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万字完整专升本计算机知识点
两页万字专升本计算机完整重要知识点,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精华!超实用,干货满满,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有需要的赶紧收藏吧!
编辑于2024-04-05 12:22:19计算机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数据与信息
注意:目前为止,信息没有统一确切的定义
广义
信息是属性。
数据是符号资料。
媒体: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
侠义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得到的结果。
信息的符号化就是数据,所以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辩证关系
信息是逻辑意义。
数据是信息的物理表示。
创始人
香农(信息论创始人):信息消除了事物的不确定性,而得到明确的含义。
维纳(控制论创始人):信息是我们感知外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
布尔(逻辑创始人):Boolean逻辑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概论: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相关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中,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是主导,缺一不可,其中计算机技术起关键作用。
信息社会
信息高速公路(ISHW):高速的、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干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文化”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
计算机文化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而出现的。(错)先有计算机,后有计算机文化。
第二节 计算机技术概论
计算机的起源
ENIAC(埃尼阿克)
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
世界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是ENIAC(埃尼阿克),与1946年在美国投入运行,采用十进制(没有存储器)。
无鼠标,无键盘。 功能:科学计算(数值计算)
除了第一台ENIAC为十进制,其他的都是二进制。
地位
1. ENIAC的诞生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开辟了信息时代。
2. ENIAC把人类社会推向第三次产业革命新纪元。
巴贝奇:计算机之父,提出“通用计算机思想”。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按照“元器件”的不同可分为
第一代(1946-1956):电子管计算机,主要逻辑元件是电子管(真空管)。
低级语言 功能:科学计算(对数值进行处理)
第二代(1956-1964):晶体管计算机,主要逻辑元件是晶体管。
高级语言 功能:扩展到数据处理(非数值型处理)
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计算机,主要逻辑元件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产生了操作系统,会话式语言。 计算机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第四代(1971-现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主要逻辑元件是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出现了微机和网络,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
芯片(集成电路)是计算机的核心技术
声卡的出现意味着多媒体计算机(MPC)的诞生。
摩尔定律:每18个月软硬件更新一代。
芯片是推动计算机发展的动力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巨型化(科学发展):巨型化计算机不是从计算机的体积上考量的,主要是指研制速度更快,存储量更大和功能更强。
高性能
四大巨型计算机:银河、曙光、神威、深腾。
用于国家的尖端科技领域。
巨型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微型化(应用):微型计算机是从应用上考虑的,将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以便于携带和方便使用。
民用
网络化(共享):实际上是对联网计算机的一次所有资源的全面共享。可以实现计算资源(硬件、软件、数据)、存储资源等的共享。
智能化:模仿人脑的部分功能。(AI)
例
当前计算机正朝两级方向发展,即巨型化、微型化。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通常是按照计算机采用的元器件来划分的。
计算机的存储性是与其他计算机工具最重要的区别。
计算机的特点
1. 运算速度快
2. 存储容量大(计算机区别与其他计算工具)
3. 通用性强
4. 工作自动化
5. 精准度高
字长越长,精确度越高,字长最高达到15位,超过15位后面变为0.
6. 具有逻辑判断能力(有一定的思维)
计算机的分类
按处理对象分
1. 模拟计算机
2. 数字计算机(使用最多)
3. 混合计算机
按用途分
1. 专用计算机
2. 通用计算机
按规模分
1. 巨型机(科学计算)(军事国防)
2. 大型机和中型机(金融证券等大型企业)
3. 小型计算机(学校中小企业)
4. 微型计算机(民用)
5. 工作站(专业领域)
计算机的规模由计算机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来衡量,如:字长、运算速度、存储容量、输入和输出能力及价格高低(性价比)等。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功能)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 科学计算(数值计算)
早期用
2. 信息管理(数据处理)
现在用
3. 过程控制(实时控制)
工业用
4. 计算机辅助系统
5. 人工智能
6.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7. 多媒体技术应用系统
8. 嵌入式系统
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计算机辅助教育(CBE)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计算机辅助测试(CAT)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人工智能(AI)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专家系统等。
第三节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不同进制数的表示
进位计数制:用进位的方法进行计数,简称进制(数制)
表示方法
下标法:(100)2对应二进制
后缀法:100H对应16进制
既无下标,也无后缀,是十进制:100
常用:二进制(B)、八进制(O)、十进制(D)、十六进制(H)
数码:一组用于表示某种数制的符号。
二进制数码:0,1
八进制数码:0~7
十进制数码:0~9
十六进制数码:0~9、A~F
基数(R):进制中数码的个数。(几进制基数就是几)
例:二进制2个数码,基数为2
位权:数码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权值。
例:十进制:个位位权是1,既10⁰(R⁰),十分位位权是10¹,百位位权是10²,依此类推,十分位位权10⁻¹,百分位位权10⁻²,依此类推。
进制的特点:几进制,逢几进一。 任意进制都已十进制为基础。
不同进制数间的相互转换
任意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
例:10101.101B=1*2⁴+0*2³+1*2²+0*2¹+1*2⁰+1*2⁻¹+0*2⁻²+1*2⁻³=21.625 BF5H=11*16²+15*16¹+5*16⁰
十进制 转为其他进制
整数:除以R,取余数,倒排序 小数:乘以R,取整数,正排序
例题
十进制 转 二进制 还可用8421码(用4位 二进制 表示一位 十进制 ) 二进制:1 1 1 1 十进制:8 4 2 1
8421码(BCD码) 例:100=64+32+4=1 1 0 0 1 0 0 ↓ ↓ ↓ ↓ ↓ ↓ ↓ 64 32 16 8 4 2 1 思路:距离100最近的2的次方是64,100-64=36;距离36最近的2的次方是32,36-32=4;距离4最近的2的次方是4。所以100=64+32+4(先把8421码列出来,有的就填1,没有就填0)
二进制 与 八进制 互转
3位 二进制 →1位 八进制 不够位补0(从最左、最右补)
二进制 与 十六进制 互转
4位 二进制 →1位 十六进制 不够位补0(从最左、最右补)
各种进制数的运算规则
算数运算:加减乘除
可先转化为 十进制 ,加减乘除后,再转为其他进制。
逻辑运算(与、或、非)
AND(逻辑乘法运算):0∧1=0,1∧1=1。(同为1才为1)
OR(逻辑加法运算):0∨1=1,0∨0=0.(只要有1个为1就为1)
NOT(取反): ̅1=0, ̅0=1
XOR(异或):0⊕0=0,0⊕1=1,1⊕1=0。(相同为0,不同为1)
字、字节、位
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
位(b/bit)是最小的存储单位
字节(B/Byte)是最基本的单位;
一个字节(Byte)由8位(bit)组成(1B=8bit)
1B=8bit
1KB=1024B=2的10次方B
1MB=1024KB=2的20次方B
1GB=1024MB=2的30次方B
1TB=1034GB=2的40次方B
2进制1后有几个0就是2的几次方
字:cpu一次存取、加工和传送的数据称为字。
可以取多次,如果计算机字长位32位,处理50位的数据需要取两次。
字长:该字的二进制位数称为字长
字长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字长越长,速度越快,精度越高,安全性越高。
常见的字长有8位、16位、32位、64位。
字长与cpu的型号有关,与数据总线长度有关,与操作系统无关
计算机中数值的表示
计算机中,所有的数据都以二进制表示。数的正负用0,1表示:0正1负,符号放在左边最高位,一般占一位。
机器数(码/值):将数据的符号数码化后得到的表示形式。
真值:机器数对应的由正负号表示的数。
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取反。
补码:反码+1
负数才有,正数的反码、补码和原码一样
文字信息的表示
ASCII码(机内码)
ASCII码(美国信息标准代码)是国际标准(ISO:国际保准化组织),是通用的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是目前采用的主要字符编码。
标准的ASCII码只用右侧7位,最高位补0,可表示128个不同字符。包括:数字1~9,26个大/小写字母,各种标点符号,运算符号,控制命令符号等。
实际是7位,但储存时是8位
扩展ASCII码采用8位2进制表示256个不同符号,前128个就是标准ASCII码符号。
常见符号排序
“A”的ASCII码数是65(41H)
“a”的ASCII码数是97(61H)
“0”的ASCII码是48(30H)
“空格”的ASCII码是32
标点符号<数字<大写字母<小写字母
汉字编码
汉字的国标码和机内码都是两个字节编码
汉字交换码(国标码):用连续两个字节表示一个汉字
1980年
GB:6763个汉字
GBK(基于GB进行扩展):27484个汉字
汉字机内码(内码)
国标码不能直接应用于计算机,因为它没有考虑同ASCII码的冲突(二义性)。 修改方法:将国标码的两个字节的最高位分别改为1,即改为机内码。
机内码是真正的计算机内部用来存储、加工和处理汉字信息的代码。
补充:区位码、国标码、机内码的相互转换(一般都用十六进制表示)。
区位码+2020H=国标码
国标码+8080H=机内码
汉字输入码(外码)
汉字输入码将汉字通过键盘输入进计算机采用的代码。
流水码(顺序码)
没有重码(不能重复)
音码
应用最多! 智能ABC、微软拼音为音码。重码较多,输入较慢。
形码
五笔字型为型码,有重码,但重码较少,输入速度快,不易掌握。
音形结合码(自然码)
字形码(显示、输出、打印)
字形码记录汉字的外形,是汉字的输出形式。
字形码表示有两种方式
点阵码(一个点是一位bit)
例:24×24的点阵汉字占的存储容量为? (24×24)÷8=72B
矢量码
定点数与浮点数
定点数:小数点在数中的位置固定不变
浮点数:小数点的位置不固定,常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科学计数法
a(尾数)En(阶码)
1.23E+5=1.23*10的5次方
第四节 计算机系统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并按照“存储程序”的方式工作。
计算机工作原理
指令: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
操作码
规定了操作的类型
地址码
规定了要操作的数据存放在什么地址
计算机指令和数据都采用二进制(二进制编码):系统简单稳定,物理实现简单。
常见的指令系统:所有指令的集合称为“指令系统”
复杂指令系统(CISC)
精简指令系统(RISC)
不同的计算机可有不同的指令系统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计算机能够自动完成运算或处理过程的基础是“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目前第四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仍然是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又称冯·诺依曼工作原理基本思想:存储程序、程序控制
冯·诺依曼提出:采用二进制进行数据的存储。
采用二进制的原因
1. 容易使用电子元器件实现
2. 方便计算
3. 逻辑运算规则简单
例:计算机能按照人们的意图自动、高速进行操作,是因为: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程序:一组排列有序的计算机指令的集合
执行程序的过程
1. 取
2. 分析
3. 执行
程序=算法+数据结构
算法的5特性
1. 有穷性
2. 确定性
3. 可行性
4. 输出性
5. 输入性
软件=程序+文档(+数据)
计算机硬件系统
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叫裸机
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有五大部分组成
运算器(取数据)
运算器由逻辑运算单元(ALU)、寄存器等组成。能进行数学运算及逻辑运算,它的速度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控制器(取指令)
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中心(神经中枢),指挥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组成了cpu(硬件核心)
存储器(计算机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的部件)
每个存储单元都有唯一的编号,称为存储单元的地址。
内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ROM)
不能改写
断电可长期保存
容量较小
一般存放系统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等。
随机存储器(RAM)
容量与ROM相比要大得多
可写入信息
断电后所存信息会丢失
微机中的内存一般指随机存储器
高速缓存(Cache)
协调cpu与RAM之间的速度差,对提高程序运行速度由很大帮助。
这个介于内存和cpu之间的高速小容量存储器称作高速缓冲存储器、一般简称为缓存。
外存储器(cpu不直接与外存打交道)
输入设备
A/D是输入设备
“A”:模拟信号 “B”:数字信号
输出设备
D/A是输出设备
从信息的输入输出角度来说,磁盘驱动器和磁带机既可以看作输入设备,又可以看作输出设备。
即插即用
指在电脑加上一个新的外部装置时,能自动侦测硬体资源,而不需要重新组态或手动安装驱动程式。
cpu和内存储器组成了主机。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I/O设备)组成了外设。计算机硬件=主机+外设
计算机软件系统
输入计算机的信息一般有两类,一类称为数据,另一类称为程序。
计算机软件基础:软件是指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数据和有关的文档的总和。
计算机软件系统(分为两类)
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
软件核心
如:DOS、OS/2、UNIX、XENIX、LINUX、Windows、Netware。
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操作系统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
语言处理程序
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Delphi、C++、PB、VB、Java、C#、Python
翻译程序(语言处理程序)
对 汇编语言源程序 是汇编(生成目标程序),对 高级语言源程序 是编译(生成目标程序)或解释(不生成目标程序)
只有“解释”不生成目标代码
汇编程序
汇编程序的任务是把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够直接理解并执行的计算机语言程序,即目标程序。
编译程序(目标代码:.obj)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等价的机器语言表示的目标程序的翻译程序。
能生成“目标程序”
解释程序
高级语言书写的源程序作为输入,解释一句后提交计算机执行一句,并不形成目标程序。
系统支撑及其服务程序(又称为工具软件):系统诊断程序、调试程序、排错程序、编辑程序、查杀病毒程序(360、金山、瑞星、Norton)。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如:FoxBase、FoxPor、Access、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
应用软件:为接解决实际问题而编写的软件。
财务管理系统、office组件、Photoshop等。
计算机自带浏览器IE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程序设计语言
机器语言:计算机唯一能直接识别并执行的语言(二进制代码)
机器语言中每一个语句又称为“指令”
特点:计算效率高、通用性和移植性差。
汇编语言:也称助记符语言,用特定的符号代表二进制代码(汇编语言是机器语言的“符号化”),计算机无法直接识别和执行。
低级语言
例:低级语言是计算机直接执行的语言(错)
高级语言: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和执行,需要编译程序或解释程序。
特点:移植性强、书写方式更接近人们的思维方式,便于阅读和理解。
第五节 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型计算机分类(四类)
单片机:芯片
一般用于专用机器或控制仪表、家用电器等
单板机:电路板,有简易键盘、液晶或数码显示器
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微机教学和实验
PC(个人计算机)
便携式微机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主频:也称时钟频率,指计算机cpu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单位是赫兹(Hz)/吉兹(GHz)。
1GHz=1000MHz、1MHz=1000KHz、1KHz=1000Hz
字长:指计算机的运算部件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位数。
1. 字长越长,运算速度越快,精度越高,安全性越强。
2. 字长与cpu型号有关,与总线长度有关,与操作系统无关
例:“64位计算机”中“64位”是指计算机的字长
内核数:核心处理器的个数。所谓多核心处理器,简单说就是在一块cpu基板上基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处理器核心。
多核提高了多任务的速度
内存容量:一般指RAM的容量,内存容量越大,计算的速度一般也越快。
运算速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已每秒执行的指令条数来表示,其单位是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和BIPS(每秒十亿条指令)。
指令周期:1/运算速度(执行一条指令所用的时间)
1. 主频越高,计算机运行速度越快
2. 字长越长,精度越高,计算机运行速度越快
3. 内存容量越大,计算机运行速度越快
4. 存取周期越小,计算机运行速度越快
常见微型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微处理器
存储器
内存(RAM)
外存
软盘
硬盘:容量和转速为重要指标,是最快的外存
固态硬盘SSD
闪存
电子盘又称“U盘”
光盘存储器
价格低、保存时间长、存储量大
微机常见总线标准
总线(BUS):是计算机各功能部件之间传递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各功能部件通过总线连接在一起。
数据总线——传输数据
控制总线——控制信号
双向
地址总线——数据地址
单向
常见总线
PCI总线
定义了32位数据总线。
PCI总线与CPU之间没有直接相连,而是经过桥接芯片组电路连接。
AGP总线
加速图形端口
USB总线
USB总线即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接口标准。
PCI-Express总线
主板:主板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最大的一块电路板,又称为母版或系统板
主板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芯片组,芯片组是主板的灵魂,它决定了主板所能够支持发功能。
输入设备
键盘鼠标
数码相机
输出设备
显示器
打印机
点阵打印机
噪声大
喷墨打印机
耗材费用较高
激光打印机
非打击式打印机
高速的、高精度、噪声低
绘图仪
音响
声音系统
音频信号是连续的模拟信号,电脑处理的只能是数字信号。
采样精度越高(“取点”越多),数字声音越逼真。
采样频率:指每秒钟对音频信号的采样次数。单位时间内采样次数越多,数字信号就越接近原声。
人耳听力范围:20Hz—20KHz
第二章 Windows7操作系统
第一节 操作系统概述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硬件系统
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软件系统
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软件,是整个软件系统的核心。
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
1. 并发性
(并发≠并行)
2. 共享性
多任务系统的基本特征
3. 虚拟性
(虚拟内存)
4. 异步性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处理机管理(CPU管理)
存储管理
设备管理
文件管理
作业管理
人机接口/网络与通信(第六项功能)
操作系统的分类(前三基本类型)
1. 批处理操作系统(没有交互)
2. 分时操作系统
用户向系统提出命令请求,系统接收每个用户的命令,采用时间片轮转方式处理服务请求,通过交互方式在终端上向用户显示结果。
依次做出相应,没有时间限制
3. 实时操作系统
在严格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
4. 嵌入式操作系统
5.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根据在同一时间使用计算机用户的多少,操作系统又可以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
多任务操作系统:同一时间可以运行多个运用程序
单任务操作系统:同一时间只能运行一个运用程序
常见
DOS操作系统:单用户、单任务
Windows XP操作系统:单用户、多任务
Win7/Win10/Win11操作系统:多用户、多任务
UNIX/Linux/分时操作系统:多用户、多任务
IOS/Android操作系统:单用户、多任务
6. 网络操作系统
常见后缀:NT、Server
Windows NT、Linux、Unix等
7. 分布式操作系统
均衡负载
第二节 Win7基础知识
Win 7包含6个版本
1. Windows 7 Starter(初级版)
2. Windows 7 Home Basic(家庭普通版)
3. Windows 7 Home Premium(家庭高级版)
4. Windows 7 Professional (专业版)
5. Windows 7 Enterprise(企业版)
6. Windows 7 Ultimate(旗舰版)
关闭与重启
Alt+F4(关机)
睡眠与休眠
睡眠:低功耗,不断电。
休眠:保存状态,断电。
对话框
对话框不能改大小、不能缩成任务栏图标、没有菜单栏
可以移动
对话框是进行人机对话的主要手段
模式对话框:只有关闭才能处理主窗口
非模式对话框:不影响处理别的窗口
窗口
“Alt+空格”(窗口控制菜单) “Alt+Tab/Esc”切换窗口
边框
组成窗口的四条边线,拖动边框可以改变窗口大小。
标题栏
显示已打开应用程序的图标、名称等。 有“最小化”、“最大化”、“关闭”按钮。 双击标题栏完成窗口的最大话和还原的切换。
地址栏
显示当前所在位置。通过单击地址栏中不同位置,可以直接导航到这些位置。
搜索栏
可使用通配符
“?”:任意一个字符。
“*”:任意个任意字符。
工具栏
导航窗格
菜单栏
控件
“▶️”标记:表面此菜单项目下还有下级菜单。
“…”标记:表面单击此菜单会打开一个对话框。
“✔️”标记:有些菜单是复选菜单,出现“✔️”表明正处于被选中状态。
“⚫️”标记:表明该菜单为单选菜单,在所列出的菜单组中,同一时刻只能有一项被选中。
滚动条
剪贴板
剪贴板是内存(RAM)的一段公共区域
复制屏幕
Windows可以将屏幕画面复制到剪贴板,要复制整个屏幕(拷屏),按PrintScreen键
要复制活动窗口,按Alt+PrintScreen键
Windows剪贴板与Office剪贴板
区域
Windows剪贴板是一块区域
Office剪贴板是24块区域
Windows剪贴板剪切后源文件不会删除,剪切粘贴只能一次
Office剪贴板剪切后源文件删除,剪切可粘贴多次
整理Windows7的桌面
1. 桌面上的元素
反白:所选图标(鼠标指向的图标)
开始菜单
打开方式
1. 按下“Windows”键
2. “Ctrl+Esc”键
3. 鼠标点击
2. 个性化桌面设置
排列图标
“排序方式”
1. 按名称(项目主名)
2. 按大小
3. 按项目类型(扩展名)
4. 按修改日期
桌面图标
可在“个性化”选择显示/隐藏
1. 计算机
2. 用户的文件
3. 回收站
4. 网络
5. 控制面板
屏幕保护程序
可设置密码,默认为开机密码(不可修改)
3. 任务栏与“开始”菜单
任务栏
桌面底部的条状区域叫任务栏
如果没有“锁定任务栏”,可以改变位置(四个边),可以改变大小(不超过屏幕的一半)
可以隐藏(不能删除)
4. 任务管理器
启动方式
1. “Ctrl+Alt+Del”
2. “Ctrl+Shift+Esc”
3. 鼠标右击任务栏
5. 回收站
回收站实际上是硬盘上的一块特殊区域,存放用户临时删除的硬盘文件
每个盘符下各有一个回收站,桌面上的回收站是所有回收站的总和
回收站可以改变其大小,不能被删除
回收站文件不能直接打开,双击打开的是属性。
属性
还原
剪切
删除
U盘、软盘上的内容被删除不进入回收站,直接被删除
Windows 7的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存放在计算机中的所有程序以及各种类型的数据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的。
目录:层次化逻辑结构
文件:是指存放在外存储器上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
文件名由文件名和扩展名组成。
文件名
文件夹可有扩展名(不改变文件夹)。 文件夹可无扩展名。
1. 不区分字母大小写
2. 不允许重名(是指同一文件夹下不允许有两个重名的文件)
文件夹与文件也不能重名
3. 不能包括:/、|、\、*、?、<、>、:、”(9种)
扩展名
扩展名:表示文件的类型,操作系统中根据扩展名建立应用程序与文件的关联关系。(关联可改)
文件名是操作系统中区分不同文件的唯一标志
文件夹可以包含打印机、计算机等
资源管理器
左窗口:树形控件视窗窗口 右窗口:内容显示窗口
打开方法
1. 右击“开始”按钮——快捷菜单中选择“打开Windows资源管理器”
2. 单击“开始”按钮——“计算机”
3. 单击“开始”按钮——“所有程序”——“附件”——“Windows资源管理器”
4. 单击Windows 7任务栏中的“Windows资源管理器”按钮
显示图标
超大图标、大图标、中等图标、小图标、列表、详细信息、平铺
库:库类似文件夹,不是文件夹
默认情况下,Windows 7已经设置了视频、图片、文档、音乐的子库,还可以自定义新库。
库可以收集存储在多个位置的文件
库实际不存储文件,它是一个抽象的组织条件,将类型相同的文件或文件夹归为一类。
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左、右键拖动文件(夹)不经过剪贴板
复制文件(夹)
同盘复制
按住Ctrl键+拖拽
跨盘复制
直接拖拽
移动文件(夹)
同盘移动
直接拖拽
跨盘移动
按住Shift+拖拽
右键拖动,在快捷菜单栏中选择
复制
移动
创建快捷方式
删除文件(夹)
进入回收站
1. 选中后按“Delete”键
2. 选中后右键“删除”
直接删除
按住 Shift 键后执行前面的操作
选定
反选:选定没有选定的文件/夹(如果没有选定直接反选,则是全选)
Shift键选定多个连续文件/夹
Ctrl键选定多个不连续文件/夹
文件(夹)改名
不能对多个文件(夹)同时重命名(理论)
选定后,右键“重命名”
系统菜单栏——“文件”/“组织”选项卡 中“重命名”命令
两次单击
设置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
1. 只读
共享时起作用
只是不能更改内容,不影响移动、删除、重命名。
2. 隐藏
可通过“资源管理器”——“工具”——“文件夹选项”中显示/隐藏
3. 存档
4. 索引
5. 压缩
6. 加密
高级
快捷方式(.lnk)
快捷方式是一种用于快速启动程序的命令行,它和程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快捷方式:保存目标位置
可创建快捷方式的位置
1. 桌面
2. 文件夹中
建立快捷方式
右键——“新建”——“快捷方式”
“右键”——“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
“发送到”(复制+粘贴)
右键拖动——快捷菜中“创建快捷方式”
快捷方式的存放位置
1. 桌面
2. “开始”菜单
3. 其他文件夹
4. 回收站
移动
移动快捷方式不影响源文件的打开
移动源文件,快捷方式将无法打开源文件
一个文件可以创建多个快捷方式
快捷方式可以放本机,也可以放在网络(如有题说:只可以放在本机,也对)
注意
1. 对文件(夹) 复制/剪切 命令时,系统是把文件(夹)路径保存在剪贴板中。
2. 剪贴文件(夹)只能粘贴一次
3. 对文件(夹)的剪切/粘贴和删除命令,按Ctrl+Z可以撤销
4. 回收站是磁盘的一块空间,用户可以设置其大小
计算机
Word字处理软件
1. word 2010的主要功能、启动和退出
常见国产office软件
WPS Office
永中Office
word的主要功能
1. 文字编辑和格式化
2. 表格处理
3. 图形、图像处理功能
4. 版式设计与打印
启动word的方法
1. 双击桌面上的word图标
快捷方式:.lnk(快捷方式是文件)
2. “新建”“word文档”快捷图标,双击快捷图标
3. 执行“开始/程序/Microsoft Word”命令
4. 打开Word可执行的文件”WinWord.exe
可执行文件
.exe
.com
.bat
.cmd
5. 打开已有的word文档
通过关联文档启动
常用的退出word的方法
1. 单击word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2. 单击“文件”选项卡(也叫文件菜单),选择“退出”命令
3. 双击word窗口左上角的控制图标
4. 单击word窗口左上角的控制图标(或在标题栏上右击),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关闭”命令
5. Alt+F4键
只关闭文档窗口而不退出应用的方法
"文件“选项卡,在Backstage视图中选择”关闭“命令
<Ctrl+W>
关闭——文档 退出——应用程序
单文档与多文档(能同时打开不同的文档)
单文档
画图
记事本
写字板
Access
多文档
Word
“Ctrl+F6”(切换word窗口)
注:“Alt+Tab”(各窗口间切换)
Excel
PTT
2. Word 2010的窗口界面
快捷键默认为:<Alt+菜单名中带下划线字母>
标题栏(窗口最上方)
控制菜单图标
快速访问工具栏
文档名称
程序名称
窗口控制按钮
功能区
功能区的选项卡可自定义
功能区最小化
1. Ctrl+F1
2. 单击功能区右侧的“功能区最小化”按钮
3. 双击除“文件”选项卡外的任意选项卡
4. 鼠标右键单击功能区任意位置或快速访问工具栏,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功能区最小化”命令
显示功能区与功能区最小化操作相同
文档编辑区
状态栏(窗口最底部)
可定制
页数/总页数
字数
输入语言
输入状态
标尺
可在【视图】选项卡中关闭
按“F1”键
“Word帮助”窗口
滚动条
页面全部可视时,横滚动条不见,竖直滚动条变灰
3. 文档的建立、打开和保存、另存为
创建文档的方法
1. 创建空白文档(<Ctel+N>)
2. 根据模板创建文档
打开文档的方法
1. ”文件“选项卡,在Backstage视图中”打开“命令
2. <Ctrl+O>或<Ctrl+F12>
3. “快速访问工具”中“打开按钮”
4. Backstage视图中,单击“最近使用文件”
默认25个最近打开。在“文件”“选项”“Word选项”“高级”中可修改
打开文档的方式
1. 打开
2. 已只读方式打开
3. 已副本方式打开
4. 用浏览器打开
IE——Internet Explorer
扩展名
Word保存pdf,不可以打开编辑pdf
能保存什么格式,就能打开什么格式(❌)
.docx
.dotx
.doc
.dot
.txt
纯文本
.rtf
富文本
.xps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htm
.html
网页
演示文稿不能保存为网页
文档的保存方式
原名、原路径保存
1. “快速保存工具”中“保存”按钮
2. <Ctrl+S>或<Shift+F12>键
3. 单击“文件”选项卡中的“保存”命令
另存为的使用场景
改变文件名、路径
新建的文档
改变文件名或路径
原文档内容不变,新文档内容=原文档内容+刚编辑的内容
“只读”文件
修改自动恢复功能时间间隔(默认10min)
扩展名.wbk
”文件“——”选项“——”保存“——”保存自动恢复信息时间间隔“
1分钟—120分钟
4. 录入
插入点:闪烁的竖线,用于指示文本插入的位置。
“即点即输”:将鼠标指针指向要输入文本的位置,双击鼠标左键
插入键盘上没有的符号
“插入”选项卡——“符号”命令
软键盘
文档编辑快捷键
Home——快速移到行首
End——快速移到行尾
<Ctrl+Home>快速移到文档开头
<Ctrl+End>快速移到文档末尾
Word的两种录入状态:插入状态和改写(覆盖)状态
单击“Insert”键切换
单击状态栏上的“改写”或“插入”标记
5. 选定文本
先选定后操作
鼠标选定
大块文本的选定:先点击起始位置,按住Shift键同时单击终止的位置
选定一行:左选定栏单击
选定一句:按住Ctrl键单击句中任意位置
选定一段
左选定栏-双击
段落内任意位置快速三击
选定整篇文档(全选)
1. 左选定栏-三击
2. 左选定栏-按住Ctrl键同时单击鼠标
3. <Ctrl+A>
4. “开始”—“编辑”—“选择”—“全选”
通过样式(格式)选择文本
”开始“—”编辑“—”选择“—”通过样式选择“
鼠标操作
文本内
双击
一词
三击
一段
选定栏
单击
一行
双击
一段
三击
全文
键盘选定文本
Shift+左/右方向键:分别向左/右扩展选定一个字符
Shift+上/下方向键:分别由插入点向上/下扩展选定一行
Ctrl+Shift+Home:从当前位置扩展选定到文档开头
Ctrl+Shift+End:从当前位置扩展选定到文档结尾
Ctrl+A或Ctrl+5(数字小键盘上的数字5):选定整篇文档
Alt+鼠标拖动:选定矩形区域
6. 删除文本
光标所在位置:按BackSpace键,向前删除;按Delete键,向后删除
删除大块选定文本
选定文本后,按Delete键或BackSpace键
选定文本后剪切
程序内部、程序与程序之间交换信息的公共区域。 内存—RAM
”开始“—“剪贴板”—”剪切“
单击右键从快捷菜单中”剪切“
Ctrl+X
快速访问工具栏
特殊:选定后拖入回收站,回收站彻底删除,但可撤销操作
7. 移动文本
1. 使用鼠标直接拖放移动选定的文本
2. 鼠标右边拖动选定的文本到目标位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移动到此位置“
3. 使用剪贴板移动文本:剪切—粘贴
使用剪贴板剪切可以粘贴多次
8. 复制文本
鼠标拖放复制文本(按住Ctrl键)
鼠标右键拖动——”复制到此位置“
使用剪贴板复制:复制—粘贴
剪贴板最多可以保存24项剪切或复制的内容
右键拖动文本和左键拖动文本都不经过剪贴板
9. 查找(Ctrl+F) 替换(Ctrl+H) 定位(Ctrl+G)
“开始”—“编辑”—“替换”
“视图”—“显示”—“导航窗格”,在搜索框中直接输入要查找的关键字,文档会快速定位到包含关键字的内容,并高亮度显示。
”查找“
默认范围是全部
区分大小写
区分全角半角
使用通配符
?:一个
* :任意个
可根据格式、查找符号与特殊符号
”^p“:段落标记
”^l“:换行符
“Shift+Enter”:换行
只要能查找的内容就能进行替换
总结
查找
内容
格式
内容+格式
替换
内容
格式
内容+格式
替换为空可实现删除
10. 撤销与恢复
撤销(Ctrl+Z)
恢复(Ctrl+Y)
11. 拼写与语法检查
只标不改
”审阅“—”校对“—”拼写和语法“
F7
红色波浪线表示拼写错误或字库中无该字、绿色波浪线表示语法错误(波浪线属于不可打印字符)
12. 自动更正、字数统计
”文件“—”选项“—”校队“—”自动更正“
将字符、文本、图形替换成特定的字符、词组、图形
既可以更正字符,也可以更正图形
商标:(C)=©
“审阅”——“校对”——“字数统计”
显示当前文档的页数、字数、段落数、行数等信息
13. 文档视图
可在“状态栏”或“视图”选项卡切换文档视图
1. 页面视图(效果)
默认视图
用于
双击页眉页脚编辑
页眉:居中
页脚:左对齐
日期和时间可自动更新。 主文档与页眉页脚不能同时编辑。
调整页边距
使用标尺
页面布局
处理分栏
编辑图形
特有的标志“「”
2. 阅读版视图
已分栏样式显示
3. Web版式图
状态栏没有页码
不分页
4. 大纲视图
显示整个文档的脉络结构
不显示
页边距
页眉页脚
图片
背景
1. 水印
2. 页面颜色
3. 页边距
5. 草稿
大量输入文本,不管格式
不显示
1. 页边距
2. 页眉页脚
3. 背景
4. 图片
5. 分栏
显示:分节符、分页符、分栏符
显示比例缩放:10%到500%
14. 字体格式
字符格式
Ctrl+D(字体对话框)
字形
加粗(ctrl+B)
倾斜(ctrl+I)
下划线(ctrl+U)
若选择的文本格式不一致,则加粗、倾斜、下划线不显示参数
字号
号(默认5号字):初号最大,八号最小。
磅:5磅最小,72磅最大;自由输入最大1638磅。
字体(默认:宋体)
若选择的文本格式不一致,则字号、字体框内不显示参数
字间距:标准、加宽、紧缩
颜色
特殊效果的设置
Shift+空格(全半角西文转换)
上下标
隐藏文字不可以显示,也不可以打印。
隐藏文字可设置是否可见和打印
脚注和尾注
脚注:页的底部
尾注:文档的末尾
15. 段落格式
段落:文档中两次回车符之间的所有字符,包括最后一个回车符
如果有连续的两段段落格式不同,删除段落标记后,合为一段,段落格式采用前一段段落格式(字符格式不变)
对齐方式
1. 左对齐
2. 居中对齐
3. 右对齐
4. 两端对齐(默认)
5. 分散对齐
缩进度量单位
厘米、磅、字符
行距(行与行之间)
单倍、1.5倍、2倍、多倍行距、固定值
最小值12磅
固定值行距可设置2位小数
固定值行距时,插入嵌入式图片,图片的高度受行距的限制
段间/段后间距(相邻两个段落之间的间距)
通常以”行“、”磅“为单位
-0.2行到316.8行之间
特殊缩进
无
悬挂缩进
除首行外的其他行进行缩进
首行缩进
可用厘米或字符为单位
题注
”引用“选项卡、”题注“组、”插入题注“命令
设置段落格式前要将插入点定在或选中要设置格式的一段中
16. 格式刷
不能改变全半角
可将字符格式和段落格式复制到其他文本上
使用前插入点定在或选中需要复制的格式所属文本
”开始“选项卡,”剪贴板“组,”格式刷“工具按钮
使用
双击可使用多次
单击使用一次
停用
再次单击
Esc
17. 项目符号和编号
可使文档条理、层次清晰、可读性强。
项目符号是符号,编号是一组连续的数字或字母,出现在段落前。
Tab(降级) Shift+Tab(升级)
Tab(对齐)
左对齐
小数点对齐
18. 边框和底纹
”开始“选项卡,”段落“组,”边框和底纹“
19. 分节、分页和分栏
节是页面编辑的基本单位
分页
文档满一页,系统自动换一新页,并插入一个软分页符。人工分页符是硬分页符。
软分页符是系统生成不可删除,硬分页符是人工添加可删除
插入人工分页符的方法
将光标插入点移到要分页的位置,”页面布局“选项卡、”页面设置“组、”分隔符“对话框,单击其中的”分页符“单选钮。
Ctrl+Enter(新一页)
分页符草稿视图下可见,页面视图下可见其效果
插入页码
可以设置页码的
数字页码最小值为0(默认为1)(罗马数字或字母最小值为1) 不同节可使用不同的页码格式
1. 位置
2. 对齐方式
3. 是否显示页码
4. 格式
5. 起始页
分栏
分栏(效果)≠分栏符
将文档分成并排的几栏,填满第一栏后才会移到下一栏。
”页面布局“选项卡,”页面设置“组,”分栏“
1. 不同的纸张大小、不同的页面方向可分的栏数不同
2. 栏与栏之间可插入分隔线
3. 可以设置不同的栏宽
分节
节是独立的编辑单位,每一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格式
1. 不同的页码格式
2. 不同的页眉页脚
在一个Word文档中,若需要设置不同的页眉或页脚时,需要单击链接到前一条页眉选项,断开与前一节的联系,否则无法设置不同的页眉或页脚。
页眉页脚可设置:首页不同、奇偶页不同,与分节无直接关系
3. 不同的页边距
4. 不同的页面方向
20. 样式和模板
word的四大核心技术:样式、模板、域、宏
样式:多个排版格式组合而成的集合
可以修改当前的样式、新建和删除自己的样式,不能删除内置样式。
内部样式:没有文件名,通常只能应用与本文档。
模板:由多个特定的样式组合而成
文件级
默认模板文件名是Normal.dotm
主题:设置整个文档的外观、框架、颜色、字体等
21. 表格的创建和编辑
表格最大63列32767行
同一行行高相同,同一列列宽相同。
表格的创建方法
1. 使用虚拟表格
少量的
最大规模:10列8行
2. 插入表格对话框
用于大规模表格
3. 手动绘制表格
横线/竖线/斜线
退出绘制状态
1. ESC键
2. 再次单击“绘制表格”
4. 调用Excel电子表格
5. 使用“快速表格”功能创建表格
自带样式
1.一个表格只能使用一种样式 2.任何样式都可修改
选定表格的方法
1. 单元格选定
鼠标移到单元格内部左侧,指针变成向右黑色箭头,单击选定一个、拖动选定多个
2. 表行选定
鼠标移到页左侧选定栏,指针变成向右箭头,单击选定一行、拖动选定多行
3. 表列选定
鼠标移到表格顶端,指针变成向下黑色箭头,单击选定一列、拖动选定多列
4. 表中矩形块选定
按住鼠标从矩形左上角向右下角拖动
5. 整表选定
1. 当鼠标指针移到表格内,表格左上角会出现“全选”按钮,单击即可选定整表
拖动“全选”按钮可改变表格的位置
拖动右下角的方块可改变表格的大小
2. Alt+5(数字小键盘上的5)
3. “表格工具”——“布局”选项卡——“表”组——“选择”按钮
行、列的插入方法
1. 在需要插入行(列)的位置选定一行(一列)或多行(多列),<插入的行(列)与选定的行(列)个数相同>,如果插入单元格就选定单元格。单击“表格工具”——“布局”——“行与列”,如插入行可选“在上方插入”或“在下方插入”;如插入例可选“在左侧插入”或“在右侧插入”;如果插入单元格,就在弹出的“插入单元格”对话框中进行设定。
默认在上方和左侧插入行、列
2. 选定行或列后,右键“插入行(列)”命令
3. 特殊位置
如果在表格末尾插入新行,将插入点移到表格最后一个单元格中,按Tab键,即可在表格底部添加一行。
插入点不在最后一个单元格,按Tab键是下一个单元格,Shift+Tab是上一个单元格
要在表中任意插入位置插入一行,鼠标移到该最后一个单元格外边,按Enter键
行、列的删除
Delete删除内容 BackSpace删除行(列)
选定要删除的部分后
1. 右键要删除的行或列,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行(列)”命令
2. “表格工具”——“布局”——“行与列”——“删除”——“行(列)”
3. 剪切
表格的拆分
只能在插入点上方水平拆分
1. “表格工具”——“布局”——“合并”——“拆分表格”
2. Ctrl+Shift+Enter
将拆分的表格合并起来,把中间的段落标记删除即可 (合并单元格后每个单元格的内容都保留)
调整行高列宽
1. 直接拖动
2. 表格属性对话框可指定固定行高和列宽
右键表格“自动调整”
1. 根据内容调整表格
2. 根据窗口调整表格
3. 固定列宽
22. 表格的格式化
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表格工具”——“布局”——“对齐方式”
9种
右键——“单元格对齐方式”
最优
23. 表格中数据的输入与编辑
单元格内可输入文字、数字、字符等,也可插入剪贴画、艺术字、图表等对象。对单元格中内容的编辑与正文中的操作相同。
表格中可使用公式进行运算(以“=”开头)
域:不能自动更新。按F9或选定后鼠标右键“更新域”完成域的更新
24. 文字与表格的转换
“表格工具”——“布局”——“数据”——“转换为文本”
进行转换时应选择合适的分隔符。
分隔符
段落标记
制表符
逗号
其他字符
先选定文本,“插入”——“表格”——“表格”——“文本转换表格”
25. 表格的排版技巧
在每一页上重复标题行,仅对跨页表格有效:“表格工具”——“布局”——“数据”——“重复标题行”
表格标题行不一定只有一行; 不一定是首行
可选择有/无标题行
排序
表格工具”——“布局”——“数据”——“排序”
关键字最多3个
排序类型
1. 笔画
2. 数字
3. 日期
4. 拼音
可升序/降序排列
26. 插入图片、编辑图片、图文混排
“插入”——“插图”——“图片”
在插入点插入的图片不显示,说明设置了行距固定值。 解决:设置单倍行距
可以快速截取屏幕图像,并直接插入到文档中(嵌入式)
浮动式对象
1. 可以放置到页面的任意位置
2. 允许与其他对象组合
3. 可以与正文实现多种形式的环绕
嵌入式对象
图片默认嵌入式
1. 只能放置到有文档插入点的位置
2. 不能与其他对象组合
3. 可以与正文一起排版,不能实现环绕
环绕方式
除了嵌入型,其他都是非嵌入式
四周型(图片方形的四周)
紧密型(左右凹凸有字)
穿越型(四周凹凸有字)
Word2010提供“图文混排”技术,使文档图文并茂,吸引读者。
图片的裁剪功能:将图片多余的部分隐藏
图片缩放注意锁定纵横比:“图片工具”——“格式”——“大小”选项卡右下角——布局对话框
可改变图片:颜色、亮度、对比度。可删除背景
快捷键
Ctrl+“←↑→↓”:精确调整图形位置
Shift+“←↑→↓”:调整图形尺寸
27. 插入艺术字
区分艺术字与文本效果
艺术字内有插入点时有编辑框
艺术字是一张特殊的图形
默认是非嵌入式
可以更改艺术字的内容和样式
可以使用格式刷
图片不可以使用格式刷
插入方法
“插入”——“文本”——“艺术字”
选中文字后再选择插入艺术字操作,可将现有文字快速转换成艺术字。
28. 绘制图形
绘制自选图形
“插入”——“插图”——“形状”
默认嵌入式
组合图形的方法
选中:按住Shift或Ctrl键,鼠标左键依次单击想要组合的图形
1. 右键,快捷菜单中选择“组合”
2. “绘图工具”——“格式”选项卡——“排列”组——“组合”
绘制特殊大小
1. 绘制正方形或圆形,拖动鼠标同时按Shift
2. 要绘制以鼠标拖动起点为中心的图形,按住Ctrl(一般是以拖动起点为左上角)
图形:矢量图
图片:点阵图
29. 文本框
文本框用于在图形、图片上插入注释、批注或说明性文字
横板
竖版
默认非嵌入式
文本框内可插入图片
可建立链接
链接有先后顺序
当一个文本框满了自动到另一个建立链接的文本框显示
“绘图工具”——“格式”——“文本”选项卡——“创建链接”
30. 数学公式
属于数学表达式(不运算)
“插入”——“符号”——“公式”
“插入”——“文本”——“对象”——“公式3.0”
31. 图表的插入和编辑
对象的链接与嵌入(OLE)技术
对象的链接:被链接的信息保存源文件中,目标文件中只显示链接信息的一个影像。如果改变源文件中的原始数据,链接信息会自动更新。可以节省磁盘空间。
对象的嵌入:嵌入的对象保存在目标文件中,称为目标的一部分。更改源文件不会更新该对象。占用磁盘空间大。
32. 页面设置和打印
页面设置包括:页边距、纸张、版式、文档网格等
Word2010采用“所见即所得”的文字处理方式
打印时可选中“页面范围”
可打印奇偶页
1. 全部(整个文档打印)
2. 当前页
3. 所选内容
4. 自定义范围(指定页或节)
打印预览
预览方式下可以直接打印
1. 放大
2. 缩小
3. 显示比例
4. 同时显示多页
打印预览视图:快捷键<Ctrl+P>
33. 邮件合并
邮件合并是把每份邮件中都重复的内容与区分不同邮件的数据合并起来。前者称为“主文档”,后者称为“数据源”。
邮件合并的步骤
1. 设置主文档
2. 选择数据源
3. 插入合并域
4. 完成并合并
主文档中包含邮件中重复的全部内容
主文档必须是Word文件
数据源中包含不重复的内容
通过在文档中插入特殊的“合并域”,告诉Word应在什么地方打印来自数据源的变化信息
可添加规则
34. 索引和目录
在Word文档中,使用“索引和目录”域功能,可以自动将文档中使用的内部标题样式提取到目录中。
先设置标题样式
插入目录
1. 先设置标题样式
2. “引用”选项卡——“目录”组——“目录”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需要的目录样式;或选择“插入目录”命令打开“目录”对话框。
更新目录
目录域不自动更新
“引用”选项卡——“目录”组——“更新目录”
或者鼠标右键单击目录列表,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更新域”命令。
删除目录
“引用”选项卡——“目录”组——“目录”—— “删除目录”
默认情况下,目录以链接的形式插入。按下Ctrl键,单击某条目录项,可访问相应的目标位置。按Ctrl+Shift+F9组合键取消链接
35. 审阅与修订文档
使用批注
批注是文档审阅者与作者的沟通渠道,审阅者可将自己的见解以批注的形式插入到文档中,供查看。
创建批注
“审阅”选项卡——“批注”组——“新建批注”按钮。
删除批注
鼠标右键单击批注框,选择“删除批注”
在“审阅”选项卡——“批注”组——“删除”按钮下方的三角按钮。
修订文档
Word 2010 提供了文档修订功能,自动跟踪对文档的所有更改,包括插入、删除和格式更改,并对更改的内容做出标记。
“审阅”选项卡——“修订”组——“修订”命令。对文档的所有修改都将以修订形式反映出来。
再次单击“修订”按钮取消修订功能。
显示修订标记状态
不同人的修订颜色不同
为方便对修订前后文档进行对比,文档修订后,可以在文档的原始状态和修订后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修订文档后,默认状态是“显示标记的最终状态”; 如果要查看原始文档,则选择“原始状态”选项; 如果要查看修订后的状态,则选择“最终状态”选项。
修订的文档,作者可接受或拒绝修订操作。若接受修订,文档会保存为审阅者修订后的状态,否则保存为修改前的状态。
36. 域
域是隐藏在文档中的由一组特殊代码组成的命令
域的快捷键
1. 更新域——F9
2. 显示或隐藏指定的域代码——Shift+F9
3. 显示或隐藏文档中所有域代码——Alt+F9
4. 要锁定某个域,以防止修改当前的域结果——Ctrl+F11
5. 要解除锁定,以便对域进行更改的方法——Ctrl+Shift+F11
6. 解除域的链接——Ctrl+Shift+F9
7. 插入域定义符——Ctrl+F9
37. 选项卡
“开始”选项卡
“字体”组
“更改大小写”
可以改全半角
“清除格式”
是恢复成默认格式(宋体5号),不能清除带圈字符
“拼音指南”
“段落”组
“中文版式”
纵横混排
合并字符
双行合一
“字符缩放”
调整字符宽度
“显示/隐藏编辑标记”
常见的编辑标记
“→”:制表符(Tab)
“.”:空格
“插入”选项卡
“插图”组
“SmartArt”
流程图
组织结构图
“链接”组
“书签”
用于文档定位
书签也是超链接:定位到具体位置
“文本”组
“首字下沉”
“页面布局”选项卡
“页面设置”组
对话框
“页边距”
设置:装订线位置
“版式”
“奇偶页不同”
“首页不同”
“文档网格”
“文字排列”
水平
垂直
设置:每页的行数和字符数
电子表格系统
1. Excel的主要功能、启动与退出
Excel的主要功能
1. 表格制作
2. 图形、图像、图表功能
3. 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
4. 列表(数据清单)功能
2. 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和单元格区域
工作簿(book):存储数据、进行数据运算以及数据格式化的文件(格式文件)。
扩展名:.xlsx
文件名就是工作簿名
Excel文件就是指工作簿文件
工作簿有多个工作表(sheet)构成
“文件”——“选项”——“常规”中可自定义新建工作簿时工作表的个数:1-255个(这个最大 255 仅限于初始新建工作包含的工作表数)
工作簿至少含有一张可见(不隐藏)的工作表
工作表(Sheet):新建一个工作簿时,Excel 2010自动创建3个工作表(系统默认,可修改,至少1个,无上限)
工作表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因此不能单独存盘
删除某个工作表时,是直接删除,不是删除到回收站中,所以无法撤销。
工作表有 16384(16k=16*1024)列、1048576(2的20次方)行(列号从“A”到“XFD”)
可以同时在多个工作表中输入信息;也可以同时在多个单元格中输入相同信息:选定区域——输入信息——按<Ctrl+Enter>
可以生成当前工作表的副本 (复制)。假设当前被选中的工作表的名字为 Sheet1,则副本工作表的名字默认为 Sheet1(2)。
·选定多张工作表,可同时对所有表进行某些操作
单元格
是工作表最基本的数据单元,处理数据的最小单位
单元格名称:也称为单元格地址,有单元格所处的列名(在前) 和行名(在后)组成
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单元格处于活动状态。
单元格内容长度最多32767个字符,(只能显示1024个字符——理论)
单元格重命名规则
1. 不能以数字开头
2. 不能包含空格
3. 不能与Excel系统的默认名称重名
4. 可以下划线或字母开头
3. 工作簿的创建、打开、保存及关闭
Excel 2010 工作的新建、打开、保存、关闭等操作和 Word 2010 的文档类似
可打开或保存的扩展名
.xltx(模板)
.xls(早期版本)
.txt
.xps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htm/.html
.csv
4. 工作表的管理
移动/复制/改名/删除 工作表无法撤销操作
选择多个工作表
按住 Ctl 键
选择多个不连续工作表
按住 Shift 键
选择多个连续工作表
插人新工作表
1. 单击工作表标签右侧的“插入工作表”按钮
2. <Shift+F11>
3. “开始”选项卡——“单元格”组——“插人”按钮右侧的下拉按钮——“插入工作表”选项
4. 鼠标右键——“插人”命令——“插入”对话框
工作表的删除
1. 右键
2. “开始”——“单元格”——“删除”
工作表重命名
1. 右键
2. 双击
3. “开始”——“单元格”——“格式”——“重命名工作表”
移动或复制工作表
移动:选中工作表,按住鼠标左键,拖动至目的地
复制:选中工作表,按住Ctrl键,按住鼠标左键,拖动至目的地
剪贴板对文件内容,不对工作表
右键——“移到或复制”(可移动或复制到其他工作簿)
隐藏工作表和取消隐藏
隐藏的内容不影响对它进行操作
“开始”选项卡——“单元格”组——“格式”按钮——弹出的下拉列表——“可见性”栏,依次单击“隐藏和取消隐藏”一“隐藏工作表”选项。
右键
5. 行、列的锁定和隐藏
工作簿、工作表、行、列和全部单元格都可以被隐藏。
单元格和单元格区域不能隐藏
“开始”——“单元格”——“格式”——“可见性”——“隐藏和取消隐藏”
“Ctrl+9”:隐藏选中行
“Ctrl+0”:隐藏选中列
6. 单元格区域的选择
单元格区域指多个相邻单元格组成的矩形区域。表示方法: 。例如: B2:C3
任意一对对角线都可以
Ctrl+A(全选有内容的区域)
选择单元格区域
单个单元格
单击相应的单元格
“Tab”(跳到下一个单元格——横向) “Shift+Tab”(跳到上一个单元格——横向)
某个单元格区域
单击选定该区域的第一个单元格,然后拖动鼠标直至选定最后一个单元格
作表中的所有单元格
单击“全选”按钮
不相邻的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城
先选定第一个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然后按住Ctrl键再选定其他的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
较大的单元格区域
单击选定区域的第一个单元格,然后按住 Shif 键再单击该区域的最后一个单元格(若此单元格不可见,则可以用滚动条使之可见)
整 行
单击行号
整 列
单击列标
连续的行或列
沿行号或列标拖动鼠标;或先选定第一行或第一列,然后按住 Shif 键再选定其他行或列
不连续的行或列
先选定第一行或第一列,然后按住Ctrl键再选定其他的行或列
增加或减少话动区域的单元
按住Shift键并单击新选定区域的最后一个单元格,在活动单元格和所单击的单元格之间的矩形区域将成为新的选定区域
7. 输入和编辑数据
Excel 2010 单元格中可以接受的数据类型有
可先设置单元格数据格式,再输入
文本类型(字符、文字)
Excel 无法识别的格式视为文本 混合数据中有文本就属于文本类型
左对齐
数字(值)
右对齐
日期和时间
右对齐
1900/1/1当作1
公式与函数
按结果的数据类型的对齐方式
函数默认Sum
输人时,系统自动判断输人的数据的数据类型(根据对齐方式判断),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数据对齐方式有水平对齐和垂直对齐
向单元格中输入信息的方式
单元格通常显示结果,编辑栏显示公式/函数
1. 单击需要输入数据的单元格,直接输人数据(覆盖),此时输入的内容将直接显示在单元格和编辑栏中
2. 单击单元格,然后单击编辑栏,可以在编辑栏中输人或者编辑当前单元格的内容(修改)
3. 双击单元格,单元格内部出现光标,移动光标到所需位置,即可进行数据的输入和修改。
让单元格显示公式/函数的方法
双击该单元格
选定后按F2
数据的复制和剪切
拖动(复制)
剪贴板
按下 Ctrl后,鼠标指针指向四周边界,鼠标变成右上角带一个小十字的空心箭头后拖拽
移动(剪切)
剪贴板
拖拽时不按Ctrl
复制/剪切 后区域周围会闪烁,只要闪烁的虚线不消失,就可以多次粘贴; 如果只需粘贴一次,复制后在目标区域直接按回车即可。
数据的选择性粘贴
一个单元格中含有多种特性,例如内容、格式、批注、列宽等。可以使用选择性粘贴复制它的部分特性。
可粘贴列宽(不能单独粘贴行高)
可粘贴有效性验证(单元格设置过的数据有效性)
先将数据复制到剪贴板——“剪贴板”——“选择性粘贴”
Alt+Enter(单元格内换行)
8. 数据填充
先在当前单元格内输入第一个数据,然后鼠标左键(或右键)按住当前单元格右下角的填充柄拖动进行填充
选中连续两个有数据的单元格,拖动填充柄,生成基于这两个数据的等差数列
双击填充柄进行填充只支持纵向
迷你图双击填充柄不可以填充,拖动可以
填充方法
1. 单元格数据的自动填充
向右/下拖动“加” 向左/上拖动“减”
直接拖动填充柄结果
1. 数值型
相同序列
2. 日期型
天数相差 1 的等差序列
3. 时间型
相差 1 小时的等差序列
4. 文本型
具备增减性
变化的文本序列
不具备增减性
相同序列
即有文本也有数字
文本不变,数字等差
不可为负
按Ctrl键拖动填充柄结果
1. 数值型
差为1的等差序列
可为负
2. 日期型
相同序列
3. 时间型
相同序列
4. 文本型
具备增减性
相同序列
不具备增减性
相同序列
即有文本也有数字
文本不变,数字等差
2. 创建自定义序列
“开始”选项卡——“编辑”组——“填充”按钮——“系列”命令,弹出的“序列”对话框中进行设置。
9. 文本类型
文本可以是字母、汉字、数字、空格或者其它字符,以及它们的组合
把数字作为文本输入
数字在单元格中对最多保留 11 位,超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精确度 15 位。 注意:无论显示的数字的位数如何,Excel 2010都只保留15位的数字精度。如果数字长度超出了15位,则Excel 2010会将多余的数字位转换为0(零)。
先输人一个半角的单引号“’”,再输入相应的字符
可以作为文本型数据
公式/函数原样保留
1. 身份证号码
2. 电话号码
3. 学号
4. 2/3、=3+5 之类信息的输入
5. 邮政编码
默认对齐方式:左对齐
10. 数字类型
数字(值)型数据的输人
0 - 9
(+)、(-)、(,)、(.)、(/)、($)、(%)、(E)、 (e) 等特殊字符
分数输人
自动约分
在分数的前面先输人0,以及一个空格。如分数 2/3 应输人“0 2/3” (必须是个空格)
编辑栏显示小数
假分数:“0 5/3”=“1 2/3”
负数输入
可在数字前面输入符号,或者将数字两边添加小括号
(-5)是文本
注意
1. 如果直接输入“2/3”,则系统将之视为日期,认为是2月3日
2. 可以在数字内部使用千分位号。千分位号“,”在这里不认为是一个标点符号。
默认对齐方式:右对齐
11. 日期和时间型数据类型
Excel 2010将日期和时间视为数字处理
Excel 2010将日期和时间型数据作为数据处理
日期当作整数,时间当作小数
同时输入日期和时间,中间要加一个空格,否则会被判定为文本。
日期分隔符
可在“区域与语言”对话框内更改
“/”
“-”
2023-5-16、2023/5/16、16/May/2023、16-May-2023,都表示2023年5月16日。
分为:年/月/日 和 日/月/年 两种
时间分隔符
“:”
注意:如果仅输人月份和日,Excel 2010 则将计算机当前内部时钟的年份作为默认值。
输入时间
24小时制
例如(23:0)
也可以只输入小时数和冒号,例如(23:)
12小时制
时间后面输人一个空格,然后输人 AM 或者 PM (也可以是A或者P)
例如“3:00 AM”
注意:“3:AM”的写法不能表示上午3:00,应修改为“3:00 AM”
快捷键
输人当天日期:“Ctrl+;(分号)”
输入当前时间:“Ctrl+Shift+;(分号)”等同于“Ctrl+:(冒号)”
默认对齐方式:右对齐
12. 公式和函数
文本加“”(双引号)
公式
在输入时必须以“=”开头
公式的计算结果会自动更新(默认),也可通过“公式”选项卡——“计算”组——“计算选项”命令,设置为手动更新
函数
函数由函数名、括号和参数组成。例如“SUM(B2:E2)”表示一个求和函数
函数可嵌套另一个函数
常见的函数
日期类
=now()
=2023/2/4 10:55
=today()
=2023/2/4
=year(now())
=2023
=year(today())
=2023
=month(now())
=2
day(now())
4
sum
求和
sum(两个区域的并集)相交的部分算两遍
average
平均值
max
最大值
min
最小值
保留
=round(1.2345,3)
=1.235(保留几位小数,四舍五入)
=trunc(1.2345,3)
=1.234(截取几位小数,不四舍五入)
选取
=left(12345,2)
=12(左边取 2 位)
=right(12345,2)
=45(右边取2位)
=mid(12345,3,2)
=34(从第3位开始,取2位)
次方
=3^(1/3)
=3的三分之一次方
=power(3,1/3)
=3的三分之一次方
排位: =rank(A1,A1:A5,0)
=一个数(A1的值在A1到A5区域内内排第几)
注
0:降序(可省略不写)
1:升序
条件求和: =sunif(A1:A5,"<50")
(对A1到A5区域内,小于50的值求和)
多条件求和: =sumifs(A1:A5,B1:B5,"<50")
(B1:B5中,小于50的值,在A1:A5中相对应的数值求和)
条件: =if(a>b,100,0)
=( 如果“a>b”,输出“100”,否则输出“0”)
查找: =vlookup(5,A1:C5,3,false)
在A1:C5区域查找“5”,输出区域内第“3”列对应的值。
false(精确查找)
true(模糊查找:不区分大小写)
计数: =count(区域,“条件”)
=(符合条件的有几个)
条件可省略
len
长度
“占一个
例如:=len(“123”)=5
‘不占
例如:=len(‘123’)=3
=row()
显示当前行号
trim
去除多余空格
upper
全变大写
lower
全变小写
逻辑函数
and(与)
or(或)
0假,1真
参数
可以是数字、文本、形如TRUE 或 FALSE 的逻辑值、数组、形如#N/A 的错误值或单元格引用。
参数也可以是常量、公式或其它函数。
13. 运算符的种类
算术运算符
+、-、*、/、%、^。用于完成基本的算数运算
比较运算符(也叫关系运算)
=、>、<、>=、<=、<>(不等于)。
结果是TRUE 或者FALSE,参加算数运算时 TRUE 为 1,FALSE 为0。
Excel逻辑值不参与函数运算
注意
1. 日期可比较大小(前小,后大)
2. "Ture"和"False"可比大小,结果仍为逻辑值(居中对齐)
3. 文本可比大小(如首字母的排序)
逻辑值和错误值居中对齐
例:"=1<2"的值为“TRUE”
文本运算符
&
用于连接一个或者多个文本数据以产生组合的文本。
保留空格
文本输入时必须加英文引号
引用运算符
“:”
区域表示
“空格”
区域交集
“,”
区域并集
例:=sum(A1:A5,C1:C5) 求两个区域并集的和
14. 公式出错原因
公式不能正确计算出来,Excel 2010 将显示一个错误值,用户可以根据提示信息判断出销原因。
常见出错
######
单元格中数字、日期或时间比单元格的宽度大(列宽不够),或者单元格的日期时间公式产生了一个负值
#VALUE!
使用了错误的参数或者运算符,或者公式出错。例如设单元格E18中输入“abc”,公式“=E18=3”。
#DIV/0!
公式中出现 0 做除数现象
#NAME?
公式中应用了 Excel 2010 不能识别的文本。例如公式“=SUM(AC,BD)”
#N/A!
函数或公式中没有可用数值。
#REF
单元格引用无效。
#NUM
公式或函数某个数字有问题。
#NULL
试图为两个并不相交的区域指定交叉点。
15. 单元格的引用
系统默认是相对引用
1. 相对引用
单元格引用是随着公式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公式“=A1”
2. 绝对引用
公式中的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地址不随着公式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在每一个列标号及行号前面增加一个“$”符号,例如“=$A$5”
有时删除行/列的时候,会使绝对引用的单元格发生改变
3. 混合引用
例如: $B2或者B$2。
4. 三维地址引用
可以引用不同工作表中的单元格。
格式为:[工作簿]+工作表名!+单元格引用。
例如:[Book2]Sheet1!E3,表示工作簿 Book2 的 Sheetl 工作表的第三行第E 列单元格。
注意:相对引用、绝对引用、混合引用相互转化可以用F4
16. 批注的使用
批注是根据实际需要对单元格中的数据添加的注释,可以被单独粘贴。
能打印,不能单独打印
“审阅”选项卡——“批注”组——“新建批注”
批注可以编辑、删除、显示、隐藏批注。
批注:单元格右上角三角 数值型文本:单元格左上角三角
17. 行高和列宽的调整
行高和列宽的调整通常有以下方式:
1. 通过拖动鼠标实现
2. 双击分隔线实现
调整到合适的行高和列宽
双击行号之间的分隔线或列标之间的分隔线,可实现自动调整行高或列宽。
3. 通过对话框实现
“开始”选项卡——“单元格”组——“格式”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单击“列宽”或“行高”选项,会弹出“列宽”或“行高”对话框
默认:磅值
如果要将某一列的列宽复制到其他列中,在“选择性粘贴”对话框中,单击“列宽”选项,再单击“确定”按钮。
选择性粘贴只能粘贴列宽
18. 编辑数据
选择性粘贴
可粘贴列宽(不能单独粘贴行高)
可粘贴有效性验证(单元格设置过的数据有效性)
运算:复制的数据与待粘贴目标区域的数据
转置:行边列,列变行
19. 数据清除和数据删除
数据清除
清除单元格格式、单元格中的内容及格式、批注、超链接等,单元格本身并不受影响。
“开始”选项卡——“编辑”——“清除”按钮,级联菜单中的命令有“全部清除”“清除格式”“清除内容”、“清除批注”、“清除超链接”。
选定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后按 Delete 键,相当于选择“清除内容”命令。
数据删除
被删除的单元格默认被下一行单元格替代
数据删除的对象是单元格、行或列,即单元格、行或列的删除。删除后,选取的单元格行或列连同里面的数据都从工作表中消失。
20. 查找与替换
可以使用“?”及“*”通配符
查找(Ctrl+F)
默认范围:工作表(最大可到工作簿)
可跨工资表查找
替换(Ctrl+H)
能查找的就能替换
“开始”——“编辑”——“查找和选择”
21. 格式化工作表
可进行数字显示格式的设置,文字的字形、字体、字号和对齐方式的设置,表格边框、底纹、图案颜色等设置。
单元格的合并
“跨越合并”(数据不居中、保留最左侧单元格的数据与格式)
按行合并,列不会合并
“合并单元格”
保留选定区域左上角的单元格的数据与格式
“合并后居中”
与“合并单元格”多了居中的命令
22. 数据的对齐方式
水平对齐
右键——“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对齐”——“水平对齐”
“跨列居中”(不合并单元格)
垂直对齐
23. 数据清单
具有二维表性质的电子表格在 Excel 2010 中称为“数据清单”,其中行表示记录、列表示字段。
数据清单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1. 必须为文本类型,为相应列的名称
2. 在第一行的下面是连续的数据区域,每一列包含相同类型的数据
3. 不允许出现空行和空列(可以出现空单元格)
4. 不允许出现合并后的单元格
建议
一个数据清单最好占有一个工作表。
列标题的字符格式与正文最好区别开
24. 数据的排序
排序的方法
最多64列关键字
1. 若关键字只有 1 个,将关键字所在列中任意单元格设置为当前单元格,点击“数据”——“排序和筛选”——“升序”或“降序”按钮
2. 若有多个关键字,把任意一个单元格设置为当前单元格,“数据”——“排序和筛选”——“排序”对话框
排序依据
1. 数值
2. 单元格颜色
3. 字体颜色
4. 单元格图标
如果选中“有标题行”,则数据清单中第一行不参与排序
方向:按行或按列排序
方法:字母、笔画
25. 数据的筛选
筛选就是将不符合特定条件的行隐藏起来
自动筛选
“数据”选项卡——“排序和筛选”组——“筛选”
此时,数据清单中的字段名右侧会出现一个下拉箭头,单击下拉箭头,可设置筛选条件、删除筛选条件或自定义自动筛选条件。
自定义筛选条件最多 2 个
每次只能对一个字段进行操作,字段之间可以是“与”或“或”
在设置自动筛选的自定义条件时,可以使用通配符
高级筛选
高级筛选可将结果放置到其他位置
先设置一个条件区域,条件区域和数据清单之间要间隔一个以上的空行或空列。单击“排序和筛选”组中的“高级筛选”命令。
高级筛选的条件区域至少有两行,第一行是字段名(这里的字段名要与数据清单中的字段名完全一致),下面的行放置筛选条件
条件区域的设置
同行
“与”条件
不同行
“或”条件
26. 分类汇总
进行分类汇总之前,必须先进行排序,否则无法实现预期效果。
按哪个字段分类就按哪个字段对数据进行排序
分类汇总是指把数据清单中的数据记录先根据一列分类,然后再分别对每一类进行汇总统计。
汇总的方式有:求和、计数、平均值、最值等。
27. 常见命令
数据透视表
在另一张工作表显示
数据透视表功能能够将筛选、排序和分类汇总等操作依次完成,并生成汇总表格
无需手动排序
条件格式(满足...条件后设置...格式)
“开始”选项卡——“样式”组——“条件格式”
28. 图表的建立与编辑
当工作表中的数据发生改变时,图表中的对应项会自动变化。
改变图表不会影响原数据
图表分两种
1. 嵌人式图表
2. 独立图表(图标工作表)
一个完整的图表通常由图表区、绘图区、图表标题和图例(数据中的标题行)等几大部分组成
图表类型
竖系列,横类别
柱形图
比大小
饼图
比例关系
折线图
盈亏
迷你图
在单元格里
29. 页面设置与打印
可以选中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设置为打印区域
可以插入水平分页符与垂直分页符,分页符可以在分页预览视图下进行调整。
“页面设置”对话框中共有四个选项卡
“页面”
“页边距”
“页眉/页脚”
“工作表”
设置标题行
30. 冻结
使某一连续的前几 行/列 始终显示
想冻结第一行和第一列,就点击 B2(第二行第二列单元格 ),也就是想冻结第几行第列就点击下一行下一列的第一个单元格。例如想冻结两行四列,那么点选 E3,再选择“视图”功能区的“冻结窗格”按钮就可以了!
31. 工作簿的视图
普通(默认)
页面布局
分页预览
全屏显示
32. 补充
记录单
由函数和公式的来的结果不能直接修改
新建的记录在最后一条,又称追加记录
可以删除当前记录,不可撤销
可以根据条件筛选记录,不满足的隐藏
合并计算
前提:多个表
数据有效性
效果:输入的数据超过范围就报错
“数据”——“数据工具”——“数据有效性”
有效性验证可通过查找命令查找
有效性条件——序列,手动输入“来源”,多个用“,”(逗号)隔开
模拟分析
“数据”——“数据工具”——“数据有效性”
1. 方案管理器
2. 单变量求解
3. 模拟运算表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 PowerPoint 的主要功能
PowerPoint 的主要功能是将各种文字、图形、图表、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以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
通过 PowerPoint 2010制作出来的图片称为幻灯片
一张张的幻灯片组成一个演示文稿文件
可保存扩展名
PPT不能打开、编辑视频或图片文件,可以插入视频或图片文件
不能保存为网页
.pptx(默认)
.ppt(早期版本)
.ppsx(可直接播放)
.potx(模板)
.pot(早期模板)
.xml
.xps
可保存为常见的图片类型
.bmp
.png
.jpg/jpeg
.tif/tiff
视频
.wmv
2. 演示文稿的视图方式
视图
1. 普通视图
普通视图包括三个区域
1. 幻灯片/大纲窗格(大纲视图)
大纲视图可对占位符中的文本进行修改
大纲窗格只显演示文稿的文本部分,不显示图形对象和色彩。
大纲视图:只显示占位符里的文本
占位符:为即将插入的内容预留了相应的位置。
2. 幻灯片主窗格(幻灯片视图)
3. 备注窗格(备注页视图)
2. 幻灯片浏览视图
可以对幻灯片的整体进行操作,不能对具体内容修改。
3. 阅读视图
4. 幻灯片放映视图
5. 备注页视图
6. 母版视图
新建幻灯片
1. 右键——“新建幻灯片”
2. “开始”——“幻灯片”——“新建幻灯片”
3. Ctrl+M 或 直接Enter
注
“重用幻灯片”可以使用已经建好的幻灯片
新建幻灯片可指定版式
有11种
给各个对象重新分配位置
第一张幻灯片:标题幻灯片
3. 模板(.potx) 主题
重设:把样式回到初始的状态
模板中包含了预定义的格式和配色方案
设计模板
内容模板
主题
主题是演示文稿的颜色搭配、字体格式化以及一些特效命令的集合
一张幻灯片只能使用一个主题
“背景”/“主题”可用于选定的幻灯片或所有幻灯片
4. 母版
一个演示文稿至少有一个幻灯片母版
母版用于设置文稿中每张幻灯片的预设格式,包括每张幻灯片的标题以及正文文字的位置和大小、项目符号的样式、背景图案等。
“视图”选项卡——“母版视图”组
母版分为三类
1. 幻灯片母版
使用最多; 1 张主母版,11 张副母版。
幻灯片母版上有五个“占位符”,用来更改文本格式、设置页眉、页脚、日期及幻灯片编号、向母版插入对象以确定幻灯片母版的版式。;
2. 讲义母版
用于控制幻灯片以讲义形式打印的格式。
3. 备注母版
备注信息
4. 第四种:标题幻灯片母版
如果插入一张幻灯片,会默认使用上一张幻灯片的样式
在母版里设置格式和内容,每张基于该母版的幻灯片,样式会发生改变。
在母版幻灯片里插入图片,每张基于该母版的幻灯片,背景都插入该图片
“设计”——“背景”——“隐藏背景图形”
5. 背景
主题样式、背景和母版是控制演示文稿外观的重要手段。
6. 演示文稿的动画效果、超链接和动作设置
动画
为增强文稿的放映效果,PowerPoint 2010 中可以为灯片上的文本、图像和其他对象预设动画效果。
动画刷:类似于格式刷,可以快速设置对象的动画。
“效果选项”——“增强”
动画文本
1. 整批发送
2. 按字/词
3. 按字母
动画播放后
1. 其他颜色
2. 不变暗
3. 播放动画后隐藏
4. 下次单击后隐藏
超链接
超链接只有被放映时激活
“插入”——“链接”——“超链接”
Ctrl+K
超链接可以链接的类型
超链接可以链接到应用程序、某张幻灯片、结束放映,不能链接到某张幻灯片的某个对象上。
1. 现有文件或网页
2. 本文档中的位置
3. 新建文档
4. 电子邮件地址
动作设置
在幻灯片中可以创建动作按钮来完成幻灯片的播放。
“插入”——“插图”——“形状”下拉菜单栏——“动作按钮”,绘制按钮后自动弹出“动作设置”对话框。
与超链接类似
7. 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2 个可设置的视图
普通视图
幻灯片浏览视图
PowerPoint 2010 中前后两张幻灯片切换的方式称为幻灯片的切换效果,例如“水平百叶窗”、“盒装展开”等。可以设置切换“持续时间”、“声音”、“换片方式”。
一张幻灯片只能设置一种切换效果
8. 插入对象
插人对象包括:SmartArt、文本框、艺术字、图片、图表、公式、声音和视频
1. SmartArt
文本可转换为SmartArt
“开始”——“段落”——“”转换为SmartArt
2. 文本框
文本框可建立连接
3. 艺术字
4. 图片
5. 公式
6. 声音
开始播放
单击时
自动
跨幻灯片播放
7. 视频
所有可插入对象都能设置任意角度旋转,可以设置动画
9. 播放和打印演示文稿
在幻灯片放映前,可以设置放映方式,单击“幻灯片放映”选项卡——“设置”组——“设置幻灯片放映”命令——“设置放映方式”对话框。
放映类型
1. 演讲者放映(全屏幕)
2. 观众自行浏览(窗口)
3. 在展台浏览(全屏幕)
放映选项
1. 循环放映,按ESC键终止
2. 放映时不加旁白
3. 放映时不加动画
演示文稿的放映
从第一张幻灯片开始放映
1. 按 F5 键
2. “灯片放映”选项卡——“开始放映幻灯片”组——“从头开始”按钮。
从当前幻灯片开始放映
1. 按 Shift+F5 键
2. 幻灯片放映按钮
3. “幻灯片放映”选项卡——“开始放映幻灯片”组——“从当前幻灯片开始”按钮
放映时转向指定幻灯片
数字键+回车
结束放映
按Esc键
按 Alt+F4 键
右键——弹出的快捷菜单——“结束放映”
将演示文稿保存为以放映方式打开的类型
将演示文稿保存为幻灯片放映的文件(扩展名为 .ppsx),双击该文件可直接播放。
打印演示文稿
打印输出内容
1. 整页幻灯片
2. 讲义
“每页3张幻灯片”右侧有供写字的横格
3. 备注页
4. 大纲(只有文本)
可以打印多张,每张幻灯片以缩略图的形式显示; 默认每页打印6张幻灯片,最多9张幻灯片。
排练计时
排练计时可以跟踪每张幻灯片的显示时间并相应地设置计时,为演示文稿估计一个放映时间,以用于自动放映。本质是设定换片时间
手动放映幻灯片
下一张
1. “Enter键”
2. “→”
3. “↓”
4. “N”
5. 右键“下一张”
上一张
1. “BackSpace”
2. “←”
3. “↑”
4. 右键“上一张”
“W”:白屏
“B”:黑屏
墨迹:涂鸦(能保存)
10. 演示文稿的打包和发布
将编辑好的演示文稿在其它计算机上放映,可以使用 PowerPoint 2010的“打包”功能(可使没有PowerPoint的计算机打开演示文稿)。
“文件”选项卡——“保存并发送”——“将演示文稿打包成CD”
也可以将演示文稿在网上发布,此时需将演示文稿文件转换为 Web 文件
“文件”选项卡中——“保存为 Web 页”命令
11. 补充
新建幻灯片快捷键
Enter
Ctrl+M
快速 复制+粘贴 已选中的一张/组幻灯片
Ctrl+D
删除幻灯片快捷键
Backspace
Delete
隐藏的幻灯片不能播放,能打印
页眉/页脚对话框
日期和时间(可设置自动更新)
幻灯片编号
页脚内容
应用/全部应用
幻灯片编号
0—9999
打印幻灯片
每页纸最多可印9张幻灯片
可撤销次数最多为150
笔
幻灯片放映时,使光标变成“激光笔”
按住Ctrl键同时,按住鼠标左键
幻灯片放映时,使光标变成“画笔”
Ctrl+P
计算思维
1.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CT)
1. 求解问题中的计算思维
2. 设计系统中的计算思维
3. 理解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思维
2. 计算思维的特征
1. 概念化,不是程序化
2. 根本的,不是刻板的技能
3. 是人的,不是计算机的思维
4. 是思想,不是人造物
5. 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
6. 面向所有人的,所有地方
3. 计算思维的本质
抽象
自动化
4. 计算思维的应用领域
几乎所有的领域(多选题全选)
1. 计算生物学
2. 计算神经科学
3. 计算化学
4. 计算物理学
5. 计算经济学
6. 计算机艺术
7. 其他领域
工程学
社会科学
地质学、天文学、数学、医学、法律、娱乐、体育等
5. 计算机算法
算法的定义: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指令的有限序列。
计算机对数据的操作分为:
数值型(有正负之分)
非数值型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研究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物理结构:存储
逻辑结构
线性
a—b—c—d(a没有前驱,d没有后继)
非线性
1. 集合
2. 树形(层次分明)
遍历
先:根 左 右
中:左 根 右
后:左 右 根
3. 图形/网状:导航
栈和队列
栈
先进后出
后进先出
队列
先进先出
算法的五大特征
1. 有穷性
2. 确定性
3. 可行性
4. 输入
0~多个
5. 输出(至少要有一个输出)
1~多个
算法设计的要求
1. 正确性
2. 可读性
3. 健壮性
4. 时间与空间效率
算法效率的度量——时间复杂度(执行的次数)
6. 计算机程序的基本结构
计算机结构的三种基本结构是
顺序结构
分支(选择)结构
循环结构
当型循环(先判断、后做)
直到型循环(先做、后判断)
描述算法的方法
伪代码
自然语言
流程图
7. 流程图
(i=i+1)也可写成(i →i+1)
i!=5(i不等于5),叹号是不等于
第七章 计算机网络及网页制作
计算机网络基础
当前人类所处的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其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一群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媒体等互联起来,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实现计算机间资源共享、信息交换或协同工作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是程序之间的通信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1. 以数据通信为主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面向终端设备的网络结构,是一种联机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雏形,一般称之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2. 以资源共享为主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次年将分散在不同地区的4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成了ARPA网(ARPANet)。
ARPA网的建成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代,它也是Internet的前身。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它与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区别在于:
至今仍是分组交换网
第二代网络中通信双方都是具有自主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而不是终端机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功能以资源共享为主,而不是以数据通信为主
3. 体系结构标准化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4. 以Internet为核心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基本单位是“网”不是“电脑”
计算机网络发展特点呈现为:高速互连、智能与更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是IP技术+光网络, 光网络将会演进为全光网络。
IPv6协议
TCP/IP协议簇是互联网的基石。
当前IP协议的版本为IPv4,其地址位数为32位,即理论上约有40亿(2的32次方)个地址。
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即理论上约有2的128次方个地址,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 同时也解决了IPv4中端到端IP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等缺陷。
扩容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从物理连接上讲,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系统、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组成。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数据处理,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提供通信功能。
从逻辑功能上看,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设备)和资源子网(计算机系统)两个子网。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 数据通信
2. 资源共享
3. 分布式处理
均衡负载
4.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表征数据
表征数据传输有效性的指标:传输速率
表征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指标:误码率
“三网合一”
电信网
计算机网(互联网)
有线电视网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划分
局域网(LAN)
覆盖范围从几百米到几公里,通常用于覆盖一个房间、一层楼或一座建筑物。
特点:局域网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好,适用各种传输介质,建设成本低。
主要传输介质:双绞线
城域网(MAN)
是在一座城市范围内建立的计算机通信网,它一般可将同一城市内不同地点的主机、数据库以及LAN等互相连接起来。
广域网(WAN)
用于连接不同城市之间的LAN或MAN。
随着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广域网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广域网可以覆盖一个地区或国家。
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特点:广域网的数据传输相对较慢,传输误码率也较高。
Internet
是覆盖全球的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但实际上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技术。它将世界各地的广域网、局域网等互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形状)划分
总线型拓扑
单一信道(称为总线)作为传输介质,主机通过专门的连接器接。
优缺点
优点:结构简单,布线容易,站点扩展灵活方便,可靠性高。
缺点:故障检测和隔离较困难,总线负载能力较低。一旦线缆中出现断路,就会使主机之间造成分离,使整个网段通信中止。
环形拓扑
若干节点、链路,单一封闭环。
优缺点
优点:容易安装和监控,传输最大延迟时间是固定的,传输控制机制简单,实时性强。
缺点:网络中任何一台计算机的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工作,故障检测比较困难,节点增、删不方便。
星形拓扑
节点通过专用链路连接到中央节点。信息从计算机通过中央节点传送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
优缺点
优点:传输速度快,误差小,扩容比较方便,易于管理和维护,故障的检测和隔离也很方便。
缺点:中央节点是瓶颈,必须高可靠。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网络瘫痪。每个节点都要和中央节点相连,需要耗费大量的电缆。
树状拓扑
用于层次非常分明的情况
从总线型拓扑演变而来,节点发送信息要传送到根节点,然后从根节点返回到整个网络。
优缺点
优点:网络在扩容和容错有优势,容易将错误隔离在小范围内。
缺点:根节点出故障,整个网络将会瘫痪。
网状拓扑
常用于广域网中。
由节点和点到点链路组成,每个节点都有一条或几条链路同其他节点相连。
优缺点
优点:节点间路径多,局部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工作,可靠性高,而且网络扩充和主机入网比较灵活、简单。
缺点:网络结构和协议比较复杂,成本高。
混合型拓扑
按传输介质划分
有线网
传输介质
1. 双绞线
2. 同轴电缆
经济且安装简便,但传输距离相对较短。
3. 光纤
光纤网络传输距离远,传输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安全好用,但成本稍高。
4. 电话线
无线网
传输介质
1. 无线电波
2. 红外线
卫星数据通信网
它是通过卫星进行数据通信的
按网络的使用性质划分
公用网
付费网络,属于经营性网络,由商家(ISP)建造并维护,消费者付费使用。
专用网
某个部门根据本系统的特殊业务需要而建造的网络,一般不对外提供服务。例如军队、银行、电力等系统的网络就属于专用网。
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一般可分为
网络硬件:网络硬件由主体设备、连接设备和传输介质三部 分组成。
1. 网络主体设备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体设备称为主机(Host),分为 中心站(又称为服务器)和工作站(客户机)。
Internet上参与通信的计算机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提供服务的程序,叫服务器(Sever)
另一类是请求服务的程序,叫客户机(Client)
C/S模式
2. 网络连接设备
1. 网卡/网络适配器(NIC)
网线接口:RJ-45
网卡的作用
1. 提供固定的网络地址。
提供固定的网络地址,称为 MAC 地址(48 位),全球唯一,也称为网卡的物理地址
2. 接收网线上传来的数据,并把数据转换为本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格式,通过计算机总线传输给本机。
3. 把本机要向网上传输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转换为网络设备可处理的数据形式,通过网线传送/发送到网上。
物理层协议
2. 集线器( Hub )
集线器( Hub )是计算机网络中连接多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连接设备。
集线器主要提供信号放大和中转的功能。
物理层协议
3. 中继器
中继器可以连接两个局域网或延伸一个局域网。
作用:放大电信号(重新发送/转发)
物理层协议
4. 网桥
桥接器
连接相互独立的网段从而扩大网络的最大传输距离。
数据链路层
5. 路由器(Router)
网络连接设备的核心
路由器属于网间连接设备。能够把数据包按照一条最优的路径发送至目的网络。(路径选择)
路由器功能: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容错性及网络管 理。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并使用网络层地址(如IP地址等)。
6. 交换机
交换机的功能是连接计算机、服务器、网络打印机、网络摄像头等终端设备,并实现与其它交换机、无线接入点、路由器、网络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互联,从而构建局域网络,实现所有设备之间的通信。
数据链路层
7. 网关
协议转换器
主要用于连接不同结构体系的网络或用于局域网与主机之间的连接,将两个使用不同的网段连接在一起的设备。。
网关工作在OSI模型的传输层或更高层
连接
两个局域网
路由器、网桥
两个相同的局域网
中继器
两个不同协议的局域网
网关
3. 网络的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的性能指标
1. 传输距离:数据的最大传输距离。
2. 抗干扰性:传输介质防止噪声干扰的能力。
3. 衰减性: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逐渐减弱。衰减越小,不加放大的传输距离就越长。
4. 带宽:指信道所能传送的信号的频率宽度,也就是可传送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信道的传输性能,是衡量传输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信道的带宽大,信道的容量也大,其传输速率相应也高。
5. 性价比:性价比越高说明的投入越值,对于降低网络建设的整体成本很重要。
根据传输介质形态的不同,可以把传输介质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
有线传输介质
有线传输介质指用来传输电或光信号的导线或光纤。 有线介质技术成熟,性能稳定,成本较低。 是目前局域网中使用最多的介质。有线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光纤的特点
理论上没有信号损失
优点
1. 带宽高,可以达到100 Mbps~2 Gbps。
2. 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无中继器时多模光纤可 传输几公里。单模光纤传输距离可达几十公里。
3. 无串音干扰,且保密性好。
4. 抗干扰能力强。不受其他电磁信号的干扰,也不会 干扰其他通信系统。
5. 体积小,重量轻。
缺点
连接光纤需要专用设备,成本较高,并且安装、连 接难度大。
无线传输
无线电频率通信
红外通信
微波通信
微波是沿直线传播的。
微波受到的干扰比短波通信小得多,因而传输质量较高。 另外微波有较高的带宽,通信容量较大。 微波通信投资小,可靠性高,但隐蔽性和保密性差。
卫星通信
以覆盖面积来讲,一颗通信卫星可覆盖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多;若在地球赤道上等距离放上三颗卫星,就可以覆盖整个地球。
卫星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区域大、灵活、可靠、不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等独特优点。
网络软件: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NOS)、网络协议和应用软件。
根据软件的功能,计算机网络软件可分为
网络系统软件
网络系统软件是控制和管理网络运行、提供网络通信、分配和管理共享资源的网络软件。
1. 网络操作系统
Unix
Linux
Windows NT
2. 网络协议软件(如TCP/IP协议软件)
3. 通信控制软件
4. 管理软件
网络应用软件
指为某一个应用目的而开发的网络软件(如远 程教学软件、电子图书馆软件、Internet信息服务软件等)。网络应用软件为用户提供访问网络的手段、网络服务、资源共享和信息的传输。
Internet基础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世界发展
1. Internet的雏形形成阶段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开始建立ARPANet的网络,这就是Internet的雏形。
2. Internet的发展阶段
美 国 国 家 科 学 基 金 会 (NSF ) 1985 建 立 NSFNet 。NSFNet成为Internet上主要用于科研和教育的主干部分,代替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1989年MILNet由ARPANet分离出来,和NSFNet连接后,采用Internet名称。此后,其他部门的计算机网相继并入Internet,ARPANet宣告解散。
3. 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1995年,NSFNET停止运作,Internet已彻底商业化。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中国Internet之父)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他代表中国正式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我国一些科研部门通过Internet建立电子邮件系统。
2. 第二阶段为1994~1995年,这一阶段是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 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的NCFC网于1994年4月开通了与国际Internet的64kbps专线连接,设立了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
3. 第三阶段是1995年后,开始商业应用。
我国早期四大主干网络
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国 家 公 用 经 济 信 息 通 信 网 络 ( 金 桥 网 :ChinaGBN)
金关、金桥(税)、金卡(三金)
Internet的发展趋势
与现在的互联网相比,下一代互联网具有以下不同
规模更大:放弃IPv4,启用IPv6地址协议。IPv6地址空间由IPv4的32位扩大到128位,2的128次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址空间。
速度更快: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传输速率比现在提高1000倍以上。
更安全:目前的因特网,在体系设计上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存在大量安全隐患。下一代互联网从体系设计上充分考虑安全问题,使网络安全的可控制性、可管理性大大增强。
Internet的组成及常用专业术语
Internet的组成
1. 物理网
物理网是实现因特网通信的基础,它的作用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交通网络,覆盖全球。
2. 协议
在Internet上传输的信息至少遵循三个协议
1. 网际协议
网际协议负责将信息发送到指定的接收机
2. 传输协议
传输协议(TCP)负责管理被传送信息的完整性
TCP(传输控制协议):无差别的传输
3. 应用程序协议
应用程序协议,如STMP、Telnet、FTP和HTTP等,负责将网络传输的信息转换成用户能够识别的信息。
3. 应用软件
通过具体的应用软件与Internet打交道。每一个应用程序的使用代表着要获取Internet提供的某种网络服务。 例如,通过WWW浏览器可以访问Internet上的Web服务器,享受图文并茂的网页信息。
Internet的常用专业术语
TCP/IP、FTP、E-mail、WWW、Telnet、BBS、POP、SMTP等。
1. ISP:服务提供商,主要为用户提供WWW浏览、FTP、Email、BBS、Telnet等各种服务。
2. PPP协议:点对点协议,Modem与ISP连接通信时所支持的协议。
3. DNS:域名系统,用户间Internet任意站点的必由之路。
4. 博客:Blog或Weblog。
Internet的IP地址及域名系统
IP地址
在Internet这个庞大的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换的基本要求就是在网上的每台计算机、路由器等都要有一个唯一可标识的地址。在Internet上为每个计算机指定的唯一的32位地址称为IP地址,也称为网际地址。
IP地址具有固定、规范的格式。
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分4段,每8位构成一段,每段所能表示的十进制数的范围最大不超过255,段与段之间用“.”隔开。为了便于识别和表达,IP地址以十进制形式表示,每8位为一组用一个 十进制数表示。 例如: 11001010.01110111.00000010.11000111 是 一 个 IP 地址,对应的十进制数IP地址为202.119.2.199。
IP地址常用(用户可用)A、B、C三类,它们均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规定每一组都不能用全0和全1,通常全0表示网络本身的IP地址,全1表示网络广播的IP地址。为了区分类别A、B、C,三类的最高位分别为0、10、110。
A类IP地址
用8位来标识网络号,24位标识主机号,最前面一位为“0”。A类IP地址所能表示的网络数范围为1~126,即1.x.y.z~126.x.y.z格式的IP地址都属于A类IP地址。A类IP地址通常用于大型网络。
B类IP地址
用16位来标识网络号,16位标识主机号,最前面两位为“10”。网络号和主机号的数量大致相当,分别用两个8位来表示,第一个8位表示的数的范围为128~191。B类IP地址适用于中等规模的网络,每个网络所能容纳的计算机数为6万多台。
C类IP地址
用24位来标识网络号,8位标识主机号,最前面三位为“110”。网络号的数量要远大于主机号,如一个C类IP地址共可连上254台主机。C类IP地址的第一个8位表示数的范围数为192~223。C类IP地址一般适用于校园网等小型网络。
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是用来判断任意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是否属于同一子网的根据。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将两台计算机各自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AND运算后,如果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则说明这两台计算机是处于同一个子网络上的,可以进行直接通信。
子网掩码的地址为:网络位全为“1”,主机位全为“0”。
A类地址网络的子网掩码地址为:255.0.0.0 B类地址网络的子网掩码地址为:255.255.0.0 C类地址网络的子网掩码地址为:255.255.255.0
Internet域名系统(DNS)
IP地址唯一、域名唯一。 可多个域名指向1个IP地址。
为方便用户,Internet在IP地址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面向用户的字符型主机命名机制,这就是域名系统,是一种更高级的地址形式。
域名系统与主机命名
在Internet中,IP地址是一个具有32比特长的数字;用十进制表示也有12位整数,记住困难。为向用户提供直观明了的主机识别符,TCP/IP协议专门设计了一种字符型的主机命名机制,给每一台主机一个有规律的名字(由字符串组成),即域名。
Internet域名系统的规定:Internet制定了一组正式的通用标准代码,作为第一级域名。
COM
域名代码
商业组织
意义
NET
主要网络支持中心
EDU
教育机构
GOV
政府部门
INT
国际组织
MIL
军事部门
ORG
其他组织
常用国家或地区域名对照表
CN
中国
HK
中国香港
MO
中国澳门
TW
中国台湾
中国互联网络的域名规定:中国互联网络的域名体系最高级为CN。
Internet的接入方式
1. PSTN方式(调制解调器)
通过电话线上网
调制解调器(Modem)的作用是将计算机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互相转换,以便传输。
2. LAN方式
通过局域网(LAN)连接Internet,不需要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路,需要一个网卡和网络连接线,通过集线器或交换机经路由器接入Internet,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将局域网作为一个子网接入Internet。
3. ADSL方式(非对称数字环路)
通过普通电话线提供宽带数据业务的技术。上行慢,下行快。
4. 无线方式
费用低廉,性能价格比很高,受地形和距离的限制,适合城市里距离ISP不远的用户。
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蜂窝技术
2. 数字无绳技术
3. 点对点微波技术
4. 卫星技术
5. 蓝牙技术
Internet常用的模式
C/S(客户机/服务器)
B/S(浏览器/服务器)
PPP(P2P)——(对等网)
Windows中检查网络配置的命令
IPConfig:用于检查当前TCP/IP网络中的配置情况
Ping:用于检测网络连接是否正常
Tracert:可以判定数据到达目的主板所经过的路径,显示路径上各个路由器的信息
Internet应用
1. 电子邮件服务
电子邮件(E-mail)是Internet提供的一项 最基本的服务,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 种计算机通信手段。
电子邮件系统的功能
1. 邮件的制作与编辑
2. 邮件的发送(可以发送给一个用户或同时发送给多个用户)
3. 邮件通知(随时提示用户有邮件)
4. 邮件阅读与检索
5. 邮件回复与转发等
电子邮件的特点
传送速度快。
信息多样化:内容除普通文字外,还可以是软件、数据,甚至是录音、动画等各类多媒体信息(附件)。
收发方便、成本低廉、更为广泛的交流对象。
安全:高效可靠,目的计算机关机或从Internet断开,E-mail软件会每隔一段时间自动重发;如果电子邮件在一段时间之内无法递交,电子邮件会自动通知发件人。
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
用户名@电子邮件服务器名 如:liming@sina.com。
邮件传输协议
邮件协议是POP3协议和SMTP协议。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即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于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传送邮件,控制邮件中转方式。SMTP协议属于TCP/IP协议族。
(SMTP文本,MIME非文本)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即邮局协议的第3个版本,用于接收邮件。POP3允许用户从服务器上把邮件存储到本地主机上,同时删除保存在邮件服务器上的邮件。
2. 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其实也是一个网站,专门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常用的搜索引擎有: 百度(http://www.baidu.com/) 雅虎(http://www.yahoo.cn/)等。
3. 即时通信(简单了解即可)
1. 网上聊天
2. “网上寻呼”:ICQ(I Seek You),采用客户机/服务器工作模式。
3. IP电话:Iphone,也称网络电话,通过TCP/IP协议实现。利用Internet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普通电话与普通电话、计算机与普通电话之间进行语音通信。
4. 网络音乐和网络视频
网络音乐
MIDI、MP3、Real Audio和wav等是歌曲的几种压缩格式,其中前三种是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网络音乐格式。由于MP3体积小,音质高。
视频点播(VOD)
VOD是Video On Demand的缩写,即交互式多媒体视频点播业务
VOD是一种可以按用户需要点播节目的交互式视频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种交互式信息服务。
5. 文件传输
文件传输协议(FTP)是Internet常用服务之一,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工作模式。
匿名FTP
匿名FTP服务器为普通用户建立了一个通用的账号名即“anonymous”,在口令栏内输入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就可以连接到远程主机。
6. 文件下载
可直接从网页上下载、从FTP站点下载、用断点续传软件下载、BT下载等。
工具:FlashGet、NetAnts、BitTorrent(下载人数越多速度越快)
7. 流媒体及其应用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指在数据网络上按时间先后次序传输和播放的连续音/视频数据流。
流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部分内容缓存,使流媒体数据流边传送边播放,节省下载等待时间和存储空间。
媒体数据流具有三个特点
1. 连续性
2. 实时性
3. 时序性(其数据流具有严格的前后时序关系)
流媒体的应用主要有:视频点播(VOD)、视频广播、视频监视、视频会议、远程教学、交互式游戏等。
8. 远程登录Telnet
Telnet使用户可以通过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 计算机上,运行其中的程序并访问其中的服务。
9. 电子公告牌、微博与微信
1. 电子公告牌(BBS)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中文意思为“电子布告栏系统”或“电子公告牌系统”。
2. 微博( MicroBlog)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最早也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腾讯微博。
3. 微信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 一款支持Windows Phone、Android以及iPhone 等平台的 即时通讯应用程序,是可以让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与 好友分享文字与图片,并能分组聊天、语音、视频对讲的 智能型手机聊天软件。
10. 其他服务
商业应用(Business Application)
在线游戏(OnIine Game)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Internet最主要的服务方式是WWW。
WWW与Web浏览器
WWW的产生与发展
WWW也叫3W、W3、Web,是英文词组World Wide Web的简称。中文译为万维网、全球信息网或全球资讯网。
1984年,蒂姆·贝纳斯开发一个网络应用软件,利用网络进行科研数据共享。 1989年,成功实验,允许用户从远程利用浏览器软件进入服务器查询信息。 1991年,向世界公布了WWW技术。
WWW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1. WWW相关术语
1. WWW服务器
WWW服务器:万维网信息服务采用客户机/服 务器模式。进行Web网页浏览时,客户机与远程WWW服 务器建立连接,并向该服务器发出申请,请求一个网页文 件。WWW服务器负责存放和管理大量的网页文件信息。
2. 浏览器(Browser)
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的WWW客户程序。常用的浏览器为Internet Explorer(IE)和Netscape 等。
3. 网址
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时,必须先指定要浏览的WWW服务器的地址即网址。
4. 主页
指输入一个WWW地址后在浏览器中出现的第一页。
网站默认主页文件名
default.htm
index.htm
5. 页面
万维网由很多页面组成,每点击一次超链接所调来的内容就是一页,通常称为“网页”。
6. 超链接
包含在每一个页面中能够连到万维网上其他页面的连接信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浏览相互连接的页面。超链接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超链接是万维网最具特色的功能之一。
7. 导航
浏览器还提供“导航”的功能,把整个Internet上的网页都链接起来,成为极为复杂的网状结构。
8. 超文本
超文本(Hyper 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日常浏览的网页上的链接都属于超文本。
9.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是WWW用来组织信息并建立信息页之间链接的工具。
10. 超媒体
媒体就是表现、存储信息的形式。常用的媒体有五种:文本、静态图像、音频、动态图像和程序。超媒体就是用超文本技术管理多媒体信息,即:超媒体=超文本+多媒体。
11. 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在Internet上查找信息的一种准确定位机制,可以访问Internet上任何一台主机或者主机上的文件夹和文件,又称为“网址”。
统一资源定位器由四部分组成,它的一般格式 是: 方式://主机名/路径/文件名
方式
指数据的传输方式,称为传输协议。
主机名
计算机地址,IP地址或域名地址。如 202.112.144.62,www.gb.com.cn。
路径
信息资源在Web服务器上的目录。
2. WWW工作原理
WWW是由遍布在Internet上的无数台被称为WWW服务器的计算机组成。各服务器之间通过“链接”操作来完成相互访问。链接将各个WWW站点像链子一样串起来,用户可根据需要顺藤摸瓜寻找到所需信息。
Web浏览器
浏览器又称Web客户端程序,是一种用于获取Internet (实际上是WWW)上信息资源。
常 见 浏 览 器 有 Internet Explorer ( IE ) 、 Netscape Navigator和Tencent Traveler等。
IE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基于超文本技术的Web浏览器。
浏览器有两种主要功能
一是向用户提供使用界面,将用户请求传送给Internet上相应的WWW服务器进行处理;二是将Web服务器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
在浏览过程中保存信息
1. 将网页内容保存成文件
2. 保存网页中的图片
3. 从网页下载文件
保存为
HTML
仅HTML
TXT
MHT
Internet网络通信使用的协议是TCP/IP
网址中的HTTP是指超文本传输协议
ISP:网络服务提供商
ICP:网络内容提供商
网页基本概念
1. 网站
网站是一组相关网页和有关文件的集合,一般有一个特殊的网页作为浏览的起始点,称为主页(Homepage),用来引导用户访问其他网页。 网站中的内容通常包括网页和相关的文件,一般被存储在同一个目录中,并根据网站栏目或资源类型进行分类,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子目录中。 本地网站在制作完成后,不经过发布是不能被其他浏览者访问的。发布就是将本地网站的内容传输到连接Internet的Web服务器上。网站发布后,即获得一个网站地址。(申请一个域名)
2. 服务器与浏览器
网站通常位于Web服务器上,Web服务器又称WWW服务器、网站服务器或站点服务器。 从本质上讲,Web服务器就是一个软件系统,它通过网络接收HTTP请求,然后提供HTTP响应给请求者。 要浏览Web页面,必须在本地计算机上安装浏览器软件。浏览器就是Web客户端,它是一个应用程序,用于与Web服务器建立连接,并与之进行通信。 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通过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进行通信。
3. 网页
网页又称为HTML文件,是一种可以在WWW上传输,能被浏览器认识和翻译成页面并显示出来的文件。 通常用户看到的网页大多是以.htm和.html为扩展名的文件。
纯文本文件
网页内容
一般来说,网页主要由文字、图片、动画、超链接和特殊组件等元素构成。
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
根据网页的生成方式,大致可以分为
静态网页
静态网页就是HTML文件,文件扩展名通常是.htm或.html。
动态网页
动态网页是指网页文件里包含有程序代码,需要服务器执行程序才能生成网页内容。
4. 网页制作工具
使用一般的文字编辑器可以编写HTML文档,使用专门HTML编辑器或Web制作工具更方便。
能做网页的专业工具都能做网站
Dreamweaver是美国开发商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一个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网站开发工具。后被Adobe收购。
Fireworks是由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一种工具,以处理网页图片为特长。
Flash是最流行的动画作品的制作工具,并成为事实上的交互式矢量动画标准。
FrontPage,是微软公司出品的一款网页制作入门级软件,所见即所得,使用方便简单,会用Word就能做网页,因此相对Dreamweaver等软件更容易上手。 主要功能是设计、制作、管理网页或站点。
“网络三剑客”
Adobe网页制作三剑客,也就是人们普遍称之的“网页三剑客”
Adobe Dreamweaver(制作网页)
Adobe Flash(制作动画)
Adobe Fireworks(制作图形)
5. 网页设计的相关计算机语言
网页设计中可以为图片添加热点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HTML 是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的 缩 写 , 是WWW技术的基础。它使用一些约定的标记(Tag)对文本进行标注,定义网页的数据格式,描述Web页中的信息,控制文本的显示。用HTML语言编写的文件称为HTML文件,把HTML文档称为网页。用HTML语言编写的网页是一种文本文件,它以.htm或.html为扩展名。
XML
XML中文名为可扩展标记语言。其主要用途是在Internet上传递或处理数据。XML与HTML不是并列的概念,它可以说是HTML的补丁,以弥补HTML的不足。 XML文件的扩展名为.xml。
CSS
CSS是Cascading Style Sheets的缩写,中文名为层叠样式表(也叫叠层样式单),主要用来对网页数据进行编排、格式化、显示、特效等。 大多数网页都用了CSS。
DHTML
DHTML是动态的HTML,这种技术要求网页具备动态 功能,如动态交互、动态更新等。
脚本语言
脚本(Script)语言是嵌入到HTML代码中的程序,根据运行的位置不同把它分为客户端脚本和服务器端脚本。 客户端脚本是运行在客户端的程序,服务器端脚本是运行在服务器端的程序。 脚本语言有JavaScript(客户端)和VBScript(服务器端)。
HTML简介
HTML文件是一种纯文本文件(无格式),可以使用任何文本处理软件(如记事本)来创建或处理HTML文件。
1. HTML语言概述
HTML文件标记(规则)
Internet 中的每 一 个HTML文件都包括文本内容和HTML标记两部分。其中,HTML标记负责控制文本显示的外观和版式,并为浏览器指定各种链接的图像、声音和其他对象的位置。
多数HTML标记的书写格式如下: <标记名>文本内容</标记名> 标记名写在“< >”内。多数HTML标记同时具有起始和结束标记,并且成对出现,但也有些HTML标记没有结束标记。
HTML标记不区分大小写
某些HTML标记还具有一些属性,指定对象的特性,如背景颜色、文本字体及大小、对齐方式等。属性一般放在“起始标记”中: <标记名 属性1=值1 属性2=值2 …> 文本内容 </标记名> ←(用空格隔开) 标记名和属性之间用空格分隔。 例如: <font face=隶书>计算机</font>
HTML网页的结构
<html> <head>(头部) <title>我的第一个Web页</title>(标题条) </head> <body>(主题) <h1>欢迎进入HTML世界!</h1(数字越大字越小)>(标题) <p>这里我们首先介绍HTML语言的基本知识和语法。 然后,讲授如何使用HTML语言编写您的Web页面。 </p>(段落) </body> </html>
一般HTML文件都是以<html>开头,以</html>结束。其文件结构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头部(Head)
HTML文件的头部由<head>和</head>标记定义。文件的标题、语言字符集信息等都放在头部信息中。最常用到的标记是<title>…</title>,定义网页文件标题,网页文件被打开后,标题将出现在浏览器标题栏中。
正文主体(Body)
正文主体是HTML文件的核心内容,由<body>和</body>标记定义。<body>标记具有一些常用的属性,格式如下: <body bgcolor=#n color=#n>…</body> bgcolor为背景颜色,color为文本颜色。n为六位十六进制数。网页使用背景图像,格式如下: <body background="路径/图片文件名">…</body>。
2. 常用的HTML标记
1. 文本布局
1. 段落标记<p>
<p>…</p>标记指定文档中一个独立的段落。align属性控制段落对齐方式,其值可以是left、center、right、justify,分别表示左对齐、居中、右对齐和两端对齐,默认值为左对齐。使用格式如下: <p align=对齐方式> … </p>
2. 换行标记<br>
<br>标记可以强制文本换行。该标记只有起始标记。
3. 水平线标记<hr>
水平线标记<hr>用于在网页中插入一条水平线。
不成对
2. 文字格式
1. 标题标记<hn>
格式为: <hn 属性=属性值> 标题</hn> 其中n说明大小级别,取值范围为1到6的数字。把标题分为6级,即h1~h6,其中h1文字最大,h6文字最小。
2. 字体标记<font>
字体标记用来对文字格式进行设置,主要属性: size属性:控制文字的大小,格式如下: <font size=n>…</font> color属性:控制文字的颜色,格式如下: <font color=#n或英文表示的颜色>…</font> 其中n是一个十六进制的六位数。 face属性:指明文字字体,格式如下: <font face=字体名>…</font>
3. 字形标记
字形标记设置文字的粗体、斜体、下划线、上标、下标等。
<b>…</b>
标记格式
粗体
字形
<i>…</i>
斜体
<u>…</u>
下划线
<sup>…</sup>
上标
<sub>…</sub>
下标
3. 图片
<img>标记用于设置网页图片。具有以下属性:
不成对
1. src属性:指明图片文件所在的位置。 <img src =URL> 其中URL指图片文件存放的位置。
2. alt属性:图片的文字说明。 <img src =URL alt =说明文字>
3. width和height:设置图片显示区域的宽和高。 <img src =URL width =n1 height =n2>
4. border属性:设置图片文件的边框。 格式如下: <img src =URL border =n> 其中n为像素数。
5. align属性:设置图片相对于文本的位置关系。 格式:<img src=URL align=对齐方式>
4. 超链接
HTML语言中,<a>……</a>标记用于设置网页中的超链接,href属性指明被超链接的文件地址。
<a href=URL>超链接文本</a> 用于表示超链接的文本一般显示为蓝色,并且加下划线。在浏览器中,当鼠标指针指向该文本时,箭头变为手形,并在浏览器的状态栏中显示该超链接的地址。
5. 表格
在网页中插入表格,需要用到一组HTML标记。定义表格的有关标记:
<table> … </table> 定义表格区域 <caption> … </caption> 定义表格标题 <th> … </th> 定义表格头 <tr> … </tr> 定义表格行 <td> … </td> 定义表格单元格
表格属性
border属性用于设置表格边框的宽度; width、height属性用于设置表格或单元格的宽度、高度; cellspacing和cellpadding属性分别用于设置单元格之间的间隙和单元格内部空白; align属性用于设置表格或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bgcolor和background属性分别用于设置表格的背景颜色和背景图像。
3. 网 页 制 作
1. Dreamweaver CS5概述 (了解工具名字)
Adobe Dreamweaver CS5是一款集网页制作和网站 管理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
2. 创建与管理站点 (了解功能)
3. 插入对象
1. 在网页中输入文本有以下三种方法:
直接输入法
在页面需要插入文本的地方单击,出现光标,直接输入文本即可。
复制粘贴法
在Dreamweaver 的“编辑”菜单中有两个粘贴命令:“粘贴”和“选择性粘贴”。当选择“选择性粘贴”时,将出现一个包含几个粘贴格式设置选项的对话框。
导入已有的Word 或者Excel 文档,将其做成网页。
2. 格式化文本
无论是输入文本还是导入文本,或者是新建的空白文档,可以使用菜单或者文本属性查看器改变选定文本的字体属性,包括字体、大小、颜色、样式和对齐方式等。
3. 插入图像
在网页中插入图像,不但可以将内容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还能够跨越语言、编码标准、人种、地域和年龄的差异。但是,过多的图像也会影响网页的下载速度,所以在设计网页时要整体考虑图像的数目和大小。
4. 图文混排
选择要与文字进行混排的图像,在属性查看器的“对齐”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左对齐”,在“水平边距”和“垂直边距”中分别输入图像与周围对象的水平和垂直距离。
5. 插入媒体对象
在网页中应用多媒体对象可以增强网页的娱乐性和感染力。网页中常用的多媒体对象主要分为Flash 类(Flash 影片、Flash 按钮和Flash 文本)、Java Applet、ActiveX 控件类,以及各种音频、视频文件。
6. 创建超链接
1. 超链接的概念
超链接是指页面对象之间的链接关系,它是网页的灵魂,能合理、协调地把网站中的各个元素、页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浏览者能快速地访问到想要访问的页面。
2. 创建内部链接或外部链接
文本和图像是最常使用的链接对象。
3. 创建锚链接
在制作网页时,为了达到跳转到网页固定位置的目的,可以使用锚链接。通过对网页中指定位置的命名,利用超链接打开目标网页时可直接跳转到相应的命名位置上。 方法:将鼠标定位到想要命名锚记的位置,单击“插入”工具栏中的“常用”→“命名锚记”。
4. 创建空链接
空超链接是一个未指派目标的超链接,建立空超链接时,只要在属性查看器的链接域中输入一个“#”即可。建立空超链接只是为了应用行为,其他情况下不必建立。
5. 创建电子邮件超链接
在网页中建立电子邮件超链接可方便网页浏览者与设计者之间的联系。 电子邮件链接格式为“mailto: 邮件地址”。
4. 网 页 布 局
网页的布局设计,是将文字、图片等网页元素,根据特定的内容和主题,在网页所限定的范围中进行视觉关联与配置,从而将设计意图以视觉形式表现出来。网页的布局一般使用表格或框架来实现。
使用表格定位页面元素
辅助定位
表格是一个容器元素,表格布局技术是指把页面区域分成若干个单元格,通过单元格来控制各种页面元素(文本、图像等)在页面上的定位和排版。采用表格进行页面布局,方法简洁明了、浏览器兼容性高,与CSS结合在一起,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网页设计的需求。
框架页面
框架页面就是把浏览器窗口划分为若干个子窗口,这些子窗口称为框架。一个框架显示一个网页文件,但整个框架集却存在于同一个浏览器窗口中。框架页面可以把不同类别的信息显示在不同的框架中,有利于分类管理和控制。
框架里放网页 网页里放表格
5. 表单页面
表单是网页的元素
表单是制作交互网页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网页中添加表单,可以收集来自用户的信息。因此,表单是网站管理者与浏览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6. 网页发布
网站和网页的设计原则
1. 网站文件要分类存放
2. 根据栏目设计目录结构
3. 每个目录下都应该建立独立的images 子目录
4. 目录层次不要太深,一般不要超过三层
5. 不使用中文目录名和文件名
6. 可执行文件和不可执行文件分开放置
7. 数据库文件单独放置
网站的发布和维护
1. 网站空间的申请和发布
选择一家公司进行注册申请,获得相应公司提供的FTP 地址和密码,就可以上传自己的网页了。可以采用任一款FTP 上传工具上传自己的网站。
2. 网站的维护
网站的维护与更新是保证一个网站能够良好运行的重要基石。
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
网络协议
资源共享、数据交换、协同工作是计算机网络的最终目的。各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之间必须严格遵守事先约定好的一整套通信规程,包括严格规定要交换的数据格式、控制信息的格式和控制功能以及通信过程中事件执行的顺序等。这些通信规程称之为网络协议(Protocol)。
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 语法,即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的响应。
3. 时序,是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分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般为优点
1. 分层有助于网络的实现和维护。
2. 分层有助于技术发展。
3. 分层有助于网络产品的生产。
4. 分层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是按照层次结构模型来组织的,将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或参考模型。
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是IBM公司于1974年提出的,命名为“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问题:各种网络体系结构都采用了分层技术,但层次划分、功能分配等不相同,结果导致了不同网络之间难以互连。 解决方案:198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开 放 系 统 互 连 参 考 模 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概念,1984年10月正式发布了整套OSI国际标准。
OSI参考模型将网络的功能划分为7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为
1. 应用层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最高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虚拟终端等面向用户的服务。
2. 表示层
数据转换、数据压缩、数据加密
3. 会话层
对 数据传输 进行管理
4. 传输层
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广播协议)
网关
主要控制包的丢失、错序、重复等问题
5. 网络层
以“分组”或“包(packet)”为单位的数据
任务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
IP
路由器
6. 数据链路层
数据单位:“帧(Frame)”
交换机
网桥
7. 物理层
物理层位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
二进制流
数据单位:“比特(Byte)”
集线器
中继器
Internet参考模型
TCP/IP协议是1974年由Vinton Cerf和Robert Kahn开发的,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现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理论模型:OSI 事实模型:TCP/IP
TCP/IP协议中常用的应用层协议
1.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用于传递制作的网页文件
2. 文件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功能
3. 电子邮件协议(SMTP):用于实现互联网中电子邮件传递功能。
4. 网络终端协议(TELNET):用于实现互联网中远程登陆功能。
5. 域名系统(DNS):用于实现网络设备名字到IP地址映射的网络服务。
6. 路由信息协议(RIP):用于网络设备之间交换路由信息。
7.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用于收集和交换网络管理信息。
8. 网络文件系统(NFS):用于网络中不同主机间的文件共享。
9.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设备能自动获得IP地址接入到互联网
TCP/IP与OSI参考模型对比
注意网络层和网际层
常用的应用层协议
1.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传输网页文件。
HTTPS(SSL安全链接协议)
2. 文件传输协议FTP,实现互联网中交互式文件传输。
3. 电子邮件协议: SMTP实现互联网中电子邮件发送功能,接收邮件的协议为POP3。(SMTP文本,MIME非文本)
POP3=POP协议第三代
4. 网络终端协议Telnet,互联网中远程登录功能
5. 域名服务DNS:实现网络设备名字到IP地址的映射。
6. 路由信息协议(RIP):用于网络设备之间交换路由信息
7.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收集和交换网络管理信息
8. 网络文件系统(NFS):网络中不同主机间的文件共享
第八章 信息安全
1. 信息安全概述
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信息安全定义为“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 信息安全是一门以人为主,涉及技术、管理和法律的综合学科,还与个人道德意识等方面紧密相关。
1. 信息安全意识
1. 建立对信息安全的正确认识(了解)
信息安全的地位日益突出。是企业、政府的业务能不能持续、稳定地运行的保证,也可成为关系到个人安全的保证,甚至成为关系到我们国家安全的保证。 信息安全是我们国家信息化战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2. 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和惯例
信息安全包括四大要素:技术、制度、流程和人。 信息安全=先进技术+防患意识+完美流程+严格制度+优秀执行团队+法律保障。
3. 清楚可能面临的威胁和风险
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来自于很多方面。 大致可分为自然威胁和人为威胁。自然威胁指那些来自于自然灾害、恶劣的场地环境、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网络设备自然老化(自然)等的威胁。自然威胁往往带有不可抗拒性,主要讨论人为威胁。
人为威胁
1. 人为攻击
偶然事故
没有明显的恶意企图和目的的,但仍会使信息受到严重破坏。
恶意攻击(有目的的破坏)
被动攻击
主动攻击
2. 安全缺陷(记住标题,了解内容)
如果网络信息系统本身没有任何安全缺陷,那么人为攻击者即使本事再大也不会对网络信息安全构成威胁。但现在所有的网络信息系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安全缺陷。有些安全缺陷可以通过努力加以避免或者改进,但有些安全缺陷是各种折衷必须付出的代价。
3. 软件漏洞
pack(打补丁)
由于软件程序的复杂性和编程的多样性,在网络信息系统的软件中很容易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不易被发现的安全漏洞。软件漏洞同样会影响网络信息的安全。
4. 结构隐患
结构隐患一般指网络拓扑结构的隐患和网络硬件的安全缺陷。网络的拓扑结构本身有可能给网络的安全带来问题。作为网络信息系统的躯体,网络硬件的安全隐患也是网络结构隐患的重要方面。
4. 良好的安全习惯(记住)
良好的密码设置习惯
网络和个人计算机安全
电子邮件安全
打印机和其他媒介安全
物理安全
2. 网络的发展对道德的影响
网络道德概念及涉及内容
计算机网络道德是用来约束网络从业人员的言行,指导他们的思想的一整套道德规范。计算机网络道德可涉及到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服务态度、业务钻研、安全意识、待遇得失及其公共道德等方面。
网络的发展对道德的影响(大体了解)
1. 发布或传播虚假信息。
2. 知识产权容易受到侵害。
3. 违背他人意愿强行发布商业信息。
4. 不分对象地发布或传播受限制的信息。
5. 为了商业目的无节制地占用免费或廉价的网络资源。
6. 滥用信息跟踪和信息记录技术。
7. 沉迷于网络色情,扭曲了人性的正常发展。
8. 网络游戏成瘾,荒废了自己的事业和学业。
9. 对网络技术的过度崇拜,上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极不道德的行为甚至网络犯罪。
网络道德规范(了解)
“计算机伦理十诫”
1. 不应当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
2. 不应当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
3. 不应当偷窥别人的文件
4. 不应当用计算机进行偷盗
5. 不应当用计算机作伪证
6. 不应当使用或拷贝没有付过钱的软件
7. 不应当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
8. 不应当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
9. 应当考虑你所编制的程序的社会后果
10. 用深思熟虑和审慎态度来使用计算机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意义(了解)
1. 网络道德可以规范人们的信息行为
2.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有利于加快信息安全立法的进程
3.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有利于发挥信息安全技术的作用
3. 计算机犯罪
计算机犯罪是指行为人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或以计算机资产作为攻击对象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计算机犯罪包括利用计算机实施的犯罪行为和把计算机资产作为攻击对象的犯罪行为。
计算机犯罪的特点(掌握)
1. 犯罪智能化
2. 犯罪手段隐蔽
3. 跨国性
4. 犯罪目的多样化
5. 犯罪分子低龄化
6. 犯罪后果严重
计算机犯罪的手段
1. 数据欺骗
2. 特洛伊木马术
3. 意大利香肠战术
4. 逻辑炸弹
5. 线路截收
6. 陷阱术
7. 寄生术
8. 超级冲杀
9. 异步攻击
10. 废品利用异步攻
11. 截获电磁波辐射信息
12. 电脑病毒
13. 伪造证件
网络黑客(掌握)
黑客一词源于英文Hacker,原指热心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电脑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 目前,黑客用于泛指那些专门利用电脑搞破坏或恶作剧的人。
黑客主要观点
1. 所有信息都应该免费共享
2. 信息无国界,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他认为 有必要了解的任何信息
3. 通往计算机的路不止一条
4. 打破计算机集权
5. 反对国家和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锁
黑客行为特征表现形式(了解)
1. 恶作剧型
2. 隐蔽攻击型
3. 定时炸弹型
4. 制造矛盾型
5. 职业杀手型
6. 窃密高手型
7. 业余爱好型
黑客预防手段(掌握)
提高安全意识,不要随意打开来历不明邮件
使用防火墙抵御黑客入侵
不要随意暴露自己的IP地址
安装杀毒软件
做好数据备份
4. 常见信息安全技术
1. 密码技术
8位以上、字母和数字组合的密码才人为安全
密码技术的基本概念
密码技术是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密码技术的变换或编码,可以将机密、敏感的消息变换成难以读懂的乱码型文字,以此达到两个目的(了解): 其一,使不知道如何解密的“黑客”不可能从其截获的乱码中得到任何有意义的信息; 其二,使“黑客”不可能伪造或篡改任何乱码型的信息。
单钥加密与双钥加密
传统密码体制所用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或从一个可以推出另一个,被称为单钥或对称密码体制。若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相同,从一个难以推出另一个,则称为双钥或非对称密码体制。
单钥密码的优点是加、解密速度快。缺点是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密钥的管理成为一个难点;无法解决消息确认问题;缺乏自动检测密钥泄露的能力。
双钥体制的特点是密钥一个(公钥)是可以公开的,可以像电话号码一样进行注册公布;另一个(私钥)则是秘密的,因此双钥体制又称作公钥体制。 双钥密码不存在密钥管理难度问题。双钥密码还有一个优点是可以拥有数字签名等新功能。双钥密码的缺点是算法一般比较复杂,加、解密速度慢。
著名密码算法简介
数据加密标准(DES)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 和流行的一种分组密码算法。
最著名的公钥密码体制是RSA算法。
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
3. 入侵检测系统
简称“IDS”,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的网络安全设备。
4. 虚拟专用网(VPN)技术
虚拟专用网是虚拟私有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的简称。通过一个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虚拟专用网是对企业内部网的扩展。
5. 病毒与反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它能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破坏数据的正确性与完整性,造成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瘫痪,给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呈上升的趋势。
6. 其他安全与保密技术(了解)
1. 实体及硬件安全技术
实体及硬件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含网络)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有害气体和其他环境事故(包括电磁污染等)破坏的措施和过程。
2. 数据库安全技术
数据库系统作为信息的聚集体,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兴衰、国家安全。因此,如何有效地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实现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业界人士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Virus)是一组人为设计的程序,这些程序侵入到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自我复制来传播,满足一定条件即被激活,从而给计算机系统造成一定损害甚至严重破坏。 这种程序的活动方式与生物学上的病毒相似,所以被称为计算机“病毒”。
1. 病毒的定义与特点
199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安全保护条例》对病毒的定义是: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注: 无免疫性、无自灭性。
1. 可执行性
2. 破坏性
3. 传染性
4. 潜伏性
5. 针对性
6. 衍生性
7. 变异性
8. 抗反病毒软件性
2. 病毒的传播途径
1.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网络是目前病毒传播的首要途径,从网上下载文件、浏览网页、收看电子邮件等,都有可能会中毒。
2. 通过不可移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传播,这些设备通常有计算机的专用ASIC芯片和硬盘等。
3. 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来进行传播,这些设备包括优盘、移动硬盘等。
4. 通过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道传播。
3. 病毒的分类(了解)
按照计算机病毒存在的媒体进行分类
1. 网络病毒
2. 文件病毒
3. 引导型病毒
除此之外还有这三种类型的混合型病毒。
按照计算机病毒传染的方法进行分类
1. 驻留型病毒
2. 非驻留型病毒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能力进行分类
1. 无害型
2. 无危险型
3. 危险型
4. 非常危险型
按照计算机病毒特有的算法进行分类
1. 伴随型病毒
2. 蠕虫型病毒
3. 寄生型病毒
4. 几种常见的计算机病毒
1. 蠕虫病毒
蠕虫病毒(Worm)是一类常见的计算机病毒。 蠕虫病毒的一般防治方法是:使用具有实时监控功能的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同时注意不要轻易打开不熟悉的邮件附件。
2. 木马病毒
对于木马病毒防范措施主要有:用户提高警惕,不下载和运行来历不明的程序,对于不明来历的邮件附件也不要随意打开。
3. 熊猫烧香病毒
4. 脚本病毒
脚本病毒的前缀是Script。脚本病毒的公有特性是使用脚本语言编写。
5. 宏病毒
宏病毒其实也是脚本病毒的一种,宏病毒的前缀是Macro行的传播的病毒,只感染Office 文档。
6. “ 火焰”病毒
“火焰”病毒的全名是Worm.Win32.Flame,它是一种后门程序和木马病毒,同时还具有蠕虫病毒的特点。
7. “ 震网”病毒
5. 病毒的预防
从管理上预防病毒
1. 谨慎使用公用软件或硬件。
2. 任何新使用的软件或硬件必须先检查。
3. 定期检测磁盘和文件并及时消除病毒。
4. 对系统中的数据和文件要定期进行备份。
5. 对所有系统盘和文件等进行写保护。
从技术上预防病毒
有硬件保护
软件预防
软件预防方法是使用计算机病毒疫苗。
6. 病毒的清除
计算机感染了病毒,应立即清除。通常用人工处理或反病毒软件方式进行清除。 人工处理的方法有:用正常的文件覆盖被病毒感染的文件;删除被病毒感染的文件;重新格式化磁盘等。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造成对文件的破坏。
3. 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访问控制技术。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立起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通过外部网络的入侵。
防火墙的概念
防火墙是用于在企业内部网和因特网之间实施安全策略的一个系统或一组系统。
决定网络内部服务中哪些可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哪些内部服务,同时还决定内部人员可以访问哪些外部服务。所有来自和去往因特网的业务流都必须接受防火墙的检查。防火墙必须只允许授权的业务流通过。
防火墙的类型(了解)
1. 从软、硬件形式上分为
1. 软件防火墙
2. 硬件防火墙
3. 芯片级防火墙
2. 从防火墙技术分为
1. 包过滤型
2. 应用代理型
3. 从防火墙结构分为
1. 单一主机防火墙
2. 路由器集成式防火墙
3. 分布式防火墙
4. 按防火墙的应用部署位置分为
1. 边界防火墙
2. 个人防火墙
3. 混合防火墙
5. 按防火墙性能分为
1. 百兆级防火墙
2. 千兆级防火墙
防火墙的优缺点
防火墙的优点
1. 防火墙能强化安全策略。
2. 防火墙能有效记录Internet上的活动。
3. 防火墙限制暴露用户点。
4. 防火墙是一个安全策略的检查站。
防火墙的不足之处
1. 不能防范恶意的知情者。
2. 不能防范不通过它的连接。
3. 不能防备全部的威胁。
4. 防火墙不能防范病毒。
4. Windows 7操作系统安全
1. Windows 7系统安装的安全
1. 选择NTFS文件格式分区
NTFS。Windows 7系统本身有文件权限、安全策略等若干安全措施,这些措施需要在NTFS文件系统下才能起作用。Windows 7系统可以识别NTFS文件系统和FAT32等文件系统。
2. 组件的定制安装 Windows 7在默认情况下会安装一些常用的组件,默认安装是很危险的,应仅安装需要的服务。根据安全原则,最少的服务+最小的权限=最大的安全。
3. 分区和逻辑盘的分配 建立多个磁盘分区,系统分区和应用程序分区分开,以此来保护应用程序。
2. 系统帐户安全
Administrator(管理员账户):可以改名,不能删除。Windows 7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新建一个标准用户(可自定义名称),使用标准帐户登录Windows 7时,几乎可以执行管理员帐户的所有的操作,但是如果要执行影响计算机其他用户的操作(如安装软件或更改安全设置等),则系统可能要求提供管理员帐户的密码。
Guest(来宾账户):安装系统时默认添加的帐户,最好禁用Guest帐户,该帐户可以改名,不可删除。将Guest来宾帐户密码修改或禁用,消除安全隐患。
密码设置安全:将密码设置为8位以上的字母、数字和符号的混合组合,同时对密码策略进行必要的设置。
3. 应用安全策略
1. 安装杀毒软件
2. 使用防火墙(Windows 防火墙)
3. 更新和安装系统补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4. 停止不必要的服务,堵塞黑客远程入侵途径
4. 网络安全策略
1. IE浏览器常见的安全设置:把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设置IE的安全级别;屏蔽插件和脚本;清除临时文件。
2. 网络共享设置的安全:局域网内的文件和文件夹共享存在着安全隐患,非法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共享获得访问权限,病毒也容易通过这些共享入侵计算机。在设置共享时要注意设置相应的权限来提高安全性,对于不再使用的共享要及时取消。
3. 使用Web格式的电子邮件系统:在使用Outlook Express、Foxmail等各种客户端邮件系统接收邮件时,要注意对邮件的安全扫描。
5. 移动互联网安全(适当关注)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
1.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
核心技术的缺乏
移动通信网络制式、技术体制标准、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及其生态环境等核心技术均未能实现国家自主可控,国家网络空间信息安全存在巨大隐患。
互联网以美国为中心的架构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以 根 域 名 服 务 器 为 例 , 由 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托管,但根域文件却直接受美国商务部的监管。
2.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措施
垃圾短信、手机病毒等一系列问题都是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
1. 个人用户:需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增加网络安全防护知识;改掉不良的上网习惯和不当的手机操作行为;安装杀毒软件、查补漏洞;不访问问题站点;不下载或安装不明内容的应用软件;学会辨别问题网站、恶意软件以及各种网络欺诈行为。
2. 运营商、网络安全供应商、手机制造商等厂商,要从移动互联网整体建设的各个层面出发,分析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联合建立一个科学的、全局的、可扩展的网络安全体系和框架。
3. 网络信息提供商应进一步完善信息内容的预审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内容传播的监控手段,从信息源上阻断不安全因素的传摇。
4. 政府的相关监管部门要协调好相互间的利益,建立并完善移动互联网相关监管机制,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惩移动互联网网络犯罪行为。政府监管部门有义务开展对移动互联网相关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3. 手机安全
智能手机安全防范
容易遭受攻击、感染病毒、泄露信息。
智能手机的安全保密威胁
信道攻击;硬件攻击;软件攻击。
手机泄密后果
通话内容外泄;敏感数据外泄;摆渡攻击窃密;暴露所在位置;录音拍照泄密。
4. 手机安全防范
手机的安全保密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必须严防失泄密问题的发生。
防范措施:遵章守纪;严防病毒;技术防范;自我保护。
防止感染手机病毒:不随意下载手机应用;不轻易打开收到的信息;不添加陌生的微信或QQ好友;不随意连接陌生WiFi;安装安全防护软件。
手机快捷支付需谨慎,密码安全防范要留心。
快捷支付不安全
安全防范须留心:不轻信陌生人发来的二维码信息或抢红包链接;保持设置手机开机密码的习惯,在手机中安装可以加密的软件,对移动支付软件增加一层密码;妥善保管银卡、身份证及手机。
6.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安全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合利用了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等先进技术,提供便利服务。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概述: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具有快速、便捷、高效的特点。 世界贸易组织(WTO)给电子商务下的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以电子方式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市场营销、销售或交付。
电子商务的特点
1. 电子商务的特点是:电子商务是在公开环境下进行的交易,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易;
2. 在电子商务中,电子数据的传递、编制、发送、接收都由精密的电脑程序完成,更加精确、可靠。
3. 借助于网络,电子商务能够提供快速、便捷、高效的交易方式。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要求
1. 交易前交易双方身份的认证问题。
2. 交易中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以及完整性、保密性问题。
3. 交易后电子记录的证据力问题。
电子商务采用的主要安全技术
1. 加密技术。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用加密技术对敏感的信息进行加密,以保证电子商务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非否认服务。
2. 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公开密钥加密技术的另一类应用,通过数字签名能够实现对原始报文的鉴别和不可抵赖性。
3. 认证中心(CA)。认证中心是专门提供网络身份认证服务,负责签发和管理数字证书,且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第三方机构。CA体系主要解决三大问题:解决网络身份证的认证,以保证交易各方的身份是真实的;解决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保证在网络中流动的数据没有受到破坏或篡改;解决交易的不可抵赖性问题,以保证对方在网上的承诺能够兑现。
4. 安全套接层协议(SSL)。SSL是Netscape公司在网络传输层之上提供的一种基于RSA和保密密钥的、用于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安全连接技术。
5. 安全电子交易规范(SET)。SET协议保证了电子交易的机密性、数据完整性、身份的合法性和抗否认性。
6. )Internet电子邮件的安全协议。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是一国的各级政府机关或有关机构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政府传统的集中管理、分层结构运行模式,以适应数字化社会的需求。电子政务主要由政府部门内部的数字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通信、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的双向交流三部分组成。
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把信息网络分为:内网(涉密网)、外网(非涉密网)和因特网三类,而且明确规定内网和外网要物理隔离。
电子政务安全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安全隐患:窃取信息;篡改信息;冒名顶替;恶意破坏;失误操作。
电子政务安全的对策
从三方面解决好我国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即“一个基础(法律制度),两根支柱(技术、管理)”。信息安全要靠技术,更要靠管理,要把技术和管理相结合。
7. 信息安全政策与法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的日趋深化以及社会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计算机犯罪也越来越猖獗。制定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及宣传信息安全伦理道德规范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信息系统安全法规的基本内容与作用
1. 计算机违法与犯罪惩治。显然是为了震慑犯罪,保护计算机资产。
2. 计算机病毒治理与控制。在于严格控制计算机病毒的研制、开发,防止、惩罚计算机病毒的制造与传播,从而保护计算机资产及其运行安全。
3. 计算机安全规范与组织法。着重规定计算机安全监察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利以及计算机负责管理部门和直接使用的部门的职责与权利。
4. 数据法与数据保护法。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拥有计算机的单位或个人的正当权益,包括隐私权等。
国外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立法简况
瑞典早在1973年就颁布了《数据法》,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部直接涉及计算机安全问题的法规。
1991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批准了软件版权法等。 在美国,于1981年成立了国家计算机安全中心(NCSC); 1983年,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中心公布了《可信计算机系统评测标准》(TCSEC);作为联邦政府,1986年制定了《计算机诈骗条例》;1987年又制定了《计算机安全条例》。
国内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立法简况
1981年,我国政府就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安全予以极大关注。 1983年7月,公安部成立了计算机管理监察局,主管全国的计算机安全工作。
公安部于1987年10月推出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计算机安全工作的管理规范。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颁布了的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很多。
新一代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概念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一门边缘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人工智能影响(了解)
1. 人工智能对自然科学的影响。AI有助于人类最终认识自身智能的形成。
2. 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AI也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网络工业的发展。由于AI在科技和工程中的应用,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技术工作和脑力劳动,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
3. 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AI也为人类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模式。
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知悉)
无人驾驶、人机对弈、机器人、专家系统、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遗传编程等。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
百度无人驾驶车。
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阿尔法围棋(AlphaGo)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其主要原理是“深度学习”。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的概念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VR)又称虚拟环境或虚拟灵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虚拟三维世界,为用户提供关于视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使用户可以即时地感知虚拟世界并与之交互。
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
1. 沉浸性(Immersion)
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让用户成为并感受到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环境中的一部分。
2. 交互性(Interaction)
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
3. 构想性(lmagination)
用户沉浸在多维信息空间中,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全方位获取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解答,形成新的概念。
4. 多感知性(Multi-Sensory)
计算机技术应该拥有很多感知方式,比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
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组成、关键技术(了解)
系统组成
虚拟现实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从计算机系统角度来讲,典型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VR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等部分组成。
关键技术
1. 环境建模技术
2. 立体声合成和立体显示技术
3. 触觉反馈技术
4. 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网络购物不属于虚拟现实应用
1. 在教育中的应用
2. 在工程设计领域的应用
3. 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4. 在影视娱乐中的应用
5. 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6. 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7. 在文物保护、旅游业、维修、自动驾驶等的应用
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
混合现实( Mixed Reality,MR)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特殊的增强现实。该技术通过在现实场景呈现虚拟场景信息,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它广泛运用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与虚拟现实的关系
在娱乐中的应用
在教育中的应用
在辅助驾驶中的应用
AR技术在军事领域、医疗领域等各种领域也有所应用
云计算
云计算定义
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是需要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模式。
云计算是一种服务模式,通过网络访问,用户无须掌握云计算的技术,只需要按照个人或者团体的需要租赁云计算的资源。
云计算的特点
1. 规模大
大多数云计算数据中心都具有相当的规模, 云能赋予用户强大的计算能力。
2. 虚拟化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 获取应用服务。
3. 可靠性高
云计算中心在软硬件层面采用了诸如数据多副本容错、心跳检测和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 通用性强
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云计算数据中心很少为特定的应用存在,但它有效支持业界的大多数主流应用,并且一个云可以支撑多个不同类型的应用同时运行,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并保证这些服务的运行质量。
5. 可伸缩性(可扩展性)
云计算系统可以随着用户的规模进行扩张,可以保证支持客户业务的发展。
6. 按需服务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可以支付不同的费用以获得不同级别的服务,就像自来水、电和煤气那样计费。
7. 极其廉价
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在云计算中,基本的服务类型包括
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
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云计算的分类
1. 公有云
一种对公众开放的云服务,由云服务提供商运营,为最终用户提供各种IT资源。
2. 私有云
组织机构建设的专供自己使用的云平台。
3. 混合云
由私有云及外部云提供商构建的混合云计算模式。
高性能计算
高性能计算的概念
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指通常使用很多处理器(作为单个机器的一部分)或者某一集群组织的几台计算机(作为单个计算资源操作)的计算系统和环境。
高性能计算应用
高性能计算应用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应用,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高性能计算应用具有较为具体的泛指内涵,主要包括高性能计算应用和高性能计算机技术,二者从功能发挥、互相促进等方面密切相关。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发展概要
1.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研究人员提出 将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与互联网结合,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对任何物品进行标识和管理。
2.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ITU-T)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全面透彻地分析了物联网的可用技术、市场机会、潜在挑战和美好前景等。
3. 2009年1月,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
1. 物联网(IOT)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通过使用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采集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
3. 在互联网基础上构建的连接各种物品的网络,就是常说的物联网。
4. 物联网包括了多种不同的通信模式,如物与人通信, 物与物通信,其中特别强调了包括机对机通信(M2M)。 M2M最早来自诺基亚,其含义有Machine-to-Machine、Man-to-Machine /Machine-to-Man等。
物联网的特征
1. 全面感知
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2. 可靠传递
通过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给用户。
3. 智能处理
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以及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的意义及趋势
物联网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对资源、信息更高需求的综合平台,管理跨组织、跨管理域的各种资源和异构设备,为上层应用提供全面的资源共享接口,实现分布式资源的有效集成,提供各种数据的智能计算、信息的及时共享以及决策的辅助分析等。 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目前的应用领域主要有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 感知与识别技术
感知是物联网感知物理世界、获取信息和实现物体控制的首要环节。
2. 通信与网络技术
主要实现物联网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的双向传递、路由和控制。
3. 信息处理与服务技术
即综合运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数据库和模糊计算等技术,对收集的感知数据进行通用处理,重点涉及数据存储、并行计算、数据挖掘、平台服务、信息呈现等对数据信息进行智能信息处理并为应用层提供服务。
信息的智能处理是物联网最为核心的部分。物联网不仅要收集物体的信息,更要利用这些信息对物体实现管理,因此信息处理技术是提供服务与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的定义
2008 年9 月,美国《自然》杂志专刊The Next Google第一次正式提出“大数据”的概念。2011 年5月,麦肯锡研究院第一次给出大数据相对清晰的定义。 大数据指的是在数据规模上超出了常规数据库工具的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合。
大数据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大数据科学家John Rauser对大数据的单定义:大数据是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维基百科定义是:大数据指的是如何从规模大到无法通过传统技术进行处理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的技术领域;百度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这些对大数据的定义都突出了“大”字,“大”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远远不是全部。
大数据的意义并不在于掌握海量的数据信息,而在于海量数据中所蕴含的有意义的知识信息。
大数据的特征
IBM提出了大数据的“4V”特征:
1. 第一,体量(Volume),即数据规模巨大,从PB级 别跃升到EB级别;
2. 第二,多样性(Variety),即数据类型繁多,不仅包括传统的格式化数据,还包括来自互联网的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
3. 第三,速度(Velocity),即数据的处理速度快;
4. 第四,价值密度(Value),即有价值的数据占比很小。
大数据产生的根源(了解)
1. 大数据产生的技术基础
1. 数据产生技术
2. 数据获取与存储技术
3. 数据处理技术
4. 数据呈现技术
2. 大数据产生的数据基础
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是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数据基础。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已经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1. 大数据帮助政府实现市场经济调控、公共卫生安全防范、灾难预警、社会舆论监督;
2. 大数据帮助城市预防犯罪,实现智慧交通,提升紧急应急能力;
3. 大数据帮助医疗机构建立患者的疾病风险跟踪机制,帮助医药企业提升药品的临床使用效果,帮助艾滋病研究机构为患者提供定制的药物;
4. 大数据帮助航空公司节省运营成本,帮助电信企业实现售后服务质量提升,帮助保险企业识别欺诈骗保行为,帮助快递公司监测、分析运输车辆的故障险情以提前预警维修,帮助电力公司有效识别、预警即将发生故障的设备;
5. 大数据帮助电商公司向用户推荐商品和服务,帮助旅游网站为旅游者提供心仪的旅游路线,帮助二手市场的买卖双方找到最合适的交易目标,帮助用户找到最合适的商品购买时机、商家和最优惠价格;
6. 大数据帮助企业提升营销的针对性,降低物流和库存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提升广告投放精准度;
7. 大数据帮助娱乐行业预测歌手、歌曲、电影、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并为投资者评估拍一部电影需要投入多少钱才最合适;
8. 大数据帮助社交网站提供更准确的好友推荐,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企业招聘信息,向用户推荐可能喜欢的游戏以及适合购买的商品
提防进入数据误区
大数据预测:在缺乏有效伦理机制的情况下,有可能造成对公平、自由、尊严等人性价值的践踏。
大数据的接入会产生新的垄断和数码沟。
越大的数据并不是越好的数据。
大数据思维特征
1. 全样而非抽样
2. 效率而非精确
3. 相关而非因果
大数据与未来
万物皆数,一切都将被数据化。
任何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只要通过适当编码,均可以通过统一的数字信号表达出来。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
隐私暴露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的概念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它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
区块链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分布在多地、能够协同运转的)账本数据库系统。从数据的角度来看,区块链是一种几乎不可能被更改的分布式数据库。这里的“分布式”不仅体现为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也体现为数据的分布式记录(即由系统参与者共同维护)。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区块链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而是多种技术整合的结果。
区块链的起源与发展
区块链的概念源于比特币。2008年比特币面世,成为区块链应用的第一个“结晶”。
区块链1.0时代
区块链2.0时代
区块链3.0时代
区块链的分类
1. 公有链
无官方组织及管理机构,无中心服务器,参与的节点按照系统规则自由接入网络,不受控制,节点间基于共识机制开展工作。
2. 私有链
建立在某个企业内部,系统的运作规则根据企业要求进行设定,修改甚至读取权限仅限于少数节点,同时仍保留着区块链的真实性和部分去中心化的特性。
3. 联盟链
由若干机构联合发起,介于公有链和私有链之间,兼具部分去中心化的特性。
应用场景
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和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无论是公有链还是联盟链,追求的首要目标都是信息数据的安全有效和无法篡改。在金融、物联网和物流、公共服务、数字版权、预测市场和保险、认证、公证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区块链的特点
1. 去中心化
2. 不可篡改性
3. 可追溯性
4. 去信任
5. 匿名性
6. 开放共识
区块链的工作过程及解决的核心问题
区块链的工作过程(了解)
区块链解决的核心问题
区块链解决的核心和本质问题是:无可信中心机构时,如何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的环境下建立满足活动赖以发生、发展的“信任”生态体系。
区块链能有效解决中心化所带来的负面问题,如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数据的滥用问题、信息封闭问题等,区块链通过去中心化给社会一个更自由、更透明、更公平的环境。
区块链能有效降低信任的成本。
物联网中感知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是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