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制度总结(最全)
中国古代制度总结(最全),分为:人才选拔制度、古代政治制度,应试必备!!!!懂得来!!!呕心沥血之作!!!
应试必备的思维导图精华,汇总有:标题填入题、词句理解题、细节判断题、语句表达题、推断下文题、选词填空题、词的辨析、语境分析,一起来看看。
言语的笔记思维导图,汇总了提问方式、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是我总结的精华,希望对你有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党章建设思维导图
国考地理高频考点知识汇总
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
公务员省考图形推理
法理学笔记
公考申论命题点
法理学
国考判断课总结【注意】
我的行测痛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
中国古代制度
人才选拔制度
春秋以前:世卿世禄制
战国:军功爵制度、养士之风(收养门客)
秦朝:辟田和军工
汉代:
察举制(自下而上推选人才):荐举为主,考试为辅
察举制由汉高祖刘邦开察举制先河--汉文帝规范--汉武帝时完备(统一选材标准和考试办法)
征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皇帝征辟
魏晋:
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制定)
内容: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其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评议结果,上交力部作为选官依据
标准: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祖父官爵道德才能)
隋唐以后:
科举制:
隋唐始设
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隋炀帝:开始设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自此,朝廷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式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取,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唐朝完善
完善科举制度,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明朝鼎盛
(1)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2)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古代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
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创立
三公:丞相、御使大夫、太尉
九卿:奉常、廷尉、治栗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创立
三省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下设六部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中央集权
宗法制:起于商末,定于周初。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技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刺史:刺有检核问事之意,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州,每周州是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的州的郡国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郡县制
时间:春秋战国
作用: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意义: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行省制
时间:元朝
作用:作为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确立行省制度以巩固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到保障
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特别地区
新疆地区:西域都护府,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管辖机构,主要职责在于,守静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
西藏地区
宣政院:元朝设立的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关
僧官制:元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族聚居区人民,但规定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台湾地区
澎湖巡检司:元朝政府设立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台厦道:1683年,清康熙22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击溃郑军,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后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隶属于福建省
台湾省:1885年,清光绪11年将台湾从福建省析出,升格设置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