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与生活》第七章记忆
《心理学与生活》第七章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类记忆与大脑海马结构、大脑内部的化学成分变化有关。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由某本校985、心理学双学位211的学生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于2019-07-13 13:15:56传统心理物理学、信号检测论和反应时
行为的生物学和进化基础是什么?这份思维导图梳理了《心理学与生活》第三章心主要知识点,从遗传与行为、生物学与行为等三方面带你带你初步了解心理学与生活。快来学习吧!
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让我们跟随《心理学与生活》第十三章一起来理解人类人格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传统心理物理学、信号检测论和反应时
行为的生物学和进化基础是什么?这份思维导图梳理了《心理学与生活》第三章心主要知识点,从遗传与行为、生物学与行为等三方面带你带你初步了解心理学与生活。快来学习吧!
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让我们跟随《心理学与生活》第十三章一起来理解人类人格吧!
第七章 记忆
第一节什么是记忆
编码、储存、提取信息的信息处理系统
一、三项基本功能
编码:信息-心理表征
存储:保存
提取:再认(面前);回忆
二、记忆类型
(一)
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
两者区别
1、加工深度影响不同:外显记忆明显
2、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消退慢
3、记忆负荷量影响不同:外显记忆越多识记数目越少
4、呈现方式不同:感觉通道影响内隐记忆,不影响外显记忆
5、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易受干扰
6、提取方式不同:内隐记忆(启动过程-线索激活);外显记忆(再认、回忆)
外显记忆:意识努力
(二)
程序性记忆:how
动作性记忆;不易忘;无意识回忆;不好表达;先于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语义记忆(基本事实性知识)+情景记忆(个人经历)
事实知识;易忘;意识回忆;可言传
三、记忆过程概述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第二节 感觉记忆
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后的感觉残留现象
特征:形象性;短;容量大;易衰退,取决于注意
一、图像记忆
(一)储存容量
全部报告法:4-5
部份报告法:9-20
(二)储存时间:0.25-0.3s
二、声像记忆
(一)储存容量:5
(二)储存时间:5-10s
第三节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到长期记忆的中间阶段(近期经验保存+长期记忆提取)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1、听觉编码
2、视觉编码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
(一)储存容量:7+-2块(信息单位)
(二)组块小的信息单位联合成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
棋盘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储存和遗忘
(一)复述
精准复述和机械复述
(二)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三)遗忘
消退说:自然
干扰说:其他信息干扰
四、短时记忆的提取
Sternberg(1969)的实验:探测数字、判断反应
1、平行扫描
2、自动停止扫描
3、完全系列扫描
五、工作记忆
(一)含义
信息加工过程中, 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当前工作状态的记忆、短暂储存当前信息、加工
(二)模型理论
1、中央执行系统:控制注意,协调语音环路和视空间画板的信息
2、语音环路:保存和处理以语音为基础的信息
3、视空间画板:保持和处理视觉和空间信息
4、情景缓冲器:中央执行系统控制,暂时的容量有限空间,整合信息
第四节 长时记忆:编码和提取
长时记忆
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的、容量无限的记忆
一、长时记忆的编码
(一)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语义编码
(二)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
1.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2. 加工深度:加工水平理论(levels-of-processing theory): 加工越深的信息被回忆得越好
二、长时记忆的存储
(一)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在存储阶段, 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变化
1. 量的变化: 存储信息的数量会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
2. 质的变化: 内容简略和概括, 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内容变得更加具体, 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e.g., 根据记忆来传递听到的故事 e.g., 记忆恢复(reminiscence): 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 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三、长时记忆的提取
(一)再认(recognition):人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 当它再度呈现时, 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二)回忆(recall):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舌尖现象(tip of tongue): 明明知道而当时又回忆不起来的现象
(三)长时记忆提取的线索
提取线索(retrieval cues): 有助于提取某一信息的与之相关联的那部分信息
1. 情境一致性效应
2. 心境一致性效应
四、长时记忆中的遗忘
(一)遗忘的进程
1.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研究
(1)研究材料: 无意义音节
(2)记忆成绩的评定: 重学节省法
(3)研究结果: 无意义材料的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
2. 影响遗忘进程的其他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 学习一系列无关联的单词, 首尾容易记住,不容易遗忘,中间部分识记较难,也容易遗忘
(二)遗忘的原因
1. 编码失败: 一开始信息就没有被储存在记忆库里
2. 衰退说(存储失败): 记忆活动使脑神经细胞或大脑活动发生变化, 形成记忆痕迹, 但这些记忆痕迹会随时间流逝而减弱或消退
3. 干扰说 干扰(interference): 一种记忆对另一种记忆的提取和恢复造成损害性影响
(1)前摄干扰(forward acting): 先识记材料对后识记材料造成抑制
(2)倒摄干扰(backward acting): 后识记材料对先识记材料造成抑制
4. 提取失败: 提取线索与记忆编码不匹配时, 难以提取
适当传输加工(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认为, 当编码所需的加工和测量保持所需的加工匹配度较高时, 提取失败更不可能发生
5. 记忆的压抑(动机性遗忘): 不愿提及之事被无意识地排除在意识之外
第五节 长时记忆的结构
三、作为重构过程的回忆
不能精确提取记忆时, 记忆信息就会被重新构建
(一)重构性记忆的准确性
趋平: 简化故事。 精锐化: 突出和过分强调某些细节。 同化: 将细节变得更符合个体自身的背景知识。
(二)目击证人的记忆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往往与当初识记的信息有出入,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扭曲
第六节 记忆的生物学方面
一、寻找记忆的痕迹
Lashley
记忆痕迹、切皮层-整体
二、遗忘症
由身体伤害、疾病、药物使用或心理创伤等原因导致的记忆缺失
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 不能外显地记住脑损伤之后的事件。e.g., 克萨克夫综合症的后果
逆行性遗忘(retrograde amnesia): 不能外显地记住脑损伤之前的事件。e.g., 车祸中头部猛烈撞击
三、脑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 先给被试注射一种含有“示踪物”(tracer)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溶液。示踪物溶液注射后约15秒钟左右便可为血液吸收并进入大脑从而放射出正电子, 正电子与大脑中的负电子碰撞产生光子, 这些光子则被环绕在头部的一圈传感器记录下来。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 大脑两半球编码/提取的不对称性: 在情景信息的编码阶段, 左前额叶表现出高度激活; 在情景信息的提取阶段, 右前额叶表现出高度激活。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编码阶段这些脑区的激活有助于你记住情景喜剧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