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判断推理
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准备参加考试的学生,这张脑图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党章建设思维导图
国考地理高频考点知识汇总
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
公务员省考图形推理
法理学笔记
公考申论命题点
法理学
国考判断课总结【注意】
我的行测痛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
判断推理
1. 第一章 类比推理
一、 语义关系
1:近义词
(1)指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如:满意:中意
(2)二级辨析:感情色彩(褒,贬,中)语义轻重(程度轻重)
(3)拆词思维:将词语拆分为单个的字,看内部的关系
适用环境:
(1)近反义关系和二级辨析无法确定选项时
(2)词语内部有明显结构时
2:反义词
(1)指词语意义相反的词语
(2)二级辨析:感情色彩
3:多义词
(1)分析相同的汉字意思是否相同,和题干一致
4:引申词(比喻象征义)
(1)词语本身的含义同时是另外一种事物的象征。
(2)积累+位置
5:注意
(1)出现成语优先考虑语义关系
(2)当成语近义,反义关系,和二级辨析无法确定时,考虑词语拆分
(3)当两个字的词近义,反义关系,和二级辨析无法确定时,考虑词性
二、集合关系
1:全同关系
(1) 指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名字或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叫法
(2) 二级辨析
1 古今全同
2 中外全同(音译词)
3 自他全同
4 雅俗全同(书面语,口头语)
5 别称,美称,简称
2:包含关系
(1)指一个概念集合将另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在内
(2)二级辨析
1 种属关系:即A是B的一种
2 组成关系:即A是B的一部分
3 方法:造句能造成A是B是种属
3:并列关系
(1) 在同一集合中存在同一级别的不同概念
1 矛盾:只有A和B两部分,非此即彼
2 反对:除了A和B两部分,还有其他
(3) 细化
1 命名方式:形状、人名
2 天然、人工
3 同一功能时间先后
4 错级并列
4:交叉关系
(1) 指两个概念有重叠、交叉的部分
(2) 如何辨别交叉关系
1 造句法:“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
2 分类标准不同
三、对应关系
1:属性对应
(1)事物的特点
(2)二级辨析
必然:事物必然具有的属性
或然:事物可能具有的属性
2:因果对应
因果关系
某件事是产生另外一件事的原因
二级辨析
必然因果,或然因果
原因,人为与自然
原因结果是否积极或消极
3:材料对应
一件事事物是另一件事物的原材料
必然:做成成品必须具有的原材料
或然:做成成品可能存在的原材料
4:工艺对应
原材料经过怎么样的过程变为成品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打包,捆扎,打磨,织造,雕琢,雕刻
化学变化:变化的过程中生成新物质
燃烧,发酵,酿造,冶炼,氧化,酸化
5:功能对应
事物的作用和用途
主要功能:事物的主要作用或用途
次要功能:事物的非主要作用或用途
6:目的对应
干一件目标是什么
达不到目的的 如饮鸩止渴、缘木求鱼、掩耳盗铃
达到目的的 如抛砖引玉、顺藤摸瓜、杀鸡儆猴
7:条件关系
必要条件
如果甲是乙的必要条件,那么没有甲就没有乙(没甲不行)
充分条件
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那么没有甲就有乙(有乙就行)
8:配套使用
两件物品通常在一起使用
如:炒锅:锅铲
先后顺序
表时间顺序
表动作或行为顺序
词的发出动作主体是否一致
公式对应
题干中的三个词,符合某个公式
公式顺序
常识对应
地理常识,文学常识,科学自然知识
四、语法关系
主谓动宾关系
主谓关系
名词在前,动词在后
动宾关系
动词在前,名词在后
主宾关系
两个名词
造句,关注词性
偏正关系
修饰语+中心语 一个修饰另一个
定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
造句法
从简造句尽量少加词
题干或选择要加相同或含义相近的词
注意顺序:选项所造的句子中心语的顺序应与题干保持一致
2. 第二章 逻辑判断
翻译推理
题型识别
提问方式:由此可推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可以得出的是
题干出现大量逻辑关联词
关联词:如果……就……/ 只有……才……/ 必须的……/ 或
先翻译再推理 将长句子翻译成A→B的形式
翻译规则之“前推后”
关联词:如果(假设)……,那么(结果)……
等价关联词
若……,则……
只要……,就……
所以……,都……
为了……,一定(必须)……
……是……的充分条件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 A→B=-B→-A
推理规则之“逆否等价”
肯后无必然结果,否前无必然结论
肯前必肯后,肯后必否前 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不确定(可能,可能不) A→B=-B→-A
翻译规则之“后推前”
关联词: 只有……,才……
不……不……;
除非……,否则不……;
……是……的基础/假设/前提/关键;
……是……的必要/必不可少条件;
除非A,否则不B:B→A 除非A,否则B:-B→A
谁必不可少,谁在箭头后
连锁推理(三段论技巧)
传递规则:A→B,B→C,可得A→B→C
且与或翻译摩根定理
“且”关系
同时存在 A且B
和
即……又……
不仅……而且……
……但是……
全真才真,一假则假
“或”关系
至少选一个 A或B
或者
或者……或者……
至少一个
一真全真,全假才假 “或”关系,否一推一
A或B为真,否定一项可以得到另一项
-(A且B)=-A或-B -(A或B)=-A且-B 进去 “且/或” 互变
特殊词
要么……要么…… 要么A要么B
只能有一个存在
等价关键词
……和……只能有一个,二者必取其一
要么A且B,耍么-A且-B(B恒成立)
真假判断
排列组合
矛盾解释
日常结论
逻辑论证(削弱,加强)
3. 主题
4.
5.
6.
7.
8.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