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皮肤
第11章皮肤
皮肤
表皮
构成: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素细胞
生成黑色素的细胞,胞质内含黑素体(黑素体出现黑色素后改称黑素颗粒)
HE染色切片上呈圆形,核染深,胞质透明
功能: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线,防止对角质形成细胞核中DNA的辐射损伤
色素痣/黑痣:黑素细胞滞留于真皮
来源:由胚胎时期的神经脊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朗格汉斯细胞
形态:散在于棘层浅部,在HE染色切片上呈圆形,细胞核深染,细胞质清亮
特征:胞质内含伯贝克颗粒(参与处理抗原)
功能:呈递抗原,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微生物、监视癌变细胞中起重要作用。
梅克尔细胞
形态:位于基底层,扁平形有指状突起伸入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并以桥粒相连
分布:指尖、口腔和生殖道黏膜上皮中较多,可感受轻触觉和机械刺激
特征:胞质内含致密核芯颗粒,基底面与感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样结构,称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
分类
厚皮
手掌和足底。(其他部位均为薄皮)
薄皮
分层
基底层
构成:一层矮柱状基底细胞
特点:胞质嗜碱性(含丰富游离核糖体);有角蛋白丝(又称张力丝)
连接方式:细胞间以桥粒,与基模半桥粒连接
作用:表皮的干细胞。具有重要的再生修复功能
棘层
构成:4~10层多边形有棘状突起的棘细胞
特点:胞质弱嗜碱性,胞质内含板层颗粒,分泌后与细胞间隙形成含脂质的膜状物
角蛋白丝束:从核周放射状延伸附着于桥粒附着板
内披蛋白:沉积在细胞膜内侧,使细胞膜增厚
连接:相邻细胞的突起嵌合,以大量桥粒相连
颗粒层
构成: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
特点:细胞核细胞器已退化,胞质内板层颗粒增多
含透明角质颗粒,强嗜碱性,形状不规则无膜包被,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
透明层
构成:2~3层扁平细胞
特点:细胞界限不清楚,此层呈强嗜碱性,细胞核与细胞器消失
角质层
构成: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
特点
细胞完全角化,呈嗜酸性的均质状,内充满密集、粗大的角蛋白丝和均质状物质
二者复合物称角蛋白
细胞膜内面含一层内披蛋白(细胞膜增厚,坚固)
细胞间隙充满有脂质构成的膜状物;浅表层细胞连接松散,脱落形成皮屑
真皮
乳头层(紧靠表皮薄层较致密的结缔组织)
形成:有疏松结缔组织向表皮凸入,形成真皮乳头,扩大表皮与真皮的连接,使连接牢固
特点: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在手指等部位含较多触觉小体
网织层:(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
由粗大胶原纤维交织成网,有许多弹性纤维
含血管,淋巴管,神经;深层有环层小体
真皮下方为皮下组织(解剖学所称的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功能
阻挡异物和病原体侵入,防止体液丢失,具有重要的屏障保护作用
感受外界多种刺激。
调节体温、排除代谢产物、参与合成维生素D
附属器官
毛
毛干:裸露皮肤表面,与毛干一样由排列规则的角化上皮细胞组成,富含黑素颗粒和角蛋白
毛根:埋在皮肤内,外包有毛囊
毛囊
内层为上皮性鞘,与表皮相连
外层为结缔组织性鞘,与真皮相连
毛球:末端膨大,是毛和毛囊生长点,底部凹陷,有结缔组织突入为毛乳头,内含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对毛生长起诱导作用。毛根与皮肤钝角侧有立毛肌。
毛母质细胞:毛球上的上皮细胞,为干细胞
皮脂腺:位于毛囊与立毛肌之间,泡状腺
分泌部
囊泡状,多层细胞组成。周边是一层较小基细胞,嗜碱性。中间细胞大,充满脂滴,腺细胞最终解体连同脂滴一起排出,为皮脂(全浆分泌)
导管部
复层扁平上皮组成,短而粗,多开口于毛囊上段
汗腺
外泌汗腺(局泌汗腺)
单曲管状腺
分泌部:单层锥体形细胞,胞质着色浅,细胞外有一层基膜,细胞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
导管:两层染色较深的立方形细胞,嗜碱性,开口于皮肤表面汗孔
顶泌汗腺(大汗腺):分布于腋窝,乳晕,阴部
顶浆分泌的形式分泌汗液
分泌部:较粗,腺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
导管: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分泌物为粘稠乳状液体(含蛋白质,脂类),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特殊气味
指(趾)甲
在指(趾)末端,皮纹受到指(趾)甲的阻断,形成回旋,呈现斗、弓等形状,在手指称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