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品德形成,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稻草人》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春晓》思维导图
亡羊补牢
一张思维导图帮您读懂唐诗《咏鹅》!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道德与品质
道德
概念
道德是善恶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社会调控的一种方式,也是个体自我完善的一种精神力量;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基本内容涉及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
特点
社会性
道德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其功能协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相对性
道德规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
价值规定性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道德是价值观的外化与具体体现
品德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稳定性
品德是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一贯的表现出的道德行为
个别性
品德是个人的道德面貌,具有个体差异
自觉性
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指导下所作的合乎道德规范的自觉行为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与基础。比如是非善恶的观念就是一种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品德中的动力因素,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品德形成
品德形成的实质
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下,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品德形成的过程
依存
对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尚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
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内化
学习者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与规范趋于一致,自愿遵从规范的现象
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情境性
信奉
道德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形成的指导个体自身行为的价值复合体
高度自觉性、高度主动性和坚定性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道德信念发展的特点
道德信念初步形成是不稳定的
道德判断与评价发展的特点
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律他到律己;从片面到全面;从笼统到具体
道德动机发展的特点
由服从向独立发展;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
道德意志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方面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内部主观条件
一般认知能力
道德形成是以个体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基础的
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外部环境条件
家庭与社区环境
家庭社会地位、家庭结构、教养方式、氛围;邻里环境。
学校道德教育环境
学校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德育的工作方法。
社会道德环境
社会道德环境、社会风气、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道德事件及舆论对个体的评价,都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同伴群体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了归属感,归属于某一个团体的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个体为了获得归属感,他会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