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6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思维导图,介绍了病毒的致病作用、人体的抗病毒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介绍详细,知识全面,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微生物学思维导图,胃肠道病毒是指通过胃肠道感染与传播的病毒,介绍了小颗粒核酸病毒科、 急性胃肠炎病毒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16 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1 病毒的致病作用
1 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
病毒来源
传染源
子主题
医源性感染
感染途径
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多由孕妇发生病毒血症,或病毒与血细胞紧密结合造成
反转录病毒直接感染生殖细胞较少见
病毒在体内的播散
局部感染/表面感染
向全身播散
1 直接接触播散
2 经血流播散
病毒血症
入侵局部及所属淋巴结增殖
入静脉,第一次病毒血症
随血液到全身脏器内进一步增殖
入动脉,第二次病毒血症
3 经神经系统播散
2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 对 宿主细胞 的致病作用
直接作用
1 溶细胞作用
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
2 稳定状态感染
多为 有包膜病毒,出芽方式增殖
3 细胞凋亡
病毒感染 诱发
4 病毒基因组整合
全基因组整合
失常式整合
持续感染,例如HIV
5 细胞的增生与转化
病毒反常性促进细胞DNA合成
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失去细胞间接触性抑制而成堆生长
与病毒的 致瘤潜能 密切相关
6 包涵体的形成
病毒颗粒,或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
破坏细胞正常结构,可导致细胞死亡
2 对 机体 的致病作用 (免疫发病机制)
间接作用
(1)由免疫系统介导(功能障碍)
体液免疫介导
•识别抗原,激活补体(II型超敏反应);例如Ag-Ab复合物的DENV
•沉积(III型超敏反应);例如DENV, HBV
细胞免疫介导
CTL (IV型超敏反应);例如HBV
促炎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产生失调(细胞因子风暴);例如H5N1
(2)对抗免疫系统
以免疫系统为目标:HIV > AIDS
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如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
自身免疫
免疫功能紊乱
隐蔽抗原暴露
免疫逃逸
(3)由免疫系统增强
抗体依赖性增强(ADE)
登革热病毒
3 病毒的亲嗜性 tropism
病毒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病毒在特定类型的细胞或组织中复制的能力 •对发病机制有很大影响
实质
病毒上的 病毒吸附蛋白 VAP
宿主细胞表面的 病毒受体
相互作用
病毒受体 viral receptor
单一受体型
需辅助受体型
病毒吸附蛋白 VAP
位于病毒表面
包膜病毒
刺突糖蛋白
无包膜病毒
衣壳蛋白
3 病毒感染类型
1 隐性感染
无临床症状,仍可复制和释放(病毒携带者)
2 显性感染
1 急性病毒感染
短临床疗程
短潜伏期
病毒清除,>适应性免疫
如普通感冒、流感、甲型肝炎、埃博拉和SARS/MERS/COVID-19
2 持续病毒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抑制溶解潜能;逃避免疫监视
1 潜伏性感染:疱疹病毒
2 慢性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3 慢发病毒感染:AIDS、多发性硬化症
2 人体的抗病毒免疫
1 固有免疫/非特异
模式识别受体 PRR 识别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MP
细胞因子
1 干扰素 IFN
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性糖蛋白
抗病毒特性
干扰素诱导剂
抗原性、对热比较稳定
间接性:•抑制病毒复制但不杀死病毒 •通过诱导抗病毒蛋白产生效果
广谱
快速作用(小时),仅持续几天
宿主物种/属特异性——同种细胞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种类
生物学活性
抗病毒
通过诱导抗病毒蛋白(AVP)的作用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
在细胞中启动抗病毒状态,抑制病毒复制
ISG表达后>AVP和炎症因子>抗病毒信号转导
免疫调节
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 其他细胞因子
IL-6、IL-1β、TNF
固有免疫细胞
NK细胞
2 适应性免疫/特异
1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消除游离病毒的感染能力
IgG、IgM、IgA
血凝抑制抗体——IgG、IgM
流感病毒、乙脑病毒、登革病毒的血凝抑制抗体可中和病毒
非中和抗体
不能阻止病毒进入细胞
但有利于加速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
补体结合抗体
无免疫保护作用
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辅助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NK细胞发生ADCC
2 细胞免疫
1 CTL细胞
穿孔素
颗粒酶
2 Th1细胞
释放细胞因子IFN-γ,TNF-α
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
促进CTL增殖、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