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晶硅太阳能电池实验室进展和产业化历程(1954年至今)
这是一篇关于晶硅太阳能电池实验室进展和产业化历程(1954年至今)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电费水费思维导图
D服务费结算
抖音社交功能变化
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平面图知识合集
软件项目流程
一级闭合导线
建筑学建筑材料思维导图
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晶硅太阳能电池 实验室进展和产业化历程 (1954年至今)
一、实验室奠基阶段 1950s-1970s
1954年:第一块实用单晶硅电池诞生
实验室进展:贝尔实验室的Daryl Chapin等人 研制出第一块实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约 6%,开启了光伏时代
应用场景:早期用于太空卫星(如1958年 Vanguard 1卫星)因成本高昂未进入民用
1959年:第一个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问世
实验室进展:(1)第一个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问世, 效率达到5%(2)Hoffman Electronics 可商业化 单晶硅电池效率达到 10%
1960s-1970s:效率提升与基础技术探索
实验室进展:1960年:Hoffman Electronics 实现14%效率的单晶硅电池。1970s:引入铝 背场(BSF)技术,减少背面复合,效率提升 至15%-17%
产业化尝试:受限于高成本,仅用于特殊领域 (如灯塔、通信设备)
二、技术突破与早期产业化 1980s-2000s
1980s:多晶硅电池的崛起
技术突破:开发多晶硅铸锭技术 (如Wacker法)成本较单晶硅降 低20%-30%,效率达12%-14%
产业化应用:日本、德国率先推广 户用光伏系统,但依赖政府补贴 (如日本“阳光计划”)
1990s:效率与工艺优化
实验室进展:(1)1990年:UNSW (新南威尔士大学)研发PERL(钝化 发射极背局部扩散)电池,效率突破 24%(2)引入丝网印刷电极技术, 降低工艺成本
产业化里程碑:1997年:全球光伏 装机量突破1 GW,多晶硅组件主导 市场(占比超70%)
三、规模化与成本下降 2000s-2020s
2000s:政策驱动与产业扩张
政策推动:德国《可再生能源法》 (EEG,2000年)实施上网电价 补贴,刺激全球光伏需求
技术进步:(1)2006年:Q-Cells 推出效率16%的多晶硅组件(2)单 晶硅成本下降:直拉法(CZ)工艺 优化,单晶硅片成本逐步接近多晶硅
2005年:中国崛起
(1)2005年后,中国光伏企业(如尚德、英利) 通过垂直整合大幅降低制造成本。这些企业纷纷 赴美上市,演绎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财富神话。 2007 年,天合光能、阿特斯、赛维、晶澳太阳 能等企业也陆续赴美上市 (2)2005 年,中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的 95% 以上出口到海外。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组件 产量达到 GW级水平,跃居全球首位
2010s:PERC技术革命
实验室突破: (1)2012年:PERC(钝化发射极及背面电池) 技术成熟,单晶PERC电池实验室效率达22%以上 (2)2015年后:PERC取代BSF成为主流技术, 量产效率突破20%
2019年:PERC成为市场主流
产业化爆发:2019年:全球PERC产能 占比超65%,单晶硅市占率反超多晶硅 (达60%)
四、高效N型技术时代 2020s至今
2020年:N型技术初步商业化
背景:P 型 PERC 单晶电池效率接近上限, 光伏企业开始大力推动以 TOPCon、HJT 和 BC 为代表的 N 型电池技术的产业化。
TOPCon试生产:晶科能源推出首条GW级 TOPCon试验线,量产效率突破23.5%
验证TOPCon兼容现有PERC产线的可行性, 开启N型产业化序幕
HJT技术突破:REC Group(欧洲)量产 HJT组件效率达23.5%,成本仍高于PERC 但效率优势初显
2021年:效率突破与产能扩张
TOPCon实验室效率创纪录:德国ISFH研究所 实验室效率达26.0%(单晶硅)
HJT产能启动:通威合肥1GW HJT产线投产, 华晟宣城500MW线量产效率24.5%
BC技术升级: (1)Maxeon(原SunPower)推出第七代IBC 组件,量产效率24.1%,面向高端分布式市场 (2)爱旭股份 :率先发布 N 型 ABC 技术,并 最早实现 GW 级量产
2022年:N型技术全面爆发
TOPCon产能狂飙:率先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隆基绿能、 通威股份等企业均在 TOPCon 领域重点布局, 规划或扩产的N 型TOPCon产能规模均在数十 吉瓦的水平
HJT效率突破26%:隆基绿能实验室HJT电池 效率达26.81%(晶硅单结),创世界纪录; 并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 HPBC 技术并推出了适 用于分布式场景的组件产品 Hi-MO 6
政策推动:中国工信部《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 展行动计划》明确支持N型技术研发
2023年:N型技术成为主流
TOPCon市占率反超PERC: 2023年,TOPCon 以 48%市占率超越 PERC 40%的市占率成为市场最主流电池技术
HJT降本提速:华晟量产效率突破25.3%; 迈为推出“钢网印刷”技术降低银浆耗量30%
IBC技术突破:爱旭股份推出“ABC电池” (All Back Contact),量产效率达26.5% (实验室26.8%),但尚未大规模放量
2024年:技术迭代与市场分化
TOPCon:凭借兼容PERC产线的低成本升级路径, 2023年市占率达48%,成为过渡期主流。
HJT:依赖低温工艺和薄片化潜力,预计2025年后 随设备国产化(如迈为PECVD)成本骤降
IBC:高端市场差异化竞争,Maxeon(Sun Power) 与爱旭推动工艺简化,目标效率27%+
ABC:2021年,爱旭股份宣布布局ABC技术。2023 年上半年投产的珠海6.5GW电池项目采用全球首创的 无银化技术,大幅降低了ABC电池的生产成本
晶硅/钙钛矿叠层:协鑫投建100MW钙钛矿-晶硅叠层 产线,实验室效率达到34.6%(隆基绿能),其理论极 限超过43%
未来趋势(2025年及以后)
效率目标:TOPCon量产26%、HJT量产26.5%、IBC量产27%
成本路径:硅料价格波动推动N型硅片薄片化(<100μm), 银浆替代(铜电镀、银包铜)进一步降本
技术融合:TBC(TOPCon+IBC)、HBC(HJT+IBC)等复合 结构或成下一代技术核心
HBC:硅异质结背接触((N型HJT+IBC))电池效 率达27.30%
TBC:全球TOPCon产能超800GW,部分企业转向 TOPCon+IBC技术,效率目标27%;兼容P型、N型 电池技术
THBC
HPBC:P型TOPCon+IBC。2022年11月,隆基绿能 发布HPBC电池产品Hi-Mo 6。其中的探索家组件最 高功率和最高效率分别为575W、22.3%;科学家组 件最高为590W、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