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
血液的组成
血浆
水
溶质
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无机盐,磷脂,胆固醇等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其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它可反映血液中血细胞数量的相对值。
血浆是指血液中除去血细胞的物质。血清是指血液凝固时,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浆和血清的主要区别是:血清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凝血因子,但又增添了血液凝固时由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是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对维持血细胞内、外水平衡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形成。促进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正常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
等渗溶液 凡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NaC1溶液(即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等。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则称为低渗溶液。临床上给患者输液时,一般应输入等渗溶液
红细胞
红细胞的数量 我国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 5.0)×1012/L。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悬浮稳定性,②可塑变形性,③渗透脆性。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2时,红细胞分裂延缓甚至停滞,而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是铁(Fe+) 和蛋白质。缺铁(Fe2+)时,患缺铁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雄激素主要通过刺激EPO的产生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也可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可吞噬细菌、衰老的红细胞等,参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的嗜碱性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某些过敏性疾病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并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和损伤的血细胞。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分为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两类。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 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血小板
生理特性①黏附;②聚集;③释放:④吸附;⑤收缩;⑥修复。
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指在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①血管收缩;②血小板血栓形成;③血液凝固。
输血与血型
血量 正常成人血量约占体重的7%~8%
ABO 血型系统的分类:分类依据是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有无与种类
ABO 血型系统的鉴定:用已知的凝集素(抗A、抗B标准血清)来测未知的凝集原。
Rh 血型系统的生理意义:①Rh 阴性人第一次接受Rh 阳性血,不会发生凝集反应,但会产生抗Rh 凝集素。第二次接受Rh阳性血,会发生凝集反应。②Rh 阴性妇女孕 Rh 阳性胎儿时,产生抗 Rh 凝集素,引起胎儿发生溶血反应。
输血原则 ①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②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又配血试验;③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采用成分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