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常识第四节 实践与认识
浙江省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第一篇 政治常识-第四节 实践与认识,列举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客观实在性、自觉选择性和社会历史性。阐述了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并分析了这些形式之间的关系。讨论了真理与谬误、价值与真理的关系。它指出,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等特性。谬误则是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党章建设思维导图
国考地理高频考点知识汇总
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
公务员省考图形推理
法理学笔记
公考申论命题点
法理学
国考判断课总结【注意】
我的行测痛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
第四节 实践与认识
实践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含义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自觉选择性
社会历史性
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的主要形式及形式间的关系
物质生产实践
决定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三者关系: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
并未脱离实践的范畴
认识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性、主体能动性、创造性)
认识的特性
反复性
无限性
前进性和上升性
主体差异性
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
实践基础上 感觉感官直接感受到的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借助抽象思维 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认识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认识的目的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真理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认识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三大特性
客观性
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绝对性
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是绝对的
相对性
真理的广度和深度是有限度的
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谬误
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价值
价值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四个基本特性
主体性
多维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偏离合理的、正确的轨道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失去了主体意义
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存在原则界限;但这种对立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