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编辑于2025-02-13 11:56:41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不存在的) 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因素中,政治经济制度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b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a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生产力的提高也在不断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更新与发展) 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b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舒尔茨)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发明新的成果)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3.教育与文化
a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
①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②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丰富,二是课程结构的更新。) ③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④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⑤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b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与科学技术
a科技对教育影响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技的发展促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变化)④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b教育对科技(教育的科技功能)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只有在教育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者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直接从事科研工作。) ④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和保存、活化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如互派留学生,教师的出国访问、学术交流等) ③教育具有改造文化(选择、整理和提升文化); 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
5.教育与人口
a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人口增长还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②人口质量对教育影响的制约和影响; ③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人口年龄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
b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②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③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④有助于人口迁移。
6.教育的生态功能
一是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责任; 二是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 三是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的平行性。
8.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①教育独立论:蔡元培
主张: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内容独立;教育思想独立;教育经费独立。
②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主张: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教育对经济有促进作用; 缺点: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③筛选假设理论:又名文凭理论,迈克尔、史潘斯
主张:教育的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将他们安排到不同工作岗位上。
④劳动力市场理论:皮里奥、多林格
主张: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劳动力市场封闭、不流通,主要劳动力市场待遇好,次要劳动力相反。
二、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又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强调方向,成长顺序不可逆转、跨越、跳跃)
对教育的要求: 要做到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表现出某种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
对教育的要求: 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如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挑一挑,摘个桃”
(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 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两个高峰:一岁左右;青春期。
对教育的要求: 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劳伦兹提出) 如“狼孩”。少年期(11-15岁)又称“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4)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对教育的要求: 教育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如“聪明早慧(少年得志),大器晚成” 要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教育的要求: a因材施教; b采用弹性教学制度,允许学生加速或减速学习; c采用能力分组及兴趣小组。
(6)个人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教育要做到: a教育应面向学生的整个身心; b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记忆:一弗一子和四尔
主张: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人物:孟子 :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洛伊德:“性本能”;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优生学”;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复演 卢梭:“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柏拉图:“观念”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突出了“先天、命定”性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记忆:外出寻找落花生
主张: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人物: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欧文:“性格形成说”。
(3)二因素论(辐合论)
人物: 施泰伦: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之和; 吴伟士(伍德沃斯):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5)教育万能论:
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片面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
人物: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等;
(6)教育无用论:
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抹杀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高尔顿。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物质前提)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减弱趋势;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作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是不正确的。
b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超越或落后与遗传素质水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
(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a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
b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性相近、习相远”
c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出淤泥而不染”
d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原因:(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
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b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d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全面、系统和深刻。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因和动力、决定因素)
a概念: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b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性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如“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等。
(5)生命实践活动 (新增)使个体发展得以实现的现实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