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十届三中全会
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梳理,包含三中全会背景、总结工作、总体要求、系统部署:有14个维度、贯彻落实等。
编辑于2025-02-25 21:18:56二十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三中全会背景
常识
党召开会议
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他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开一次(逢二逢七) 中央委员会:每年开一次
二十届三中全会全称: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参会人员:党的全国代表
首届:中共一大(1921)
国家召开会议
政府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每五年一届
每年召开一次
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
参会人员:党员、民主党派成员、普通群众代表等
首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
二十届三中全会
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前三中全会四次
六届三中
七届三中
八届三中
十届三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 1978
划时代1:解决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二十届三中前开九次三中全会
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划时代2:冲刺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十九届三中全会
二十届三中全会:划时代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总结工作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总布局摆在首位的是经济建设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起引领作用,是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举措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国内: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实现中国梦
国际:当今社会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实现经济回升向好
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总体要求
分析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三个面对: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
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基本概念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个特征:“大富明和平”
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九个本质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讲的国家,中国的根本原则不能动
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布局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站在人类角度
六个重大关系
五个重大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指导思想
坚持马列毛邓三科习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根本指导思想
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涉及各领域,重点是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个更加注重:戏中笑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是系统集成,非一个领域,全国上下一盘棋
更加突出重点
哲学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必须抓住落实,真刀实枪改革,见到实效
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总目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一制二治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到202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议提出的改革任务
到2035年
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现代化,一系列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七个聚焦:能选出来即可
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应经济
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对应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聚焦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国家安全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建设
党
宝贵经验
六个坚持:党人创建法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守正创新
改革的实质是创新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与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形成“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部署:有14个维度
1、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谈到保障,一般都是制度(法律)和体制
十四大(92南方谈话结束后)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
十八届三中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前是基础性)
十九届五中首次提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既“放的活”又“管得住”
把市场放活,但政府要管得住,处理好有型之手(政府)和无形之手(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有几大缺点与特征,包括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首次提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同等、一视同仁的原则
共同努力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
2、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二十大时提到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
目前已经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高质量发展
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新质生产力
提出
2023.9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
提出缘由: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地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概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三高特征
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经济生产要素包含劳动力、土地、技术、管理和数据等
生产力在哲学中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显著特点
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是创新,既包含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高质量发展的定位、内在要求、重要着力点是新质生产力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机制
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应该放在实体经济上,而非虚拟经济,实现产业升级
实体经济要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3、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优先发展教育、科技要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
三者之间成就
教育
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达到或者超越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尚未达到高水平
科技
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人才
我国社会研发人员总量排名世界第一,但社会研发经费排名第二,人多钱少,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4、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政府要科学调控,发挥有形之手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以前重点是财税、金融,仅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
今天不仅看财政和货币,还要看就业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科技政策,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坚持系统观念
5、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十大报告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乡村要全面振兴,振兴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三中全会中首次提到统筹新型工业化。(工农要相互促进,如农产品销售产业链演延长)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6、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深化外商投资,吸引外资,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考点)
涉及经济
7、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有九个,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其中之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三个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自治制度
把人民当家做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加强人民当家做主制度,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国家独有的民主形式是协商民主
8、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保障与体制机制有关,与法律和制度有关
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
十六字方针:立法要科学,不能有漏洞。执法要严,公正司法,最后全民守法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公正司法
涉及政治
9、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更深沉、更持久、更基础的文化自信是指中特文化
文化
10、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社会
11、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认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两减两增
降碳:主要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20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减污:打赢三大保卫战,蓝天碧水净土,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扩绿:植树造林
增长:经济增长,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05.8.15习总书记在浙江余村提出的,称为“余村经验”,2023将8月15日列为全国生态日
生态
12、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啊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
提出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
要素
宗旨:人民安全
根本:政治安全
基础:经济安全
保障: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
依托:国际安全
关系
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
统筹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13、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入实施改革强军战略
发端于南昌起义
奠基于三湾改编,提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定型于古田会议,建设新型人民军队
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将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24年军队新建一兵种,由原来六大军种,陆海空火箭联勤保障部队和战略支援部队改为四大军种和四大独立兵种
4大军种
陆军、空军、海军、火箭军
四大兵种
军事航天部队
网络空间部队
原战略支援部队
信息支援部队
新建
联勤保障部队
国家安全
14、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政治中一谈到最大优势,根本保障,为党的领导
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变革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自我革命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二十大提出)
第一个是毛泽东提出:让人民监督政府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的落实
党
大国外交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五个特征。20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个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全人类共同价值包含“合法公民”、公平和正义,自由和民主
三大全球倡议最新是文明倡议,2024年6月中国提出文明对话国际日(6月10日)
贯彻落实
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总结评估十四五(21-25)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26-30)规划前期谋划工作
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
党做好领导,带头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