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六章从众和服从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从众和服从的思维导图,深入探讨了人们为何会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及这些改变背后的心理机制。从众是指个体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这种改变在个体独处时是不会发生的。从众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顺从:这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的行为。人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服从:这是顺从的一种,特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
编辑于2024-06-04 08:12:20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从众和服从的思维导图,深入探讨了人们为何会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及这些改变背后的心理机制。从众是指个体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这种改变在个体独处时是不会发生的。从众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顺从:这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的行为。人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服从:这是顺从的一种,特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
这是一篇关于第4章 态度和行为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态度、行为倾向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上,脑图指出,虽然态度通常被认为能预测行为,但实际上这种关系要复杂得多。态度与行为之间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面对的情境。当道德和贪欲发生冲突时,人们的行为选择并非总是基于他们的态度。在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方面,思维导图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首先,行为可以改变态度,即“行为决定态度”的定律。其次,行为还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例如通过自我知觉理论,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最后,行为还可以通过认知失调理论来影响态度,即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态度来减少这种不舒适感。
这是一篇关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3章:社会信念和判断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我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形成、持有和解释信念与判断,以及这些信念和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社会信念和判断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他人、事件、自我以及社会规则所持有的看法和评价。这些信念和判断不仅受到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群体规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从众和服从的思维导图,深入探讨了人们为何会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及这些改变背后的心理机制。从众是指个体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这种改变在个体独处时是不会发生的。从众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顺从:这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的行为。人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服从:这是顺从的一种,特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
这是一篇关于第4章 态度和行为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态度、行为倾向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上,脑图指出,虽然态度通常被认为能预测行为,但实际上这种关系要复杂得多。态度与行为之间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面对的情境。当道德和贪欲发生冲突时,人们的行为选择并非总是基于他们的态度。在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方面,思维导图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首先,行为可以改变态度,即“行为决定态度”的定律。其次,行为还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例如通过自我知觉理论,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最后,行为还可以通过认知失调理论来影响态度,即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态度来减少这种不舒适感。
这是一篇关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3章:社会信念和判断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我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形成、持有和解释信念与判断,以及这些信念和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社会信念和判断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他人、事件、自我以及社会规则所持有的看法和评价。这些信念和判断不仅受到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群体规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第六章 从众和服从
从众的概念
从众:根据他人而作出的信念或行为的改变
个人是否从众的关键是, 当你脱离群体时, 你的行为或信念是否保持不变
从众的两种表现形式
顺从:由于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compliance)
服从(obedience):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引起的, 那我们称之为服从
接纳(acceptance):发自内心真诚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
有时接纳会紧跟这顺从出现, 我们可能发自内心的接纳一些我们开始质疑的事情。行为可以改变态度的理论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不同文化对从众的态度
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 并不赞同屈从于同伴压力
在日本, 和他人保持一致, 并不是软弱, 而是宽容、自控和成熟的表现
从众有时有益, 如遵守公共秩序, 有时候有害, 如一窝蜂的抢购某一并不紧缺的物品, 或和同学一起逃课等
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社会传染效应
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仅仅是自己的观点
打哈欠的传染性
同一工作团队里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
背景音乐就是利用了人类的易受暗示性
变色龙效应
个体会无意识的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的情绪
结婚多年的夫妻长相会接近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
模仿性自杀行为
群体妄想
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表明,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判断和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规范。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考察了权威和道德的冲突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道德伦理问题
引起服从的因素
与受害者的距离
我们再日常生活中, 我们很容易漠视那些于己无关或失去个性(personalized) 的人
权威的接近性和正当性
权威在现场, 会提高服从率
子主题
机构的权威性
有机构做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作用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对经典研究的反思
阿是和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表明对权威的服从可以战胜道德
行为和态度
当外界的影响作用超过了内的信仰时, 态度边无法决定行为。
当一个人单独行动时, 个体总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个体单独反对群体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自我思考:单独行动总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有些偏颇,这个结论只能基于人性善良的假定。中国文化里的慎独也说明了这一点。不过无论如何, 都能说明环境群体对个人的压力,从而造成从众效应
个体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的心理倾向可以彼此影响互相促进, 有时还会螺旋上升
20世纪社会心理学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是:在决定人们的行为因素中,个体自身的特点往往没有自我感知的情境重要
情境的力量
社会情境有时会导致普通人赞同谬误或屈从暴行
日常生活中, 对恶行的听之任之常常会使之日积月累,尽管我们并不是由意识地去作恶
勿以恶小而为之
拖延同样是对恶行的无意识放任, 会造成自我伤害。
自我反思:有时对一件事没有号办法时, 先放一放, 这算不算拖延?其实有时候放一放反而会出现拨云见日的效果。 是不是说如果已经有具体的行动方案二不去执行就是拖延, 值得反思。
对经典服从研究的总结
小结:
行为和态度会相互强化, 小恶会助长态度, 进而导致大恶。好人面对恶劣环境时, 也会作出令人斥责的行为。
预测从众的因素
如果判断任务非常困难,或者,参入者感到无力胜任,那么, 从众比率会大大增加。我们对自己的判断约不明确, 就越容易受到他人影响。
群体规模
根据研究发现, 3至5人比只有1或者2人能更多地引发从众效应, 当人数增加到10人以上后, 从众行为的增加就不再明显。
一致性
一系列实验揭示出, 如果有人破坏了一致性, 那么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离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某件事展出爱就容易的多
单独站出来成为少数派是很难的。但是, 这样做有时能让你成为英雄
凝聚力
我们于我们的团体保持一致的倾向----想团体之所想, 做团体之所做, 可以称之为团体的凝聚力。
同一族群里的人会感到一种共同的“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言谈、举止、穿着都应该像我们
一万个人也很难找到一个人, 他能在自己的群体里长期忍受厌恶和谴责, 一直坚持己见, 不该初衷
自我思考:作为一个群体的头, 你要么你改变别人, 要么就会被别人改变
那些声称与你生日相同,名字相同或指纹特征相同的人提出要求后, 你似乎更愿意顺从
地位
地位越高的人往往会有更大的影响力
公开的反应
在公开的情况夏, 人们更容易从众。
事前承诺
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作出承诺, 就会坚持到底。最多也是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改变自己的判断。
影响个体从众的原因
小结:实验表明人们从众的原因有两个。
规范影响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我们希望的得到别人的喜欢。公开反应是从众度较高, 这反映了规范的力量
本质上是对自我社会形象的关注
信息影响来自于他人提供的事实证据。遇到困难的决策任务时从众度较高, 这反映了信息影响的力量:我们希望能正确行事。
从众的个体差异
人格
内在的因素(如态度、特质)很难准确的预测某人的某个特定的行为, 但是它们却能较好的预测个体跨情境的一半行为
社会影响非常微弱时,个性也能较好地预测行为。
但是, 即使情境力量很强, 个体也有差异:有人可以抗拒环境的力量, 作出”独立特行“的行为
心理学家在看待情境和个性对行为的影响时左右摇摆, 今天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赞成先去理论家库尔特。勒温的名言”所有的心理事件都取决于个体状态, 同时也取决于环境,尽管他们的相对影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差异。
文化
文化价值的确对从众有影响。与个人主义国家的人相比, 集体主义国家(珍视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定义自我)的人更容易收到他人的影响而作出反应。
同一个国家内也存在文化差异:工人阶层通常更喜欢和他人保持一致,而中产阶层的人泽更爱将自己视为独特的个体。
从众的文化差异可能是某种生物智慧的结果。虽然不从众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但大家群策群力面对危机时群体才能兴盛。
社会角色
世界都是演员, 大家都是演员: 有登台有谢幕; 一生角色难数。 ----莎士比亚
社会生活就像在剧场的舞台上演出, 有它自己的场景、面具和台词。 这些角色和从众有很大的关系。
从众的过程以一种人们几乎意识不到的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同一性, 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我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情境的力量, 而且取决于人格的力量
社会角色含有一定程度的服从, 当个体跨入新的社会角色时, 服从于这个角色的社会期望就是一项很要的任务。
角色转换可以成为积极的力量, 帮助人们相互理解。
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本章一直强调这会力量的强大作用。一次本章结束时, 我们有必要再次提醒个体所拥有的力量。我们不是被动的机器,任由外力推动;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采取行动, 不受强加于自己的力量影响。如果预先知道有人会强迫我们,可能促使我们反其道而行之。
逆反
个体都珍视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 很多实验研究表明, 企图限制个体的自由通常会引起“事与愿违”的范从众行为
精明的父母都不会生硬的命令孩子, 而是让孩子选择。
坚持独特性
虽然我们不喜欢过于离经叛道,然而讽刺的是, 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能与众不同,并热衷于独立特行。但是自我服务偏差研究表明,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独特性,而且是符合道德规范的独特性。我们追求的独特性不仅要与众不同,而且要好于众人。
后记:成为社区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