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国演义》(罗贯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这是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罗贯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创作背景,二、核心主题与思想内涵,三、主要人物阵营与核心形象解析,四、情节脉络:三国兴衰的四大阶段(按120回结构拆解)。
编辑于2025-09-14 14:22:20这是一篇关于《奇门遁甲秘笈全书》(传刘伯温 诸葛亮 编订)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核心定位,二、核心理论体系:天地人神四维时空模型,三、核心实战流程:从排盘到断事的“五步法则”。
这是一篇关于《皇极经世》(邵雍 著)——北宋理学“象数派”核心典籍,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创作背景,二、核心理论体系:象数为基,贯通天地人,三、核心篇章解读:《观物篇》与《渔樵问对》的思想精髓。
这是一篇关于《周易》——中国古典“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含《易经》与《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成书脉络,二、核心概念体系:易学的“底层逻辑”,三、《易经》文本解读:卦象、卦辞与爻辞的逻辑,四、《易传》的核心阐释:从“占筮”到“哲学”的升华。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奇门遁甲秘笈全书》(传刘伯温 诸葛亮 编订)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核心定位,二、核心理论体系:天地人神四维时空模型,三、核心实战流程:从排盘到断事的“五步法则”。
这是一篇关于《皇极经世》(邵雍 著)——北宋理学“象数派”核心典籍,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创作背景,二、核心理论体系:象数为基,贯通天地人,三、核心篇章解读:《观物篇》与《渔樵问对》的思想精髓。
这是一篇关于《周易》——中国古典“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含《易经》与《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成书脉络,二、核心概念体系:易学的“底层逻辑”,三、《易经》文本解读:卦象、卦辞与爻辞的逻辑,四、《易传》的核心阐释:从“占筮”到“哲学”的升华。
《三国演义》(罗贯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一、作品基础信息与创作背景
1. 基础信息
体裁: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共120回)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结合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及民间三国传说、话本、戏曲创作)
核心定位:以“三国时期(220-280年)”为背景,展现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
版本流传:现存主要版本有“嘉靖本”(早期刻本,内容较完整)、“毛宗岗评本”(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为后世最通行版本,强化“尊刘贬曹”倾向)
2. 创作背景
时代语境:元末明初,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朝代更迭),民众渴望“明君贤臣”与“统一稳定”,小说中“仁君刘备”“忠义关羽”“智慧诸葛亮”的形象契合这一需求
史料基础:以《三国志》(西晋陈寿著,纪传体断代史,客观记载三国历史)为核心史料,融合《后汉书》《资治通鉴》中相关内容,同时吸收民间“三国故事”(如“桃园三结义”“空城计”的民间演绎)
创作目的:通过三国争霸的兴衰,传递“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观,以及“忠义”“仁政”“智慧”“谋略”等价值观
二、核心主题与思想内涵
1. 核心主题1:“天下一统”的历史趋势
具体体现:小说开篇即点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到魏、蜀、吴三足鼎立,最终西晋灭吴实现统一,完整呈现“分裂→争霸→统一”的历史脉络
深层内涵: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对“统一稳定”的追求,强调“民心向背”是统一的关键(如刘备因“仁政”得民心,成为蜀地根基;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虽强但遭部分士人反对)
2. 核心主题2:“忠义”的道德标杆
“忠”的体现:
对君主之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备、刘禅,六出祁山只为兴复汉室);赵云“单骑救主”(长坂坡七进七出,保护阿斗)
对家国之忠:关羽“降汉不降曹”(土山三约,虽暂归曹操,仍心系刘备与汉室);姜维“九伐中原”(继承诸葛亮遗志,为蜀汉耗尽心力)
“义”的体现:
兄弟之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贯穿三人一生,如关羽死后,刘备、张飞为报仇发动夷陵之战)
知己之义: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后的君臣相得(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至死践行承诺);鲁肃与周瑜“同心辅吴”(虽有政见差异,仍以吴国利益为重)
内涵:“忠义”是小说的核心道德准则,塑造了一批“忠义典范”,成为后世中国人的精神符号
3. 核心主题3:“仁政”与“权谋”的对立
“仁政”代表:刘备
具体事例:携民渡江(曹操南征时,刘备不忍抛弃百姓,带着民众逃亡,虽延误行程仍坚持);入蜀后广施仁政(减轻赋税,任用贤才,深得蜀地民心)
形象定位:“仁君”典范,小说通过对比凸显其“以德服人”(如与曹操的“以力服人”形成反差)
“权谋”代表:曹操
具体事例:“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汉献帝,借汉室名义号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吕伯奢全家后的言论,体现其权谋与狠辣);割发代首(严明军纪,以“割发”替代“斩首”,既维护规则又保全自身)
形象定位:“奸雄”形象(毛宗岗评本强化这一倾向),但也展现其雄才大略(如统一北方、唯才是举)
内涵:通过“仁政”与“权谋”的对立,探讨“治国理政”的根本之道,体现传统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倾向
4. 核心主题4:“智慧与谋略”的较量
核心代表:诸葛亮(“智绝”)
经典谋略:火烧博望坡(初出茅庐第一功,以少胜多);草船借箭(利用大雾天气,不费一兵一卒借得曹军十万支箭);空城计(面对司马懿大军,大开城门,焚香操琴,吓退敌军);七擒孟获(以“攻心为上”,平定南方叛乱,确保北伐无后顾之忧)
其他谋略家:
周瑜:火烧赤壁(联合刘备,以火攻大破曹军,奠定三足鼎立基础),但因“心胸狭隘”(小说设定),最终“三气而亡”
司马懿:隐忍善谋(面对诸葛亮北伐,以“坚守不战”拖垮蜀军;后期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政权),是诸葛亮的主要对手
内涵:通过精彩的谋略对决,展现古代军事、外交智慧,同时传递“谋略需合道义”的思想(如诸葛亮的谋略始终为“兴复汉室”服务,被视为“正义之谋”)
三、主要人物阵营与核心形象解析
1. 蜀汉阵营(“尊刘”核心)
核心领袖:刘备(字玄德)
性格特点:仁厚、重义、知人善任,但后期因“复仇”(关羽之死)感情用事(夷陵之战大败)
关键经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赤壁之战后取荆州→入蜀建蜀汉→夷陵之战兵败→白帝城托孤
形象意义:“仁君”象征,代表传统社会对“以德治国”的理想
核心武将:“五虎上将”
关羽(字云长):“义绝”,忠义勇武(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但骄傲自负(因轻视孙权、吕蒙,导致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被杀),死后被尊为“武圣”
张飞(字翼德):勇猛粗犷(长坂坡喝退曹军、义释严颜),但脾气暴躁(经常鞭打士兵,最终被部下范疆、张达刺杀)
赵云(字子龙):忠勇双全、沉稳谨慎(长坂坡救阿斗、截江夺阿斗、汉水之战“一身是胆”),是“完美武将”形象
马超(字孟起):出身名门(马腾之子),骁勇善战(潼关之战大败曹操),归蜀后镇守西羌,确保蜀汉西境稳定
黄忠(字汉升):老当益壮(定军山斩夏侯渊,为刘备取汉中立下大功),箭术高超
核心文臣: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性格特点:智慧、忠诚、谨慎、鞠躬尽瘁
关键经历:隐居隆中→三顾茅庐后出山→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联合东吴赤壁破曹→协助刘备取荆州、入蜀→白帝城托孤→六出祁山北伐→五丈原病逝
形象意义:“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小说的“精神核心”之一
其他重要人物: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协助刘备入蜀,在落凤坡中箭身亡
姜维(字伯约):诸葛亮弟子,继承北伐遗志,九伐中原,蜀汉灭亡后仍试图复国,最终兵败被杀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蜀汉后主,性格懦弱(“乐不思蜀”典故),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曹魏阵营(“贬曹”倾向下的“奸雄”代表)
核心领袖:曹操(字孟德)
性格特点:雄才大略、唯才是举(颁布《求贤令》,不问出身任用人才),但多疑、狠辣(杀吕伯奢、梦中杀近侍、借粮官人头稳定军心)
关键经历:陈留起兵讨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灭吕布、平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大败→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篡汉建魏
形象意义:“奸雄”典型,体现“权谋”与“雄才”的矛盾统一,历史上真实曹操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小说形象有艺术加工
核心武将:
夏侯惇(字元让):曹操宗亲,勇猛忠诚(拔矢啖睛,展现狠劲),多次随曹操征战,是曹魏“宗亲武将”核心
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堂弟,擅长千里奔袭(定军山之战中轻敌,被黄忠斩杀)
张辽(字文远):原为吕布部将,归曹后屡立战功(合肥之战以八百人破孙权十万大军,威震江东,小儿闻其名止啼)
许褚(字仲康):曹操护卫,力大无穷(裸衣斗马超),忠诚可靠,是曹操的“贴身保镖”
典韦(字曼成):曹操早期护卫,勇猛过人(濮阳之战救曹操,力战而死),曹操为其痛哭
核心文臣:
郭嘉(字奉孝):曹操早期谋士,多谋善断(助曹操灭吕布、破袁绍,提出“十胜十败论”),英年早逝(38岁),曹操称“奉孝亡,乃天丧我也”
荀彧(字文若):曹操“子房”,为曹操制定“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推荐大量人才,但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赐死
司马懿(字仲达):后期核心谋士,隐忍善谋(抵御诸葛亮北伐,熬死诸葛亮;后期掌控曹魏政权),是曹魏最终统一三国的“奠基者”
3. 东吴阵营(“三足鼎立”的重要一极)
核心领袖:孙权(字仲谋)
性格特点:少年老成、善于用人(继承父兄基业时年仅18岁,重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晚年多疑(废太子,导致东吴内耗)
关键经历:继承孙策基业→联合刘备赤壁破曹→派吕蒙袭取荆州(杀关羽)→夷陵之战大败刘备→称帝建吴→晚年昏庸
形象意义:“守成之君”典范,凭借“江东地利”与“人才优势”,维持东吴数十年稳定
核心武将:
周瑜(字公瑾):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赤壁之战总指挥,24岁为中郎将,人称“周郎”),小说中设定“心胸狭隘”(三气而亡),历史上真实周瑜“性度恢廓”
吕蒙(字子明):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听从孙权建议,发奋读书,成为名将),袭取荆州(杀关羽),是东吴“武将成长”的代表
陆逊(字伯言):东吴后期大都督,沉稳善谋(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石亭之战大败曹休),是东吴的“救火队长”
黄盖(字公覆):东吴老将,忠诚勇猛(赤壁之战献“苦肉计”,诈降曹操,助周瑜火攻成功)
核心文臣:
鲁肃(字子敬):东吴战略家,主张“联刘抗曹”(最早提出“三足鼎立”构想,促成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后力主借荆州给刘备,维持联盟稳定),小说中形象偏“忠厚”,历史上实为“雄才大略”
张昭(字子布):东吴元老,早期主张“投降曹操”(赤壁之战前),但忠诚于东吴,为孙权稳定江东立下功劳
四、情节脉络:三国兴衰的四大阶段(按120回结构拆解)
1. 第一阶段:天下大乱,群雄崛起(第1-33回)
核心事件1:黄巾起义与东汉末年乱局(第1-10回)
关键情节:张角三兄弟发动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投军讨黄巾→董卓入京专权(废少帝,立献帝)→曹操谋刺董卓失败(献刀事件),陈留起兵→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董卓迁都长安,后被吕布、王允诛杀
阶段意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路诸侯(袁绍、曹操、刘备、孙坚等)开始崛起,为“群雄争霸”奠定基础
核心事件2:诸侯混战,曹操、刘备、孙坚势力初成(第11-33回)
关键情节:孙坚得传国玉玺,率军回江东,途中被刘表部将射杀→孙策以玉玺借兵,平定江东(“小霸王”称号由来)→曹操灭吕布、破袁术,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三让徐州,后因与曹操反目,投奔袁绍→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刘备投奔刘表,屯驻新野
阶段意义:曹操成为北方霸主,刘备仍无固定地盘(“颠沛流离”),孙策奠定东吴基业,三国雏形初现
2. 第二阶段:三足鼎立,赤壁之战(第34-50回)
核心事件1: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第34-38回)
关键情节:刘备屯驻新野,徐庶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未遇,第三次见到诸葛亮,听“隆中对”)→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战略(先取荆州,再取益州,联合东吴抗曹)→诸葛亮出山,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初显才能
阶段意义:刘备集团有了“战略核心”(诸葛亮),“兴复汉室”有了明确方向
核心事件2:曹操南征,孙刘联盟形成(第39-44回)
关键情节: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号称83万),刘表病逝,次子刘琮降曹→刘备携民渡江,长坂坡赵云救阿斗,张飞喝退曹军→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舌战群儒(驳斥东吴投降派),智激周瑜、孙权,促成孙刘联盟
阶段意义:孙刘从“潜在对手”变为“盟友”,共同对抗曹操,是“赤壁之战”的前提
核心事件3:赤壁之战,大破曹军(第45-50回)
关键情节:周瑜定计火攻,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黄盖献苦肉计,阚泽献诈降书→赤壁之战爆发,曹军战船被烧,死伤惨重→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念旧情放曹操(小说情节,历史上曹操自行逃脱)
阶段意义: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战役,曹操失去短时间统一全国的可能,刘备趁机取荆州南部四郡,孙权巩固江东,三足鼎立格局基本形成
3. 第三阶段:三国争霸,兴衰转折(第51-104回)
核心事件1:刘备取益州、汉中,蜀汉鼎盛(第51-73回)
关键情节:刘备借荆州(“暂借荆州,日后归还”,为后续“荆州之争”埋下伏笔)→庞统协助刘备入蜀,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率军入蜀,协助刘备取益州(刘璋投降)→关羽镇守荆州,单刀赴会,威震华夏→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黄忠斩夏侯渊,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北伐,围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荆州
阶段意义:刘备拥有荆州、益州、汉中,蜀汉达到鼎盛时期,与曹操、孙权形成“均势”
核心事件2: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夷陵之战(第74-84回)
关键情节: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白衣渡江”,趁关羽北伐,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被潘璋部将马忠擒杀→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不听诸葛亮、赵云劝阻,率军伐吴→孙权派陆逊为大都督,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刘备70万大军大败)→刘备退至白帝城,病重托孤(托孤诸葛亮、李严)
阶段意义:蜀汉由盛转衰,失去荆州(“隆中对”战略受损),兵力大损,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蜀汉“实际掌权者”
核心事件3: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第85-104回)
关键情节: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七擒孟获)→上《出师表》,第一次北伐(失街亭,挥泪斩马谡,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