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四思维导图整理,通过此脑图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们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哲学的本质、文化的内涵的意义。
编辑于2024-02-16 20:25:55哲学与文化
哲学原理
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坚定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可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本质)
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实践;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把握世界的规律)
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要立足整体,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的观点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面对挫折和考验
辩证的否定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我们都要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重点,统筹兼顾
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与支流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
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的基本矛盾(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遵循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折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筑牢道德根基
改革
实质(本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强大动力
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是文化由一定是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的功能(作用)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3)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古为今用,有鉴别地对待,有批判地继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能够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3)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精神支柱
作用、意义: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怎么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要求:坚持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相互交流、学习、借鉴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不仅属于这各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要借鉴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推动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保持开放的心态
(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中特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
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造源泉
根本目的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怎么样建设文化强国
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