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2节:《归园田居》
在繁忙与喧嚣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跟随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脚步,走进他笔下的《归园田居》,感受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自由。本知识汇总不仅梳理了《归园田居》的文学价值、创作背景,还深入剖析了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特色及诗人情感世界,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心中种下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
编辑于2024-08-08 22:19:12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三单元第7-2节 《归园田居》
走近作者 穿越历史,了解诗人一生浮沉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基本介绍
名潜,字元亮,因其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到南朝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陶渊明天资聪明,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学能文,志向远大。
宦海生涯
陶渊明的时代,东晋王朝极端腐败,朝堂内部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当时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出生低的人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没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陶渊明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格格不入。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归隐田园
陶渊明四十一岁时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回归田园后,陶渊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由于他自幼生活在农村,喜欢自然,在他的诗文中便有许多自然的流露。他写农事活动,写田园风物,写日常劳动,写穷居陋巷。
文学创作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受魏晋玄风的影响,诗文中充满了企羡隐逸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固然有当时士人普遍向往隐逸的时代风尚的影响,但主要是他个人的气质、思想、人生观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诗中的反映。
28岁以前,由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宏伟抱负。但是,他的家庭已经衰微,他的抱负不可能实现。
37岁至41岁,他五次出仕,职务不断变动,对政治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的腐败、黑暗产生了不满,另一方面又因家境贫困,不得不出来做官,诗文中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
41岁以后,他回归田园,过起隐居生活,思想是以庄子“齐物论”为主,又汲取了儒家“中庸”思想,在仕与隐问题上,他选择了隐居并于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谛:“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时他的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顶峰,写出了一系列如《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名篇章。
诗歌的艺术特色
质朴自然: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洁质朴,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直抒胸臆,以自然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情景交融:他的诗歌常常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情景之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意境深远: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深远,常常通过简单的语言描绘出广阔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哲理深刻: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他洞察了人生的真谛,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后世传承与影响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和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田园诗风格独特,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情感和理想,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士人的心声,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也备受后世赞誉。他坚守理想,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气节和品格为后人所敬仰。他的诗歌和人生经历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课文所选为第一首。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弃官归隐,躬耕田园,终身不仕。这组诗便是他归隐后为抒发愉悦心情而作。
诵读诗歌 读出诗情,体诗人归后喜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前八句,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官场的选择上。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
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以重读,比如说“爱、误落、三十年、恋、思”等。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八句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家生活的舒适愉快,流露出诗人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朗读时要体现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向往。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四句由绘景状物转入叙事写人,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愉悦之情。
朗读时宜语调轻快,读出轻松、自在、愉悦之感。
把握诗意 读懂诗歌,感诗人诗意生活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开篇两句写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热爱山林田园的,意在说明诗人本性与官场行事作风之间的矛盾,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误”是陶渊明对十三年中自己几次出仕的高度总结,体现诗人对过去官场生活的悔恨遗憾之情。
“尘网”将官场的种种束缚比喻成一张尘网,写出了黑暗官场对自己精神的束缚无处不在。
陶渊明从开始做官至辞去彭泽县令前后一共十三年。“三十年”表明诗人在做官时度日如年的煎熬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羁鸟、池鱼”比喻“束缚已久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
将困于官场的自己比作笼中鸟、池中鱼,通过笼中鸟、池中鱼的“恋”、“思”,写出了陶渊明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向往田园生活,侧面表达了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守拙”是和官场中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指远离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保持本心。
这两句诗说明诗人拒绝官场上那些钻营取巧、争名逐利的做派,保持自己自然的天性。
寻找诗眼 理解诗歌,明诗人为何而归
诗眼
归
客观原因
“尘网”、“樊笼”
当时的官场功利浮躁、束缚人性
主观原因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
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根本原因
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理解诗意 赏析诗歌,明诗人为何而归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荫”“罗”让人顿觉“榆柳”、“桃李”情意绵绵,别有深致,显得清新喜人,恬静幽美。
“榆柳”“桃李”,画面感强;柳绿、桃红为田园画面增添色彩。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暧暧”,写远处树木掩映之下的村庄,在暮色之中模糊不清的样子。
“依依”写炊烟轻柔缓慢地飘升,写得形象生动,好像在说“炊烟也舍不得离开村庄,它缓缓地向上飘升,似乎不忍离去”,把炊烟拟人化了,更有人情味。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诗人不写虫吟鸟唱,却写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最为和谐统一。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鸡鸣桑树颠”写近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谐,让美好的生活画面活起来!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闲”字并非单独的闲暇之意,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悠闲与闲适。
“闲”与“杂”相对,是两种境遇下的两种生命状态。远离官场,就远离了互相倾轧与勾心斗角,远离了束缚与煎熬;走向自然与田园,就走向了自由与闲适,走向了舒心与宁静。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返”字有重回的意思,可以看出陶渊明把田园生活当成自己的归宿,写出了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重回大自然怀抱的一种归属感。
分析手法 品析描写,赏诗人归后美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风格:宁静、恬淡、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图
动静结合
动
村庄、狗吠、炊烟、鸡鸣
远景
近
方宅、榆柳、草屋、桃李
近景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诗人以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地描绘了一幅的生态田园生活图景,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现实生活,也是陶渊明所渴望的能抚慰他心灵的精神皈依之所。
深悟诗意 深思诗魂,悟诗人光辉人格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陶渊明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拒绝摧眉折腰,坚守气节;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虽然命运无情地关闭了他的仕途之门、理想之门,但陶渊明却保有气节,保有本真,他为自己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那就是归隐田园,进行文学创作,那官场上少了一位失意、叹息的官员,而文学史上多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名家见解
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到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因之,他的生活也像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冲和。——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袁行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