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美玲【美】第六章《21世纪的中国舞革命的身体》
本问选自《革命的身体》第六章《继承社会主义传统:21世纪的中国舞》,魏美玲/著 李红梅/译。总结了21世纪中国舞在继承社会主义传统方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强调了这一传统在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
编辑于2024-06-21 11:05:53这是一篇关于引言【革命的身体】魏美玲的思维导图,《革命的身体》书写了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舞的发展史。从戴爱莲开创中国舞到中国早期舞蹈创作,从中国舞的黄金时代到融会了现代舞蹈语汇的创新舞剧《丝路花雨》,作者利用大量的影像资料、扎实的历史文献、田野调查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手法,细致记录了中国舞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兴起、成熟与发展壮大。本书也体现了中国舞从业者坚持把研究和创新作为舞蹈形式的重要建设过程,使这一舞种既灵活多变又与时俱进的精神。
这是一篇关于德里德·威廉姆斯 第八讲【舞蹈人类学十讲】的思维导图,包含变革的工具:语言、描述性语言:人体动作的意义解读的改变、研究者与描述性语言、“语言”和“言语”的层次、语义学:文化和语义的行动理论、人体语言理论、问题重提:身体语言经验性、实践(Praxis)与逻各斯(Logos)、语文学与语义学、符号(Signs)、症状(Symptoms)和象征(Symbols)、最后一次谈“原始人”和“原点”。
本问选自《革命的身体》第六章《继承社会主义传统:21世纪的中国舞》,魏美玲/著 李红梅/译。总结了21世纪中国舞在继承社会主义传统方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强调了这一传统在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引言【革命的身体】魏美玲的思维导图,《革命的身体》书写了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舞的发展史。从戴爱莲开创中国舞到中国早期舞蹈创作,从中国舞的黄金时代到融会了现代舞蹈语汇的创新舞剧《丝路花雨》,作者利用大量的影像资料、扎实的历史文献、田野调查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手法,细致记录了中国舞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兴起、成熟与发展壮大。本书也体现了中国舞从业者坚持把研究和创新作为舞蹈形式的重要建设过程,使这一舞种既灵活多变又与时俱进的精神。
这是一篇关于德里德·威廉姆斯 第八讲【舞蹈人类学十讲】的思维导图,包含变革的工具:语言、描述性语言:人体动作的意义解读的改变、研究者与描述性语言、“语言”和“言语”的层次、语义学:文化和语义的行动理论、人体语言理论、问题重提:身体语言经验性、实践(Praxis)与逻各斯(Logos)、语文学与语义学、符号(Signs)、症状(Symptoms)和象征(Symbols)、最后一次谈“原始人”和“原点”。
本问选自《革命的身体》第六章《继承社会主义传统:21世纪的中国舞》,魏美玲/著 李红梅/译。总结了21世纪中国舞在继承社会主义传统方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强调了这一传统在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
第六章:21世纪的中国舞:继承社会主义传统
导言
康巴尔汗
20世纪40年代初期年轻舞蹈演员
创新与贡献:
A女性身份当众表演
a风俗挑战
b前男性主导职业范围
B民间与民族艺术
a民间艺术:《盘子舞》民间技艺与专业的、个人艺术体验结合
b民族艺术:当代乌兹别克斯坦
C对新疆舞的重新阐释:新疆现代民族舞
典型动作:a环绕面部的手与手臂 b跪资下后腰 c有节奏的使用上半身 d跑动步伐与旋转结合 e千娇百媚的微笑和眼神运用
D建立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20世纪50年代建系
授课内容:许多仍是康巴尔汗固定组合(舞蹈语汇)、风格
发展:古丽米娜·麦麦提
2014《中国好舞蹈》塔吉克风格舞蹈
2015舞蹈晚会《古丽米娜》:a民族传统舞 b民族元素现代编排手法 c新疆各民族社会主义舞蹈
(晚会)舞蹈特点:激情四射、打击乐风格的新疆舞;强调快速步伐、强有力节奏、背部极强灵活性与流畅性、胸与头与手各自独立断奏边沿
项目:乌孜别克族《心动舞蹈》、维吾尔族《铃铛少女》、
师生对比
创新:后者幅度更大、速度更快、动作更利落、更有爆发性,适合电视节目节奏、符合观众审美需求
保留:动作技巧、表演风格传统、舞蹈语汇
中国社会主义舞蹈传承复杂性案例
一、北京舞蹈学院:2024《大地之舞》——舞蹈传承教学方法
二、2008陈维亚《碧海丝路》——大众大型娱乐推广导向
三、2002-2014张云峰——专业舞蹈界人士、实验性作品
中国当代舞创作
一、北京舞蹈学院:研究与教学相结合
北舞50年校庆节目
时间:2004年
活动:舞蹈教育论坛、11台晚会舞蹈、作品梳理
特点(以民族民间舞系为例)
a多民族、舞蹈氛围包容、规模大、内容丰富、动作语汇广博
b体现学习、研究和创新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广泛舞蹈形式的历史使命与当代使命
以民族民间舞系《大地之舞》为例
背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编创:“秧歌舞”改编自1991年《一个扭秧歌的人》
语汇:队列圆圈形式穿插游走、点头摇胯、腰间红色长绸画圆圈
意义
a向民间老艺人的生活致敬
b对20世纪40年代(民族民间舞继承舞蹈传统伊始)新秧歌运动礼赞
中国民族民间舞
与早期中国舞历史的联系
a北舞课程与几代师生
b早期边疆舞蹈演出
c舞蹈风格选取
地方表演文化
例1《离太阳最近的人》
编导:扎西、郭磊
语汇:藏族鼓舞;厚重深沉藏族号角;大步下蹲探身向前,手臂和鼓槌在身体两侧展开、在胸前交叉、敲打背后两侧鼓面,高抬膝盖原地跳跃,上甩臂膀,下蹲交叉双臂击鼓重复
取自:藏经、佛事
例2《风采牡丹》
编导:杨颖
语汇:山东胶州秧歌;高音唢呐与锣鼓打击乐;尾部流苏的大扇子;上半身拧压动作、脚步敏捷、带颤动;变形创新关键动作
专业演员与大众文化
关注:中国传统标准里非精英社会舞蹈形式,“俗”文化
内容:农民活动、底层社会、通俗文化、少数民族与宗教
地理和文化上的边缘地区
例1《老伴》:山东秧歌;摇臂、击掌、跳步、踢腿、晃头;喜剧效果、流行文化标记
例2《扇骨》:灵感朝鲜族民间舞;干脆利落、酣畅洒脱、率性
舞蹈教学
“源”“流”“桥梁”
学院派民间舞—专业舞者—剧场舞蹈作品——“流”
原生态民间舞—没有经受过学院训练的人—公共广场、寺庙、丰收节庆、婚礼等场合表演的民间舞蹈——“源”
理论划分
形成时间:20世纪90年代
学者:潘志涛、明文军、赵铁春
教学——“桥梁”
“本着一手向传统要灵魂(尊重历史传统),一手向现代要理念(创作与创新)的原则,创造性地完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当代构建”
研究与编创
“走出去”:寻求、研究剧场舞蹈外之外的表演形式
“引进来”:外部舞蹈形式引入课堂,成为作品创新的基础
将传统和民间表演技巧带入学院空间
例:贾美娜老师《高跷技巧》课程
接触其他学科表演者
例:邵未秋老师《水袖舞》课程
例:张军老师《剑舞》课程
跨学科研究
范围:考古新出土的文物、民族志研究、电影、文学等
跨国艺术交流
研究、教学、编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二、《碧海丝路》:“一带一路”下的舞剧
大型舞剧
开创:毛泽东时代
中国主要作品形式:叙事舞剧
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当代表演艺术资金:2017年,400万单剧支持
舞剧《碧海丝路》
首演时间:2008
编导:陈维亚、冯双白/主演:刘福洋、孙晓娟等/剧团:广西北海歌舞剧院
社科研究与本土地域性意义:秉承中国社会主义民族舞剧传统,创作过程重视研究,注重本土和地域题材的挖掘和探索
A剧情方面
a汉武帝的海洋使命记载
历史背景: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出运送黄金、丝绸的船队,从大浪(现合浦)—斯里兰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长途航行,中国正式参与国际海上贸易的起点,海上丝绸之路“
b考古发现大浪古港造船证据
c大浪当地民间传说
B舞台道具与音响环境
道具依据:合浦博物馆收藏出土墓室物品
配乐:独弦琴,广西地区特有的民间乐器
意义
a社会科学研究
b刺激商业发展:舞剧与北海旅游计划
c城市“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品牌效应
政治意义:中国社会主义舞剧传统延续的重要保障
a教育媒介功能
b传播国家所支持的政治理想
中国社会主义舞剧传统延续的重要保障
例:《宝莲灯》提倡婚姻自主和性别平等;《五朵红云》倡导用历史观点看待少数民族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贡献;《小刀会》提出中国农民革命是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观念;《丝路花雨》传播引进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主张;《碧海丝路》探讨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关系,帮助宣传中国航海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互助互利的国际联系,外交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舞蹈外交:舞蹈与跨文化友谊隐喻
形成时间: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
舞团:东方歌舞团(1962年成立)
动作语汇与文化身份(以《碧海丝路》为例
中国人物
下半身:双腿直或稍弯;膝盖和脚尖朝前
上半身:螺旋转、与身体交叉的手臂动作、掌心向下、手臂对角线伸出或拉回
斯里兰卡人物
下半身:深蹲;膝盖和脚尖外开
上半身:平面转、手臂动作在身体两侧、手心朝上
社会主义舞蹈传统
关联舞蹈动作与文化身份;明确表现不同民族、种族或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
历史舞剧
编创方法
戏剧化手段处理舞蹈编创、强调吸引广大观众的特质,如:线性叙事方式,复杂现实的布景,技艺高超的舞蹈表演,多愁善感的角色
社会定位
主流舞剧:大型流行艺术舞蹈
按照中国观众熟悉的表演传统制作,并在中国舞蹈界已取得广泛流行地位
目标观众
中产及以上;但相较于其它舞蹈,已更具大众导向
制作意义
易懂、娱乐、教育性
三、跨越的先锋:张云峰的实验古典主义
中国古典舞
从属:中国舞
首次建立:20世纪50年代
创作者:梅兰芳、白云生等一流戏曲演员、知名朝鲜舞蹈家崔承喜共同合作的成果
时间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创生
20世纪50年代后-60年代早
a成为学习中国舞学生的基训体系(模式学习苏联体系芭蕾舞)
b民族舞剧首选的常用动作词汇
代表作《宝莲灯》(1957)《小刀会》(1959)
改革开放:发展非戏曲新动作语汇
例:敦煌古典舞、汉唐古典舞
21世纪:仍是中国舞教学法和编创的核心之一
张云峰与舞蹈
简介:北舞教授、独立舞蹈编导、舞蹈工作室合伙人
从业经历:
1996:福建省舞蹈竞赛第二名(两部),被舞蹈评论家于平“发现”
1997:攻读北舞编导学士学位
1999:《风吟》北舞比赛第二名
21世纪早期:编舞《秋海棠》“桃李杯”第一名(2000年);编舞《风吟》全国舞蹈比赛第一名(2001年);编舞《棋王》“荷花杯”杰出创作奖(2002年);编舞《胭脂扣》“荷花杯”杰出创作奖(2002年)等
张云峰古典舞创作方法
形式试验——探索中国古典舞动作可能性
题材试验——用对历史反省的现代表现取代历史人物表现(以中国舞形式诠释现当代文学作品
重要意义:扩大了中国古典舞编创的潜在内容范围
a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作为中国古典舞创作互文文本的合法来源
b包含对现代世界与古代时间之间关系的自觉反思
补充::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中国古典舞剧
主题
a古典文学
b刻画古代历史人物
c讲述近代革命故事
案例:《胭脂扣》
简介与表演描写
编舞与表达:“通过干预中国古典舞动作去表达面对过去的自我意识和忧心忡忡”
服饰:中国20世纪早期城市商业文化
动作
a脚步:不优雅
b手臂:无规矩
c“抓”:不断重复
设计特点
a选择性使用传统古典舞
b没有提供统一的舞蹈语汇
c“一闪而过”
→情绪状态
案例《肥唐瘦宋》
简介
导演:张云峰、赵小刚
形式:90分钟、12小节、演员50余名
专业度与影响:众多著名古典舞舞者、资深演员艺术顾问、专业人士积极研讨
编导
模式:没有遵循传统中国舞剧
a没有统一的情节
b舞台布景简单、写意
c形式为“舞蹈剧场”(20世纪后期【德】皮娜·鲍什(1940-2009
题材
唐—诗—“肥”—大胆豪放
宋—词—“瘦”—克制精微
人物:历史人物vs当代经历——“借尸还魂
a历史人物(其中一些来自敦煌艺术
b张大千:观众与历史人物的协调人,例:《盛唐是一种心态》小节
案例《春之寂》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版:开启西方现代舞解放行动
美学倾向:20世纪早期欧洲现代主义原始主义美学
动作语汇:内扣、跺脚、不离地
张云峰版:现代力量对文化传统的破幻
动作语汇:直线、平面行动;身体直立;四肢向外延伸
意象:青花瓷——祭祀的处女——中国文化传统遭到破坏的反省——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砸碎与重建
总结:建构现代与过去的关系
A挑战:超越传统文化建设现代社会、支撑集体身份建立与过去有意义联系的文化
B根本:地方表演文化跨越过去与现在,给未来一个有意义的交代
C方向:现代文学、电影、历史、古典文学、服装、道具、动作形式等
四、结论:红色遗产
中国舞定位:红色遗产
特点:源头广泛、重视本土审美、关注历史、关注民间形式、表达方式多样(本地、地域、民族特性)、利用多层次交叉手法处理政治意图
意义:“认识中国舞的红色性质不仅意味着纠正历史记录,而且还意味着破除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僵化观念,承认这一传统中美学与政治多样性共存的事实”
未来:研究与创新
*合浦县地下墓葬:近万座,多可追溯至汉朝;是中国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早期墓葬群;20世家50年代,已出土墓室近1000座
*对比中国舞特点:圆形、螺旋形轨迹;上半身与四肢的拧、曲;重视含蓄、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