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60:写历史只是为了纪录真相吗?
公元1060年,宋仁宗病重,却仍力推一项大事:重修唐代史书,编成《新唐书》。可问题来了,五代时期已经有《旧唐书》了,为什么还要重修?难道只是因为旧的写得不好?问题是,《旧唐书》虽粗糙,却保存了大量原始史料,连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都以它为准。而《新唐书》,出自宋祁、欧阳修等文坛大家之手,却长期被批文风晦涩、删减过多。这真的是一次进步的修史行为,还是一次文风改革的“过度实验”?说到底,修史这件事情,到底是为了真实记录,还是为了政治服务?
编辑于2025-05-28 19:29:40《文明之旅》第80期探讨苏轼如何成为印刷时代的"出头鸟":当他的诗作被雕版技术大规模传播,文字竟成了权力争夺的战场作为首个自费出文集的文人,苏轼在杭州刚上任就被出版商盯上,却不知新时代的传播力已将他推向风暴中心乌台诗案本质是朝廷与民间声望的较量王安石的"斗鸡走犬过一生"道破时代转型的残酷真相:旧时代的文人在新传播生态中,随时可能被"一粒灰"压垮本期解析1079年北宋为何难容苏轼的诗文霸权。
《文明之旅》第79期:汴河如何撬动战国格局?一条运河竟成文明杠杆!本期由罗振宇主讲,从魏国战略抉择切入:向东争霸中原还是向西灭秦?大梁城运河系统曾助魏国崛起,但历史惯性使其错失关键机遇节目剖析"天人合一"新解从愚公移山到大禹治水,展现中国人改造地理的文明韧性汴河串联黄淮长江,不仅改写魏国命运,更揭示文明发展的空间逻辑:方向感决定兴衰,个体选择需顺应时代变迁。
1077年,王安石变法落下帷幕,变法大将们各奔东西。曾布在广州当知州,章惇在湖州养伤,王韶被外放到江西南昌。看起来都挺惨,但他们心里都还有个盼头——总有一天能重返朝堂。可有一个人却格外孤独,他叫吕惠卿,曾经是王安石最器重的助手。但现在,无论新党还是旧党,谁都不愿意和他沾边。为什么最能干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孤立的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文明之旅》第80期探讨苏轼如何成为印刷时代的"出头鸟":当他的诗作被雕版技术大规模传播,文字竟成了权力争夺的战场作为首个自费出文集的文人,苏轼在杭州刚上任就被出版商盯上,却不知新时代的传播力已将他推向风暴中心乌台诗案本质是朝廷与民间声望的较量王安石的"斗鸡走犬过一生"道破时代转型的残酷真相:旧时代的文人在新传播生态中,随时可能被"一粒灰"压垮本期解析1079年北宋为何难容苏轼的诗文霸权。
《文明之旅》第79期:汴河如何撬动战国格局?一条运河竟成文明杠杆!本期由罗振宇主讲,从魏国战略抉择切入:向东争霸中原还是向西灭秦?大梁城运河系统曾助魏国崛起,但历史惯性使其错失关键机遇节目剖析"天人合一"新解从愚公移山到大禹治水,展现中国人改造地理的文明韧性汴河串联黄淮长江,不仅改写魏国命运,更揭示文明发展的空间逻辑:方向感决定兴衰,个体选择需顺应时代变迁。
1077年,王安石变法落下帷幕,变法大将们各奔东西。曾布在广州当知州,章惇在湖州养伤,王韶被外放到江西南昌。看起来都挺惨,但他们心里都还有个盼头——总有一天能重返朝堂。可有一个人却格外孤独,他叫吕惠卿,曾经是王安石最器重的助手。但现在,无论新党还是旧党,谁都不愿意和他沾边。为什么最能干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孤立的人?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写?
因为宋祁、欧阳修们有一种强烈的风格主张。
把风格彰显得足足的,让后人都感受到这种主张的力量,才是他们的追求。
欧阳修强调文风简洁
他负责写作《新唐书》的“本纪”部分
为了体现文风简洁,《新唐书》本纪的篇幅还不到《旧唐书》的三分之一。
《旧唐书》记载,武则天问狄仁杰,朕要一个好汉,你有推荐的人选吗?
《新唐书》改成了武则天说朕要一个“奇士”,奇人异士。
唐朝人口头时候说话的那种生动感,就没有了。
宋祁矫枉过正
宋祁在反对骈文的路上走得太远了
人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奇怪的姿态,不是因为他出了什么问题,而往往是因为它在抵抗、在反对另一个东西的时候,太过用力而已。
宋祁生活在古文运动的潮流中
古文运动反对浮华的骈文,主张写散文。
反对浮华,就会往质朴无华的路子上走,一旦矫枉过正,就很容易变成晦涩难懂。
反对骈文到什么程度?
编《新唐书》,居把唐朝所有的朝廷诏令,全部都删了
因为唐朝的这些文件是用那种对仗的四六句骈文写成的。
如果有的骈文表达的信息很重要
就用散文替古人再写一遍
在宋祁、欧阳修这些人看来,《新唐书》不仅是一部史书,还是搞文风改革的一片试验场。
《新唐书》遭受的批评非常多
宋祁主要是负责《列传》部分的写作
比如写一个人把门锁了,然后把铁融化了倒在锁眼里,让人打不开门。
司马光“手锁其门,熔铁锢之”
宋祁“液金以完鐍(jué)”
《新唐书》遭受的批评非常多
文章疙里疙瘩看不懂
主要说的是宋祁
论才学,宋祁其实就是个状元
宋祁代表作《玉楼春》
《旧唐书》给宋朝人带来尴尬
第一重尴尬
如果唐史是由五代修的,那五代就继承了唐朝的法统,大宋朝就只能继承五代的法统
五代是血腥乱世,大宋朝觉得不长脸
更严重的尴尬
《旧唐书》是五代时候的后晋修的
后晋是被契丹扶植起来的,还给人家当了儿皇帝,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
干脆新修《新唐书》,让大宋直接对接到大唐的法统上去
《新唐书》之新
大宋
《新唐书》
宋仁宗对《旧唐书》不满意,重修了唐史
庆历四年(1044年)编到嘉祐五年(1060年)
为前朝修史是一件政治大事
相当于给前朝办了葬礼
所有的是非功过、经验教训都替前朝捋明白
新朝代可以接过法统继续往前走
《旧唐书》是五代时候编的
优点是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材料
《资治通鉴》关于唐朝的历史,主要参考的是《旧唐书》
《四库全书》,把《旧唐书》放回正史的序列里,凑成了《二十四史》
世界
梅尧臣去世
诺曼人在地中海地区持续扩张
匈牙利国王贝拉一世加冕
法兰西国王亨利一世去世
大宋嘉祐五年,大辽清宁六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新唐书》之新
《文明之旅》第61期
文明1060:写历史只是为了纪录真相吗?
楔子
《新唐书》的“春秋笔法”
欧阳修觉得安禄山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按照春秋笔法,就应该啥都说安禄山有责任。
欧阳修当时不喜欢佛教,把《旧唐书》中关于佛教高僧的传记全部删掉,甚至连玄奘大师的事迹也全部删掉。
我不喜欢,所以我就不记录,用不记录来表达一个态度。
欧阳修特别讨厌宦官,有关宦官的部分写得绘声绘色
《后汉书》,它写宦官,就是一分为二的,里面的人有奸佞,也有忠良。
《新唐书》大大增加了写宦官的篇幅,《新唐书》比《旧唐书》增加1万字,共2.36万字。
写了宦官21个人,只有两个人没有劣迹。
中国的史学脉络有两个传统
“秉笔实录”
有什么写什么,重在真实。
哪怕是皇帝办了错事,也得如实记下来。
“春秋笔法”
历史不是记叙文,本质上它是议论文。
历史记录的每一句话,甚至一词一字,都是暗藏褒贬。
两个传统的矛盾
“春秋笔法”,最著名的例子赵盾弑君
史官有他的道理:家有长子国有大臣,国家出了事,应责成有权有地位的人负责到底
如果没有《左传》的解释?如果历史真的只留下:“赵盾弑其君”?
除了赵盾个人的冤枉之外,历史的真相就被彻底掩盖了。
去理解他们
他们之所以对一些现象痛心疾首,是因为他们对一些价值爱不释手;
他们之所以拼命地反对一些东西,是因为他们在坚决地捍卫另一些东西;
他们之所以一不小心走了极端,是因为他们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活得很认真、很用力。
理解他们何以如此,是为了我们自己,是为我们自己的心智增添了一笔财富。
菲茨杰拉德的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既能欣赏《滕王阁序》那样的优秀的骈文,又能理解宋祁欧阳修这代人对骈文的嫌弃,这样的观念在我们的脑子里并存得越多,我们的心量才越大。
读历史的最大好处是活得长
人生不过百年,要想活得长,除了保持身体健康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看到更多人的活法,理解更多人的活法,把他人的生命装载到我这短暂的一生里,让自己有机会突破个人经验的边界。
台湾历史学家王汎森写过一本小书,书名就叫《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心量”,这是一个佛家的术语,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广阔性和包容性。心量,是被我们看到的更多人的活法、更多的生命状态撑大的。如果我们凡事都力求要给古人一个评价,你对、他不对,那是用我的是非标准来衡量古人,那是借古人的故事又夯实了一遍我原有的价值观,爽是很爽,但是,我的心量并没有得到扩充。这个损失可就大了。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新唐书》之真
《文明之旅》第61期
文明1060:写历史只是为了纪录真相吗?
《新唐书》之新
追求真实,当然也是一个好的原则。但是,只要在现实世界里,你会发现,它经常是不得不为“修己安人”这个更崇高的目标让路的。
两种真实的历史观,那到底哪个对呢?
菲茨杰拉德的那句话吧:“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司马迁以残破之躯,在汉武帝崇拜黄帝、疯狂求仙的时代氛围里,在《史记》的第一篇里,在那么醒目的位置上写下“黄帝崩,葬桥山”六个大字,黄帝死了。
顶天立地的勇气
汉武帝晚年,觉得自古以来,就没有自己这么牛的人
他只羡慕黄帝,因为据说黄帝最后成仙了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他写了一个最后像凡人一样死掉了的黄帝:“黄帝崩,葬桥山”。
“功利主义的真实观”也是可行的真实观
欧阳修写范仲淹的墓志铭
为什么非要说范仲淹和吕夷简最后完成了和解?
有很多种解释:为了两家后人能和平相处;为了重塑大宋朝堂上的政治气氛;为了给后人树立一个榜样,等等。
欧阳修是在落实孔子当年对君子的一个要求
孔子说:君子修己以安人,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还要用这种修养来让周边的人各安其位。
搞创业、做事情,只有一个目标值得追求,那就是“修己安人”
让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境界越来越高,顺便让周围的人过得越来越好。
“功利主义的真实观”也是可行的真实观
对于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中国古人
历史也不过就是材料,使用这些材料,是为了解决他们这一代人面对的问题。
历史是以过去事实为材料而对现实和未来讲的故事
英国学者柯林武德,既是大哲学家,也是大考古学家。
他说,“一切的历史,都是在历史学家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历史学家在自己的心里,把过去发生的事,重新演一遍,这之后才形成了历史。
历史不是过去发生的事实,那些事实是不可能被重现的,历史是“思想”
那些考古出来的文物、档案、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都只能是历史学家的服化道和演员,历史学家才是那个真正的导演,他要导出来的那个电影,是给现代人和未来的人看的。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英国历史学家希尔说的,叫做:“每一代人都要重写历史,因为历史不会变,但现实一直在变。”
另一种真实观
传统中国的真实观
传统中国所追求的‘真实’,和我们今天理解和追求的‘真实’是不一样的。
传统中国并不追求仅仅符合客观发生的真实
“功利主义的真实观”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特有观念,他们相信文字的力量。
就像“春秋笔法”一样, “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文字也可以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可以通过重新塑造文字来影响现实世界。
它允许甚至鼓励对于事实的漏略、拣选和重新编排。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另一种真实观
《文明之旅》第61期
文明1060:写历史只是为了纪录真相吗?
《新唐书》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