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 《心经》和《米勒六部经》
这是一篇关于4. 《心经》和《米勒六部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部不是佛经的佛经、咒语的力量有何而来、大乘和小乘的激烈论战。
编辑于2022-11-13 21:17:51 上海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4. 《心经》&《米勒六部经》
一部不是佛经的佛经
《心经》
这是一部在中国最有知名度的佛经。仅仅因为它篇幅短小,只有二百多字,文字又朗朗上口,背诵和抄写都很容易。人心向简,这是永恒的规律
《心经》到底是不是佛经
《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更简略的称呼就是《心经》
《心经》的全称和《金刚经》的全称很像,前者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者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思就是用智慧的力量解脱于六道轮回,到达彼岸涅槃世界的“心经”
这里的“心”是什么意思呢?它常常被误解为“人心”的“心”,其实从梵文来看,它的意思是“核心”、“纲领”。这就意味着,《心经》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佛经,而是佛教般若学的观点摘要
如是我闻
各部佛经的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意思是“我是这么听说的”,然后才开始讲解佛陀如何传道说法。加这四个字的帽子,是为了表明正文的内容都是佛陀的教诲,不是写经的人自己编的。
但《心经》很特殊,一开始就是正文,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说起,并没有“如是我闻”这四个字。
没有“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心经》很可能并不是一部佛经,而仅仅是般若学的精华总括,属于教学大纲或者读书笔记式的材料。
核心观点:空(般若空)
分析空
属于小乘佛教
“说一切有部”提出“极微”概念,认为极微是最小的物质单体,不可再分,这种“空”叫作“分析空”
般若空
属于大乘佛教
与“分析空”对应的“般若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聚合体,都可以无限细分,没有穷尽
佛陀和观音菩萨谁的年纪更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话,就是全篇的纲领
观音菩萨
最有意思的是,观音菩萨原本并不是佛教人物,而是在佛教诞生之前就已经被印度婆罗门教供奉的一位天神
但佛教要怎么解释观音菩萨比佛陀本人更老的资历和更大的年纪呢?
有佛经记载说,观音菩萨早在佛陀之前就已经涅槃成佛了,尊号是“正法明如来”。后来为了帮助佛陀度化众生,不惜自降身份,以菩萨的姿态出现。如果相信这种记载,那就意味着佛法完全不是佛陀的原创,最多只能算是佛陀的“再发明”。
观自在
所谓自在,就是“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的反面
在解脱之后,或者说涅槃之后,你就能够获得绝对的自由。这种绝对的自由,就是“自在”。
绝对的自由到底是怎么一种状态呢?你可以为所欲为吗?可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吗?不知道,这属于“十四无记”的范畴,也就是被佛陀悬置不论的问题之一。
五蕴皆空
“蕴”表示集合,“五蕴”就是五种集合。哪五种呢?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简单讲,一切物质形式和精神现象都是“蕴”,都是集合体。正因为都是集合体,所以变动不居,乍分乍和,没有自性,不由自主,这就是“空”。
观自在菩萨看透了“五蕴皆空”的本质,于是“度一切苦厄”,这才能够教育众生,帮大家从现实生活这个苦海当中解脱出来,到达涅槃的彼岸
小结
作为般若学的精华总结,《心经》的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空”字
咒语的力量有何而来
《心经》如何“破相”
真谛与俗谛
世俗角度,可以称为俗谛;真理角度,可以称为真谛
当你明白了真谛与俗谛的关系之后,就能理解《心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话,诸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质世界,从本质来说就是“空”,而这个“空”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缘起性空,并不脱离“色”而独立存在。
所谓生与灭,增与减,都不真实,真实的情况是《心经》告诉我们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你用般若空观来看世界,生与灭,脏与净,增与减之类的凡俗错觉就不复存在了。
心经的神咒
《心经》从“五蕴皆空”一路推演到“无所得”,讲道理的部分就算结束了。但是,《心经》结尾还有两句古怪的话,原文是这样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简单讲,就是在说“般若波罗蜜多”是一种很厉害的咒语,这种咒语的功能是“能除一切苦”。
《心经》真的给出了一段咒语,就叫“般若波罗蜜多咒”,内容完全是梵文的音译。如果意译过来,大意是说:度啊,度啊,度到彼岸去。
咒语
咒语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它的发音,一旦转换成别的语言,咒语就会失去效力。所以佛经里凡是提到咒语,基本都用音译。
咒语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在原始环境里,人们很容易对语言产生敬畏感,尤其是有韵律的语言
咒语是巫术时代的产物,那时候人们用咒语直接解决问题,而并不是向神灵献祭和祈祷,希望神灵来帮助自己。可以说,从巫术到宗教,是一个从自助到天助的过程。
现代心理学也有同样的发现,当你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巧妙地夹杂一些诗歌化的有韵律的语言,能够显著提高成功的概率。在这个意义上,诗歌和咒语有着同源的关系。
今天最著名的佛教咒语六字大明咒,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也叫六字真言,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很多种解释版本,终归没人能说清楚。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流行。
咒语能解决什么问题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提到,玄奘在四川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一个衣衫褴褛、生疮流脓的病人,病人很感激,于是将一部短小的佛经,也就是这部《心经》,送给玄奘。
后来玄奘在旅途中遇到很多恶鬼,没法走脱,就算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无济于事。情急之下,玄奘开始念诵《心经》,恶鬼马上就散去了。
这段记载也许你并不陌生,因为它在后来被《西游记》采用了去。玄奘为什么首先想到的不是《心经》,而是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呢?因为《法华经》里讲过,任何人遇到任何危难,只要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逢凶化吉。结果玄奘以亲身经历证明了《法华经》不太管用。
那为什么《心经》就管用呢?如果采取人类学家的视角,我们就会知道起作用的不是经文本身,而是经文最后的那段咒语,古人很相信咒语的力量。但如果采用信仰者的角度,解释就可以多种多样了。
小结
采取人类学家的角度,你就会知道《心经》最后的那段咒语拥有怎样神奇的力量
大乘和小乘的激烈论战
《俱舍论》和《那先比丘经》
如果你已经理解了般若空观,那你该怎么拿它来指导生活实践呢?
涅槃两条路
从智慧入涅槃
般若学就是走这一条路,适合聪明人
缺点:实践性不足,学明白之后不知道该怎么应用
从禅定入涅槃
“无我”难题
木柴燃烧的“火”也就是“我”,火从一根木柴转移到另一根木柴也就是“我”的轮回
《俱舍论》和《那先比丘经》都是用这个比喻来解释轮回现象的,简言之就是“薪尽火传”,你既不能说第二根木柴上的火就是第一根木柴上的火,也不能说它不是
《俱舍论》
《俱舍论》是世亲菩萨的名著。世亲菩萨是一位真实存在的人,一位学者型的印度高僧。《俱舍论》译成中文之后一度成为学佛的入门书,非常流行,但今天知道这部书的人已经不多了。《俱舍论》虽然还算是“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但它有自己的创新,所以这一系的教派叫作“新有部”。
大约在阿育王的华氏城集结上,佛教僧侣们就干脆把帘子挑开,对“无我”问题展开了一场公开大辩论。当然,照例说什么的都有,但是,其中认为“我”真实存在的人已经不在少数了,这就导致了佛教的第二次部派大分裂。
莫衷一是的“无我”理论
布特伽罗
印度的耆那教认为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有六种,分别是命我、法、非法、空间、时间和补特伽(qié)罗。“命我”大约就是灵魂,也就是佛学所谓的“神我”、“识神”
但佛教偏偏把耆那教的“补特伽罗”这个物质性的概念拿了过来,当作不灭的灵魂
这样一来,“无我”的理论照说不误,看似并没有违背佛陀定下的理论路线,但这个悄悄加进来的“补特伽罗”实际上已经变“无我”为“有我”。
“补特伽罗”承受业报,也就是“我”承受业报;“补特伽罗”在六道当中不断轮回,也就是“我”在转世轮回;将来“补特伽罗”解脱成佛,也就是“我”解脱成佛
“人无我” V.S. “法无我”
“人无我”
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无我”
小乘佛教的“无我”只是“人无我”
“法无我”
“法无我”是指构成我们身体、意识、行为和核心特质的“三科”,也都是“无”。“五蕴”就是“三科”之一,当然也是“无”。
大乘佛教的“无我”不但“人无我”,还要“法无我”,这是两者的一个核心区别
”三科“
法无我”涉及的“三科”是一个庞大的分类系统,早在《阿含经》里就已经有了粗略的说法,后来越说越细
三科,顾名思义,是指三大类别。“科”的意思是分门别类。
阴、界、入
阴
就是我们已经熟悉的“蕴”,一共五种,合称“五蕴”
界
有十八项,太繁琐,不讲了
入
有十二项,合称“十二入”,是由“五蕴”当中的识蕴细分过来的。
六尘
也叫六境,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
六门
也叫六根,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识
六根对六尘分别起作用,眼睛对颜色起的作用就是“看”,耳朵对声音起的作用就是“听”,这些作用统称六识
小结
“人无我”和“法无我”是大乘和小乘的一大区别,也是佛学理论论战的最前线
《心经》
皇帝为什么最怕弥勒佛
米勒六部经
纯属佛学里的“俗文化”
这六部佛经分别是《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佛说弥勒下生经》《佛说弥勒来时经》《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经》《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合称“弥勒六部经”
今天常见的弥勒佛形象显然不具备三十二相,凭什么就成佛了呢?
这位弥勒佛,原型并不是佛经里的弥勒佛,而是五代年间的契此和尚。传说他身形肥大,经常背着一只布袋,所以人称布袋和尚。他在临终之前说过一段佛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大家这才知道,原来他是弥勒佛的化身。所以后来给弥勒佛造像,就按照契此的模样来造。这个形象很有亲和力,很快就流行开了。
三世佛
如果你在寺庙里找到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一般会看到并排的三尊大佛,这叫三世佛
三世佛有两种组合形式,最常见的是释迦摩尼以现在佛的身份居中,两边一个是过去佛燃灯古佛,一个是未来佛弥勒佛
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现身人间,度化众生
弥勒什么时候现身人间
按照弥勒系经典的说法,弥勒是佛陀的弟子,在佛陀涅槃之前就有了小成,往生到兜率天内院,为那里的天人说法
兜率天的生活是凡人所能想象的最美好的生活,可以说兜率天之于佛教徒大约相当于伊甸园之于基督徒。菩萨在成佛之前,都会来兜率天生活一段时间。
弥勒会在兜率天生活四千年,但你要记住“天上方一日,地上几千年”的规则,兜率天的四千年折合成人间的时间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当弥勒在兜率天死后,还会转生人间,投胎到鸡头国的一个大婆罗门家庭,父亲是转轮王。至于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佛经里都有很具体的记载。最让人吃惊的是,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的世界里,婆罗门仍然是统治阶层
那时候的世界是一片人间乐土,不但物产丰富,人际关系还特别和谐,就连女人的八十四种丑态都消失了,树上会长出细滑柔软的衣服,摘下来就能穿……总之,各种美好,美不胜收。
兜率天算不算苦海呢
仍然属于苦海,所以弥勒还要继续修行。他就像当年的佛陀一样离家出走了,后来在龙华树下成佛,就地举办了三次法会,合称“龙华三会”。在这三次法会上,他先后把九十六亿、九十四亿、九十二亿人度化成罗汉。
“龙华三会”之后,弥勒带领弟子,远赴鸡足山,找到了师兄大迦叶
大迦叶怎么可能在人间活了五十多亿年呢?
原因很简单:他进入了“灭尽定”的状态,这是禅定的一种,思维和感官都进入了停滞状态,有点像熊的冬眠
后来弥勒唤醒了大迦叶,从他那里拿到了佛陀当年留下的袈裟,正式成为佛陀的继承人。因为这是五十多亿年后的事情,所以弥勒佛算作未来佛
上生和下生
所谓“上生”,就是往生到兜率天;所谓“下生”,就是从兜率天转生到人间
弥勒佛的信徒也因此分为两派:一派希望往生到兜率天去,享受天堂净土;另一派希望弥勒佛能提前降临人间,带来人间净土
“上生派”
精英阶层偏爱“上生”派
人在临终的时候集中精力,观想兜率天的美景,念诵弥勒佛的佛号,弥勒佛就会把他接引到兜率天去。玄奘大师临终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这不就是净土宗的做法吗?没错,唯一的不同是,净土宗念的佛号是阿弥陀佛,要往生的地方是西天极乐世界,也叫弥陀净土。
净土宗
净土其实还不只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处,只是这两处最有名
净土宗的奠基人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庐山慧远,当时谢灵运帮他在东林寺开凿水池,种植白莲花,后来白莲花就成为净土宗的标志,净土宗也因此得了一个别名“白莲宗”。如果你能从这里联想到白莲教,没错,两者的关系真的存在。
“下生派”
底层民众偏爱“下生”派
一来底层百姓的生活太苦,熬完一辈子并不容易,很希望弥勒佛提前降临
二来经常有人自称弥勒佛,说自己提前来了,要带领大家开辟人间净土,打出一个美丽新世界
无佛时代
至于说人生为什么如此痛苦,社会为什么如此不公,这都是因为从释迦牟尼涅槃到弥勒佛“龙华三会”这中间的五十多亿年里,世界上是没有佛的,称为无佛时代,这才使各种罪恶纷纷彰显。
中国从南北朝以来,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弥勒佛的化身在人间不断现身,各种扯旗造反风起云涌。道理不难理解,因为“弥勒下生”、“人间净土”,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末世论。
小结
弥勒信仰分为“上生”和“下生”两派,“下生派”就是最让皇帝鸡蛋的叛乱隐患
无生老母与真正的唯心主义
无生老母
宝卷
佛学里边的“俗文化”,比“弥勒六部经”更俗,这部分的经典不叫佛经,而叫宝卷。宝卷易读易懂,更容易背诵,体现着最底层的民众对佛学的理解
“往生”
当你往生到兜率天,你有没有摆脱六道轮回呢?
如果我们从“弥勒六部经”来看,“往生”好像就是“转生”,兜率天的弥勒净土虽然各种美好,但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并不值得贪恋。
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比如同样生活在唐朝的高僧怀感。他写过一部《释净土群疑论》,认为从“真谛”的角度讲,“往生”就是“无生”,也就是涅槃;从“俗谛”的角度讲,可以说“往生”就是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但怀感说的另一个世界不是弥勒净土,而是弥陀净土,也就是净土宗向往的西天极乐世界
无生老母
佛陀没说过涅槃到底是什么状态,人在涅槃之后是活着还是死了,还是即活着也死了
世道人心,总是需要确定性和具象化的。而涅槃的具象化在民间甚至演变成一位活生生的真神,名号叫作无生老母
无生老母的身份经过复杂的演变,终于变成了造物主,大约像是基督教的上帝
罗教
罗教是明朝的一个民间佛教教派,创始人是一位姓罗的退伍军人,名叫罗梦鸿。罗教的核心经典是这位罗教主亲口传授的“五部六册”
等传到第八代的时候,教主明空大师写出一部《佛说大藏显性了义宝卷》,说自己见到了传说中的无生老母,她是一位慈祥的老婆婆。无生老母为了向明空证明自己的身份,让他验看全身。结果明空发现无生老母的下体非男非女,长着一朵红莲花。看到这个桥段,你有没有想到《观佛三昧海经》呢?
底层人民很容易接受这种解释。如果拿出知识分子的腔调,跟他们讲真谛和俗谛,讲抽象的“无生”,他们很难听懂,所以罗教才会特别流行,其他民间教派也纷纷讲起无生老母的故事
真正的唯心主义
“无生老母”代表着涅槃概念的高度具象化
《六祖坛经》慧能大师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座城,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就是五座城门。这五座城门是外门,里边还有一个意门
在这座城市里,人心就是土地,佛性就是国王。佛性若在,国王就在;佛性要是没了,国王也就没了。佛性若在,形神具在;佛性要是没了,身体也就完了
佛在心中,莫向外求。自性若迷,佛就是凡夫俗子;自性若悟,凡夫俗子就是佛。大慈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乐善好施就是大势至菩萨,自性清净就是释迦牟尼佛,心平气和就是弥勒佛
人我之见就是须弥山,邪念就是大海,烦恼就是波涛,坏心眼儿就是恶龙,贪欲就是鱼鳖,妄念就是鬼神,贪、嗔、痴就是地狱,愚昧就是畜生道,十大善行就是天堂。不执着于人我之见,须弥山就会崩塌;破除了邪念,海水就会枯竭;摆脱了烦恼,波涛就会停歇;没了坏心眼儿,鱼龙就会绝迹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佛性,佛性会大放智慧之光,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座城门照耀得清净通透。贪、嗔、痴如果被智慧的光明照破,地狱就会立刻消失,心中一片澄明。这,不就是西天极乐世界吗?
这就是禅宗讲的顿悟成佛
顿悟成佛
顿悟首先要解决业力问题,而《大般涅槃经》已经用“不定业”的概念把业力问题消解掉了:正因为业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人才有可能顿悟成佛
谁来成佛呢?成佛需要主体,正如轮回需要主体,于是佛性变成了主体,而佛性和肉身的关系也不算完全违背“诸法无我”的标准,这同样是《大般涅槃经》的理论贡献
慧能不但有传承,还有发展,把佛教的各种概念都做了唯心主义的处理:所谓天堂、地狱,无非是不同的心态,学佛无非就是修心
小结
世道人心,总是需要确定性和具像化的。涅槃的具像化在民间演变成一位活生生的真神,名号教无生老母
《弥勒六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