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这是一个关于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思维导图,(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传播者(教育者)、信息(教育信息)、媒体(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受播者(受教育者)、噪声、反馈和效果。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绪论的思维导图,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受与反馈信息的活动。
这是一个关于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第一章 绪论的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传播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受播者受到噪声干扰的信号,并经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
(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传播者(教育者)、信息(教育信息)、媒体(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受播者(受教育者)、噪声、反馈和效果。
①编码: 在传播过程的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 ②译码: 在传播过程的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③噪声: 是指对传播信息与信号的歪曲,噪声可以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④反馈: (根据其作用分为)➤ 正反馈,负反馈,并时反馈,延时反馈(滞后反馈)。
教育传播过程是连续的动态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2.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3.通道传送阶段
4.接收与解释阶段
5.评价与反馈阶段
6.调整再传送阶段
教育传播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传播模式的功能: ①构造功能 ②揭示功能 ③启发功能 ④简化功能 ⑤预测功能
教育传播模式及其构建原则
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构建原则: 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操作性,创见性。
经典传播模式
1.亚里士多德模式
亚里士多德把传播过程分为五个要素 : 讲者、演讲、听者、效果、场合。
评价(不足): 只列举了传播的要素,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2.拉斯韦尔“5w”模式。
评价(不足) : ① 直线性: 忽略了“反馈”,即传播学被描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性传播过程。 ② 孤立性: 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忽视了人的动机和能动性。
在1958年布雷多克在“5w”模式的基础上添加了“情景”和“动机”两个环节,即在什么情况下(Where)和为了什么目的(why),把它变成了“7w”模式。
3.香农—韦弗 模式
出于1949年《传播的数学理论》,属于工程模式。
噪音(最早提出): 不是信源有意传送的,但附加于信号系统上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的任何东西。
噪音分为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
评价(不足) : 它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此模式应用于人类社会传播 是行不通的。
4.贝罗模式
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的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传播的条件说明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而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信息通道和接受者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传播过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
评价(不足): 仍然忽略了反馈和人类传播的双向性,另外这一模式没有注意到传播过程中的干扰问题。
5.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 在传播活动中,每个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即编码又译码,都具有双重行为。
施拉姆的模式综合了香农和奥斯古德,把人类传播的模式推进为一个比较复杂的模式。
评价(不足) : ①他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 ② 它既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6.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评价(不足): ①仍没有超出过程本身或重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②噪音并不能概括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国外学者提出的模式
1.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模式
2.坂元昂教育传播模式
3.海曼—弗朗克教育传播模式
4.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