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的思维导图。感觉的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编辑于2021-08-24 10:31:12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感觉与知觉
感觉
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和 内部感觉
最常见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
内脏感觉
平衡觉
对身体的感觉(如速度的变化)
运动觉
关节肌肉的感觉
物理的 和 化学的
距离感觉 和 非距离感觉
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慎独感觉和内脏感觉四大类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每种感觉都有感受性和感受与之: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值、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值。
概念
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值
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受阈值
两者之间的关系
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值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值高;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值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值;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值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值;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的发展
人的感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和熏陶,人们的某种感觉的感受性也会变得特别灵敏。(品茶功夫)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的适应;
*痛觉的适应很难发生,因此痛觉作为伤害性刺激的信号而具有生物学意义。(强烈的刺激、气味、特别热的水、苦味等,都很难产生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
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被称为感觉后效,又称感觉后像。
*视觉后效最显著:正后像和负后像;注视发光灯泡闭上眼睛还是感觉眼前有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对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则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如:在噪音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性会降低20%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盲人失去视觉,听觉更加敏锐
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高贵的感觉
知觉
知觉概述
概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如某物体绿中透红,表皮光滑,有清香的水果气息,吃起来酸甜。人脑综合后认为这是“苹果”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联系
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区别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
知觉不仅受感觉器官的生理因素影响,还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知觉比感觉复杂;
知觉的种类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社会知觉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刻板印象
晕轮效应
错觉
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理解性
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整体性
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恒常性
指客观事物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中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发展
知觉的发展
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感知规律
强度律
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
差异律
这是针对感知对象和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
对比律
活动律
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
组合律
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
协同律
*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观注律
一个人有了持久的观察习惯,能克服观察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把观察进行到底。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观察
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的品质
目的性
客观性
精细性
敏锐性
全面性
深刻性
观察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观察品质。
记忆
记忆概述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分类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记忆品质
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
记忆过程
识记
概念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分类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的因素
有无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效果
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识记的方法
保持与遗忘
保持概念
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概念
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器,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为此也就需要我们“过度学习”,也成为继续学习,一般来说,复习强度达到150%,记忆就比较牢固了。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
干扰说
压抑说
提取失败说
同化说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
回忆与再认
回忆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再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分类
无意回忆、有意回忆
直接回忆、间接回忆
追忆
再认的概念
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
概念
当客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再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特点
时间极短
容量较大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
瞬时记忆的编码
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主要是图像记忆
瞬时记忆的存储
瞬时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被转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
概念
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瞬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特点
时间很短
容量优先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短时记忆的编码
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存储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复述分为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即使之与已有经验建立起联系),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长时记忆
概念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分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特点
容量无限
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长时记忆的编码
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长时记忆的存储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有效运用记忆术
适当过度学习
表象与想象
表象概述
表象的概念
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心理旋转实验
想象概述
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种类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幻想、理想和空想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替代功能
调节功能
想象的加工方式
粘合
夸张
拟人化
典型化
想象的品质
主动性
丰富性
生动性
现实性
新颖性
深刻性
中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想象中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再造想象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的含义
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想象
注意
注意概述
注意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如“侧耳倾听”,这种现象是适应性运动;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无关动作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就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即所谓的“屏息”现象。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
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关键在于培养兴趣)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概念
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注意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注意广度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注意的稳定性
概念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
注意对象的特点
有无坚定目的
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分配
概念
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的转移
概念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原来注意的强度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注意品质的发展
注意广度的发展
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分配的发展
注意转移的发展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思维
思维概述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的类型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思维品质
广阔性与深刻性
独立性与批判性
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分类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判断
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之分。
推理
概念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分类
归纳推理
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
演绎推理
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概念形成的阶段
抽象化
类化
判别
科学概念的掌握
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充分利用“变式”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具体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思维品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