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多媒体戏剧思维导图
多媒体戏剧产生背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俄国先锋派戏剧家梅耶荷德提出的“戏剧电影化”口号。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戏剧越来越成熟,技术越来越先进。 但是我们也要思考多媒体技术在戏剧舞台上使用的界限与戏剧本质概念的问题。
编辑于2024-12-23 10:55:25中心主题
背景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俄国先锋派戏剧家梅耶荷德就提 出了“戏剧电影化”的口号,倡导戏剧在叙事等方面要借鉴电影的 表达手法。
用“数字革命是全球一致的脉动,涵盖世界的每 个角落”[1 ](P.2 )这句话,来比照当前世界多媒体 舞台剧(也称为“数字戏剧”、“数码戏剧”)全球化的 发展态势,同样颇有几分道理
定义
多媒体
指在计算机控制下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同时获 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 图像、图形、动画、声音和活动图像等。是以多种依赖于时间或与时间无关的诸如数据、文 本、声音、图表、图像、音响和电视等多种媒体来表示。多
“多媒体戏剧”与“多媒体技术与戏剧”
“多媒体”技术的戏剧
多媒体戏剧
通过这些技术手 段来表现的戏剧。这些多种元素的技术手 段在舞台上的运用和展示即多媒体舞台 技术。多媒体戏剧就是其舞台技术发达的 重要体现。 多媒体戏剧在当今的舞台艺术中是十分 火爆的:报刊、网上连篇累牍重点介绍电 视节目中形象展示戏剧界影视界的同行们 言必称多媒体
技术
(一)投影技术
静态的,作为布景和道 具参与戏剧创作
动态的,投映影像参与表演和故事的推进
(二)实时录影
2017年田沁鑫导演复排的《狂飙》
舞台主体,是六个可移动的抽 象空间组建的两层盒子,遮挡的纱幕可以“透视”人物关系,投射 图文、视频等历史文献及实时影像,起到了投影屏幕和空间组建的 作用。
(三)VR技术
如果说实时录影的加入将戏剧舞台半电影化,那么VR技术的使 用则是将戏剧舞台更进一步的推向电影。
2018年空间剧场举办的科技 戏剧节中来自英国探·向剧团的《蛙人》作为首部进入中国本土的 VR戏剧带给了观众不同的戏剧观感。
(四)LED 电子显示屏式
MINBRE 创作的《回声》使用的 LED 电子显示屏 宽 8 米,高达 11 米,利用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图像的传 播。在演出时,舞台的边缘有摄像装置对演员的表演 进行摄像,通过 LED 的强光及多元色彩将演员的演出 传播出去,这样就能够突破舞台的空间,使后面的观众 更加清晰地看到演员的演出状态,使观众体验到平常 无法感受到的舞台表演形式。
(五)全息数字影像技术式
全息数字影像是利用光学以及投影成像的原理而 形成的新型成像技术,通过 3D 技术与强光进行融合,将 所捕捉到的图像投射到感光膜上。通过影像的投射让 观众观看到更加真实的戏剧表演,且能够给观众带来 更强烈的视觉享受
如 2012 年深圳华夏 艺术中心上演的《爱在爱时月亮》,这是我国首部利用 全息投影技术进行演出的戏剧,通过该项技术的运用, 使得这部戏剧的舞台表现力不亚于影视大片
(六)虚拟互动式
虚拟的影像事物与真实的舞台物体进行碰撞,在碰 撞的过程中找出与观众呼应的共鸣点
Golan Levin(戈兰莱文)在作品《MessaVoce》中就将 新技术利用得淋漓尽致其中一幕是戏剧演员在台上 进行吹泡泡表演,在演员做出吹泡泡动作的同时,其舞 台上的幕布出现了很多类似泡泡的圆形投影,而这些 被演员“吹”出来的泡泡会跟随演员的动作不断变化形 态
(七)综合声光电式
优势
影像的加入使舞 台艺术摆脱了传统手工业时代的空间和时间界限,给观众以更加丰 富的感受,突破了观众对于舞台表演艺术的传统思维
案例
作为简单舞美补充的《冬之旅》
充实表演内容,调整节奏的《窦娥》
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极致,采用即时摄影重构戏剧舞台与观众 关系的《狂飙》
多媒体技术对戏剧叙事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对戏剧叙事时间的影响
1. 可以即刻定格戏剧叙事的时间,戏剧叙事的时间 被现代技术的运用所替代。
在戏剧《喜马拉雅王子》 中,当演绎奥萨鲁央要投湖自尽时,表演者利用追光的 形式登场,身后的显示屏上会出现一大片蔚蓝的湖泊, 就在表演者表演跳湖的一瞬间,追光关闭,显示屏快速 转换到近景的湖面,随着画面的移动,屏幕上出现了奥 萨鲁央的尸体,这一幕的表现形式就是利用现代技术 来代替舞台时间的典型范例。
2. 多媒体技术与表演者之间产生互动时,真实的舞 台的时间与多媒体技术所产生的影像的时间是一致 的。
在孟京辉执导的儿童剧《魔宫》中,在戏剧表演之 前进行了多媒体影像的录制工作,而在真正进行表演 时,影像会与真正的表演者之间形成互动。
3. 传统戏剧舞台的道具繁多,尤其是在进行不同场 景间的切换时,道具更加繁琐,而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 大屏幕进行快速的场景切换,前一刻是高楼大厦,下一 刻可能就会变成风景宜人的乡村小镇,这样就节省了 很多戏剧舞台的场景切换时间。
(二)多媒体技术对戏剧叙事空间的影响
首先是以实体照片替换手绘背景,照片的真实性 要远远大于手绘图片,增强了环境的真实性。
多媒体技术做到了传统舞台做不到的空间 扩展。
其次,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舞台进行更合理划分,弥 补戏剧舞台上灯光等的不足之处
思考
讨论新媒体技术 在戏剧舞台上使用的界限与戏剧本质概念的再思考
上海戏剧学院张仲年教授在看过中国话 剧院导演查明哲执导的话剧《青春禁忌游 戏》之后发表感言认为“话剧从本质上说 不是刻意不是搞笑不是休闲而是震撼 人心”。所以不管舞台技术多么发达在多 元素构成的戏剧艺术中它都只能处在一种 从属的地位都应该为演绎情节、塑造人 物、展示表演、提示内涵服务。而正确地运 用舞台技术可以对戏剧本质力量起到推波 助澜的提升
多媒体创作绕不开“如何在丰富舞台叙事和不喧宾夺 主之间做出平衡”这一问题
1舞美设计人员应当确保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 新媒体技术能够实现同传统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唯有这样, 方才能够确保舞美设计活动得到优化、升级
2.舞美设计 人员应当把握好对多媒体技术引入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则, 即:之所以需要在舞美设计领域引入和应用多媒体技术,其追 求的目标在于希望借助此种方式,让戏剧舞台获得更好的艺术 表现效果,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更好的艺术欣赏情境
3.此外,我国的地域辽阔,戏剧的剧种非常的繁多,有很多 的地方戏种,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海南的琼剧,广东的粤剧, 河北的评剧,河南的豫剧等,这些剧种由于地域特色不同,艺 术特点不同,所以在舞美设计中也是不同的,多媒体舞美设计 也要充分考虑剧种的不同需求,统筹安排,设计最佳的舞台效 果。
设计者认为,在非多媒体剧的剧目作品中,多媒体应退守边界,在功能性方面多下功夫,为演员的舞台表达增色。在此基础上,多媒体的出现应当有突破性、更为练达,像是游走的点睛之笔, 为舞台注入短暂却意义非凡的光辉。
当中国观众可以轻易与国外好戏亲密接触,中国戏剧人该如何利用西方的科技手段,传递东方审美的内容和结构,将国内甚至国外的观众触动。
目前中国的多媒体剧明显存在对多媒体的扭 曲、变形以及对多媒体的表层模仿和简单比附等弊端。
多媒体在舞台剧制作中的运用不合时宜时,还 会出现时尚化泛滥、出现被符码化的危险。国内的 多媒体剧制作较为蹩脚,而且形式的、“机械”的味道 相对更浓烈,“设置”的意味过于直接,而海外成功的 多媒体剧在技术上融入了对人的理解,散发出较多 的人文气息,因而带有了人性的光辉和色泽。多媒 体加入戏剧是一种技术含量的升级,它不能替代剧 作本身的质地,不能唯技术而技术,不能降低戏剧的 表现和表演功能,否则戏剧将可能沦为技术的奴隶, 丧失人性的力量和思想的锋芒,这是我们不能不引 以为戒的。
著名的理论家马歇尔 ·麦 克卢汉曾说过 “ 媒介 即 是 讯 息 ” ? 。 他 认 为 , “ 技 术的 影 响 不是 发 生 在 意 见 和 观 念 的 层 面 上 , 而 是 要 坚 定 不 移 、 不 可 抗拒 地 改 变 人 的 感觉 比率和感知模式。在 多 媒体 已 经 在 不 停 地 影 响 我 们 日常 生 活 的 时 代 , 人们 的 视觉审 美 习 惯 也 在 渐 渐被 影 响 和 变化着 。 舞台 艺 术 自 然 也会随着这样的变化,演变出更多的形态,进行更多的尝试 。 舞 台多 媒体的诞生 , 并 不 是 要霸占舞台视觉的所有 领 域 , 而 是 给 了 艺 术 创造 者们 更 多 新 的 选 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