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言语理解与表达
涉及了多种题型,如主旨理解题、态度观点题、标题选择题、词句理解题、道理启示题和细节理解题等,并针对每种题型提供了相应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编辑于2024-09-14 22:35:41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片段阅读
(一)注意事项⚠️
1.尽量不申引
提出问题一分析原因一要不要选对策一看选项,选正确的(干扰项:片面的、无中生有、偏离话题)
子主题
子主题
2.先看提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3.找客观提示(选不出的时候好好看题干)
(二)主要题型
1. 主旨理解题
(1)看提问方式辨别题型:
①这段话主要/重点讲述(介绍、讨论、强调、说明、阐明、阐述)的是? ②这段话的主旨(中心、主题、中心议题、关键词、核心、意思、旨在说明)? ③这段话概括(归纳、总结、复述)最准确的是? ④这段话的意图(意在、想要、推出)的是?
(2) 找重点句、主旨句 找主题词、找观点
①主旨句(核心内容=核心话题➕核心看法)
1️⃣ 主旨句、重点句表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观点等,承载文段中心思想的结论句。
2️⃣解决问题的对策
②“主题词”:文段论述的对象➕核心话题
①主题词
核心话题➕核心看法
②干扰选项设置倾向(注意⚠️避坑)
1️⃣偷换话题
2️⃣扩大范围
3️⃣砍掉话题,但核心看法保持高度一致 这时注意区别何为话题、何为看法
③找主题词
1️⃣排除法:排除与主题词无关的项 留下包含主题词的选项做
2️⃣主旨句中强调最多的部分,常为主语或语 结论句、对策句、核心观
3️⃣看首句:首句大多引出题 背景铺垫、援引观点、提出
4️⃣找高频词:重复多次出现,多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葫芦娃~葫芦娃
5️⃣当出现两个主题词作比较时,看作者的态度、情感色彩:有无踩一捧一、有无出现“更好”等;
前男友与现男友; 古代拱桥与学步桥;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
(3)阅读技巧
一、读两遍(难题)
第一遍跳读:分析文段大致结构,找主题词,看选项、选答案
选不出答案看精读第二遍:主题词➕核心看法
二、行文脉络 找观点句、结论句来判定类型
1.结论句—总句:常以标志词引出:因此、所以、可见、由此可知、总之、看来、 换句话说、可以说...... 这些、上述、这、从这个意义上说/角度来看......
2.常见分句常以以下方式引出:引用论证、援引观点、背景铺垫、解释说明、正反面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等
3. 具体类型
1. 有总有分 分清总句、分句
①🌟分总分🌟难识别: 援引观点➕得出结论➕解释说明 (文段内容晦涩难懂时,注意此结构)
②总分:提出观点➕论证。
论证方式:(解释说明、原因解释、反面正面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
③总分总:提出观点➕解释说明或论证➕重申观点(注意有无侧重)
④分总:列举现象、背景铺垫、引用观点➕提出观点或得出结论
2.分一分(并列结构): 提炼观点
①“排比句的”并列加和
单用:而、也、又、同样、无比同时,此外,再说,加上,而且
双用:也…也;又,又;一边…一边等等
标点符号:分号、顿号
② 语义并列:句式相同、不同角度,无明显关键词。提炼共性。
巧克力(可可碱、苯丙胺、咖啡因)可刺激神经系统
③反义并列:1.是…不是 2.不是…而是 肯定部分是重点
3. 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可省略)一提出对策
①标志词:应当、该、亟需、务必、只有…
②类型
1️⃣文段直接给对策
2️⃣文段通过反面论证给对策
问题➕对策➕反面论证
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治疗
若连地方政府也开始罔顾规矩和法律
问题句➕反推对策
为什么还要株守于城市的蜗居甘为蚁族➡️乡村也是学子们大展宏图的天地
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与深厚的文字功底,这样的目标显然无法实现➡️军事新闻充满军味需要新闻工作者提升文学素养
3️⃣文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未给出对策
1.问题➕危害/意义
选正确的对策
2.原因➕问题
正确的因➕果>正确的对策
3.问题➕原因
意图说明、意在强调、意在表明➡️正确的对策
主旨、概括最准确、主要讲了➡️正确的因➕果
4.干扰项:非重点、错误的对策、无中生有、笼统一具体、偏离话题
三、关联词
1.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
1.常见: 虽然…但是
2.替换:
虽然=尽管、固然
强转折:但是=可是、然而、却、不过、可 弱转折: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
3.非典型:
殊不知、截然相反、相对而言、一种误读、全新研究、相对而言
4.干扰项
①转折前
②无中生有
③表述不明
④非重点部分
⑤重点部分的非重点部分
⑥与重点语义相悖
2.因果:看结果
1.常见:因为所以
2.替换:
因为=由于、鉴于、基于
所以=因此、因而、可见、总之、故而、故、总而 言之、综上所述
3.非典型
看来、使得、导致、造成、致使、为什么、为何
4.答案的表现形式
1️⃣只说结果
2️⃣具体原因➕结果
3️⃣结果的原因/理由/奥秘
算盘受推崇的原因
5.因果倒装:
之所以…是因为/说到底/归根到底
3.必要条件:条件是重点 条件引导对策(主旨句)
1.典型:
只有…才
eg :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时,才谈得上理解接受,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时而异,故讨论作品的接受就不能不牵涉到时事变迁。➡️讨论作品的接受必须考虑读者所处的时代因素
2.替换:
只有A才B=B必须A=A是B的必要条件/前提/基础/保障/保证/必要因素=不A就不B
3.非典型
通过/采取...(A)...的手段/途径/措施/方法/渠道等
4.对策引导标志词:
应当、应该、必须、需要、亟需、亟待、务必;呼吁/倡导/提倡/提议/建议等
4.递进关系:递进之后是重点 多重递进,最后一级是重点
①常见:
不但…而且
②替换:
不但=不仅、不光、不独、不只、除了
而且=并且、也、还、甚至、更、特别、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有意思的是(区分并列)
eg :特别是传统工艺中所蕴含的“匠作精神”,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匠作精神”不能丢
2.态度观点题
一、解题思路
1. 看提问辨题型
2.看文段找观点
积极
消极
未表态/不置可否
中性
3.匹配选项
二、解题技巧
1.表达明确观点
我认为、依我看、笔者认为…
直接对应选项
2.隐含观点
反语、反问
关键词:因果或转折之后
3.无观点:新闻、说明文
3.标题选择题
一、提问方式
新闻类
非新闻类
二、解题技巧
新闻类
看标题、导语
非新闻类
标题=主旨➕吸引力
议论文:对策
公共服务部门的用户思维
说明文:说明对象及特点
散文:主体、情感倾向
记叙文:故事寓意
游记:地名、有感见闻/徐霞客游记/岳阳楼记
4.词句理解题
一、提问方式
这段话中“......”指的是: 根据上述文字,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上文中的这/此/那些指的是? 文中他/他们/它是指? 句中的前者/后者指代的是?
二、解题思路
1、定位词语或代词在原文中的位置
2、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含义
三、技巧
1.从前后文找出解释
2.关注关联词
①转折关系:前后意思相反
②并列关系:正向并列:是 A ,是 B
教育是公益事业(非营利性),是烧钱的事业
③判断代词指代内容:最后一个“这”
回到原文找重点句
看行文脉络
5.道理启示题
一、提问方式
给我们的启示、寓意是?
二、解题思路:反差感
1、把握项与文段的关联性
2、重点分析导致结果出现的原因
3、仅概括文段表面意思的项一般要排除
6.细节理解题
一、提问方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选项符合/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下列选项表达最准确的一项是? 这段文字未提及/未暗示的是?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二、解题思路
第一步:看准提问方式辨是非
第二步:找准一一对应
第三步:辨别干扰选项
1.①无中生有
2.偷梁换柱
②偷换概念
换主体、客体、动作
概念范围变化:变大、变小。所有、几乎所有
③偷换逻辑
1.因果颠倒
2.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混淆
3.并列关系混淆为:因果关系、必要条件(离不开、只有)、强加比较
④偷换语气
1.确定性:一定、必定、肯定
2.不确定性:可能、也许、大概、未必
⑤偷换时态
过去将来现在
⑥偷换数量:
1.完全量:全部、都、所有、一切等
2.较多量:大多数、很多、广大、大部分等
3.中间量:某些、一些、一部分等
4. 较少量:少数、少部分、少量、某个等
对比择优、都有问题选一一对应的错
二、语句排序
(一)解题思路
第一:观察选项,确定首句。
第二:首句之后,再看尾句。
第三:根据逻辑,加以验证。
(二)解题技巧
1.辨析首句
①不适合作首句
1️⃣补充类
标志词:也、当然也、又、也就是说、可以说......、同时、同样
子主题
2️⃣ 论证类
反面论证:否则不然
3️⃣代词类描述
4️⃣结论类
5️⃣关联词的后半部分
6️⃣对策类
②适合作首句
1️⃣引出话题
a.背景铺垫:近年来、随着
b.援引观点:有人说
c.提出问题
2️⃣下定义的表述
Xx 是指、是、就是、即
3️⃣分析选项首句,根据以下关系判定次序
1.先宏观后具体
2.先范围大再范围小
3.先观点后论证
4.先问题后对策
5.先早再晚,先古后今
6.先外后内,先上后下
2.适合作尾句
1️⃣对策句
2️⃣结论句
3️⃣提出之前没有提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