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心理学
学前教育专业,包含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概述、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等内容。
编辑于2024-01-08 13:45:32学前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概述
基本问题
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的实质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心理现象的内容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
个性心理
心理状态
心理发展的实质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前期通常是指0-6、7岁,是个体在整个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速的重要时期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胎儿期:儿童出生前
新生儿期:出生28天内
乳儿期:出生29到满1岁之前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岁以后到入小学之前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
从具体到抽象
从被动到主动
从零乱到成体系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连续性
阶段性
个别差异性
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乳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新生儿期
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映
满月到半岁
特点表现:视觉和听觉
眼睛更加灵活了
2-3个月,对声音的反应更加积极
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5-6个月,开始认生
半岁到周岁
特点表现: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形成,言语开始萌芽,亲子依恋关系也获得发展
五指分工开始
6个月以后依恋关系出现
幼儿前期(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具体表现:儿童动作获得突破性的发展,言语和思维开始真正发生,并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
1岁到1岁半,理解语言阶段
1岁半以后,说话积极时期
2岁左右,喜欢模仿、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也开始发生,出现游戏的萌芽
2-3岁,出现独立性表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3-6岁,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故称为幼儿期
3-4岁
认识主要依靠活动,思维都仍带有直觉行动性,要依靠动作进行
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行为具有情绪性
4-5岁
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爱玩、会玩,思维具体形象
5-6岁
求知欲
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的概括性的萌芽
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理论意义
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有助于了解、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实践意义
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产生的根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生物因素
遗传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遗传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每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美国,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实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每个幼儿生理成熟的水平或状态,是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环境和教育因素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决定性体现在:
社会环境可以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是限制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主观因素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
需要是儿童心理内部最活跃的因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意识在儿童的心理活动中起控制作用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即心理活动进行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着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积极性的作用
学前儿童心理内部的矛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学前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新的需要
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理论流派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和学习
结论
遗传因素是引导和影响发展的主导因素
儿童的准备过程影响发展过程的机制变化
年龄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般界标的作用
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关键期或敏感期
成熟是通过从发展的一种水平向另一种水平的突然转变而得以特定化
发展变化在本质上具有结构性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生分为八个阶段,学前儿童的发展处前四个阶段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愧(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强调行为(环境),忽略遗传问题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
应答性行为(有刺激引起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积极强化物
消极强化物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自我效能感——儿童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逐渐发展形成的。即认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能使自己获得成功的信念感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班杜拉的社会理论是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其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观点
认为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
当儿童成熟时,他们会获得更为复杂的”认知结构“,以协助其适应环境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概念
认知结构或图式
组织或适应
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适应。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互补的活动而产生的
同化:是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无改变)
顺应: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期(0-2岁):客体永久性(9-12个月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观念)
前运算期(2-7岁):出现直觉思维(4-7岁)或表象思维
特点:
相对具体性
不可逆性(缺乏 概念守恒结构)
自我中心性
具体运算期(7-11岁):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脱自我中心性(思维获得了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出现抽象思维
客体永久性(论述题)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朱志贤的心理发展观
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儿童心理发展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
强调儿童心理研究的中国化
研究学前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
一般过程
准备阶段
实施观察阶段
整理观察资料
优缺点
优点
方便、易行
生动、真实
及时性
缺点
受时间限制
受观察对象限制
受观察者本身的限制
观察者只能观察外表现象和某些物质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简答题
调查法
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有计划、有控制(根据一定目的)的观察
实验室实验法(冯特)
(名词解释)实验法是人为地控制和改变一定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优点:控制较严格、结果较准确、可以重复实验
缺点:存在情景效应,可能与实际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有差异
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
测验法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的概述
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且很重要的心理现象,他贯穿于心理过程的始终
注意及外部表现
注意的概念
(名词解释)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韧带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一事物而离开另一事物
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并对干扰活动对象的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感觉器官自主倾向
无关动作的停止——无关动作抑制而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名词解释)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最重要的原因)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主体自身的状态
简答题
有意注意
(名词解释)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
明确活动的目的与任务
培养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克服干扰,排除无关刺激
合理地组织活动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与发展
注意的发生和发展
新生儿的注意
出现原始的注意行为——无条件定向反射,即定向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的发展
乳儿注意的发展
1-3个月(规律与特点):
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多于简单刺激物
偏好曲线多于直线
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
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
偏好具有同一中心的刺激物多于无同一中心的刺激物
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规则的刺激物
从注意局部轮廓想向组织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发展
从只注意形体外周向注意形体内部因素发展
3-6个月
6-12个月
幼儿前期注意的发展
婴儿在这一阶段对客体永久性的认识日趋成熟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使婴儿的注意活动进入更高的层次(第二信号系统发展)
婴儿的注意开始受表象的影响
注意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3-6岁幼儿注意的发展
3-6岁幼儿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无意注意的发展
特点:
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疑注意的主要因素
兴趣和需要是引发无意注意的原因
无意注意随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入
有意注意的发展
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有意注意受外部环境影响
有意注意通过活动得以实现
注意品质的发展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的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简答题
幼儿
注意的广度不断扩大
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
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
注意的转移不断发展
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
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
外界环境的干扰
疲劳
缺乏兴趣
活动组织不合理
预防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方法
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疲劳
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
合理的组织活动
材料分析题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的概述
什么是感知觉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者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
区别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有机结合的结果
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器官、内部感觉器官、本体感觉器官
感觉的特性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绝对感觉性
感官能察觉出最小的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阈限
能觉察差异的刺激量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
能够察觉刺激物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知觉的分类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的大小、形状、立体和远近等的知觉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发展
视觉的发生发展
婴儿视觉的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系统的生理机能逐步成熟,视觉系统更加接近成人的发展水平
视觉集中
半岁的婴儿能够注视距离较远的物体
视敏度的发展
颜色视觉
4-5个月后,婴儿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
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人类双眼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前三年
听觉的发生发展
听觉的发生
对声音的敏感性的增长要一直持续到10岁
辨别
定位
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发生发展
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发展
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双眼视觉的发生
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
深度知觉的发生发展
婴儿出生后立即就能辨别视觉深度
视崖实验
时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幼儿的时间知觉随年龄的增长而错误减少
5岁幼儿对时间长短的估计极不准确、不稳定,根本不会利用节拍器的节拍声来帮助估计时间
各年龄幼儿再现短时距均表现为错后多于提前,再现长时距则表现为提前多于错后。随着年龄增长,提前趋势下降,而错后趋势上升
幼儿时间知觉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感知规律的幼儿园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感觉的规律及其运用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
暗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先后对比
感觉相互作用
感觉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之间发生相互影响,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
知觉的规律及其运用
人的知觉活动表现出四种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注意的选择性有关。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的规律
影响因素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差别越大越容易被选择)
刺激物的组合特点(越有规律越容易被选择)
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着的对象容易被选择
知觉的整体性
当知觉对象是没经历过的或不熟悉时,知觉及更多地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将他组织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即知觉的组织化(其原则是视野上相似的、邻近的、闭合的、连续的一组合为一个图形)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的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加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
影响因素
知识经验
受语言指导的影响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变化生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亮度恒常、颜色恒常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也与知识经验有关
简答题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
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
观察力与感知觉的关系
观察力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培养的结果
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目的性
精确性
全面性
深刻性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激发观察的兴趣
做好观察的准备
明确目的与任务
丰富相应的知识
培养观察的技能
有序地进行
多感官的活动
有积极的思维
及时总结观察结果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概述
记忆及其基本过程
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
保持
再现
包括:再认和回忆
简答题
记忆的分类
按照记忆的内容划分
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
语词记忆
动作记忆
按照记忆的保持时间划分
瞬时记忆
大约为0.25-2秒
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1分钟以内
长时记忆
按照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来划分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按照识记的方法划分
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对材料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采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识记
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识记
名词解释
遗忘规律与记忆回涨
遗忘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规律
遗忘的原因
记忆消退说
记忆干扰说
开头项目受到中间位置的倒摄干扰,末尾部分只受到中间位置的前摄干扰,只有中间部分的项目既受到开头项目的前摄干扰,也受到末尾项目的后摄干扰,所以遗忘得最快,记忆效果最不理想
记忆的回涨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
记忆的发生
新生儿的记忆
表现
条件反射的建立
对熟悉事物产生“习惯化”
婴儿的记忆
1-3个月记忆的发展
出现“重学节省”
3-6个月记忆的发展
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已可保持数天甚至数周不忘
6-12个月记忆的发展
长时记忆所能保持的时间继续延长,“认生”现象
12-36个月记忆的发展
言语能力发展使得其记忆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婴儿期是记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和关键期
记忆的发展
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无意识记的发展
有意识记的发展
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引导下逐渐产生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有意识记不断得到发展
有意识记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学前儿童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但意义识记效果好)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记忆策略的发展
复述策略
组织策略
归类加工
意义编码
词形结合
提取策略
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
记忆敏捷性的培养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识记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
明确识记的任务与目的
加强注意与记忆的联系
教会学前儿童一些记忆方法
记忆持久性的培养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识记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
采用直观性教学的方法
组织有效的复习
记忆准确性的培养
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精确程度方面的特征
帮助学前儿童养成经常检查记忆效果的习惯
引导学前儿童经常运用已学过的和记住的知识
记忆备用性的培养
记忆的备用性是指从记忆中提取所需知识的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
引导学前儿童有意识记有意义的事物
锻炼学前儿童信息提取的技巧和能力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的概述
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个体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条件:
头脑中要有大量、丰富的表象(加工材料)作为储备
大脑要具备加工表象的能力
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是否有自觉的目的性分为)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某种形象的过程。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的创造性、新颖性和独立性程度划分)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
(名词解释)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想象不是想象者独创的,而是因人头脑中所储备的表象、生活经验、感受性不同而不同
创造想象
(名词解释)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御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活动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想象与感知紧密相连
想象和记忆互为前提
想象与思维关系密切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与发展
想象的发生
想象发生的标志
想象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儿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幼儿刚出生是没有想象的
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
儿童最初的想象,基本是对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儿童想象是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下的复活
儿童最初的想象,有时是依靠事物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特点
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想象直接有外界刺激引起,没有预设目的
没有想象主题或主题不稳定
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性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特点
有意想象水平较低
有意想象进一步发展,可以围绕一定主题进行
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再造想象的发展
特点
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刺激物或实际动作
幼儿的想象具有复制性和迁移性
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
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
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创造想象的发生
表现:独立性、新颖性
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
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
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只有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的一点改造
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相似性
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具体表现
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
自编新故事
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幼儿想象具有极大的夸张性
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想象与现实混淆
表现
幼儿的想象脱离现实,又与现实相混淆
幼儿在生活中常常把自己的强烈愿望当作真实的东西
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认知水平的限制
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简答题
学前儿童想象的培养
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加强幼儿与广大社会生活的接触
多种形式的媒介,丰富幼儿的表象
创设有利于发展幼儿想象力的环境
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幼儿想象发展
文学活动
游戏活动
专门的想象训练活动
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物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物体仍然存在。(儿童大约在9-12个月即一岁左右获得客体永久性观念)
幼儿拿一根竹竿当马骑,竹竿在这个游戏中属于:象征性符号。*象征性游戏的标志是“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比较)分析幼儿记忆特点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对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记忆的特征: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备用性
舌尖现象,暂时性遗忘
幼儿学习的基础是——直接经验
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是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