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这是一篇关于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四、应用规范要求,三、应用场景指引,二、基本原则,一、引言。
编辑于2024-11-08 17:03:49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一、引言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因材施教、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提升、教育难题解决、终身学习支持和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
人工智能的潜在问题
人工智能的不当使用可能引发价值观、道德伦理、隐私保护、学术诚信、偏见与歧视等问题,同时涉及知识产权侵权、数据安全和法律合规风险
人工智能的定义与应用
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是模拟、实现和延伸人类感知、思考、行动等智力与行为能力的科学与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处理、情绪检测、人工创作等
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
本指南中的人工智能泛指创新和应用前沿的技术,当前主要指生成式人工智能,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模型及相关技术
本指南的制定背景与目的
制定背景
为适应智能时代发展趋势,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强国和首都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提升人工智能赋能首都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制定目的
本指南旨在引导和规范学校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涵盖基本原则、应用场景指引、应用规范要求等内容,并将根据人工智能创新和教育应用经验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
教育规律与价值观
应用人工智能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探索性和创新性思维品质,以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推动教育均衡和人才培养
促进个性与全面发展
推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公平优质
促进教育公平
致力于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教育差距,突出教师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高效配置资源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提供定制化学习体验、个性化教学和辅导、系统化学习监测与评估
提供公平优质教育
拓宽教育资源获取渠道、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广大学生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
坚持融合创新
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坚持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解决教育体制机制障碍和评价难题
推动深度结合
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结合,形成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构建常态应用与技术研发双向促进的良性机制
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统筹协调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坚持审慎包容
遵循法律法规
坚持审慎性、合规性和包容性,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规范流程
评估防范风险
严格评估和防范人工智能的伦理和社会风险,确保技术应用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探索应用与处置机制
探索有效的应用方式和处置机制,处理具有争议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确保应用的合法性与规范性
坚持安全可靠
符合安全标准
确保人工智能应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规定,建立完善的数据保护机制
强化安全性测试
在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强化安全性测试评估,增强抗系统性风险能力,确保数据安全和自主可控
保障学生数据隐私
防范潜在技术风险和威胁,确保学生数据隐私安全,培养学生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
三、应用场景指引
教育领域应用
人工智能融合应用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推动教育模式变革
学校应从六大领域开展应用场景实践,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持续深化应用场景融合创新,探索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教学新场景
以“智”助教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提供智能教学助手,利用技术在多个教学场景中开展实践探索
以“智”助学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以“智”助评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数据采集的人性化和无感化,形成学生立体智能画像,提供数据反馈
以“智”助育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多方面开展实践探索,促进教育活动有效实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以“智”助研
构建新型智能教研生态,支持群智协同共进,加速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
以“智”助管
实现校园智能化管理,探索多元场景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提升教育治理效能
典型应用场景
以“智”助教典型场景
智能课程设计、智能备课、个性化教学等应用场景的实践探索
以“智”助学典型场景
语言学习、游戏化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应用场景的实践探索
以“智”助评典型场景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立体智能画像,可视化智能数据反馈等应用场景的实践探索
以“智”助育典型场景
智能阅读、智能体育训练、智能美育教育等应用场景的实践探索
以“智”助研典型场景
全域教研、实验教研、协同教研等应用场景的实践探索
以“智”助管典型场景
多元场景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智能化治理方舱等应用场景的实践探索
四、应用规范要求
法律法规遵守
人工智能应用合规性
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防范潜在风险,提升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合规性与适切性
特别注重技术应用对学生数据隐私和伦理问题的影响,确保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与创新的同时,保障学生权益
价值导向层面
人工智能应用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产生歧视,采取措施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
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加强数据安全防护,确保学生数据的安全性
履行备案评估程序,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核实,确保数据来源和基础模型的合法性
审慎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尊重知识产权,符合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
师生层面
人工智能素养提升
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防止误用或滥用
培养师生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探索性、创新性思维与伦理意识,确保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如实声明人工智能的使用情况,维护学术诚信
未成年人层面
未成年人使用指导
未成年人应在教师或家长的引导下适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别关注伦理引导
未满十四周岁儿童应在成人陪伴下审慎使用,未满六周岁婴幼儿建议在家长陪伴下有限体验
学校层面
人工智能应用管理
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明确学生应用场景,限定或约束其在论文、作业中的使用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统筹安排,制定应用指南,推进技术与教学各环节融合
选用人工智能产品或服务时,确保合法合规,避免过度依赖和认知外包风险
社会层面
人工智能教育服务
避免数字鸿沟,提升教育服务广泛性和包容性,建设无障碍学习环境
开展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加强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的研判
行政层面
政产学研用协同
搭建协同合作平台,建立长效协调机制,推进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
创新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购买方式,建立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典型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