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知识,王充,《毛诗序》,扬雄,司马迁,庄子,《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荀子文论,孟子,孔子,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的原因。
编辑于2025-06-03 12:20:54这是一篇关于近代文学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知识,近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历史阶段,近代诗文理论批评的特点,近代小说论的主要内容,近代戏剧论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要点,中国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主要标志,近代文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理论,刘熙载,王国维,梁启超。
这是一篇关于唐宋金元文学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知识,隋唐五代文论的发展阶段,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宋元小说理论的特点,唐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张炎《词源》的基本内容,方回诗论的基本内容,元好问诗论的主要内容,殷璠的诗歌理论,韩愈,皎然,严羽,朱熹,吕本中,陈师道,黄庭坚,苏轼,司空图,白居易。
这是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知识,魏晋南北朝。介绍详细,知识全面,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文学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知识,近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历史阶段,近代诗文理论批评的特点,近代小说论的主要内容,近代戏剧论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要点,中国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主要标志,近代文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理论,刘熙载,王国维,梁启超。
这是一篇关于唐宋金元文学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知识,隋唐五代文论的发展阶段,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宋元小说理论的特点,唐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张炎《词源》的基本内容,方回诗论的基本内容,元好问诗论的主要内容,殷璠的诗歌理论,韩愈,皎然,严羽,朱熹,吕本中,陈师道,黄庭坚,苏轼,司空图,白居易。
这是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知识,魏晋南北朝。介绍详细,知识全面,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先秦两汉诗论与乐论互通
“文学”
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
孔门四教之一
先秦诸子泛指其学术与学问
文学只是内涵之一
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
学术称为“学”
文学称为“文”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
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先秦诸子
儒家(最重视文艺)
孔子
提出“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
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思无邪”
原出《诗经·鲁颂·駧》
孟子
首创“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荀子
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诗经》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诗言志”
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墨子》《庄子》《荀子》 和《左传》《国语》《尚书》都有该说法
道、墨、法三家 (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庄子》(最富艺术精神)
墨子
“非乐”
“三表法”
屈原
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
司马迁“发愤著书”
司马对文论的最大贡献
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陆机的“诗缘情”之说
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汉代儒学
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汉代经学
今文经学
董仲舒(官学)
古文经学
在野私学
东汉郑玄
兼取今、古文经学, 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两汉文论
儒家文论
两汉文论的主导
《毛诗序》
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写成
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
上以风化下
下以飞刺上
“六义”
原名“六诗”
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顺序: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
风雅颂-诗歌体裁
赋比兴-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专题研究中展开
屈赋:西汉前期贾谊、刘安、司马迁等评价很高,东汉扬雄和班固提出批评
楚辞
王逸-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
所作《楚辞章句》-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扬雄论赋
“赋”-“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
汉赋特点:“劝百讽一”
“诗人之辞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司马迁“实录”精神
班固较早肯定
王充《论衡》
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
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
《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
“通变”观
源于《易传》
王充
《论衡》主要论述了哪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
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
”世用“的文学价值观
提倡文”为世用“是王充论述文学的社会作用的重要内容
原文见于《自纪》篇
所谓文”为世用“
要求文学必须有益于世,必须对社会产生好的作用
两个方面来理解
劝善惩恶,教化人民
文学作品具有教育作用,认识作用
文学要为君王歌功颂德
事出有因,亦不无弊端
如何评价王充的文学理论?
王充文学理论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高峰
代表了当时文学理论的成就
片面之处
一味反对想象和夸张
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至今仍给以启发
如何论述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影响到作品的内容和风貌
首先要有“实诚”的写作态度
作家的品格由先天的“气”决定
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气”的不足
环境对作家有影响
作家也应主动学习,锻炼品格修养,培养自己的气质学识
《毛诗序》
名词解释
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
说明了《关雎》一篇创作主旨,总论诗歌理论
提出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
亦称《诗大序》
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写成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
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
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有所发挥
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
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
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
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情“要受到”志“的规范
”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
该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
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
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 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
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同时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可以诗歌”刺上“
有条件,要求”主文而谲谏“
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
根本目的
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影响
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
从一个时代的诗歌,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如何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
风赋比兴雅颂
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
风雅颂-诗歌的体裁
赋比兴-诗歌的表现手法
对后世影响深远
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
”风“
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
”雅“
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
”大雅“
朝政大事
”小雅“
个人生活中的事
”颂“
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
并未对赋比兴作阐释
刘勰和钟嵘作了阐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比兴说“
扬雄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法言·吾子》提出
“丽以则”
创作原则
“丽”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
“则”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
要求作赋以明道
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理论基础
明道、征圣、宗经思想
司马迁
“发愤著书”
《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出
意为: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
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经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庄子
“心斋”、“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道”
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观念
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
“道”的地位至尊
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 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心斋“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
”坐忘“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
名虽为二,实则为一
根本所在
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
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从文艺创作角度来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自然“”素朴“
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庄子哲学的”道“-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取得美的效果
”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四个方面阐述其风格观念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顺物自然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
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
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得意忘言“
”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
”道“作为精神实体必须被认识和掌握
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
具体到文艺创作
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
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
道”不期精粗“
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
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
”言“不能尽”意“中之”道“,也就难以尽”意“
言不尽意的基础上
庄子提出”得意忘言“观点
”言“是”意“的基础
”意“是”言“的指向
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
”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
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
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阴阳之道
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
美丑、虚实、动静、形神
发轫于《周易》
《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
情景交融
形神兼备
《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
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观物取象
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
揭示的认识过程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和法则的探索
“观物”理论
古代文论“物感”说产生的基础
取象理论
涉及到文学想象和形象思维的某些特性
通变入神
通-规律的继承
变-思想的日新
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
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
文体的代有兴盛
“神”
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
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有所承传
中和之美
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为最高境界
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
孔子的“思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受此影响
观民生民
表达了通过观察民风以正君道的思想
启发了后代文学家提出 “观风”和“风化”的艺术规范
鼓励文学创作去讽谏社会政治得失
促进古典批判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形成
情见乎词
启发了后人讲究语言艺术如何与内在情理完美统一的问题
对情的规范和对这一规范的突破
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
言意之辩
言和意之间
有矛盾也有联系
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
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
言意局限
通过“立象”解决
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深受其影响
形成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言语枢机
强调语言运用,注重修辞
要求切合事理,反对矫情
对后代批评家讲究语言艺术有直接影响
称名取类
“名”-事物名称
“类”-事物的异同
艺术创作的目的
以有限的语言文字去涵盖无限的生活内容
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等受此影响
贲饰尚素
原意强调本真
不排斥文饰
否定极饰灭真
体现了文饰与质素辩证统一的观点
对后世平淡的美学观念以及平淡与华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荀子文论
特色
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
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
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旨归
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三表法”
在《墨子·非命上》提出
原意“言有三表”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
指立言辩说
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
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孟子
“以意逆志”说
《孟子·万章下》提出
“意”指诗的表层意思, "志"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 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
此说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知人论世”说
《孟子·万章下》提出
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原意
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
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
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
文学批评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
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对“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
对后世文学批评具有重大影响
孔子
“思无邪”
原出《诗经·鲁颂·駧》
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
赋予其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
雅正的意思
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
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
“兴观群怨”
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
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
体现其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兴”
作者而言,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
读者而言,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
作者来说,要反映现实的真实
读者来说,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
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
指怨刺上政
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
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
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
诗乐具有教育作用
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
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
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 “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
“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
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
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尽善尽美”-评论音乐, “文质彬彬”-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
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总体上是文质并重
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
要求形式美赡巧妙
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主要见于《论语·雍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
论述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
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
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
确立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
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在后世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
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
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多有建树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为后人先路
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的原因
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