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引爆流行》读书笔记
在这本《引爆流行》中,作者德里克•汤普森通过开创性的调查,揭露了“流行何以成为流行”以及“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动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汤普森认为,在“迷恋新奇事物症”和“恐怖新奇事物症”之间有一种临界张力:观众对新事物又爱又惧,却不由自主地渴求。技巧在于,要找准甜蜜点——既要有令人惊喜的内容,又要有足够的传统习俗,以便吸引核心观众。汤普森将其称为“美学灵感”。
编辑于2025-08-06 17:59:39在这本《引爆流行》中,作者德里克•汤普森通过开创性的调查,揭露了“流行何以成为流行”以及“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动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汤普森认为,在“迷恋新奇事物症”和“恐怖新奇事物症”之间有一种临界张力:观众对新事物又爱又惧,却不由自主地渴求。技巧在于,要找准甜蜜点——既要有令人惊喜的内容,又要有足够的传统习俗,以便吸引核心观众。汤普森将其称为“美学灵感”。
这本书由史蒂夫·帕弗利纳所著,作者从计算机数学学霸到游戏公司老板再到全球个人成长导师的转变,为读者提供了7个个人成长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真实、爱、能量三大基础原则和一体、主导、勇气、清醒自主四大复合原则。书中强调成长的本质是持续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真相,提倡通过写日记、深度交流、设定目标等方法来实现个人成长!
这是一部结合个人成长与社会变迁的励志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逆境中突破困境、实现自我超越的主题。书中将社会议题融入角色命运,强调面对失业、家庭变故等挑战时保持坚韧的重要性,传递出"沉默中努力"的坚定力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这本《引爆流行》中,作者德里克•汤普森通过开创性的调查,揭露了“流行何以成为流行”以及“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动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汤普森认为,在“迷恋新奇事物症”和“恐怖新奇事物症”之间有一种临界张力:观众对新事物又爱又惧,却不由自主地渴求。技巧在于,要找准甜蜜点——既要有令人惊喜的内容,又要有足够的传统习俗,以便吸引核心观众。汤普森将其称为“美学灵感”。
这本书由史蒂夫·帕弗利纳所著,作者从计算机数学学霸到游戏公司老板再到全球个人成长导师的转变,为读者提供了7个个人成长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真实、爱、能量三大基础原则和一体、主导、勇气、清醒自主四大复合原则。书中强调成长的本质是持续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真相,提倡通过写日记、深度交流、设定目标等方法来实现个人成长!
这是一部结合个人成长与社会变迁的励志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逆境中突破困境、实现自我超越的主题。书中将社会议题融入角色命运,强调面对失业、家庭变故等挑战时保持坚韧的重要性,传递出"沉默中努力"的坚定力量!
《引爆流行》读书笔记
书籍信息
作者: [美]德里克•汤普森
《大西洋月刊》高级财经编辑、专栏作家,他的Twitter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值得关注的Twitter 之一
副标题: 如何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成为流行制造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9-5
相关书籍推荐
《引爆点》
《引爆用户增长》
《金字塔原理》
引言 征服世界的歌
《勃拉姆斯摇篮曲》传遍世界的原因
随着德国移民潮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勃拉姆斯在创作中引用了历史悠久的地方音乐元素
虽然歌曲是原创的,但“它确实让我们有一种惊人的熟悉感
它包含地方歌曲的隐喻,也深藏着汉堡这座城市的记忆”,最终形成一种“隐秘但可识别的效仿”
本书主题
爆火的流行文化产品是不是遵循着特定的原则制造出来的?这种原则是什么
我们关注什么?为什么关注
观众渴望意义,他们的喜好由一些对立的相互关系牵引着
复杂性和简易性的关系/新事物带来的刺激和熟悉性带来的舒适感之间的平衡
本书核心问题
制造人们喜欢的产品的秘诀是什么
复杂性和简易性的关系/新事物带来的刺激和熟悉性带来的舒适感之间的平衡
为什么一些产品在市场上失败了,但是类似的想法被继续坚持,却获得了广泛的流行
本书论题
产品制造者怎样才能将其理念传达给受众(发行和营销)
产品制造者如何才能创造一个事物让人们愿意和ta的观众的观众分享
产品不断变化,时尚来来去去
但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结构是古老的
归属感、逃脱、受启发、理解和被理解这些最基本的人类需求是永恒的
这就是流行产品的故事纵贯古今但是和谐一致的原因之一
我们将会看到,不论是创造者还是观众都一直重复着过去文化中的焦虑和喜悦
市面上大获成功的流行文化产品,其精心伪装的熟悉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产品呈现出来的内容本身
在政论文章里,它将读者早就想过但是一直没有付诸语言表达的观点用新颖生动、令人兴奋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电视剧里,它将观众熟悉得觉得自己就是这些角色的人物放到外星世界里
在艺术中,它将古老的意义用炫目的新形式传递出来
在美学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专门用来形容从面对新事物的焦虑到理解之后的满足感的瞬间感受
这个名词就是“美学上的灵光乍现”
大多数消费者既对新事物充满着期待,又深深地恐惧任何太过新潮的事物
最好的流行文化创造者具有一种天赋,他们能够将新和旧、焦虑和理解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含义
他们是搭建“熟悉的惊喜”的建筑师
内容为王是可能的,但是发行却能缔造整个王国
不仅要设计完美的产品,而且要策划周全的发行方案,将其送到正确的用户手上
是一个新流行事物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争夺全球关注度的时代
无论如何,人们都会朝着熟悉性的方向转变,而技术也会塑造这些熟悉性
第一部分 熟悉的惊喜(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我们喜欢的事物)
名望的力量(重复曝光效应)
莫奈vs居斯塔夫·卡耶博特,同样才华横溢的印象派画家,为何莫奈在后世更为出名
莫奈、雷诺阿、德加、塞尚、马奈、毕沙罗、西斯莱
卡耶博特七贤,印象派核心画家,詹姆斯·卡廷研究结论认为,是卡耶博特的逝世促成了印象派画家精英群的建立
卡廷的实验表明人们更喜爱他们曾经见过的画作
观众们更喜欢那些能带给他们某种思想震撼的艺术品,而这种感觉经常源于“我熟悉这幅作品”的潜意识
印象派经典画家的画作固然优秀,但它们的名声也有赖于重复曝光带来的影响
曝光率的缺乏很可能是导致卡耶博特默默无闻的一个原因,即使他的画作同样优秀
阿黛尔的歌曲vs其他同样作曲优秀却不流行的歌曲
歌曲成为流行曲的要素:令人难忘的旋律(品质是通向成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精妙的营销活动(后者更加重要)
“流行预测者”和“摸底者”的运作模式表明,及格线以上的歌曲推出市场以后,其词曲本身的精妙程度并不会使它成为一首异常火爆的歌曲,而曝光度则会推升火爆度
流行的未来越来越难以预测。因为广播和电视的传播力量逐渐民主化,而曝光的渠道不断增长
特朗普vs其他精英总统候选人
政治就是娱乐,每一次政治竞选活动都是一场媒体的盛会
特朗普的当选与他在自媒体上的曝光有很大关系
熟悉感向消费者偏爱转变的逻辑链条
熟悉感
研究者发现,当消费者一无所知的时候,广告是最有力的
消费者占有的信息量越小,企业品牌在市场营销中的影响力就越大
如果消费者不知道他们搜寻的商品的真实价值,他们会以商家的商标为指引
但是,当他们自己能够掌握一个产品的绝对价值时,他们就会忽略广告和品牌
熟悉感→喜爱(如何从“我觉得这个东西和其他某个东西很像”转变成“我喜欢这个”)
康德《判断力批判》指出,快乐会从思想的“自由活动”中产生
心理学“元认知”理论,人类能够认知自己的认知,感受自己的感受
容易感知的认知——“流畅性”
流畅的观念和产品理解起来更快,而且能让我们感觉更好
绝大部分人普遍喜欢他们认同的观念、容易识别的画面、容易联想到自身的故事,以及容易解决的谜题
流畅性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就是熟悉度。一个熟悉的观念容易被接受,并且易于记忆
认知困难——“不流畅性”
人们趋向于认为不流畅是一个信号,说明某些事是错误的
这就是“少即是多”或者“越少越好”效应,它意味着思考越少,喜欢的可能性越高
当某些事情难以思考的时候,人们会把思考过程的不适感转移到思考对象身上
流畅性的吸引力显而易见
但人类是复杂的,既好奇又保守,既渴求新事物又偏爱熟悉的事物
熟悉感并不是结局,而是一种开始
人类还需要一点与之对立的观点,人们想要被挑战、被震惊、被冒犯、被强迫思考
如果大部分人只喜欢他们熟悉的东西,又怎么能创造出一个新事物
你还有可能用熟悉的方式创造出惊喜吗
玛雅原则(打造最新鲜且最易被接受的“灵光乍现的瞬间”)
雷蒙德·洛伊
玛雅原则:人们喜欢那些大胆但又容易理解其理念的产品——他们最具前瞻性又深入人心
新发现和熟悉感之间的战争在“每一个层面”影响着我们
熟悉性(带来安全感)+挑战性(成为先驱者的渴望)
审美层面上的“灵光乍现”
消费者在选择风格的过程中受到两种对立因素的影响
一是被新颖的事物吸引,二是对不熟悉的事物的抗拒
当对不熟悉事物的抗拒从起初的震惊逐渐减弱,对新事物的兴趣就会出现
而能精确地找到这个临界点的设计就到达了玛雅原则所倡导的状态
洛伊认为民族志研究是设计的起点。理解人们的行为习惯之后才能开始构建产品来契合这些习惯
产品设计师“有计划的过时”,鼓励消费者重复的购买行为
人们需要被教导才能学会不断地渴求新的事物
流行产品本质上是装在旧瓶子里的新酒,就是一个熟悉的惊喜
“可及的挑战”,也就是玛雅
水果消消乐类似游戏(有挑战又不会太难)
观点的“最优新鲜度”
一个产品最先进且最能被接受的最佳平衡点
推出新产品的人,关键的技巧就在于学会将你的新想法包装成旧想法的改造版本,学会将流畅和不流畅结合起来,让观众获得隐藏在熟悉性背后的惊喜
玛雅原则对制造流行产品的当代艺术家的启示
观众并非无所不知,但他们知道的比设计师多,设计师在设计产品之前必须了解自己的受众熟知的观点、故事、行为习惯等
想要销售一些熟悉的东西,就要让这些东西带来惊喜
而想要销售一些惊喜的东西,就要让这些东西显得熟悉。 伟大的艺术和产品都应该从观众的视角吸引他们
人们在艺术和流畅性上对于熟悉性的追求不应该成为蠢笨的简单化的借口
人们喜欢限定在他们能够理解的范围内的复杂性
“耳朵虫”效应(重复拉力与预期推力成就最抓人的歌)
萨万·科特
从“演讲到歌曲”的幻象
如果你用一个平常的频率一直重复一段话,这种朗读就会演化成类似于音乐的声音
重复是音乐的上帝粒子
观众喜欢重复,但不能过度重复,解决办法是加入“去适应化”的内容,为观众在一定的可预期范围内提供突破
这实际上是一种经过伪装的重复
重复是指“我想要记得这个旋律是什么样子的”,预期是指“我想要知道这个旋律是怎么结束的”
重复的拉力和预期的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定义了最抓人的歌
流行本身会让产品更加流行
音乐的重复和演讲的回环结构
押韵和优美的辞藻会让观众假设这些辞藻所传达的都是真实的
人们先欣赏韵律,其次才找到逻辑
间奏:寒战 怀旧和鸡皮疙瘩
人们最喜欢的并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理解了一个困难的事物之后所获得的奖励
好的产品/书籍/故事
它们看起来好像把我带到了另一个生命里,但是最终它们让我成为我自己
我透过窗子看到另外一个人的家,但那是我自己的脸和我自己生活的映射
为什么人们会重复做一件事
为了记住自己
再次接触同样的事物让消费者重温了他们的经历,因为他们思考了他们自己获得的特定的乐趣,并且理解了他们当时的选择
重复或者说回忆,能够给予人们温暖
原创的边界(好故事:融合1000个神话的衍生品 )
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
坎贝尔的英雄框架
灵感
英雄粪污必须受到激发,踏上通往未知的旅程
相关性
英雄人物必须与现实相关,给观众以代入感
怀疑
英雄人物的旅途虽然最终通往胜利,但过程中却充满着小挫折,引发观众的忧心和关注
好的故事讲述者能够发现听众的预期,因为他理解这些规则
故事即武器(警惕回环结构的诱惑)
吸血鬼的故事的流行
虽然不科学,但围绕着死亡讲述了一个完全连贯、有逻辑的故事
好莱坞电影/电视剧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影响处于敏感期的儿童并形成贯穿这些孩子一生的观点,警惕这样引人入胜但不正确且压抑大家思考的故事
人们很容易混淆熟悉的观点和真相
不容易辨认的字体让人读得更认真、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也随之增强
消费者和观众需要区分吸血鬼故事和科学之间的差别,即便是最好的故事也值得我们给出最大的怀疑
不要沉浸在流畅性给出的快感中而放弃了思考
时尚的诞生(“我喜欢它,因为它流行”/“我讨厌它,因为它流行”)
流行为何会流行
选择、经济、营销
一个事物是怎样从一成不变的传统变成一种流行时尚的
一个事物是怎样在有其他无限选择、免费且没有市场推广的情况下变得时髦的
雷沃定律:时尚态度如何被时间影响
熟悉是流行的前提,但是让消费者认识到一个事物有多流行可能会带来超出预期的负面影响
受众规模增加or流行度的增加本身被当成了不好的品味
喜剧中的笑声轨道
间奏:青少年简史
20世纪中期,青少年成为历史上一个独特的人的分期
由于强制教育的崛起、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发明
当代文化是由年轻人的品味统治的青少年文化
酷:意味着用合理的方式打破不合理的主流价值;意味着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要表现得宜
青少年文化
他们不断观察学习周围社群的偏好,对喜爱事物的评估不断地改变,并对周围其他人的决定作出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行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没有一成不变的决定因素,文化就是一种混沌
第二部分 一击即中,制造流行(为什么你喜欢的事物变成了我喜欢的事物)
破解混沌(概率、时机与运气)
《昼夜摇滚》的走红
邓肯·沃茨的混沌学理论
每个人或者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变量
一个是易变性,也就是一个人适应一种新的行为的能力
另一个是密度,也就是每个人和其他多少人相连接
一个容易受到任何影响的消费者和一个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的消费者一样不可靠
当前轨道上的围观变化会导致未来结果的巨大差异
同样的产品以不同的推广方式投放市场,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流行产品市场的特征
复杂性:无法预测最终局面
适应性:流行产品会引发行业模仿,但过度的模仿最终会使这个流行趋势消失
玻色-爱因斯坦分布的半混沌产业
在比较遥远的时间点上预测流行爆品出现的准确时间点or产品是不可能的
帕累托密律特征:二八定律
双侧不确定性: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对未来受到欢迎的产品具有不确定性
市场充满混沌,但拥有分销渠道能破解这种混沌
或者通过大量投放广告,让潜在消费者充分了解产品
最后可以通过利用熟悉性原则,在熟悉性的基础上创造新产品从而获得消费者的喜爱
系列电影的策略利用了角色和故事的熟悉性和“可预知性”,是艺术混沌本质的商业解决方案
系列电影能够缓解电影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创造力和经济层面的双重副作用
市场的混沌是不可解的,只能尽力抓住每一次机会
“藏在暗处的广播” (流行即产品:从1到100万的现象级传播)
《暮光之城》到《五十度灰》
观念其实并不会像病毒一样扩散
流行产品的成功得益于暗处的广播的助推
超过90%的消息根本就不会扩散
只有1%被分享了超过7次
人们在推特网上看到的新闻95%都直接来自信息源或者第一分享者
很多被人们称为“病毒”的机制
事实上都是“藏在暗处的广播”,即产品信息一对多被分享到受众受众,受众中有影响力的人又二次传播
利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将自己作为广播,增强产品的知名度与受欢迎度(类似于今天pr找网红推广公司产品)
排名的存在让已经流行的产品变得更流行
消费者购买流行产品可能并不是因为这个产品在某些方面更好,而是这个产品很流行,他们购买的就是流行本身
流行本身就是一种产品
对于很多文化成就来说,艺术本身并不是唯一一个值得消费的事物
为了能够与人谈论而进行的观看、阅读和聆听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这些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他们真正购买的是进入流行对话的门票
流行本身就是产品(人是受影响的动物)
亲密与相关(具体和熟悉创造有意义的关联)
人是自我表达的动物
福勒斯特纽扣商店的成功
在每一个社会系统中,都有两个基本的反馈循环
人们倾向于寻找那些像他们自己的人,社会学家把它叫作“分类”
人们倾向于改变自己,让自己像周围的人,这个叫作“社会化”
当一个观点借用了一个现有的志趣相投的紧密关系网的时候,它往往会传播得更可靠更快
一个全球级联的重要因素并不是魔法般的病毒,而是找到容易被影响的一群人,不要问“谁最有影响力”,而要问“谁最容易被影响”
制造流行产品需要找到适合优秀产品稳定成长的环境
这个环境是个很小的圈子
这个小圈子里的人认为自己和主流不同,而又共同认可一种特别的观念
人们每天都在谈论那些让他们显得平常的事物,但是事实上,他们想要分享那些让他们显得和主流相比有点儿奇怪的东西
间奏:派头 可靠与自我传播
网络交流助长自我中心主义,人们在网上交流时更多地谈论到自己
回复时间的差异导致关注点的不同
所有的交流都有观众,但是观众的规模会影响交流
当受试者觉得他们是写给某一个人看的时候,他们会更加直率地面对生活中不好的事情
但是当他们觉得自己是写给一大群人看的时候,他们会美化自己的故事,让它充满令人眼花缭乱的幸福
新的媒体形式将会继续在全球的平台上尝试一对一的交谈语气
广播受众群体会变得越来越大,但是谈话的方式会让你感觉越来越像小范围的交流
现在的短视频和直播都是如此
卡珊德拉的预言(预言的经济学:观众为什么买单)
卡珊德拉的预言:即一个人的负面预测被忽略
预测最有价值的流行文化的本质就是找到卡珊德拉的资源,也就是找到那些可以预测的,但是又被主流忽视的人、报告和见解
最好的流行文化制造者往往是那些能够在黑暗的角落里发现新点子,并且把这些新点子带到阳光下的人
40-40-20测试
把赌注押在人才而非结果上,或是押在人才而非产品上,才是最好的选择
“让自己被阅读”(行为自我、理想自我与潜意识偏好)
读者到底想要看什么
乔治·盖洛普调查(艾奥瓦方针)
行为自我(我实际上会做什么)
用户愿意打开、点赞和分享的故事对行为自我产生吸引力,如男性读者看报纸上的幽默段子,女性读者看报纸上的美丽图片
理想自我(我想要)
用户虽然不会互动但仍然想看到的内容对理想自我产生吸引力,如用户可能更喜欢吃肉,但餐厅仍会摆上素食套餐以吸引理想中想要减肥和生活得更加健康的用户
人们说他们希望能在自己的社交媒体推送里看到重磅新闻,但是他们打开的往往是搞笑图片
他们说他们想吃绿色食品,但是往往只在提供沙拉的餐馆里点油腻的三明治
人们并没有撒谎,他们确实希望成为喜欢读新闻的人,也确实希望有沙拉这个选项,但是,仅仅是接近好的行为,就已经满足了他们对于好的行为的兴趣
潜意识偏好(我并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人们到底想要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最容易观察的,那就是点击、点赞和分享
这是通过观察用户就能学习到的,就像乔治·盖洛普在艾奥瓦的客厅里所做的
第二个维度是间接实现目标
这是人们在调查中要求的,比如信息流里的重磅新闻和菜单上的沙拉,但是它们并不总是出现在人们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中
第三个维度是最复杂的,可能也是最宝贵的
那就是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东西,而这些东西有时通过纯粹的惊喜就可以实现,比如iPhone
另一些时候通过超乎预期的网络效应也可以实现,比如脸书上添加好友故事的方法
间奏:百老汇828号
未来最成功的商人并不是那些能够获取原始数据并做出分析的人,而是那些理解怎么适应,怎样在半空中保持机动性,怎样和消费者一起变化的人
OODA决策模型:观察(observation)、导向(orientation)、决策(decision)和行动(action)
帝国与城邦/商品化的未来(复制性革命的乌托邦)
社交网络和算法将我们的新闻半径缩小到我们的朋友喜欢的故事的范围内
这帮助我们避免了一些可能让我们不舒服的观点,甚至让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这些观点的存在
这些技术没有帮助我们把世界连接起来,相反,它们能够创造出上百万更小的狂热群体
技术背后的势力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而用已经熟悉的观点把这些群体的成员包围孤立起来
最伟大的作品出现在创作者追逐接受度之外的事物的时候,唯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自由地推动前沿作品的诞生
人们的基本需求非常复杂
人们希望感受独特,同时又有归属感
希望沉浸在熟悉之中,但是又希望有一点点惊喜
希望达成自己的预期,打破自己的预期,然后再次达成自己的预期
未来的流行文化将进入一个兼具广度和深度的盛世,明天的娱乐帝国将比以往任何时期的都大
迪士尼乐园
完全商品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