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
这是一篇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定义,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分类。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编辑于2025-04-12 11:33:45这是一篇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定义,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分类。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是指 37 周≤胎龄<42 周,2 500g≤出生体重≤4 000g,无畸形或疾 病的活产婴儿。早产儿(preterm infant)又称未成熟儿(premature infant)。
慢性肾衰竭CRF:慢性肾脏病引起的 GFR 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汇总了尿毒症症状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与治疗等详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定义,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分类。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是指 37 周≤胎龄<42 周,2 500g≤出生体重≤4 000g,无畸形或疾 病的活产婴儿。早产儿(preterm infant)又称未成熟儿(premature infant)。
慢性肾衰竭CRF:慢性肾脏病引起的 GFR 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汇总了尿毒症症状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与治疗等详细内容。
新生儿黄疸
定义
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达 5~7mg/dl(成人超过2mg/dl)——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生成过多
胎儿血氧分压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破坏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相对短(早产儿低于 70 天,足月儿约 80 天,成人为 120 天),且血红蛋白的分解速度是成人的 2 倍
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红细胞前体较多 足月儿(20%~25%)、早产儿(30%),成人( 15%)
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减少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
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其联结游离胆红素的量也越少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 Y 蛋白含量极微(生后 5~10 天达正常),UGT 含量也低(生后 1 周接近正常)且活性差——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
出生时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低下,早产儿更为明显——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肠肝循环增加
肠蠕动性差以及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而肠腔内 β- 葡糖醛酸酐酶活性相对较高——结合胆红素转变成非结合胆红素,再通过肠道重吸收
胎粪含胆红素较多,如排泄延迟或便秘——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分类
小时龄胆红素值分区曲线
光疗干预标准曲线
高危因素——新生儿溶血、头颅血肿、脏器或皮下淤血、窒息、缺氧、酸中毒、脓毒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
生理性黄疸
①一般情况良好
②足月儿生后 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 2 周; 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 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 3~4周
③每天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 或生后 24h内每小时增加<0.3mg/dl,>生后 24h 者每小时增加<0.2mg/dl
④血清总胆红素值尚未超过小时龄胆红素曲线(Bhutani 曲线)的 P95, 或未达到相应日龄、胎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
病理性黄疸
出现下列任一项情况应该考虑
①生后 24h 内出现黄疸
②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 或超过小时胆红素风险曲线的 P95; 或胆红素每天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或生后 24h 内每小时增加>0.3mg/dl,>生后 24h 者每小时增加>0.2mg/dl
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④黄疸退而复现
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病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增多症:即静脉血红细胞>6×1012/L,血红蛋白>220g/L,血细胞比容>65%。 母 - 胎或胎 - 胎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宫内发育迟缓(慢性缺氧)及糖尿病母亲所生婴儿
血管外溶血:如较大的头皮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内脏出血等
同族免疫性溶血:见于母婴血型不合
感染: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原虫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脓毒症多见
母乳喂养与黄疸
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摄入不佳高胆红素血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一周内,由于生后数天内奶量摄入不足、排便延迟等,使血清胆红素升高。
可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量和频率而得到缓解,母乳不足时也可以添加配方奶
不是母乳喂养的禁忌
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 1~3个月内仍有黄疸,表现为非溶血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
红细胞酶缺陷: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G-6-PD)、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缺陷
红细胞形态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和其他血红蛋白肽链数量和质量缺陷
维生素 E 缺乏和低锌血症等使细胞膜结构改变导致溶血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缺氧和感染:如窒息缺氧和严重感染等,均可抑制肝脏 UGT 的活性
Crigler-Najjar 综合征
Gilbert 综合征
Lucey-Driscoll 综合征
药物:磺胺、水杨酸盐、维生素 K3、吲哚美辛、毛花苷 C 等,可与胆红素竞争 Y、Z蛋白的结合位点,影响胆红素的转运而使黄疸加重
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脏 UGT 活性降低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还可以 影响肝脏胆红素的摄取和转运
脑垂体功能低下和 21- 三体综合征等常伴有血胆红素升高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
胆汁排泄障碍
新生儿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及 EB 病毒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酪氨酸血症、糖原贮积症Ⅳ型及脂质贮积病(尼曼 - 皮克病、戈谢病)等可有肝细胞损害
Dubin-Johnson 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由肝细胞分泌和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所致
肠道外营养所致的胆汁淤积: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常见于极低体重儿长期接受全肠道外营养,包括使用脂肪乳剂和氨基酸,出现胆汁淤积,使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同时可伴有肝功能损害。
胆道闭锁:新生儿胆道闭锁,黄疸可在2~4周出现,大便逐渐呈灰白色,血清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增高
其他引起胆道阻塞的疾病:胆汁黏稠综合征、肝和胆道的肿瘤压迫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