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反惰性》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讲“如何实现梦想”的书,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精进类书籍,乍一听这本书的理念,好像在给人泼冷水。因为本书认为,大部分仅仅用乐观的态度对待梦想的人,都是错误的。实现梦想必须的要素,不是乐观的幻想,而是“能否正确看待障碍”。本书作者提出著名的WOOP思维理论,帮助人们将乐观的想法付诸实践!
编辑于2024-10-29 17:52:00在这本书中,潇洒姐(王潇)生动、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和朋友们的生活经历,所讲述的是求学、恋爱和工作各个时期的挣扎与困惑,有让人捧腹爆笑的幽默段子,也有让人鼻子发酸的血泪故事。分享案例的同时,潇洒姐分析了作为独立女性应该具备的态度,探讨了在人生迷茫期如何告别纠结与困境,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早一步看清自己面临的问题,早一天规划自己的人生,就能够早一天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这是一本由罗大伦撰写的养生书籍,详细介绍了女性养生的三个关键步骤:疏肝气、养阴血和修心性。针对女性常见的一些问题:痛经、黄褐斑,口气,偏头痛等如何运用中医进行调理的方法。祝愿广大女性朋友都能运用中医知识,活出健康快乐的人生!
这是一本由前百度产品副总裁、首席产品架构师俞军撰写的书籍,详细阐述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书中强调同理心、想象力、逻辑和工具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和理论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产品经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这本书适合所有产品经理和相关从业者阅读,尤其是那些希望提升决策能力和自我进化能力的读者!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这本书中,潇洒姐(王潇)生动、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和朋友们的生活经历,所讲述的是求学、恋爱和工作各个时期的挣扎与困惑,有让人捧腹爆笑的幽默段子,也有让人鼻子发酸的血泪故事。分享案例的同时,潇洒姐分析了作为独立女性应该具备的态度,探讨了在人生迷茫期如何告别纠结与困境,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早一步看清自己面临的问题,早一天规划自己的人生,就能够早一天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这是一本由罗大伦撰写的养生书籍,详细介绍了女性养生的三个关键步骤:疏肝气、养阴血和修心性。针对女性常见的一些问题:痛经、黄褐斑,口气,偏头痛等如何运用中医进行调理的方法。祝愿广大女性朋友都能运用中医知识,活出健康快乐的人生!
这是一本由前百度产品副总裁、首席产品架构师俞军撰写的书籍,详细阐述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书中强调同理心、想象力、逻辑和工具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和理论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产品经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这本书适合所有产品经理和相关从业者阅读,尤其是那些希望提升决策能力和自我进化能力的读者!
《反惰性》读书笔记
第五章 潜意识:将愿望和障碍牢牢绑定
行动力之源与潜意识绑定
对实现愿望进行的乐观幻想能提高人们的势能,而对过程中的障碍进行幻想则将人们推向了低势能区间,这种势能差就构成了行动力之源
厄廷根教授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后,它们就会在潜意识中缔结超强关系,这种关系接近于本能反应
进行心理比对后,只要对结果进行乐观幻想,那么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就会自动被牵引出来,形成势能差
这种潜意识层面的知觉改变
在人们感到愿望可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促使人的行为发生改变,于是,就像施了魔法一般,追逐梦想变得简单了
这些知觉的改变到底是怎样的?认知层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能:利用愿望和障碍的落差
举例:异地恋情侣
异地相恋情侣中,只要一方能在“二人共同生活的愿望”和“二人相隔万里的感情煎熬”之间建立联系,他们就离结婚不远了
最初的推测
心理比对的“魔力”在于它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愿望和事实联系起来
首先幻想未来的愿望,然后思考眼前的事实,我们就能把自己引到一个问题上去
基于以往经历,在唤起对未来的期待之后,我们是否能克服阻碍愿望实现的现实障碍
如果我们认为愿望是可以实现的,那么愿望和事实就会在潜意识层面合二为一
如果愿望是无法实现的,那么愿望和事实就不会结合,反而分道扬镳
在此过程中,次序是关键
逆序比对为何无效
我认为逆序比对
先想象现实,然后是愿望——不会在人脑中形成“克服现实障碍”与“实现愿望”之间的有效联系
如果一名学生先考虑了自己收到聚会邀请这件事,然后再幻想通过哲学考试将多么美妙,那么她能想到的最大的可能是
聚会的主人为大家提供的是什么样的啤酒,而不是聚会带来的现实影响——占用了她的时间,妨碍了通过考试这一愿望的实现
如此一来,事实和愿望在她脑海中就建立不起有效联系了。她也不会考虑为了考试而放弃聚会
不过,如果她首先幻想的是通过考试这个愿望,那么,聚会的邀请就有了新意义——亦即“实现愿望的事实障碍”。这样一来,在愿望和事实之间就在潜意识层面建立了联系
有了这样一种意念上的联系,人们一想起愿望就立刻会自动联想到障碍,而这个障碍又会在潜意识里不断激励着人的行动
每次想起自己的梦想,它就会在潜意识里唤起事实,你的脑力和精力就会向“实现愿望”这个目标汇聚过去
如此一来,心理比对就会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发挥作用,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如果人的头脑中并未形成愿望和事实的联系,或其联系太过脆弱,那么对愿望的幻想就不能立刻唤起阻碍愿望实现的现实障碍,相应地,人就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向愿望更进一步
实验:大学生的社交问题
标靶测试
志愿者将看到一排字母——即所谓的“标靶”,然后判断它们是一个正确的单词,还是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而我们会测量他们的判断速度有多快
这些“标靶”里就包括先前他们认为的“最佳结果”和“现实障碍”。首先,我们在黑色背景的电脑屏幕上用500毫秒的时间来显示一个白色的十字,然后用50毫秒的时间显示一个基础词(如“快乐”“尊敬”等),在这种速度下,志愿者是无法细读每个词的
并且,为了避免此过程受到显意识的影响,我们还在基础词中间穿插了随机字母组合(如“ITGPBLF”等)。接着,我们以150—300毫秒的时间,用红色字体显示了“标靶”词
在此过程中,志愿者需要尽可能快速地识别出“标靶”是正确的单词还是无意义的字母组合,一边判断,一边通过按动身前分别标着“是”和“否”的两个按键来作答
结果
心理比对的确会在人的潜意识中将事实与愿望合二为一
当志愿者断定自己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在先看到代表愿望的词语之后,再看到代表事实的词语时,其识别速度是几组志愿者里最快的
事实显然已经与实现愿望的乐观幻想连在了一起。然而,若是他们认为自己的愿望是不可能达成的,那么他们的识别速度就没那么快了
事实上,他们的识别速度还比不上逆序比对组和虚设任务组的志愿者
显然,心理比对在这种情况下从潜意识层面削弱了愿望和事实的有效关联
心理比对在愿望和事实之间搭建了一条纽带,但其次序是固定的:必须是先想到愿望,再想到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首先给他们看了代表事实的词,那么,那些认为愿望能够实现的学生在看到代表愿望的词语时,其识别速度也不快
在愿望被唤起时,心理比对就会立刻把事实浮现在脑中,这个过程不是我们的显意识能够注意和控制的
跟我们预料的一样,如果愿望是可以达成的,那么,心理比对组志愿者的热情就会表现得比其他组志愿者高;如果他们的愿望是遥不可及的,那么他们的劲头就弱一些
愿望和事实之间的认知纽带的强度,反过来也预示着此志愿者实现愿望的热切程度
问题:在人们实现了愿望的那一瞬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大功告成之后,愿望与事实之间的强联系是否仍然存在
由于已经不需要它提供活力和劲头,那么它似乎应该下场了吧
实验:创造力实验
结果:在达成愿望之后,事实和愿望就“分手”各奔西东了
此前的愿望也在人的潜意识中退居二线,让位给其他愿望所形成的认知关联
在那些做过心理比对、对测验结果有高期望值的志愿者中,有些人看过屏幕上闪过的代表愿望的词语后,再看代表事实的词语时,其识别速度确实变快了
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那些在创造力检测中得分较低的志愿者身上,显然,这是因为他们的愿望没有达成
在心理比对组那些在创造力检测中拿到高分的志愿者,因为愿望已经实现,所以他们和其他对比组的反应速度并无不同
在心理比对组的志愿者身上,愿望与事实的强关联已经消失了
认知:激活跨越障碍的理性行为
举例:聚会还是准备考试
整晚小口喝完一杯啤酒,就是达成望的工具理性行为
心理比对还能在感知到的现实障碍和克服障碍所需的工具理性行为之间建立强大的、潜意识的关联
这种关联反过来能解释实际的、可观察到的行为改变
或许没看明白的地方
如果乔妮能做一次心理比对,她的思路就会转移到克服障碍所需的步骤上。这个过程不需要她刻意去思考或关注,起码在目标达成之前不必
如果乔妮那时正好碰上几个朋友,后者打算去参加当晚的聚会,他们怂恿乔妮一起前去,乔妮则更可能克服心中的障碍——或是提前离场,或者干脆说很遗憾去不了
如此一来,她将更有可能在考试中有出色的发挥
实验:楼梯还是电梯
结果
心理比对组的志愿者对“变得健康”越是乐观,其使用楼梯的次数就越多
现实障碍与工具理性行为之间的认知关联的强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志愿者使用楼梯的频率
感受:放大克服障碍的意义感
猜想
心理比对是否会提醒志愿者他们的愿望、达成愿望的障碍,并暗中告诉他们克服障碍的方法?是不是任何思考过程
只要是把愿望和事实一并考虑,都能让人更加明白,为了实现愿望,自己需要做些什么
实验:考试之前的努力
结果:并非如此
逆序比对组志愿者同样想象了他们的愿望、达成愿望的障碍,并隐约知道了所需的工具理性行为,但是,尽管他们对实现愿望变得更加自信了,但在他们身上,事实的意义并未发生改变
令人信服的是,志愿者明确表示,在做过心理比对之后,他们多多少少都会认为事实是消极的
实验:是否能考研成功
结果
心理比对影响了志愿者关于事实的看法,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了障碍,在此过程中还强化了他们实现愿望的信心
在心理比对组志愿者身上,如果他们认为很有把握考上研究生,那么他们就越会将事实视为障碍
如果他们觉得考上研究生的可能性不大,那么他们将事实视为障碍的程度就没那么强了
显然,志愿者将事实视为障碍的倾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追逐目标的热切程度
实验:国际象棋
结果
若愿望是可以达成的,那么心理比对就会强化他们对障碍的觉察能力;若愿望是不可达成的,心理比对就会减弱其察觉能力
对做了心理比对的志愿者来说,如果他们起初认为赢得抽奖券的可能性很高,那么就更倾向于把己方的皇后视为将死对方的妨碍因素;若是起初对赢得抽奖券有所怀疑,那就不太会把己方的皇后视为障碍
结论
做过心理比对的被测试者就会有充足的准备去实现目标,也能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意料之外的障碍
信心:化解消极反馈所隐含的矛盾
消极反馈的正反两面|人在追逐目标时会从消极反馈中获益
人在追逐目标时会从消极反馈中获益,因为消极反馈会使他们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并根据需求去学习新的技能
然而,消极反馈的性质和后果又使得人们很难应对和处理它,因为它会威胁到个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影响他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有时候会令他们的愿望显得遥不可及
导致结果
于是,人们倾向于忘记收到的消极反馈(哪怕是非常微不足道的),更愿意将别人对他们的肯定放在心里
有时候,人们在收到消极反馈之后,会失去信心,其热情也会大打折扣
猜想:心理比对是否能为收到消极反馈的人提供庇护,保护他们的信心,或者最好能帮助他们好好利用消极反馈中有用的信息
实验:对人际关系的愿望
结果:心理比对能帮助志愿者更好地处理与特定目标有关的消极反馈信息
当对达成人际关系的愿望有很高期望值的时候,心理比对组志愿者记起了更多消极的反馈信息;而那些期望值比较低的人,她们记起的消极反馈信息就少一些
对于只幻想未来的那组志愿者和只思考现实障碍的那组志愿者而言,不管期望值是高是低,她们记住消极的反馈信息的数量都处在中游位置
另外,所有志愿者都记得那些积极的反馈信息
类似证明
志愿者在做过心理比对之后,更能听得进去消极的反馈,并能将其转化为实现愿望所需的有效计划
与对照组志愿者相比,他们的自尊心更强,也觉得自己更能胜任实现愿望的要求
一方面,他们能够更富建设性地认识消极反馈,或是将其看作一种可以在将来克服的障碍,或是当前情况下受到的限制,或是通过努力可以弥补的不足
另一方面,若是愿望遥不可及,心理比对就会使消极反馈变得令人难以接受,促使此人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转而追逐能够达成的愿望
顿悟:释放所有潜在的行动力
举例:克服不想锻炼的懒惰
我明白了
我能克服懒惰和厌恶情绪。我只需要明白,事实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我的情绪比以前平稳多了,我现在能控制好自己的运动量
发现、顿悟、启示,这些都是在心理比对期间或结束后立刻发生的事情
心理比对会给人带来巨大改变,影响他们对事实的认知及对他人给予的反馈的反应
在头脑中,新的关联会在愿望和事实之间、障碍和克服障碍的方法之间形成
在潜意识层面,那些障碍似乎刹那间就比以前变得清晰了许多,这就是心理比对的“魔力”
正确的努力打开方式
我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为达成目标而刻苦奋斗
这么做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过,布伦达及其他参加过实验的人可能会这样对你说
超越意识和理性,你可以获得更多成就
更好地分配力量,追逐那些真正对你重要、能够实现的目标
心理比对帮助你释放出新的潜力
先想象一下乐观的未来,再想象一下其障碍,这样就能释放出新的潜力,而这些潜力你先前几乎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迄今为止,在你的人生里,你可能只用到了头脑中的一部分潜力,而有了心理比对,你终于可以火力全开,投入到可达成的、真心渴盼的愿望中去
第六章 工具:用WOOP开启超强行动力
何为WOOP?设置途径:进一步减少阻力
所谓途径,就是在意识中预置,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障碍,自己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整个过程就像在思维中埋下了行动的引爆器,厄廷根教授将这种方法称为WOOP
W(wish)即确定愿望
O(outcome)即对结果进行乐观幻想
O(obstacle)即幻想追逐愿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障碍
P(plan)即在遇到障碍时应该采取的计划
心理比对可以作为心理学家口中的“元认知工具”去惠及大众
所谓的“元认知工具”,就是帮助人们了解或感知自己的想法和心理意象的一种工具
如果往心理比对练习中加入一个新的元素——为应对障碍而制订明确的计划,那么心理比对就会如虎添翼,其效果更好
如此一来,原本在实验室里的心理比对“魔法”就能走入现实了
行为调控:心理对比能整体提升人的活力
猜想: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效
实验:公司中层的压力
结果:心理比对是一个很有用、省时省力的工具,人们可以用它来管理日常生活
心理比对使得志愿者对有限的时间进行了更合理的分配
猜想:在群体环境中是否有效
实验:小学生
结果:心理比对将会全面提高被测试者的表现力
令人惊讶的现象:对既有愿望进行心理比对所唤起的活力同样会作用于其他愿望
让一组志愿者围绕“在智力测验中拿到高分”这一愿望进行了心理比对,其他志愿者或者只沉湎于乐观的幻想,或者是从事虚设的步骤
结果显示,那些做过心理比对并期盼着能在测验中拿到好成绩的学生,其收缩压升高了,这就表明他们内在的活力提高了
与此同时,在我们给他们的书信写作测试中,他们也更下功夫
结论
心理比对似乎能在总体上提高人的活力水平,而这会影响此人针对期望值不高的那些愿望上的行为
也就是说,你在擅长的事情上做了心理比对,这么做甚至会增加你在不擅长的事情上的成功概率
触发器:明确的计划会减少行为阻力
是否有办法让心理比对工具好上加好
执行意图
围绕实现愿望这一目的确定明确的意图
愿望实现过程
第一阶段,衡量各种可能性并确定目标
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而制订行动计划
只有执行意图是不够的
实现愿望的意图越强,愿望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实验证明,一个人的意图只能在轻微程度上影响其行为表现
制定计划的正确格式:如果……那么
一旦下定决心去实现某个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而制订明确的计划将有助于采取行动,克服障碍
实验:假期情况报告
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他们给志愿者布置了一个棘手的任务:圣诞夜过后两天提交一份假期情况的报告
他们要求其中一半学生详细说出,自己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写报告(亦即做出明确的计划),而另一半学生则没有这个要求
结果
只要满足一个条件,那么,针对如何实现某个目标而制订计划——亦即他所说的执行意图,其效果将会大大增强
在制订了明确的计划的志愿者中,有71%的人给研究人员寄回了报告,而在没有明确计划的志愿者里,只有32%的人寄回了报告
制订计划这一种简简单单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充当了自我调控工具,在帮助达成目标这件事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这个先决条件就是:制订的计划必须是“如果……那么……”的形式,即“如果出现了情况X,那么我就做出Y反应”
执行意图的影响
他们发现执行意图对人的实际行为有“中等到巨大”的影响,显著提高了志愿者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它还能帮助人们远离分心的困扰,克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习惯行为,在达成现有目标之后不会松懈,保持劲头迎接新的目标
执行意图对那些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尤其有用
为何“如果……那么……”会有效
像“如果遇到情况X,那就采取行动Y”这种简单的东西,怎么能弥补“想”和“做”之间的隔阂,帮助人们有更好的表现
事实上,在制定执行意图时,我们的脑子里就把将要遇到的障碍和机会预演了一遍,从而在思想上做好应对准备
在障碍露头的时候立刻察觉到它,并迅速应对
其过程非常短暂,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是在潜意识中被触发的
跟心理比对一样,以有益的方式对我们的潜意识进行规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
作为元认知工具,心理比对和执行意图是互补的
心理比对在人的头脑中将愿望和事实联系到一起,从而在认知层面让你做好实现愿望的准备
那么,如果在障碍出现的时候你能投入精力,以明确的方式去应对,那样效果岂不是更好
除此之外,心理比对能让人在实现愿望这件事上变得专注而坚定,而这恰恰是执行意图发挥效力的先决条件
把心理比对和执行意图合二为一(当时随便给它编了个名字叫MCII),在无须调动显意识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你思考的效果最大化,从而让选择愿望、实现愿望这两件事变得更简单,更有效
实验:验证二者结合的有效性
WOOP:简单方法带来巨大变化
内容中性
作为一种工具,WOOP符合心理学家所说的“内容中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可以用于各种可能的愿望,无论是大是小、是短期还是长期的愿望都行
WOOP是无拘束的幻想
WOOP跟你以前做过的那些思维练习不一样,它用到的是无拘束的幻想,而非理智或主观控制的想象
在此过程中你需要尽可能放松,这样你的思绪才能自由驰骋
W:愿望或心事
放松,深呼吸,想一个私人或工作方面的愿望或牵挂,虽然有些棘手,但你觉得能够达成
它可以是你打算在当天、本周、本月、本年内要达成的,只要是你想WOOP的愿望都可以
如果你在同一时间段内有好几个愿望,那就选一个对你而言最重要的。然后把这件事放在思考的中心
O:结果
你实现愿望或解决心事之后的最佳结果是什么
想象一下这个结果,将它放在思考的中心
用心去思考,尽量生动形象地想象这件事的相关情况和经历
任思绪驰骋,不要有顾虑
不要着急,慢慢来,要是喜欢的话,可以闭上眼睛。做好准备之后,睁开眼睛,进入下一个步骤
O:障碍
有时候事情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顺利
你自身的阻力是什么?它是真实的吗?找到那个妨碍你达成愿望、解决麻烦的最严重的、内心的障碍
什么想法和行为产生了作用?是不是某种习惯或先入为主的想法
防止自己绊倒自己
在思索障碍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在外部寻找,把“罪名”扣在他们认为妨碍了自己的外部条件或其他人的头上
不过,通过选取一个我们认为可以达成的愿望,就把外部障碍考虑在内了(要是外部障碍过大,我们就不会认为此愿望是“可以达成”的了)
这一练习的目的是防止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自己绊倒自己
寻找最关键的障碍
在筛选障碍的时候,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深挖细剖,找到那个对你来说最关键的障碍
根据情况的不同
这个障碍可能是很具体的,如“玩了太长时间电脑”
也可能是很普遍的,如“累”“紧张”
可以是某种行为、情绪、观念、冲动、恶习、猜测;也可以是某种愚蠢而无用的作为
有时候,你需要开动脑筋和耐心等待才能找到真正的内部障碍,发现自己的行为或反应是毫无建树的
刚开始时,可能很难把这一过程坚持下去,因为人们都不愿真诚地剖析自己
但若是能找到最关键的障碍,就一定会有回报
这件事并不像看上去那么难,并且,很多人都觉得,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后他们会产生满足感,甚至觉得如释重负
有时候,在此过程中你还会发现一些自己从未想过或此前无法理解的东西
在找出了障碍之后,你就获得了德国人所说的Durchblick,在这里指的是对你的愿望、心事或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有了一个新的、更清晰的认识
把这个障碍放在思考的中心,然后用心思考,尽量生动形象地对其相关情况和经历展开想象
让思想自由驰骋,不要有顾虑,不要拘束思路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闭上眼睛
完成上面的步骤之后,就可以进入第四个步骤了
P:计划
要克服或规避这个障碍的话,你能怎么做
想出最有效的想法和行动,将其牢记于心,然后想一想这个障碍下次将在何时何地出现
接着制订一个“如果……那么……”计划:“如果障碍X出现了,那么我就采取行动Y。”然后将这个计划重复一遍给自己听
就这样完成了。是不是很简单?这种练习你想隔多长时间做一次都可以,只要能有个清静的地方就行
你可以在公交车上、火车上、飞机上闭上眼睛做WOOP,在等待同事或朋友而感到无聊时也可以做。早上醒来、晚上睡前也行。把WOOP 养成习惯
当然,在压力大的时候,在事情棘手而解决办法尚不明朗的时候也要用到它
用书写方式来做WOOP
找一张白纸,用3到6个词把你的愿望写出来,再写下这个愿望的最佳结果(同样用3到6个词)
然后,让你手里的笔随着思想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用多少纸都没关系
想象一下达成愿望的关键障碍,同样是笔随心走
在制订计划时,首先写下一个你为克服障碍而采取的特定行动,再写出你认为这个障碍下次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最后写出“如果……那么……”计划,“如果障碍X 出现了(时间地点),那么我就采取行动Y”。然后大声读一遍给自己听
注意
制定“如果……那么……”计划的常见错误
那就是保留了“如果……那么……”的框架,却用其他内容替换掉了前三个步骤中的WOO
比如,一个律师想在法庭上表现得更加自信,那他的“如果……那么……”计划就不能是“如果我能提高嗓门反驳对方律师,那么我就能打赢官司”
记住,你要制订的计划取决于障碍或情景:如果障碍或特定场景出现,那么就采取以目标为导向的某种行动
因此,这个律师的计划应该是,“如果在对方律师反驳我时我觉得不安,那么我就提醒自己
我的本事一点都不比她差”,或“如果在法官询问我的陈词时我觉得惊慌,我就提醒自己——他以前主审过我代理的3个案子,我都赢了”
计划可以用来预防应对未出现的障碍
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使用这种工具
第七章 应用:WOOP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WOOP能让人更明智地追逐愿望,也能取得更好的长短期效果
如果你想要一个已经被证实有效的方法来调控精力,从而能够更有成效地去实现愿望,又或者你想要一个安全、经济、易用的思维调整方法,WOOP就是你的最佳选择
锻炼与饮食:用实际行动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
实验完美地验证了WOOP的有效性。但有效性是有时限的
两年之后,WOOP 组志愿者的体育锻炼情况就与对照组志愿者没什么不同了
一次一小时的WOOP 思维练习可以促使你坚持锻炼几个月的时间,但是若想获得持续的效果,你就得不断重复WOOP
解决方案:将WOOP整合到日常生活中
如何改变人的行为
保护动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
与20世纪初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做的白鼠实验
改变此人对某种行为(如饮食或锻炼)的态度,从而让此人看到这种行为的价值所在
改变此人所感受到的、关于健康行为方式的需求或社会压力
帮助此人获得更多与健康生活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并提高此人对自己能够活得更健康的能力的信心
通过调整人的目标改变人的行为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的观点就是:让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可以成长,那么,他们就会把学习作为目标,而不是表现
此举会帮助他们抵挡消极的反馈,学会坚持。比如,一名学生想成为优等生(表现),那么他在遭遇挫折时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他会放弃原来的目标,因为他害怕不被人当成优等生看待
然而,按照德韦克的理论,一名把学习作为目标而非表现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就会更有“弹性”。他们会对自己说:“哎,真有意思,我可以把这个消极反馈利用起来,帮我在将来学更多的知识。”
但是,这些理论并不会使行为真正发生改变
WOOP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有方法关注的,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认知信念或目标系统
WOOP 则不需要这样,它不是要改变人在显意识里对以下3件事的看法
锻炼的价值
与正常人相比他们的运动量有多少
他们不愿动弹的行为对他们的其他目标会有何种影响
我们也不是要改变人们对自己的学习、成长能力的信念,不是强迫他们接受学习目标或一些特定措辞的、棘手的目标
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确定愿望,并在想象中“体验”一下;通过明确的想象过程,就能触发那些能强化动力的潜意识
WOOP不是现有健康行为方式的替代品,而是其补充。为了取得成效,WOOP依仗的是人们的显意识信念,从而可以理智地实现愿望
另外,通过自发地唤起人的认知、情感和行动,WOOP 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其关于愿望(如吃得更健康、锻炼得更多)的乐观态度和对成功的高期望值
戒烟与戒酒:去除不良嗜好的高效手段
把本书介绍过的模式用在你这个与健康有关的愿望上面
要保证你选择的这个愿望是可能达成的(尽管有点困难),你可以设定一个时间段来使用WOOP,如几天、一周、一个月,也可以每天都用,甚至一天之内使用数次
记录下你有益的行为的频率(或不做有害行为的频率),如果可以的话,也用同一种客观的计量标准把你的进展记录下来,如减掉的体重、跑步的里程、消耗的热量、吸烟的数量等
在你设定的时间段结束时,审视一下你最近的行为方式以及你使用的计量标准
你的行为方式是正朝正确的方向改变吗?你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了吗?相信你一定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情感问题:如何让对方爱得更疯狂
在情感问题中使用WOOP工具,不安感觉少了很多,而WOOP 组的志愿者的不安感觉的减少程度,几乎是其他两组人的2倍
此外,与另外两组志愿者相比,WOOP 组志愿者对恋情的感觉更坚定了
学习和工作:效率决定成功的概率
作为一种能力和努力的调控工具,WOOP具有巨大的潜力,适用于各种人的各种情况,无论是穷是富,在学校还是在职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都是一样的
WOOP虽然不能替代法律和制度,但它可以充当补充工具,让个人向好的方向调控自己的人生
第八章 指南:如何使用WOOP这只“导盲犬”
为了方便人们使用WOOP,发挥该工具的最大潜能,厄廷根教授针对一些关键点,特地给出了切实的建议
起点:从隐藏在心底的夙愿开始
使用WOOP,最好从一个“冬眠”的,或在显意识里被挤到角落里的“顽固”的愿望开始
每个人都有各自微妙而复杂的愿望,我们为之狂热,却不敢仔细去想
通过使用WOOP,我们能够对这些强烈的愿望有更清晰的了解,真正能明白WOOP 是什么,有什么用
继而可以将其应用在更世俗一些的愿望上面,如怎样将一段不愉快的对话继续下去
举例:酗酒者的真正愿望
比如说,一个酗酒者在首次使用WOOP 时确定的愿望是:“要是能把酒瘾戒了该多好啊
然而,对这个愿望,他本能的反应可能是:“嗯,不喝酒是挺好的,可喝点酒也挺不错嘛。”换句话说,让一个酗酒者去联想戒酒的好处是很难的
在这里打住。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此时此刻,我真正的愿望是什么?上面那个酗酒者的回答可能是 “改善与妻子的关系”“重新成为工作团队里有用的人”“做一个好父亲”……
这些才是他真正牵肠挂肚的愿望。然而,实现以上任何一个愿望的障碍极可能就是酗酒。随后,这个人可以再做一次WOOP,从而对戒酒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理解
在初次使用WOOP 时,除了可以从更实质性的、更牵肠挂肚的愿望开始,还可以试试短期的、24 小时内的愿望
使用时间:醒来第一件事,睡前最后一件事
如果你刚刚接触WOOP,那么一定要在早上进行
早上做过WOOP 后,此后一整天时间都过得非常棒
到了晚上,再想一想早上的WOOP,回顾一下当天是怎么度过的
我经常发现,我这一天的行为基本上都是循着WOOP 的指引,一步一步地预防或克服障碍,去实现当天的愿望,无须刻意打算或思考
这是你的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毫不费力地改变你的感觉。此外,你会发现自己很轻松地就能养成新习惯
使用WOOP的基本格式
摈除杂念,不发短信,不看邮件,尽量独处
管住自己,不要让思绪在各个步骤之间徘徊
不要颠倒次序或遗漏步骤,在设定愿望、结果、障碍时尽量清晰明确
如果你打算去追逐梦想了,那就务必选择有一定难度,但可以实现的愿望
通过使用WOOP,我们最大的收获往往是发现自己身上有大量的超出想象的“资源”可以使用
日常习惯:将WOOP装在口袋里
通过手机应用来使用WOOP
它可以帮你专注于按正确的方法来完成WOOP
追踪与复盘功能
因为你的WOOP 是记录下来的,还按照私人事务或工作事务或短期或长期进行了分类
所以你可以用它来观察你的愿望是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你对障碍的称呼和界定是如何改变的,以及你同一个愿望的重复情况是怎样的
避免打马虎眼
人们在使用WOOP 时,偶尔会在使用频率上打马虎眼,认为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集中精力时才能使用WOOP。要做到这一点很有难度
有了这款手机应用,你就可以把WOOP 装进口袋里,随时随地用它
校正:挖掘内心中深层障碍
每天使用WOOP是很重要的,其原因之一就是,你需要充足的时间对愿望进行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条件和结果
有时候,问题不是要对愿望内容的大小多少进行调整,而是发掘到更新、更深层的愿望
对愿望的调整可以诱发我们对内在障碍的理解进行提炼
在我们前进路上,没有单一的、“正确”的障碍。其实是通过对“什么妨碍了我?”这个问题的答案进行坦率的审查之后,我们才认为此障碍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最早得出的答案是“我没有那么多时间”,那么你又要问自己了:“为什么我时间不够呢?”通常情况下,还有潜藏的、内在的障碍等着你,也许是一种恐惧令我们在拖延中浪费了时间
也许是因为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很不安,把不必要的时间用在了交际方面。在做WOOP时,我们可以停留在表面,也可以深挖。随着一次次想起愿望和心事,我们可以一点点地挖掘深层的障碍
评估:WOOP是一种综合解决方法
当WOOP无效时
也许你没有正确遵循WOOP的每个步骤;也许你选择的愿望太大,需要对其进行调整
不论是什么情况,先不要失望、仓促地下结论说WOOP没用。做一些调整,再试一次
不要对通过WOOP 达成的成就视而不见
人们常常是在追逐愿望时取得了大量进展,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会在客观的测量方式证明他们已有进展的时候认为自己失败了
因此,在实现了愿望之后一定要好好核实一下
在对WOOP所取得的进展进行评估时,一定要把你的生活全部考虑在内
WOOP 带给你的,是心理学家所说的“综合解决方法”——广泛覆盖、涉及多个方面的解决办法
结语:每个人都需要从壳里走出来
WOOP是一种工具,它就像锤子、钢琴、自行车一样,可以有不同的用法,有不同的结果
WOOP是一个机会,它能让你解开束缚,从壳里走出来
我们不敢直视自己的不安,将挫败归咎到别人或外部环境上面。我们得解放自己。我们得调整自我,这样才能始终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别人的想法或言语所左右
我们还要管好自己,这样才能在千千万万条路里做出明智的选择
花一点时间,想象一下自己渴望的未来,再想一想妨碍了愿望实现的内部因素,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就能有天翻地覆的影响
要想活得明白、活得充实,就必须勇敢面对在妨碍实现愿望这件事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复杂,但其意义深远,足以影响你的一生。有了WOOP 和心理比对,我们就能在它们会给我们及周围人带来益处的时候,全力以赴行动起来
我们能释放出内心里蕴藏的巨大力量,去改变那些为害多年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我希望大家也能经常问问自己: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妨碍你实现愿望的是什么
书籍信息
作者:[德] 加布里埃尔·厄廷根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德国汉堡大学以及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
曾就乐观幻想对人的观念、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发表过100多篇论文和文章
副标题: 如何成为具有超强行动力的人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
相关书籍推荐
《自控力》
《成为可怕的自律人》
《终结拖延症》
自序 是什么妨碍了你实现梦想
唤起对梦想的渴望,强化实现梦想的需求
介绍本书
关于愿望与实现愿望
提出新的观点
追梦路上的障碍,其实是实现梦想的台阶
为何
美好的展望(幻想)反而存在危害
幻想所带来的愉悦感会在我们脑中形成美梦成真的假象
如此一来就腐蚀了我们的活力,从而导致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全力以赴,应对困难
引出解决方案(本书重点):心理比对
通过心理比对,在憧憬未来的同时,我们将考虑到,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自己会遇到的“路障”
用观点回答可能的质疑
大家也许害怕,一旦将梦想与现实对接,我们的雄心壮志就会被浇上一盆冷水,我们会变得没有干劲、萎靡不振、裹足不前
可事实并非如此
在使用心理比对思维工具时,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干劲和行动力,而且还能顺利克服一道道障碍,从而在达成愿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为观点提供例证
心理比对使用者的好的改变
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与行文
我首先将向大家证明,乐观的幻想对实现愿望的作用并非像人们鼓吹的那样好
接着我将检验一个简单的假设
让愿望与现实障碍“齐头并进”会是什么效果
接着,我将对心理比对思维工具做深入研究,重点研究它在我们的潜意识层面的作用
在本书最后两章,我将向大家介绍心理比对应用于3种常见的个人愿望的情况
想要更健康的身体
想要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想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得更好
就如何开始在自己身上应用该思维工具提出建议
WOOP:心理比对的4个步骤
它来自相对应的英语单词的首字母,即“愿望(wish)、结果(outcome)、障碍(obstacle)、计划(plan)”
WOOP易记易学,可随时用在不同期限的愿望上面,并且已经被科学实验所证实,该工具能够帮助大家变得目标明确,更有干劲
本书对象以及社会意义
初衷:这本书是写给所有人看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破除影响行动力的惰性,并沿着人生的轨道继续向前
传统社会与现今的变化 工作与生活的自由同时也是挨饿与堕落的自由
因为传统社会有着太多的“规矩”:惯例、习俗、规章、法律、规范……这些规矩限制了个体的自主性,给人套上了枷锁和责任。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我们总会受外力左右,没办法自己选择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持斗志、不屈不挠
在现代社会,上述情况则完全改变了。我们面对的是某些人所说的“自由的诅咒”,再没有什么外界权威左右我们的决定
很多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其副作用就是,我们得靠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到方法,保持前进的动力
没有人教我们如何保持健康的体魄,如何追求事业抱负,如何组建家庭;没有人监督我们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一切全靠我们自己了
再次强调美好幻想与现实阻碍对于目标实现的影响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是什么妨碍了你实现梦想
第一章 惰性:太多的愿望,太少的实际行动
并非完美的乐观主义
乐观主义日益受到全世界的推崇,并成为塑造人们心态和认知的主流模式
在乐观主义理论看来,“正面”永远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反面”则“一无是处”,特别是在人们追逐自己的愿望时,只关注“正面”将会提升人们的内在能量,激发更强的行动力
然而,厄廷根教授发现,忽视“反面”,有时不仅无益于人们实现愿望,反而还会强化人们的惰性
人们的愿望有的诞生于自己的过往经历,有实际经验作支撑,还有一些则纯属于期许和渴望
对于前一种愿望而言,对于结果的乐观幻想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对于后一种愿望而言,乐观幻想会扭曲人们的认知,从而把人们裹在只能看到一面的“球”里
本的例子:幻想明明很美好,为什么不想去做呢
抵制负面:浸泡在“鸡汤”中的世界
乐观主义的大行其道,使所有人都被挟裹
副作用:被乐观幻想消解的行动力
乐观的两个方向
一是以过去经历为基础的乐观期望
二是以愿望和欲望为基础的、无拘无束的幻想
实验:心想并不能促进事成
减肥实验
首先,我召集了25名有肥胖烦恼的女性志愿者,并在实验开始前,询问了她们的减肥目标,她们认为减肥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接着,我让每位志愿者完成了几道情景描述题:有些是让她们想象自己成功完成了减肥实验的情景;有些是想象自己受到外界诱惑、进而影响到减肥效果的情景
“在刚刚完成减肥实验后,你恰巧要跟一位一年未见的老朋友见面。你正等着朋友到来,这时你想的是……”在另一个实验情景里,志愿者需要想象自己面前有一盘甜甜圈,并描述她们当时有什么想法和感觉,以及接下来会怎么做
我让志愿者评估了一下,在这些场景中,她们的表现是非常卓越,还是一塌糊涂。我只是以此来衡量她们是否想要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是否认为减肥过程是轻而易举的
无论其认为自己在上述场景中的表现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这都是志愿者自己的主观评估,我所关注的也只是评估本身,而非据此得出我的研究结论
此次实验的结果引起了我的关注。一年过后,那些认为自己能够减肥成功的女士,比那些不太相信自己能成功减肥的女士平均多减掉了13千克的体重
不过,真正出人意料的地方是:如果不考虑是否是基于以往经历才做出判断的,那么那些幻想自己与老朋友会面时将变得苗条迷人,在甜甜圈面前毫不动心的志愿者,与幻想自己的表现将很不乐观的志愿者相比,平均少减了12千克的体重
很明显,在这里,“心想”并不能促成“事成”,反而阻碍了“梦想”的实现。此次实验中,那些美滋滋地做着白日梦的人并未产生足够的行动力,进而做出有助于减肥的行为
找工作实验
乐观地幻想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 或是坐在一间绝妙的新办公室里,或是潇洒地向人发放名片等情景,是否有助于求职者找到工作呢
1998年,我在德国某所大学里召集了83 名男性毕业生进行了测试调查。他们大多数都在25岁左右。我问了他们两个问题
他们觉得自己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有多大,找到工作对他们而言有多么重要。此外,我还让他们设想并写下自己对找到工作这件事的美好幻想,并用从1(极少)到10(极频繁)的数字来表示这些美好幻想在他们脑海中出现的频率
两年之后,我对他们进行了回访。回访的结论是,乐观幻想的频率越高,他们获得的成就就越少
被回访者表示,由于对找到工作的憧憬,他们投出的工作申请比预想中的少了很多,从而导致他们收到的录用通知也少了很多。对他们而言,憧憬成功,反受其害
结论:积极思维并非总有裨益
在不考虑既有经验的情况下,乐观的幻想、梦想、希望,并未转化为动力,进而促使人行动起来,反而造成了人们的惰性
乐观幻想要么是对他们毫无用处,要么就极大地强化了他们的惰性,拖累了他们的行动力
无论从哪方面考虑,传统心理学的观点、自助类文学作品中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积极思维(乐观心态)并非总有裨益
是的,有时候它是有用的,但一旦这种思维变得信马由缰、失去了控制(大多数积极思维都会有这种倾向),那么,从长远来看,它就会妨碍人的进步。这么说的话,人其实是在乐观幻想的同时原地踏步
惨痛的代价:从企业失败到美国经济危机
列举更多的实例
如果大家沉湎于达成目标的美梦之中,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一只脚已经迈进成功的门槛,那是很不明智的
因为,人生不是这样“运转”的
第二章 幻想:愿望越清晰,行为动机越强
多位名家对幻想的批判,以及幻想的益处
弗洛伊德:幻想或“白日梦”是对消极现实的弥补
弗洛伊德认为,乐观幻想会在短时间内令人感到愉悦,但长此以往,人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并且会产生焦虑情绪及其他神经质行为
他还认为,人的幻想或“白日梦”是对消极现实的弥补,在此过程中,人会做出有违道德或非理性的行为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戒除乐观幻想
概念 防御性悲观主义
一种预测消极后果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心理策略
集中营中的菜谱:人们因幻想变得坚忍
需求是一种变量,它影响着人们应对乐观未来时的心理状态
如果需求可以由乐观幻想来填补,那么乐观幻想同样有益于我们满足底层的需求
当幻想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对这些需求投入更多注意力,并且会更加关注能够满足需求的促进因素
举例
人们通过幻想坚忍地度过困境,以及消耗掉一些无聊的时光
总结
幻想也许有益于我们满足某些需求,但在必须付出精力、做出努力、做出承诺才能满足的需求面前,幻想就无能为力了
根据我做过的其他研究的结论,乐观幻想会妨碍我们处理困难的问题,却有助于完成简单的问题
举例
比如说,如果沙漠中的旅人要做的只是停下脚步,弯腰从眼前的水塘里喝水,那么乐观的幻想对他的情况是有帮助的,因为幻想可以促使他在寻找水源时警醒一些,注意到水塘的存在
然而,如果一个人缺乏人生的目标,却幻想着能在某部电影中扮演主角,跟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演对手戏(要做成这种事,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和试镜经历),那么沉迷于乐观幻想很可能会妨碍他实现梦想
哪怕梦想并未实现,幻想也是一种短期内很有用的工具
情绪“创可贴”:幻想能带来短期愉悦
乐观幻想是否帮助人减缓消沉情绪?为什么会“借酒消愁愁更愁”
实验
我们在美国一所大学召集了88名大学生,让他们完成一个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是引导他们想象12种情景
他们需要对每一个情景展开幻想,然后把幻想的内容写下来。其中一个情景描述是这样的:“你手上有一个重要的项目,你知道自己在特定的时限之内是完不成了,于是你就请求客户放宽时限
你知道他很可能会同意你的申请。今天,客户将告诉你他的决定。你正在办公室里等着他的电话……”同时,我们还让被测试者完成了另一份调查问卷,这份调查问卷已被证实可以准确测量一个人的消沉程度
结果
4个星期之后,我们对那些学生进行了回访,用同一份调查问卷再次测量了他们的消沉程度
我们发现,先前幻想得越乐观的学生,其消沉程度越严重
此外我们还发现,幻想的频率越高,在幻想期间,被测试者的消沉情绪就越少
结论
因此可以说,乐观的幻想在短期内会缓解消沉情绪,但时间长了,反而会加重消沉的程度
探索工具:让梦想在现实细节中显影
乐观幻想能够帮助我们变得与现实更为一致
这里的现实,指的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幻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你可以借此明确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及那些深层次、往往是藏在暗处的、与自己能产生共鸣的东西
同样,幻想还是一种有效甚至很关键的方式,你可以借此发现那些并不现实的愿望
为什么会这么说
你可以借此在头脑里预先体验一下,自己将要做什么事、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探索一下可能的选择,评估一下这些选择对自己是否合适
这种幻想可以为你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并让你做好准备,从而在未来的日子里做出正确的决定
幻想是探索工具
幻想是一个很有用的“探索”方式,因为通过在幻想中模拟,你可以预先体验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的情景
这些愿望可能涉及遥远的将来,也可以只与下一个小时或明天有关
人们在制订未来计划时往往是理智的
他们会列出长长的单子,上面记录着想要达成的愿望,有时候还会列举出每个选择的利弊。与理智分析相比,幻想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方法,但也有其优势
“看着”幻想的情景在头脑中闪过,人的思维也随之而去。在此过程中,人们最终将获得一个全方位的、直觉的理解,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人们还将意识到,对于他们的作为和他们的存在本身而言,什么是重要的。如此一来,他们不仅能明白“什么是讲得通的”,还能明白“什么是感觉对的”
第三章 催眠:愿望达成了,行动就没必要了
为何乐观幻想反应会强化惰性/削弱将愿望付诸行动的能力
自我催眠:从一方面而言,对于结果的乐观幻想会形成自我催眠的效果,让人们自以为愿望已经达成,从而彻底松懈
安逸壁垒:从另一方面而言,乐观幻想引发的认知扭曲会形成球形壁垒,身处球中心的人会不自觉地致力于维持壁垒的完整,以便维持这种令人沉醉的安逸局面
显然,任何行动都必须接触现实,而这很可能会打破这层壁垒,因此,人们会索性放弃行动,从而让这层壁垒维持得更久一些
在认知、情感甚至生理层面上,乐观幻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乐观幻想能够帮助我们放松,其效果在测量中表现得很明显,这一点很值得注意
如果你想放松,可以深呼吸,可以做按摩,也可以出去散散步
或者,你可以闭上眼睛,做一会儿白日梦
不过,要是你的目标是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那就千万不要有丝毫放松
乐观的幻想过后,人的活力就降低了,你转而进入了一种欣喜、平静、昏沉的状态
过期的折价券:惰性是如何形成的
乐观幻想尤其不利于处理棘手的、需要协力合作的事情
过期的抵价券
消费者在购买了抵价券之后,就沉湎在以低廉价格获取产品或服务的美梦中了
然而,其实有很大一部分(21.7%)的消费者其实并未使用这些抵价券
在幻想的消耗下,面对不断临近的截止日期,人们已经没有太大动力去购买现实的产品和服务了
实验:乐观幻想影响捐款意愿
我们曾让81名大学生阅读了2007年《纽约时报》上有关塞拉利昂极度缺少止痛药的报道
我们让一些学生幻想一下,塞拉利昂药品短缺的情况得到好转的情景;另一些学生则只复述文章中药品短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加以幻想
然后,我们让两组学生都看了一条消息:Treatment 4 All都组织正在设法解决塞拉利昂的药品短缺问题,但他们需要大家的捐助
其中一组学生(随机分组)每人要捐1美元,而另一组每人要捐25美元
与只复述了实际解决方案的对照组的学生相比,那些曾幻想过问题得到解决的学生只愿意捐1美元,而不愿捐25美元
将该研究结果与前一项研究结果相关联,我们可以推测出:有过乐观幻想的志愿者,缺乏拿出这么多钱的动力(对当今劳累过度、身背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来说,25美元不是小数目)
4美元的马提尼:内心活力水平的比对
那些幻想中充满乐观情绪的志愿者在实验结束后明显缺乏活力
短短几分钟的乐观幻想,能够对随后的一周造成影响
问题:那些被幻想消磨了活力的学生,是否在实际行动中真的会表现欠佳呢
实验
我们把49名大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被要求去想象下一周事事顺心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事遂人愿”
这一组学生所写的内容包括:考试得了好成绩,看了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在聚会上玩得很开心,轻松愉悦地乘火车回家过周末等
另一组学生则被要求“想象并写下关于下一周的任何想法和憧憬”,不管是什么想法和憧憬都可以。一位志愿者如此写道:“我觉得我的音乐课测试理应很好,还有,我的写作课论文能够完稿
我很激动,因为这是本学期最后一周了,我早就盼着过暑假了。能把本学期的课程学完,真是很有收获
如果下周天气能跟今天一样好,那就太给人鼓舞了;不过天气预报说,下周一可能会降雨,那也是常有的事。”
与上次研究一样,在实验结束时,我们要求志愿者评价一下他们内心的活力水平。我们还要求他们在一周后再来完成一次心理测验,看看他们在应对日常困难时的表现
本次测验包括以下问题,“上周过得怎么样?”“上周过得有多么失落?”等。他们还要向我们反馈,在过去一周时间里,他们是否感觉一切皆在掌握之中,是否状态良好
结果
不出所料,与那些幻想中存在消极因素的学生相比,那些幻想中充满乐观情绪的志愿者说,他们在过去一周时间里比较缺乏活力
除此之外,他们越是觉得缺乏活力,在过去一周里所做成的事就越少。乐观幻想降低了他们的活力水平,这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的日常表现
这个结果很令人震惊,因为我们只要求学生做了短短几分钟的乐观幻想而已
然而,这已经足够令他们泄气,并影响到其随后一周的表现了
乐观幻想会在短时间内令人欢欣鼓舞,但说实话,它跟我们身体和潜意识里的情况其实背道而驰
通常情况下,我们反而会变得萎靡不振,斗志全无
每次志愿者幻想其愿望达成的情景后,我立刻就能检测到他们的干劲和活力在不断衰减
受欺骗的大脑:行动力变得多余
我们的意识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会让人变得懈怠
假设:幻想使大脑受到欺骗
亦即我们是怎样感知周围世界的
在幻想时,我们不仅仅是在想象出来的未来情景中自娱自乐
在幻想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也受到了欺骗,对想象中的情景信以为真。对大脑而言,幻想取代了行动,跟真的一样
大卫·休谟
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幻想出来的知觉跟真的知觉一样,都会唤起人体的反应
20 世纪的心理学家认为,幻想也是行为的一种
随后,休谟的观点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在头脑中模拟体育活动也会导致呼吸和心跳的变化,跟真正参加了体育运动一样
“巧克力瘾”的解决方案与乐观幻想的妙用
最近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不断重复幻想享用某种美食的情景,反而会减少真实情况下对此种食物的食用量(如果你正受“巧克力瘾”的困扰,这个方法不妨一试)
我们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很多人都以为乐观幻想会促成愿望的实现,其实不然,它反而会成为阻力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幻想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会受到迷惑,以为成功已是掌中之物,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失去动力和劲头,无法将梦想真正付诸行动
实验:乐观幻想是否会迷惑我们的大脑
我们召集了一组在校大学生,让他们读了一段情景描述:某人回到家里,正撞上他的女朋友跟他的好朋友睡在一起
我们让志愿者想象自己就是这个人,而上述情景就真实地发生在他们身上。随后,我们又让他们接受了一项测试。在测试中,他们需要注视电脑屏幕上快速闪过的一些单词或字母组合
他们面前有两个按钮,一个表示“是”(如果他们看到的真是一个单词,就按这个按钮),一个表示“否”(如果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就按这个按钮)
这些单词里,有些与暴力相关,如“残暴”“拳头”等,其他则与暴力无关。接着,我们又让同一组志愿者读了上面那段故事的后续内容。那个人对自己的朋友进行了报复
比如对朋友进行公开羞辱,砸烂了朋友的自行车……志愿者需要再次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人,再接受一次辨词测试。另外,我们还询问了志愿者,在幻想中实施的报复是否特别顺利
该测试主要是为了探究,如果志愿者在幻想中顺利完成了报复,那么在辨识与暴力或攻击性有关的词汇时,他们的反应是否会更慢一些
该测试的依据是,很多学者经过研究后发现,人在达成目标之后,其大脑对与此目标有关的词汇的认知能力就会变弱,因此在辨识此类词汇时的反应就会慢一些
显然,志愿者辨识与攻击性有关的词汇的速度,能反映出他们是否已经通过幻想完成了对恋人与好友偷情的报复
果然不出我们的预料:志愿者在幻想中所进行的报复行为越顺利,那么在辨识与暴力和攻击性有关的词汇时,他们的反应速度就会越慢
在达成目标之后,其大脑对与此目标有关的词汇的认知能力就会变弱
幻想过后,大脑就会对我们说:不用锻炼,也不用合理饮食,也能减肥;不必四处奔波,到处参加面试,也能找到工作;当企业领导想对企业进行改革时,他们不用费心竭力去加强交流、筹措资金、培训管理人员……
我们的思绪早已先行一步,到达成功的彼岸了
于是我们完全松懈下来,享受着美梦成真的感觉,对现实中需要做的事情全然不顾
不知不觉地,我们就会完全忽略某一个因素,而该因素恰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那就是:行动起来
被圈养的惰性:行动会打破幻境
幻想更严重的危害:它会扭曲我们从周围世界里采集信息的方式,令我们失去平衡,并且很可能使我们戴上不切实际的有色眼镜
为何?乐观幻想将我们拖入信息孤岛|信息偏移
幻想使我们处于一种愉悦、轻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我们认为自己的梦想已经实现
因此,顺理成章地,我们就很愿意尽可能地停留在这种状态之中,并且,更倾向于接受那些能够延长这种幻想的信息
比如说,如果我们幻想自己去非洲长途旅行,那么,我们就会在读报纸时刻意关注那些讲述非洲之行的优点的文章,而不愿看描述非洲旅行多么昂贵、危险、差劲的文章
久而久之,我们就渐渐沉浸在一个自建的虚拟世界里,而这个世界完全是由有根据却又有失偏颇的外界信息所组成的
真实世界的细微差别和复杂性被我们抛在一边,而由此所做出的决定终将反噬
不会导致信息偏移的状况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愿望是乘着自己的游艇去加勒比海游玩,而你恰好既有游艇,近期又有乘游艇度假的计划,那么你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将不会受到影响
反过来说,如果你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游艇,也没有真正乘游艇去度假的打算,那么你的信息处理过程就会出现偏移
恶性循环的两难之境
一方面,人们不自觉地放松下来,并使大脑误信,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另一方面,人们的幻想又把他们的认知能力束缚在这些愿望里面,并将那些可能会戳破幻想的信息挡在了外面
然后,人们本可以利用这些被阻挡的信息跳出幻想,并对愿望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找到真正实现愿望的方法
这种两难境地往往会导致人们的失败,更有甚者,会让人产生根深蒂固的无能为力感
结论
便如利用乐观幻想解决暴食欲望一样,应该将乐观幻想改进、完善、好好利用,用来对抗久已忽视或蔑视的东西:阻止我们实现愿望的障碍
第四章 唤醒:利用幻想的优点,规避幻想的问题
如何充分利用幻想的优点,并规避幻想的问题
心理比对
在人们以乐观的态度幻想过实现愿望的情景后,如果能适时地转向幻想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那么不但能够阻止人们陷入自我催眠的惰性陷阱,还能大幅提升人们为实现愿望而采取行动的能力
开始进行心理比对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放松身心
取出纸笔,回答下面这个问题:在接下来这一个星期里,在人际关系或工作方面,你的最大愿望是什么
不论你的愿望是什么,用三四个关键词将其记录下来
首先,乐观幻想,建立画面
接下来,想象一下事遂人愿是怎样的情景、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其次,寻找阻碍,建立画面
那么,是什么妨碍了你达成自己的愿望呢?你内心的障碍是什么?你达成愿望的内心阻力是什么
你想的是真正的障碍吗?有没有比它更真切的
尽可能深挖,找到真正的障碍,将其牢记于心。然后想象一下遭遇这个障碍的情景
同样,不要拘束你的思绪,任其自由展开。尽可能将相关事件和情景想象得生动一些
大家要牢记一点:客观上有根据的、唯一“正确的”障碍是不存在的。你要寻找的障碍,应该是此刻感觉最贴切的,它比任何借口都更加真实
一旦想到了,你就立刻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它了。因为此时你会有种洞悉事理、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像顿悟一样
过滤:清理扰乱动机的各种杂念
通过心理比对,我可以将幻想置于现实基础上,避开其令人松懈的副作用,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工具,用于唤起人行动的动力
对心理比对的检验实验
三个对照小组
乐观幻想组
阻碍幻想组
逆序比对组
我还怀疑,只有在幻想了愿望实现之后,人们才会把生活中的事实当作障碍。否则,这些事实就将处于“中立”的状态;在人们眼里,它们就不是通往快乐结局路上的绊脚石
只有在脑中“经历”过快乐结局,体验到它所带来的轻松和快乐,人们才能真正将现实中的某些东西认作障碍
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我还在志愿者中加入了第三个小组,即“逆序比对”——先想象现实问题,然后再开始乐观地幻想
如果心理比对真的有效果,那么在做过心理比对的志愿者身上就能看到行为的改变,而在其他两组志愿者身上则不会有相应的表现
结论:心理比对能够帮助人做两件事
一是在愿望行得通时让其快马加鞭,二是在愿望不合理时抽身而出
它就像是个自我调控工具,帮助大家合理分配智力、精力、体力,不仅是努力达成愿望,而且是明智地努力达成愿望
杠杆:期望值越高,行动力越会被放大
实验:结识异性的渴望
结果
对实现愿望的正向预期会刺激个人努力程度,并增加该愿望最终达成的概率
那些做过心理比对且对实现愿望有较高期望值的志愿者,其热情明显比其他人要强很多。随着期望值增加,其无法结识迈克尔的失望感也会增强
心理比对可以强化乐观预期通常情况下所具有的影响力
仅仅是幻想或束缚在现实障碍里,或只是投入到了一场有趣的游戏(既未沉湎于幻想又不考虑现实障碍)中,这些都不能激起女学生们行动的热情
与之类似,在做过心理比对之后,那些对结识迈克尔期望值较低的志愿者,对结识他的热情会差一些,如果未能结识迈克尔,她们的失望感也不会太强
也就是说,她们对一个似乎无法达到的愿望的投入程度不高
如果志愿者的目标是可能达到的,那么心理比对就会在生理学层面给他提供“赞助”
如果他的目标是遥不可及的,那这些“赞助”就会被节省下来
实现愿望的期望对血压的影响
在心理比对组的志愿身上却出现了另一番情形:实现愿望的期望值越高,在做过心理比对之后,其血压升幅就越大
在愿望很有可能实验的情况下
相比沉湎乐观幻想或只看到现实阻碍的小组,心理比对组的现实表现是否要好一些呢
实验:数学成绩
结论:验证猜想
跟我们预料的一样,如果学生觉得很有可能成功,那些做过“心理比对”的学生就会更刻苦用功,而在老师看来,他们取得的进步也更大
对于那些沉湎于乐观幻想的学生及只看到现实障碍的学生而言,尽管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值上升了,但他们付出的努力并无变化,其成绩也没有变化
大家想一想,沉湎于乐观幻想中的学生该多么沮丧啊
幻想中,他们在数学上的苦难烟消云散了,他们“体验”到了出类拔萃和如释重负的感觉
然而,因为他们并未真正行动起来,现实中的他们未能如愿以偿,所以依然面临着之前的苦恼
正反馈:突破“自我限制”的窗口
实验:遇到麻烦是否愿意向他人求助
心理比对确实对那些认为可能得到帮助的学生产生了作用
心理比对促使这些学生开口求助,他们最终得到了更多的帮助
那些对获得帮助没有太高期望值的志愿者,最终很少有人开口求助
这为其节省了很多麻烦,并且也减少了被拒时可能需要承受的失落感
结论
“心理比对”可以与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期望值联手,帮助他们在难以取舍时果断做出决定,并向渴望的未来前进
意义重大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被以往的经历所影响;以前发生的事情限制了他们对自己所能达成的事情的认知
这些限制往往是有益的,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它们会妨碍我们朝着愿望前行,而这些愿望其实是可以达成的,而且一旦达成就会改善我们的生活
积极反馈与心理比对
数十年的心理学研究早就证实,有说服力的、积极的反馈是增强期望值的有效手段
猜想:在将积极的反馈转化为实际表现时,运用心理比对是否能大幅提升其效果
实验:关于创造力的测试
结论:心理比对能够强化积极影响
心理比对组中那些事前被告知自己具有极高创造力天赋的志愿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题目数量要比另外两组多,他们平均答出了6.5 道题,而沉湎于乐观幻想的志愿者平均答出了5道题,只看到现实障碍的志愿者平均答出了4道题
与此同时,在心理比对小组内部,那些收到积极反馈的志愿者,同样比本组内收到适中反馈的志愿者答出的题目要多
猜想:也许积极的反馈不需要心理比对的协助,即可达到同样的效果呢
实验:在志愿者中加入一组既没有经过心理比对、乐观幻想,也不只考虑障碍的人
结论:积极的反馈独自不能成事,有没有经过心理比对,其结果大不相同
那些收到积极反馈,又做了心理比对的学生,比其他组的学生答对了更多的测试题
平复恐惧:过度紧张会抑制行动力
目前所有的实验都建立在人们容易进行乐观幻想的假设上
必须考虑到存在消极处事者的情况
猜想:对于这些消极者,心理比对是否有帮助
实验:仇外心理
结果:只要短短几分钟的心理比对,就能帮助志愿者克服焦虑和不公正的幻想,解决其仇外心理
那些认为自己能够克服仇外心理,且经历过心理比对的志愿者会更宽容一些,他们跟外国青少年和谐相处的意愿也更强一些
而对于那些做过心理比对、期望值较低的志愿者而言,其想法与其他几个对照组志愿者没什么不同
实操方式
进行消极幻想
对阻止消极幻想出现的积极因素进行幻想
结论:心理比对抚慰恐惧非常有效
在想到阻止噩梦成真的积极事实之后,你就会从令你焦虑的恐惧里解脱出来了
注意——正确地使用心理比对工具
心理比对”更适合于那些没来由的、极端的、具有很强压迫性的恐惧
避免陷入缺乏紧张感的另一个极端
首先一定要诚实地评估一下你的恐惧是否是有根据的,或者说,这些恐惧是否会刺激你更加努力,表现得更好
大量研究表明,“缺乏紧张感”和“过度紧张”一样,都会影响人的行为表现,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尤其如此
比如,你是一个学生,正被考前焦虑压得喘不过气,这时心理比对就能帮助你克服恐惧,使你在考试中能发挥得好一些
然而,如果你的紧张只是轻微或中度的,那么这种紧张感其实可以令你受益;如果做了心理比对的话,你反而会因为恐惧消失而变得过于放松,不再全力备考
心理比对:激发行动力的高效方法
心理比对能让人深刻理解他们的愿望,然后帮助他们振奋精神、制订计划去实现其愿望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快速进行心理比对的习惯
查理的例子:面对祖母的病情
实现梦想的方法——不论愿望是大是小,是顺心还是不顺心
不是把障碍拨到一边,只看到自己的愿望,而是把二者同时考虑,合二为一:先关注愿望,再考虑事实
要是能做到这一点,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总结:心理比对能够使人更有动力地实现愿望,或是更为明智地追逐梦想
不需要医师、教练、药物的帮助,你就有动力达成那些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实现的愿望(如暂时从重病的亲人身边走开、休息片刻),并面对那些无法达成的愿望的现实本质(如神奇地治愈重病的亲人)
在第二种情况下,你就能将自己解放出来,转而去追逐更有可能达成的愿望。如此一来,你就能及时调整,更加投入地去生活,更明智地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