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逻辑判断
这是一个关于逻辑判断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通过清晰的结构和分类,将逻辑判断中的重点知识和推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逻辑判断的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5-04-25 20:27:49逻辑判断
翻译推理
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前推后,A→B)
如果/只要/倘若A,那么/则/就一定/必须/关键B
为了/要想A,一定/必须B
凡是/所有A,都B
A离不开B
A是B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后推前,B→A)
只有A,才B
除非A否则不B;除非A否则B(非B→A)
不A不B
A是B的基础/前提/关键/必备的/必须的/必要条件
联言命题
A且B(A∧B)
A并且B,A而且B,A和B
A与B一块儿
既A又B,A又B,A还B
A也B
不但A而且B,虽然A但是B
选言命题
不相容
那么A,那么B(若为真,AB不同真)
相容(AVB)
A或者B,可能A也可能B,也许A也许B
A和B中至少有一个
推理规则(逆否等价推理)
A→B等价于非B→非A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不必然
递推规则
若A→B,B→C,则A→B→C即A→C
其中B→C必须在所有条件下都成立
摩根定律
非(A∧B)=非AV非B
非(AVB)=非A∧非B
否定肯定式
AVB为真,即至少有一个为真
AVB=非A→B或者非B→A
鲁滨逊定理
A→B=非AVB
归谬定理
A→非A,所以非A
真假推理
解题思路
找关系→看其余→得结论
矛盾关系
一真一假
A与非A
所有的A是B与有的A不是B
所有的A不是B与有的A是B
A→B与A∧非B
A∧B与非AV非B
AVB与非A∧非B
反对关系
两个“所有”必有一假 两个“有的”必有一真
所有的A是B与所有的A不是B
有的A是B与有的A不是B
包容关系(等差关系,推出关系)
箭头单向,不可逆(若只有一真,前为假,若只有一假,后为真)
所有A都(不)是B→某个A(不)是B→有的A(不)是B
A∧B→A(B)→AVB
分析推理
排除法(选项信息充分,题干真假确定)
“读一句,排一句”,读题干已知信息,排除选项
代入法(选项信息充分,题干真假不定)
假设选项为真,代入题干验证,若矛盾则是错误选项,反之则是正确选项
确定信息法(选项信息不充分,可以确定为真或为假的信息)
有情况唯一或真假确定的信息出现,则其为推理的突破口
最大信息法(选项信息不充分,题目出现多次同样信息)
有重复信息(出现次数最多),则以之为推理起点,顺藤摸瓜,分析完整
列表法
分层列表,矩阵列表,排序列表
假设法
推理进行不下去,选情况较少的假设,反推题干,若矛盾则假设错误
平行结构
字母替换法(翻译匹配)
找逻辑联联词,对题干进行翻译,在选项中选择和题干中推理形式一致的选项(只关注形式,不关注对错)
辨析逻辑结构
演绎推理(一般→特殊)
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一些/有的)
完全归纳(所有/全部)
类比推理(甲和乙有ABC的共性,因甲有D特点,所以乙也有特点)
常见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
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
自相矛盾
诉诸无知
以某一命题的未被证明或不能被证明,而断言该命题的真假
诉诸年龄、性别、经验、权威等
简单仅因为年龄、性别、经验、权威等就判断正误
滑坡谬误
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偷换论题
绝对化表述
诉诸众人、情感
预期论据
非黑即白
不充分论据
一般论证
论证原则
论题一致(主体、话题等一致),论据真实有效
解题思路
找论点,明要点
结合提问方式;首尾句法;关键词
看论据,明结构
依要点,析选项
加强方式
加强论点
直接加强论证结构中的论点或直接证明论点有效
加强论据(数据、实验、原理、事实、道理)
增加同向论据
加强论证
强化前提有效
搭桥
建立论证的逻辑关联性
补充前提
论据:A和B,论点:A和C,刚前提:B和C
削弱质疑
否定论点
直接对论点的正确性进行质疑、反驳(削弱力度极强)
削弱原有论据
削弱原有论据
增加反问论据
切断联系
否定前提
因果论证
加强支持
排除他因
有因有果
无因无果
削弱质疑
因果倒置
否定因果关系
有因无果
无因有果
另有他因
归纳推理
解题原则
话题一致原则
选项与题干信息一致
可能优先原则
优选“可能”词汇:有时、有些、可能、未必、相似、大概、也许等
注意敏感词汇
绝对:全部、所有、一定、肯定、绝对等
重要:首要、主要
比较:更、越来越、最
限定:仅仅、唯一
原因解释
找矛盾/现象
找出题干中的矛盾或需要解释的现象
看解释
“无关选项”无法解释
注意选项强度对比:涉及双方,从优选择
逻辑判断
翻译推理
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前推后,A→B)
如果/只要/倘若A,那么/则/就一定/必须/关键B
为了/要想A,一定/必须B
凡是/所有A,都B
A离不开B
A是B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后推前,B→A)
只有A,才B
除非A否则不B;除非A否则B(非B→A)
不A不B
A是B的基础/前提/关键/必备的/必须的/必要条件
联言命题
A且B(A∧B)
A并且B,A而且B,A和B
A与B一块儿
既A又B,A又B,A还B
A也B
不但A而且B,虽然A但是B
选言命题
不相容
那么A,那么B(若为真,AB不同真)
相容(AVB)
A或者B,可能A也可能B,也许A也许B
A和B中至少有一个
推理规则(逆否等价推理)
A→B等价于非B→非A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不必然
递推规则
若A→B,B→C,则A→B→C即A→C
其中B→C必须在所有条件下都成立
摩根定律
非(A∧B)=非AV非B
非(AVB)=非A∧非B
否定肯定式
AVB为真,即至少有一个为真
AVB=非A→B或者非B→A
鲁滨逊定理
A→B=非AVB
归谬定理
A→非A,所以非A
真假推理
解题思路
找关系→看其余→得结论
矛盾关系
一真一假
A与非A
所有的A是B与有的A不是B
所有的A不是B与有的A是B
A→B与A∧非B
A∧B与非AV非B
AVB与非A∧非B
反对关系
两个“所有”必有一假 两个“有的”必有一真
所有的A是B与所有的A不是B
有的A是B与有的A不是B
包容关系(等差关系,推出关系)
箭头单向,不可逆(若只有一真,前为假,若只有一假,后为真)
所有A都(不)是B→某个A(不)是B→有的A(不)是B
A∧B→A(B)→AVB
分析推理
排除法(选项信息充分,题干真假确定)
“读一句,排一句”,读题干已知信息,排除选项
代入法(选项信息充分,题干真假不定)
假设选项为真,代入题干验证,若矛盾则是错误选项,反之则是正确选项
确定信息法(选项信息不充分,可以确定为真或为假的信息)
有情况唯一或真假确定的信息出现,则其为推理的突破口
最大信息法(选项信息不充分,题目出现多次同样信息)
有重复信息(出现次数最多),则以之为推理起点,顺藤摸瓜,分析完整
列表法
分层列表,矩阵列表,排序列表
假设法
推理进行不下去,选情况较少的假设,反推题干,若矛盾则假设错误
平行结构
字母替换法(翻译匹配)
找逻辑联联词,对题干进行翻译,在选项中选择和题干中推理形式一致的选项(只关注形式,不关注对错)
辨析逻辑结构
演绎推理(一般→特殊)
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一些/有的)
完全归纳(所有/全部)
类比推理(甲和乙有ABC的共性,因甲有D特点,所以乙也有特点)
常见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
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
自相矛盾
诉诸无知
以某一命题的未被证明或不能被证明,而断言该命题的真假
诉诸年龄、性别、经验、权威等
简单仅因为年龄、性别、经验、权威等就判断正误
滑坡谬误
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偷换论题
绝对化表述
诉诸众人、情感
预期论据
非黑即白
不充分论据
一般论证
论证原则
论题一致(主体、话题等一致),论据真实有效
解题思路
找论点,明要点
结合提问方式;首尾句法;关键词
看论据,明结构
依要点,析选项
加强方式
加强论点
直接加强论证结构中的论点或直接证明论点有效
加强论据(数据、实验、原理、事实、道理)
增加同向论据
加强论证
强化前提有效
搭桥
建立论证的逻辑关联性
补充前提
论据:A和B,论点:A和C,刚前提:B和C
削弱质疑
否定论点
直接对论点的正确性进行质疑、反驳(削弱力度极强)
削弱原有论据
削弱原有论据
增加反问论据
切断联系
否定前提
因果论证
加强支持
排除他因
有因有果
无因无果
削弱质疑
因果倒置
否定因果关系
有因无果
无因有果
另有他因
归纳推理
解题原则
话题一致原则
选项与题干信息一致
可能优先原则
优选“可能”词汇:有时、有些、可能、未必、相似、大概、也许等
注意敏感词汇
绝对:全部、所有、一定、肯定、绝对等
重要:首要、主要
比较:更、越来越、最
限定:仅仅、唯一
原因解释
找矛盾/现象
找出题干中的矛盾或需要解释的现象
看解释
“无关选项”无法解释
注意选项强度对比:涉及双方,从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