叹→再遇到机会→依然选择放弃
看穿、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几个问题
问题
举例:读书
任务及期限
慌乱
举例:托福作文课学生
“既勤奋又懒惰”
原因:时间恐慌症
表现
“没时间了”
虚假的勤奋
忙于寻找捷径
解决
比喻:钥匙不在锁上
问题不在时间上,而在自己身上
写在前面
本书定位: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不是时间管理书籍
主张时间不可管理、一切都靠积累
不是成功学书籍
基于比较的成功观,是伤人的、害人的
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不是心灵鸡汤式的书籍
只有脆弱的人才不断需要安慰
现实是残酷的,生活是艰难的
这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
有用的道理往往都是简单的,甚至简单到令人忽视
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
因为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不值得读
前言
写作及重版的过程、动机
序
朱敏
俞敏洪
书籍简介
作者: 李笑来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0
时间管理相关书籍推荐
《时间管理7堂课》
《暗时间》
《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
《时间投资法》
《儿童时间管理全书》
《吃掉那只青蛙》
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