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8课《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面对它的飞速发展,人类特别需要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但也不必特别担心,因为人类有差异性的优势,我们有情感、精神领域可以开拓,重点是把这部分潜能,尤其是觉性开发出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互联网9大思维
组织架构-单商户商城webAPP 思维导图。
域控上线
python思维导图
css
CSS
计算机操作系统思维导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
IMX6UL(A7)
考试学情分析系统
第18课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
一、两个问题: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乃至取代人类?人工智能会不会祸害乃至毁灭人类?
二、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面对它的飞速发展,人类特别需要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但也不必特别担心,因为人类有差异性的优势,我们有情感、精神领域可以开拓,重点是把这部分潜能,尤其是觉性开发出来。
如何认识自己
一、“认识自己”对西方哲学和东方佛教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有很大不同
二、西方哲学:强调人有局限性和独特性,自我是小我,还有一个更高的大 我,大我会派驻代表到小我中
三、佛法提出无我的思想:
1. 这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
2.“无我”并不是说这个生命现象不存在,而是要纠正自我附加的错误设定
3. 彻底摆脱对自我的错误设定,才会看到心的本来面目,找到本自具足的觉性,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不被种种假象所转。
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一、西方哲学: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珍惜人生,把它的价值实现出来
二、佛教认为
1. 人生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也不只是关注这一生,更要关注生命的轮回
2. 缘起的生命价值在于走向觉醒,在六道中,只有人的身份才有理性,才 能审视生命真相,通过修行开启内在觉性,所以它的意义重大,要用好它
3. 生命有两个层面:现实价值、终极价值,遵循姻缘因果的规律,获得现实价值,也必须关注终极价值,对现实保持超然,二者是统一的。
佛教否定现实幸福吗
一、如果对幸福的追求建立在迷惑和烦恼之上,即便拥有再多,也是无法得到幸福
二、心既是痛苦的源头,也是快乐的源头,佛教更重视心灵健康、解脱之乐,而不是把拥有物质当做幸福之本
三、修行就是调心之道,只有解除迷惑、烦恼,拥有良好心态,才有能力感受幸福,收获幸福
四、佛法不是否定现实的幸福,而是否定我们对幸福的错误认知
如何静心
一、哲学就是让人静心,让人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根本问题,最终结果是让人超脱,和佛学目标一致。东西方哲学都是从价值观来说幸福,让精神和生命都有良好状态就是幸福。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超脱的智慧。
西方哲学
快乐主义—幸福就是快乐,是身体健康,灵魂宁静
完善主义—幸福就是精神的完善
东方哲学
儒家的安贫乐道—简单生活,追求精神的快乐
道家的全性保真—保护好生命完整、真实的状态,不被物质破坏
二、佛法认为,身心本身都有自我疗愈的功能,休息是启动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静心的方式有几个方面
1. 改变认识,以智慧审视人生,智慧不起烦恼
2. 勤修戒定慧,戒是指导我们过健康、有节制的生活;定是安心之道,由此开启智慧。哲学只在理论上讲智慧,没有戒和定的方法。
人性和佛性
一、人性代表人类本质性的存在,有知、行两个层面,是多样而非单一的存在
1. 知的层面,认为理性是人性的重要特点
2. 行的层面,认为人有贪嗔痴,也有悲悯之心
二、佛性是超越二元的,代表更深层、更本质的生命内涵,证悟佛性,就能彻底摆脱迷惑烦恼,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利人和利己
一、义和利、自利和利他并不对立。从诚信和利他的角度,利益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二、人类利益是一体的,只有具备利他心,互利互惠,才能在地球上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从同情心到慈悲心
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不断发扬就会成为慈悲心,同情心是成就大慈大悲的重要基础
二、道德的源头来自内在的同情心、羞耻心,但因为无明,内在源头未必有多少力量,要认识到道德不仅是社会的需要,当我们遵守道德时,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道德需要以智慧为前提,看清这些行为的结果,以及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我们希望成为更美好的自己,必须从身口意三业开始改变。
认识人心、人性的意义
一、我们要寻找出路,必须向内而非向外,因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有没有健康的心态和人格
二、佛法认为,心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心是无限的,世界本质上是心的显现,我们有能力看清自己的心,就有能力了解无限的世界
三、只有转而向内,立足于对心的认识,重新造就人格,建立目标,才能不断提升生命品质,这正是人工智能完全无法替代的优势
四、有什么样的认识,就能认识什么样的世界,选择什么样的未来。向内求,每个人找回自己的本心,找到生命的出路,人类就能找到共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