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能量代谢思维导图
考研生理学,西医综合,生理学,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调节,基础代谢率,体温,体温调节,干货满满,需要可收藏。
执业医师考试,神经病学,周围神经病变,包括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吉兰-巴雷综合征。
执业医师神经病学脑血管病变知识梳理,包括TIA,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此思维导图关于眼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主要讲述青光眼章节,包括常见青光眼类型及诊治过程,比较适合期末考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能量代谢
来源
直接来源
ATP
1molATP释放51.6kj
储存形式:磷酸肌酸(CP)
CP
可与ATP相互转化
根本来源
糖
1. 一般情况下,糖类供应人体所需的50%-70%的能量
2. 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释放的能量可合成32/34molATP,无氧酵解可产生2molATP。1g葡萄糖产生4KCal的能量
3. 成熟红细胞、剧烈运动是主要通过糖酵解功能
4. 低血糖,脑功能活动障碍,可出现头晕等症状
5. 糖原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有肝糖原和肌糖原两种形式
脂肪
1. 供应人体30%-50%的能量
2. 分解形成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可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
脂肪酸转变为COA进行有氧氧化
3. 正常情况下贮存能量,当糖不足或利用障碍是消耗脂肪
糖尿病,机体利用糖障碍,分级脂肪导致酮症酸中毒
4. 1g脂肪分解产生9KCal
蛋白质
功能
催化、转运、构成组织成分、免疫、调节
正常情况下不功能
长期饥饿病人可引起恶病质
1g蛋白分解产生4KCal
去路
热能的方式散失
50%
物质合成
物质跨膜转运
机体生物电
内分泌
形成热能
肌肉活动
形成机械能,不形成热能
热能用于维持体温
能量代谢的测定
能量代谢率
单位时间内,能量代谢的量
KJ/min
直接测热法
仅用于科研
间接测热法
热价
1g食物,氧化时释放的热量
生物热价
在体内氧化
物理热价
在体外燃烧
糖、脂肪
生物热价=物理热价
蛋白
生物热价<物理热价
氧热价
消耗1L的氧气,释放的热量
混合食物:20.20kJ/L
呼吸商
一定时间内
RQ=呼出CO2/消耗O2
各种物质呼吸商
0.71
1
0.8
混合食物
0.85
疾病影响
糖尿病
接近脂肪呼吸商
长期饥饿
接近蛋白呼吸商
代酸
呼吸商增加
呼酸
呼吸商降低
最简单的
测O2
最准确的
测O2、CO2、尿氮含量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机体因素
1. 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影响最大
是活动时能量代谢最主要的因素
2. 精神活动
安静时精神因素是肌肉活动的20倍
3. 食物特殊动力学效应
进食后,机体出现能量代谢额外增加的现象
蛋白质>糖>脂肪
可能与肝脏代谢相关
尚不明确
4. 环境温度
20-30℃,代谢稳定
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代谢
调控因素
神经调控
体液调控
甲状腺激素
最主要
生长激素
糖皮质激素
胰岛素
肾上腺素、去甲、性激素
基础代谢率
BMR
基础状态下,能量代谢的量
基础状态
能量代谢最低时为熟睡时 基础代谢时清醒时能量代谢最低
1. 清醒、安静、平卧位
2. 不受肌肉活动和精神紧张的控制
3. 不受食物和环境温度的影响
4. 室温:20-25℃
5. 2h不运动,12-14h不进食
测定
外科学
BMR=(心率+脉压)-111
正常为±15%
生理学
BMR=能量代谢率/体表面积
与体表面结成比例的指标
基础代谢率、能量代谢率、肺活量、心输出量、肾小球滤过率
能量代谢率=混合食物氧热价*耗氧量
BMR=176.75kJ/m²*h
增高BMR
红白糖夹心会发炎
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呼吸困难性心脏病,大叶性肺炎,甲亢、发热
降低BMR
除了增高都降低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甲减、垂体性肥胖
体温波动
波动范围
36-37℃
特点
1. 日节律性
中枢: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清晨2-6点低,午后1-6点升高
2. 性别
男性体温低
女性体温高
高0.3-0.5℃
孕激素可升高体温
3. 年龄
儿童体温高于成年人
新生儿体温波动大
4. 运动
可升高体温
体温维持
产热
产热部位
安静时产热最多:肝脏
运动时产热最多:骨骼肌
新生儿产热方式:棕色脂肪
解偶联蛋白
产热形式
战栗产热
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只产热不做功
非战栗产热
棕色脂肪
解耦连蛋白,只产热,不生成ATP
占非战栗产热70%
肩胛下区,颈部大血管,腹股沟区分布棕色脂肪
产热调节
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
1. 战栗中枢
2. 交感神经兴奋
E、NE
产热增多
3. TRH
TSH
T3、T4
体液调节
T3、T4 、E、NE、GH(生长激素)
散热
散热部位
皮肤占绝大部分
呼吸道占小部分
散热形式
1. 辐射散热
热射线形式散发,不直接接触
红外线
由高温向低温最主要的散热形式
60%
2. 传导散热
直接接触
高温→ 低温
3. 对流散热
通过空气流动,带走局部热量
高温→低温
4. 蒸发散热
环境温度≥体温时的唯一方式
低温→高温
不感蒸发
1000ml
600-800ml经皮肤散失
200-400ml经呼吸道散发
发汗
1. 汗腺细胞主动分泌的过程
2. 逆250mmHg压力
3. 等渗→汗腺小管经醛固酮→低渗液体
最终汗液为低渗液体
小管上皮细胞吸收钠离子
发汗方式
温热性
交感神经→ACh
精神性
交感神经→NE
皮肤血流量
皮肤散热的方式为调整皮肤血管口径
体温调节
自主性
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
热感受器
感受温度升高速率
冷感受器
感受温度降低速率
中枢温度感受器
热敏神经元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感受脑脊液中温度变化
冷敏神经元
脑干网状支架和弓状核
温度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体温调定点
正常:36-37℃
发热
体温调定点改变引起体温变化
体温上升期
调定点上升
产热>散热
高温持续期
调定点仍为上升值
产热=散热
体温下降期
调定点下降
产热<散热
中暑
体温调定点不变,散热功能障碍导致
行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