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MCS-51系列单片机的基本硬件结构和特点
这是一篇关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基本硬件结构和特点的思维导图,MCS-51系列单片机以其高度集成、低功耗、高性能、灵活的配置和扩展性等特点,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是一篇关于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和时序的思维导图,包含震荡器、时钟电路和CPU时序、指令系统概述、寻址方式、数据传送指令、算逻运算和移位指令、控制转移和位操作指令、汇编语言的构成及伪指令。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互联网9大思维
组织架构-单商户商城webAPP 思维导图。
域控上线
python思维导图
css
CSS
计算机操作系统思维导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
IMX6UL(A7)
考试学情分析系统
MCS-51系列单片机 基本硬件结构和特点
内部方框图
存储器的配置
存储器的配置特点
内部集成了4K的程序存储器ROM
内部具有256B的数据存储器RAM
可以外接64K的程序存储器ROM和数据存储器RAM
分类
从物理结构的角度
片内ROM
片内RAM
片外ROM
片外RAM
从逻辑上(编程的角度)
片内数据存储器RAM
片外数据存储器RAM
片内或外的程序存储器ROM(由EA电平决定)
程序存储器的特殊单元
0000H单元
复位时程序计数器PC所指向的单元,因此用来存放程序中的第一条指令
0003H单元
外部中断/INT0的矢量入口地址
000BH单元
定时器T0溢出中断的矢量入口地址
0013H单元
外部中断/INT1的矢量入口地址
001BH单元
定时器T1的溢出中断矢量入口地址
0023H单元
串行口接收、传送的中断矢量入口地址
内部数据存储器
RAM的20H~2FH的存储特点
20H~2FH本身是字节地址,因此这些单元可以按照常规存储16个字节的数据
将20H~2FH中的16*8既128个bit分别定义其位地址00H~7FH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程序计数器PC( 程序指针)
为CPU指明将要执行的指令地址,长度为16位,所以寻址范围为0-65535(64K)
单片机在复位时PC=0000H
在物理上是独立于SFR
累加器A
最常用的寄存器。所有的算术运算指令所要使用的寄存器且运算结果都存放在A中
B寄存器
乘、除法指令专用的寄存器,当然也可作为一般的工作寄存器使用
数据指针DPTR
由两个8位寄存器构成。高八位寄存器DPH和低八位寄存器DPL构成16位的寄存器DPTR
DPTR主要用来存放外部数据存储器RAM地址,作为CPU访问外部RAM的数据指针
CPU的查表指令使用DPTR提供ROM中表格的首地址
在MCS-51单片机中,CPU访问外部RAM中的数据或ROM中的表格、常数必须借助DPTR做指针来实现数据的读取访问
程序状态字PSW
8位寄存器,表征程序执行的状态信息
CY(PSW.7)进位标志
AC(PSW.6)辅助进位位
F0(PSW.5) 用户标志位
RS1,RS0工作寄存器区选择位
OV(PSW.2)溢出标志位
P(PSW.0)奇偶标志位
SP 堆栈指针
8位寄存器,用来指示堆栈的位置,可由软件修改
独立于RAM的结构
利用RAM空间“兼做”堆栈空间
并行端口P0-P3
串行数据缓冲器SBUF
定时/计数器T0、T1
关于可按位寻址的SFR寄存器
外部数据存储器
P0、P2作为外部RAM的地址和数据总线
使用MOVX指令进行读写操作
MOVX指令在执行时,会自动地产生/RD或/WR信号对外部RAM实现控制
引脚定义
主电源引脚:Vcc(+5V--- 40脚)和 Vss (GND 20脚)
外接晶体引脚:XTAL1(19脚)、XTAL2(18脚)
两脚之间接入一个晶体震荡器,单片机就以此晶体的频率开始工作(其频率范围为:0~24MHz)
频率越高,单片机的工作速度就越快,但单片机的功耗就要增加,其产生的高次谐波也会对系统内部的模拟电路(如ADC)产生严重的干扰。
控制与电源复用引脚
RST / V pd(9脚):复位信号输入,高电平有效
复位操作可以确保CPU从程序的开始端运行程序
微处理器在“上电”时必须对其施行“复位”操作,以避免电源从0V至5V时电源的过度性造成系统“混乱”。而MCS-51单片机不具备“上电复位”功能。因此,必须通过外部对此引脚施加一个(大于两个时钟周期的)高电平使单片机复位。
ALE/PROG(30脚):以系统时钟 fosc 的1/6的频率,周期性输出方波脉冲
系统扩展时,作为外部存储器低八位地址的锁存信号
可为系统提供一个频率为 fosc/6 的方波信号
EPROM型单片机编程时编程输入脉冲(第二功能)
PSEN(29脚):外部程序程序存储器的选通输出信号
当单片机使用外部程序存储器时,此脚在一个机器周期内产生两次负脉冲,作为外部程序存储器ROM的选通信号
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 RAM 时,此信号无效
EA / Vdd (31脚):程序存储器的选择控制端
EA=1时,且程序的长度小于内部ROM尺寸(4K)时
EA=0时,CPU 从外部ROM的0000H开始执行程序(64K )
EA=1,执行内部ROM程序时但程序长度超过4K时会自动转向外部ROM的1000H开始的单元
并行输入输出端口引脚(P0-P3)
P0.0 - P0.7: P0端口线(39-32脚)
当处于I/O方式时:端口内部输出电路呈“开路结构”,所以当驱动MOS负载时,应接一个10K左右的上拉电阻,否则无法输出高电平
当处于扩展方式时:P0口成为外部存储器提供低八位地址和数据的“复用总线” (此时不能作为通用的I/O端口)
P1.0 - P1.7: P1端口线(1 – 8脚)
负载能力4个TTL负载
MCS-51单片机中唯一“功能单一”的I/O端口。在系统设计中只能设计为“通用的I/O端口”
P2.0 – P2.7: P2端口线(21 – 28脚)
普通的I/O方式
系统扩展时的总线方式(高八位地址总线)
P3.0 – P3.7 P3端口线 (10 – 17脚)
做通用的I/O端口,负载能力为4个TTL
引脚具有第二功能
P3.0(RXD):串行数据输入口
P3.1(TXD):串行数据输出口
P3.2(INT0):外部中断0输入口
P3.3(INT1):外部中断1输入口
P3.4(T0):计数器0外部输入信号
P3.5(T1):计数器1外部输入信号
P3.6(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信号
P3.7(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信号
主要性能和特点
内部程序存储器ROM
4K的flash程序存储器
内部数据存储器RAM
256B(128B的RAM+21B的SFR)
寄存器区
4个寄存器区,每个区有R0-R7八个工作寄存器
8位并行输入输出端口
P0、P1、P2和P3
定时/计数器
2个16位的定时/计数器 T0、T1
串型口
全双工串行端口(RXD:接收端、TXD发送端)
中断系统
设有5个中断源(T0、T1、Int0、Int1、ES)
系统扩展能力
可外接64K的 ROM 和64K的 RAM
堆栈
设在RAM单元、位置可以浮动(通过指针SP来确定堆栈在RAM中的位置)系统复位时SP=07H
布尔处理机
配合布尔运算的指令进行各种逻辑运算
指令系统
111条指令。按功能可分为数据传送、算术运算、逻辑运算、控制转移和布尔操作5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