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每单元核心重点知识框架,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5-07-02 19:04:19历史选修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两汉:佛教传入
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玄学盛行,三教合流
佛教兴盛原因:
背景角度:处于乱世,成为百姓的精神依托
政治角度:利于统治者教化百家姓,稳定统治
本身角度:佛教理论的自身优势,感化力强;佛教在中国进行本土化改造
经济角度:独立的经济寺院
唐:佛教鼎盛(传统儒学收到挑战),完成本土化
灭佛(修寺庙耗财力,影响税收)
宋明:理学形成;儒家为核心,兼容佛道教
佛教影响:
推动哲学思辨的发展
艺术(建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画的意境)
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特点:
本土性,连续性,凝聚性,包容性,多样性
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15C-16C): 未构成实际威胁
背景: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天主教对抗新教,寻求东方大祭司支持
新航路开辟
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事件(是什么):
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翻译工作,体现皇帝支持)
为什么:
中国皇帝的支持
有识之士的翻译推广
影响:
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
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开拓人们眼界
范围有限,在思想上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晚清民初
一鸦--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寰志略》)
二鸦--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②筹划近代海防,创建三支海军; ③兴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④设立总理衙门为外交机构。
甲午--百日维新(戊戌):学西方君主立宪
1900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共和思想)
封建思想依然存在(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前期倡导民主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倡导马克思主义)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对亚洲:
汉字
公元前4C-3C(河姆渡,仰韶,龙山文化)
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 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儒学
3C-5C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佛教
4C后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制度
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社会生活
饮食,服装,绘画.......
对欧洲:
四大发明
造纸术
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
火药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指南针
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印刷术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冲击封建社会,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中华文化传播
16C--18C儒家思想传播
e.g.启蒙运动的背景下,儒家思想迎合了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教会神学和宣扬自由平等的需要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古代西亚文化(城邦文化)
苏美尔人生活在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势平坦,受异族侵扰(六十进制月亮历计算不精准,洪水不可预测地泛滥)
文明特点:充满抗争、悲观,注重现世
文字:
公元前3000(中国良渚文化,新时期晚期)---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
文学:
《吉尔伽美什》最早的史诗
建筑:
人首飞牛
专制帝国统治者威严
波斯王宫的雕梁画栋
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
法律:
《汉莫拉比法典》
前言宣扬君权神授
特点:同态复仇,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保护私有财产
实质:维护奴隶主利益和权威
数学历法:60进位,月亮历
古埃及文化(帝国文化)
尼罗河的献礼:尼罗河带来肥沃的土地,农业发展,人们需要管理农业生产,帝国产生(农业生产稳定,地越封闭,生活较稳定)
文明特点:“享受今生、追求来世”的生死观,乐观自信,重视家庭
文字:
象形文字
文学:诗歌,神话故事...(关心来世、对来世看法相当乐观的人生态)
建筑:
金字塔(受宗教影响大,视死如生)→医学解剖学发达
历法:
太阳历
阿拉伯文化
西罗马灭亡,中国魏晋南北朝,7C阿拉伯帝国崛起
文化特点:先进性、多元性、包容性、创新性、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文学:
悬诗;《天方夜谭》
科技:
数学--古印度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天文-- 白塔尼证明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萨比天文历灵》
医学--伊本·西那 《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影响:
对世界: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对西方: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把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对中国:传播中华文明成果,扩大了影响,加强与其他文明地区的联系。 对阿拉伯:丰富和发展了阿拉伯文化,扩大帝国影响力。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古希腊文化(城邦文化)
成因:
多山岛,三面环海→小国寡民→
(经)利于工农商业海上贸易→在交换中形成自由平等的思想
(政)不利于地区大国兴起,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治(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文学:
古希腊文学的高度繁荣与古希腊政治的民主传统,多神信仰,以及社会中大量的娱乐竞技活动密切先关
《荷马史诗》
戏剧→公共活动,提高公众凝聚力
哲学(5C-14C“古典时代”):
公元前7C以前
神创造一切
公元6C以前
水火是起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公元5C以前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积极:否定神,突出人的价值 消极:人们只关注辩论修辞,不关注公共利益
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滥觞)
古希腊三大哲人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关注美德)
柏拉图
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心论),“理想国”学说
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
真理高于一切(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史学:
希罗多德(史学之父)《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修昔底德(西方历史奠基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编年体体裁
古罗马文化
成因:
政治:建立了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君主专制大帝国。 经济:工商业及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繁荣。 文化:将基督教作为国教,便于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法律:注重立法加强对帝国的管理与统治。
法律:
《十二铜表法》(成文法)
特点:内容广泛;量刑有法可依;维护私有财产
目的: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
查斯丁尼编撰《罗马民法大全》(万民法)
文学:
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史学:
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建筑:
万神殿、大竞技场
建筑宏伟原因:罗马帝国的建立,帝国气象,视野广阔
将希腊柱式与罗马拱券技术相结合,融汇形成罗马独特的建筑特色
历法:
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学习埃及太阳历)
打下欧洲文化底色
中古西欧文化
476年--1453年
中古西欧文化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日耳曼传统文化等多元因素交融、创生的结果,以基督教文化为重要特征
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 ②经济:庄园经济与农奴制; ③文化: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神学:
《圣经》基督教文化载体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教会封建主统治;保留和延续了古希腊人文理性传统,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
文学:
骑士文学《罗兰之歌》
市民文学《列那狐的故事》
评价:
①积极: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②局限: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
为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改,启蒙运动,宗教改革打下思想基础
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多元文化交汇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法律: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了《罗马民法大全》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
俄罗斯文化
特征: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受蒙古亚洲文化的影响,具有亚欧结合的文明特征
文学:
史诗《伊戈尔远征记》
宗教:
拜占庭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
建筑:
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古印度文化(南亚)
丰富多彩,广泛影响东南亚
对东南亚:小乘佛教传入东南亚,吴哥窟(蛇王崇拜)
对东方:大乘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宗教:
婆罗门教(种姓制)
雅利安人入侵
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等级制度
佛教
众生平等(反抗婆罗门)
忍耐顺从(维护奴隶主特权,麻痹人民)
印度教
在婆罗门基础上,印度教兴起
文学: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建筑:
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桑奇大塔
阿育王石柱
数学: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文字:
印度文字,梵文,巴利文
古代朝鲜文化(东亚)
冶炼:5C出现青铜器,稍后出现铁器
天文:7C占星台
史学:12C《三国史记》(最早史诗),15C《高丽史》模仿中国史书体制
艺术:朝鲜舞
古代日本文化(东亚)
646大化改新--迈入封建社会
宗教:神道教(太阳,海,河....加以崇拜)
天皇制度(太阳神的后裔)
武士道
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小说《源氏物语》
建筑:法隆寺
绘画:浮世绘
美洲印第安文化(美洲)
阿兹特克文化
崇拜太阳神
天然铜锻造铜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精美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首饰
玛雅文化
崇拜创造之神
马雅历
印加文化
太阳庙
会用麻醉剂,能人体解剖
太阳历
基督教(诞生于1C的罗马帝国)
392年定为罗马帝国国教
1054年第一次分裂
(东)东正教
为王权服务,王权主导地位
(西)天主教
16C第二次分裂
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天主教
文化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地理位置重要
水源
地势(地势平坦的地方易受到游牧民族侵扰)
自然灾害频发(敬畏自然,洪水传说)
历史原因
战争频发、政权更迭频繁→多民族文化交融
政权统一,发展具有连续性,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
选修3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为什么迁徙:
根本:生产力低下,食物来源不稳定
习性:畜牧业具有流动性
性格:强悍,不耐耕作之苦
技术:轮式车,马作为交通工具
外部: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吸引
公元前两千纪印欧人迁徙
两河流域:赫梯人
公元前17世纪--前13世纪:赫梯帝国
多次入侵两河流域
占领巴比伦城
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地跨亚非欧:波斯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
建立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帝国,波斯帝国
巴尔干半岛:希腊人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
南亚次大陆:雅利安人
将马和铁带到印度
种姓制
佛教
对东南亚的影响
影响:
积极:
政治:改变亚欧大陆政治格局
文明:促进文明交融,新文明产生;推动农耕文明想新地区扩展
技术:促进技术传播
民族:改变人口结构形成新民族
消极:
文明:毁坏久文明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背景: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入强盛时期,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迁徙:
中国: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3—6 世纪
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
建立政权,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动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考点:经济重心南移
欧洲:日耳曼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日耳曼继承罗马部分文化(部分被阿拉伯继承)
影响:
政治: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国际崛起(隋唐;日耳曼帝国)
文化:各民族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发展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西,葡,英,法在美洲殖民
人口结构改变:
印第安人⬇️(美洲历史上与世隔绝,无抗体,因疫病传染大量死亡)
非洲人⬆️(补充美洲劳动力,16C三角贸易)
白人⬆️
宗教改革,墨西哥以北白人受到政治迫害,乘“五月花号”来到美洲;寻求发财机会
混血人种⬆️
影响:
文化: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传播;多元文化并存;新美洲文化形成
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英国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8C中后:流浪罪犯的场所
19C:工业革命时期,沦为原料产地,掠夺土地,建立牧场
1851年:发现金矿,采矿业发展
白人⬆️,欧洲文化主导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840以后出华原因:
政治:清政府被迫允许
经济:小农经济瓦解,农民破产,人地矛盾加剧
传统:明清下南洋传统,当华工
外部:英美禁止奴隶贸易(启蒙运动);美国淘金热(18C中);殖民者诱骗
1862年,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主动迁徙)
变化:
20C50—70年代:移民者从事体力劳动
20C90:移民者多为“知识精英”
特点:全球流动;不发达→发达;体力→知识精英;流动速度加快;阶段特征明显
原因:
经济全球化
信息技术革命
跨国公司的推动
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
影响:
积极
迁入国:
政:
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经:
提供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经济全球化
文:
促进文化交流
消极
迁出国:
迁出国劳动力流失,影响经济发展
迁入国:
迁入国治安问题
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挤压国民就业机会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被动迁徙)
原因:战争、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
二战前:
产生于欧洲,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二战后:
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地缘政治→地区冲突不断
措施:
1950年--“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的机构)
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1966年--联合国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2000年--联合国大会决定,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具体措施:
从源头:调节地区冲突
给予经济援助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特点: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
例1:美国
特征: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
移民影响:
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
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
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例2:新加坡
特点: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why?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
地理位置
位于重要的航道马六甲海峡
意识
尊重文化差异
重视公民身份认同
强调社会责任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
自然环境有利
政:政府保护政策(政府实力越强,路越通顺)
经:各地商贸来往及文化需要
技:航海,沙漠定向技术的进步
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
汉:
公元前138年--张骞开通(为什么被称为“凿空”?--规模大;影响力大)
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①政治: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②经济: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③外交: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中外经贸和文化交流
④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两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走向兴盛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②个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联系; ③政策:积极的对外政策经济,设专门机构管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④经济: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贸易利润巨大; ⑤外部:丝路沿线的国家参与。
隋唐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 ”达到鼎盛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广阔; ②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交通发达; ③文化:文化繁荣,兼收并蓄; ④ 外交:政策开放、开明
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①割据、战乱等因素的影响
②陆上丝绸之路运量小,运输成本高昂,盗贼横行
③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联系的日益活跃
宋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①经济:商业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②政治:少数民族政权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③政策: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依赖和对贸易港口有效的管理(市舶司管理) ④技术: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应用使远洋航行能力增强 ⑤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元朝:
丝绸之路复兴
原因:
政:
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蒙古西征东西驿路畅通
交:
元朝驿道打通与亚欧各地的联系
草原丝绸之路:
皮毛路,民族迁徙路
匈奴游牧民族沿此西迁
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路线: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和印度→中亚、西亚
汉:
汉武帝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唐宋时期:
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路线:东南沿海(海南)→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西汉:开辟
宋:兴盛
why?
政:
路上丝绸之路受阻
政府设置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
经:
经济重心南移
技:技术进步,排水大乘坐多;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
明: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
①政治: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与中国国力的衰退
②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
③思想:天朝上国观念和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
④外部: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的殖民扩张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分类标准:朝代;领域;主体(官/民);方向(输出/输入);影响区域
输出:
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东罗马帝国
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8世纪起,瓷器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
输入:
西汉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
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椒、胡萝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
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影响
对中国
①经济:农牧品种传入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②文化:佛教基督教及艺术等丰富了中华文化; ③社会生活:影响饮食结构,扩大食物来源
对世界
①生活:丰富了各国物质和文化生活; ②经济: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外交:加强各国友好往来,丰富世界文明
第 10 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初步形成: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状态: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丝绸之路),世界各地仍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表现:
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间的世界贸易
原因:
①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和市场 ②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将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表现: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世界贸易额增长
曲折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
阻碍因素:
政治因素:
①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冷战: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影响。
经济因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促进因素: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突飞猛进:冷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
原因:
①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发展。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③冷战的结束
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⑤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跨国公司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因素
根本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资本的扩张性
历史进程: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国际环境: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国际局势的变化:如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技术: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推动
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影响:
政治:
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
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经济全球化
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融
破坏殖民地文化
选修3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原始社会的人们主要为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而战
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人们通过战争开疆拓土,建立帝国
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但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第 11 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远征:
时间:公元前334年
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被征服地区名:希腊城邦底比斯;腓尼基;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
亚历山大统治方式:
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希腊化世界:
时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
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
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表现
政治: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统治阶级
经济:
文化: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整理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
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
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
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
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乡村地区,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生活:
生活方式希腊化,不动程度地接受希腊文化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时间:13世纪初
起因: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
结果:
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评价:
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第二次西征后,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
意大利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留居17年,后经海路返回--《马可·波罗行纪》
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第 12 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北美
美国独立前的表现:
多元:
种族,血统,宗教具有多元性多样性
英语发展为美语
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美利坚民族”的意识觉醒(“美利坚人”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
北美独立运动:
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英军战败而结束。这场战役的胜利增强了美国人民的信心,从此美军从战略防御逐渐转入战略进攻。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美国独立后的表现:
通过1787宪法建立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理论为指导的联邦共和国(原则:联邦制原则;权力制衡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符号
种植园经济,奴隶制
南美
背景:19C上半叶,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南美;大量西,葡殖民移民
拉丁美洲独立前的表现:
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传统印第安文化消失,西葡文化主导——天主教成为拉美主要宗教
偏远内陆地区保留传统文化,多神信仰,图腾崇拜
形成文化多元性
拉美独立运动(19C上半叶):
黑人领导:法属殖民地海地
白人领导:
西属殖民地独立后建立共和国
葡属巴西建立帝国
拉丁美洲独立后的表现:
颁布宪法
积极:
取消奴隶制
取消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强制劳役
消极:
考迪罗独裁政治形成
歧视黑人印第安人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背景:
政治:15C王权加强,封建统治,王国分散
经济:庄园经济,奴隶制,14C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文艺复兴,思想启蒙
拿破仑战争:
评价:
积极:
废除封建贵族特权
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欧洲政治文化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普片诉求
消极:
压迫,掠夺被征服地
影响:
在俄国:1825--”十二月党人“试图推翻沙皇统治和农奴制
波兰地区:1830--华沙起义,反抗俄国统治,推动波兰民族解放斗争
德意志:奥地利,普鲁士地区1848德意志革命,试图建立统一的国家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是什么:
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表现:
中国:魏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戊戌变法;洋务运动
印度:
英对印文化侵略: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印度文化保护:
印度上层精英却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开来
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埃及:
英法文化侵略: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埃及文化保护: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第 13 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