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3章:社会信念和判断
这是一篇关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3章:社会信念和判断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我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形成、持有和解释信念与判断,以及这些信念和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社会信念和判断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他人、事件、自我以及社会规则所持有的看法和评价。这些信念和判断不仅受到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群体规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编辑于2024-06-04 08:09:30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从众和服从的思维导图,深入探讨了人们为何会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及这些改变背后的心理机制。从众是指个体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这种改变在个体独处时是不会发生的。从众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顺从:这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的行为。人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服从:这是顺从的一种,特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
这是一篇关于第4章 态度和行为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态度、行为倾向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上,脑图指出,虽然态度通常被认为能预测行为,但实际上这种关系要复杂得多。态度与行为之间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面对的情境。当道德和贪欲发生冲突时,人们的行为选择并非总是基于他们的态度。在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方面,思维导图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首先,行为可以改变态度,即“行为决定态度”的定律。其次,行为还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例如通过自我知觉理论,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最后,行为还可以通过认知失调理论来影响态度,即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态度来减少这种不舒适感。
这是一篇关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3章:社会信念和判断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我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形成、持有和解释信念与判断,以及这些信念和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社会信念和判断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他人、事件、自我以及社会规则所持有的看法和评价。这些信念和判断不仅受到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群体规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从众和服从的思维导图,深入探讨了人们为何会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及这些改变背后的心理机制。从众是指个体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这种改变在个体独处时是不会发生的。从众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顺从:这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的行为。人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服从:这是顺从的一种,特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
这是一篇关于第4章 态度和行为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态度、行为倾向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上,脑图指出,虽然态度通常被认为能预测行为,但实际上这种关系要复杂得多。态度与行为之间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面对的情境。当道德和贪欲发生冲突时,人们的行为选择并非总是基于他们的态度。在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方面,思维导图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首先,行为可以改变态度,即“行为决定态度”的定律。其次,行为还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例如通过自我知觉理论,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最后,行为还可以通过认知失调理论来影响态度,即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态度来减少这种不舒适感。
这是一篇关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3章:社会信念和判断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我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形成、持有和解释信念与判断,以及这些信念和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社会信念和判断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他人、事件、自我以及社会规则所持有的看法和评价。这些信念和判断不仅受到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群体规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第3章:社会信念和判断
本章总论:本章是探索如何感知, 判断和解释我们的社会, 以及我们的期待有多大的影响力
社会世界的感知
结论:我们并非如实的对现实进行反应, 而是我们对现实的构建作出反应
启动priming effect
启动效应试制先前的刺激对后续信息处理的影响。先前的刺激可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个体对后续刺激的认知,情绪或行为反应
帮助理解的此概念的例子:如一个人在加看恐怖片时会让我们下意识的讲炉子发出的声响错误直觉为有人闯入
我们对许多社会信息的加工是自动的。它是无目的的, 不为肉眼所见, 而且发生在我们意识之外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我们身体的感觉都会启动我们的社会判断,反之依然
例子1:当手捧热饮时, 人们更可能评价别人更加热情, 自己也会表现的更慷概
例子2:收到热情款待的参与者相比, 遭到冷遇的参与者会觉得实验室里更冷,
身体的温暖会强化社会温暖, 社会排斥会让人更加寒冷
感知和解释事件
人们相互之间的第一印象,正确的错误的多得多/也就是说先入为主有时还是靠谱的。
我们通过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来看待我们的社会。如球迷总会认为裁判偏袒对方的的球队
自我理解:就是说我们对社会, 对人的理解, 受我们的信念, 喜好等很多先入为主的因素影响很大, 而不是客观的基于事实。
信念固着 Belier perserverance
信念可以独立存在, 并且当支持它的证据被否定时认为存活下来
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 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
构建我们自己和我们世界的记忆
我们的记忆并不是我们记忆库中所存信息的精确复制品。相反, 我们会在提取信息的同时对记忆进行构建。
我们可以轻易的(无意识的)修正我们记忆, 以使其更符合我们当前的认识
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 我们大脑有时候会虚构回忆。
记忆于读书不同, 它更像根据不连贯的笔记片断写一本书
重构我们过去的态度
毛毛虫化茧成蝶后会认为自己小时候就是小蝴蝶, 这种事情太常见了。 成长和成熟把我们变成了说谎的人
不是因为我们对过去的感觉毫无意识, 只是当记忆模糊时, 现在感受主导了我们的会议
重构我们过去的行为
在记忆中, 事情有必要按照期望的方式发生。
社会世界的判断
直觉判断
直觉的力量
我们知道的比我们意识到自己知道的要多得多
我们的思维只有一部分是受控制加工(反应性的,深思熟虑的和有意识的), 而还有一部分则是自动化加工(冲动的, 无需努力的,无意识的)
自我思考:我们什么时候应该相信我们的直觉?
直觉的局限性
过度自信
那里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
对能力的认识也是需要能力的
半瓢水现象
过度自信的典型表现
规划谬误
股票经纪人的过度自信
政治上的过度自信
政治上的过度自信可能会带来异常浩劫, 如希特勒发动欧洲战争
验证性偏差
人们往往回去寻找哪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
对过度自信的矫正
对别人的独断性的称述要谨慎, 说不准别人就在烦恼过度自信的错误
降低过度自信的三个技巧
及时反馈:及时的得到自己所做预测反馈, 以避免自我迷失
为防止规划谬误,把任务分解
让人们去设想自己的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
过度自信会让我们付出代价, 但是基于现实的自信是有适应意义的。
启发式判断:心理捷径
代表性启发式判断 representativness heuristic
教材解释:指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 在直觉的引导下, 将其于某一类的心理标准进行比较
百度百科: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关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以推断第一个事物与第二个事物的类似之处,人们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求熟悉的模式来做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或重复的概率,即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认知心理学将这种推理过程称之为代表性启发法。
例子:我们再公交车上看到一个人长得贼眉鼠眼, 我们可能把他当成小偷, 因为贼眉鼠眼具有小偷的代表性特征。 这种判断有可能正确, 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易得性启发式判断
定义: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快速判断
指人们倾向于基于那些容易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一些事件会唤起人们的情绪,尤其是那些生动的,最近发生的事件,更容易从我们的记忆当中提取出来。因此,我们更有可能顾及那些发生可能性不大的事件。
比如做飞机担心飞机失事, 是因为飞机失事在我们的记忆中很容易被提取。 而按概率飞机比汽车安全的这个信息并没有很深入的植入我们的脑海, 这个信息被忽视,所以会担心飞机失事。
反事实思维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百度百科: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
生活中有一种心理现象,就是思维活动针对的不是已发生的事实,而是与事实相反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我们今天带伞了,就不会淋雨了/如果我少考一分, 就考不上大学了
思考的对象都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或现象
上行反事实思维(upward counterfactual)
对于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想象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就有可能出现比真实结果更好的结果:如果我今天带了伞就不会淋雨
比赛中铜盘得主的快乐感比银牌得主的快乐感要高
下行反事实思维(downward counterfactual)
下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为“下行假设”。它是指可替代的结果比真实的结果更糟糕:幸好我今天带了伞, 不然就会淋雨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文化下,绝大部分人对已做事情的悔恨比没有做的事情的悔恨要少
我们要敢于经常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大胆的去冒险,去尝试, 面对失败, 我们至少尝试过, 我们会少一些悔恨。
错觉思维
我们试图在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 这种倾向会令我们误入歧途。
错觉相关
把不相关的随机事件联系起来, 以支持我们期待发生的事件
控制错觉
认为随机事件受我们控制的错觉
赌博
趋均数回归
是一种统计学现象,描述了当一个变量处于极端值时,其后续观测值倾向于回归到平均水平的趋势。
经验告诉我们, 当所有的事情都非常顺利时, 一定会在什么地方出点问题。当生活给我们沉重打击时, 我们通常预期事情会好起来
事情很少会持续地处于异常的低估期
社会心理学中的趋均数回归错觉是想说明很多事情变好是由于趋均数回归的在起作用, 而不是我们的控制起了作用
情绪和判断
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好的和坏的情绪会激起个体对与之相关的经历的回忆。情绪会给我们对当前经历的解释着色。 通过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情绪还会影响我们做判断是思考的深度和效率
小结
我们在自动、有效和直觉思维方面拥有很强的能力。我们的认知效率尽管在通常情况下适应良好,但偶尔也会以出错为代价。由于一般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这些进入我们头脑中的错误,所以对我们形成和维持错误观念的途径进行鉴别这件事就显得非常实用了。
首先,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判断。这种过度自信现象部分来源于我们更容易描绘自己正确而非错误的缘由。另外,人们更有可能去寻找那些支持而非否定自己信念的信息。
其次,当别人给我们提供很有说服力的逸闻,甚至毫无价值的信息时,我们经常会忽视有用的基准信息。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更容易回忆起生动的信息(易得性启发式判断)。
第三,我们经常在相关错觉和个人控制之间摇摆。在不存在相关的地方知觉到相关(错觉相关)和认为自己可以预测并控制随机事件(控制错觉)是那么的诱人。
最后,情绪会影响判断。好的和坏的情绪会激起个体对与之相关的经历的回忆。情绪会给我们对当前经历的解释着色。通过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情绪还会影响我们做判断时思考的深度和效率。
社会世界的理解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的准确性
归因因果:归于个人还是情境
推断特质
常识性归因
基本归因错误
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 往往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绪环境因素作用的倾向, 被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视角和情境意识:我们从我们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
小结:
1.归因理论包括我们怎么解释行为。错误的归因是指, 将某一行为的发生归结于错误的方面, 这种错误的归因时产生性骚扰的重要原因, 因为那些有权势的人容易将他人善意的行为理解为性暗示
2.通常我们都会做出合乎情理的归因,然而,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却常犯基本归因错误(也叫对应偏见)。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更多地归结为内在的特质和态度,而很少考虑环境的影响限制,即使它们是很显著的。因为我们在观察某个人的表现时, 那个人就是我们注意的中心, 而环境时不可见的。
社会期望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与学生的表现
老师的评价时学生行为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结果
良好的表现会伴随老师的更高评价, 反之老师更高的评价也伴随着学生的良好表现
鼓励及正面激励的重要性
一个班里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同等重要
聚焦:股市的自我实现心理
从他人那里获得我们的期望
行为确证:一旦形成错误的社会信念, 就可能引发他人作出某些行为反应一支持这些信念
别人怎样对待我们可以反映出我们和别人怎样对待他们
小结
我们的信念有时会产生重要的作用。通常,我们对别人的信念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但是对研究者偏见和教师期望的研究显示,认为某些人的能力超常(或能力不足)的错误信念会引导教师和研究者给予那些人特别的关照。这可能会引发他们做出更出色(或平庸)的表现,并且因此看起来似乎会确证一个实际上错误的假定
与此相类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获得对自己期望的行为确证。告诉自己即将与之见面的某个人是聪明有吸引力的,那么最后我们对这个人所留下的印象很可能是那些聪明和有吸引力的东西。
社会信念及判断的结论
一个人可以非常聪明, 但是做决定的时候可能表现的非常糟糕。
我们容易受先入之见和过度自信引导。
后记:对错觉思维的反思
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