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判断推理
这是一篇关于判断推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加强削弱,分析推理。
编辑于2025-10-06 20:06:26判断推理
图形推理
规律推理
数量类规律
规律
组成图形的元素种类发生变化或表现出一种共同的特征,分为
数列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对称数列,如:1、2、5、2、1
周期数列,如:1、2、1、2、1、2
乱序数列,如:1、3、5、2、4、6
运算
加减乘除
对象
点
交点
优先考虑
顶点
端点
切点
线
直线数与曲线数
汉字的笔画数
一笔画与多笔画
奇点判断
当且仅当图形某一点出发可以引出奇数条线,则该点是奇点
笔画数判别
笔画数=奇点数÷2
一笔画判别
当且仅当图形由一部分组成并且奇点数为0或者2的时候, 这一图形可以一笔画成
角
个数
一般只考虑内角
度数
锐角(小于90°)
直角(等于90°)
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
面
封闭区域的个数
空白独立的区域
面积
特殊部分(如:涂黑)的大小或占比
元素
元素的个数
图形由几个部分构成
元素的种类
图形由几种元素组成
位置类规律
规律
各图形之间位置变化呈现出规律的图形推理
类型
平移
指前一个图形沿着水平、上下或者其他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得到的新图
主要考查:1.方向 2.步数
旋转
指前一个图形或元素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某一角度后得到的图形
注意旋转的角度和方向
翻转
指前一个图形以某一直线为轴翻转得到的一个与原图关于翻转轴对称的新图
旋转的图形不改变图形的时针方向 翻转的图形改变时针方向
样式类规律
遍历
一组图形中,包含的某些元素(如线条、形状、颜色等) 在整体上出现的次数是相同的,只是顺序不同。
元素遍历
图形中的小图形、小元素在不同的位置重复出现
样式/特征遍历
图形的某种样式(如实心、空心、阴影、缺角等) 在所有图形中均出现一遍
运算
两个图形通过某种规则进行组合,得到第三个图形
直接叠加
图形直接重叠
去同存异
图形相同部分去掉,保留不同部分
去异存同
图形相同部分保留,去除不同部分
黑白运算
根据前两个图形对应位置颜色,得出第三个图形颜色
属性类规律
对称性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的数量
对称轴的方向及其方向变化
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是指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
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同时满足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条件
封闭性
封闭图形
由一条或多条首尾完全连接的封闭曲线构成的图形
图形内部的一个点不经过边界线就无法到达图形外部
开放图形
线条没有完全闭合,存在缺口的图形
可以从图形内部直接画一条线连接到外部,而无需穿过任何线条。
曲直性
直线图形
只包含直线的图形
曲线图形
只包含曲线的图形
包含直线和曲线的图形
重构推理
平面重构
空间重构
立体视图
立体规律
六面体折叠
相对面法
两个相对面在一个立体图形中不能同时出现
两个相对面在立体图形中必定出现一个
在立体图中,有且只能看到一个;在展开图中,永远不会相邻。
判定
“相间”排列(隔一行或隔一列)
在展开图的同一行或同一列中,中间隔了一个面的两个面,是相对面。
“Z”字形两端
:在展开图中,构成“Z”字形(或“N”字形)的两端,是相对面
相邻面法
公共边
展开图中,两个面成90度角连接,那条折痕 就是它们折叠后的公共边
公共点
三个面交汇的顶点
最靠谱:一个公共点连接三个面, 这个结构在折叠后是唯一确定的, 极难出错
观察折叠后组成的立体图形,面之间的公共边 和公共点之间的关系应保持不变
三视图
正视图
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
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视图
俯视图
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视图
规则
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度相等,且左右对正
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度相等,且上下平齐
俯视图与左视图:宽度相等。
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剖面图
假想用一个剖切平面将立体图形切开,移走观察者与剖 切平面之间的部分,然后观察剩余部分的内部结构。
“实心”思维
只关心被剖切平面直接切割到的实体材料,想象 它的横截面形状
“连通”思维
如果剖切平面同时切到了图形外部和内部的一个空 腔,那么切口形状会是一个“回”字形,中间的环是 空腔的截面。
立体拼合
凹凸对应法
目标立体图形就像一个积木,其表面的所有“凹进去”的 部分,都必须由某个组件的“凸出来”的部分来填充
识别目标图形的“缺口”
寻找匹配组件
逐一配对
分层拆解法
“降维”来简化问题,将三维拼合转化为二维数数
对目标图形分层
清点每层小方块的数量
分析组件的构成
进行拼图
组件可以旋转,但不能镜像翻转 组件必须与目标图形在三维空间 上完全契合
解题步骤
对称、封闭、曲直
位置规律
先静态(相离、相交、相切)后动态(平移、旋转、翻转)
数量规律、遍历、运算
定义判断
关键信息法
提取关键词
主体
定义中活动的发出者,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承担者(可以是人、机构、事务等)
客体
主体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动作的承受者)
行为状语
时间状语(……之前;……之后)
地点状语(在……;位于……)
原因状语(由于……;在……条件下)
目的状语(为了……;对……)
方式定语(通过……;按照……)
代入定义法
与关键信息法配合使用,将选项中的定义的关键信息和所给定义的关键信息进行对比
选项一定是最符合定义的
常见“误导”选项
主观臆断(最大陷阱!)
不要用常识或感觉去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范围扩大或缩小
注意定义中的定语和状语,它们严格限定了范围
偷换概念
不要被相似但本质不同的概念迷惑
缺失要素
只满足了定义中的部分关键词,但缺少了另一个必要条件
必须严格遵从题目定义
类比推理
语法关系
主谓关系
名词+动词/形容词
主宾关系
动宾关系
动词+名词
偏正关系
形容词+名词
解题方法
造句法
适用于三个词语间的类比推理
纵向比较法
适用于横向对比不具有类比性的类比推理
语义关系
近义关系
两个词之间意义相近
反义关系
两个词之间意义相反(两个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
象征关系
词语本身的含义同时是另一种事物的象征
外延关系
全同关系
概念A和概念B所表示的含义完全相同。如:浪漫:罗曼蒂克 | 荷花:芙蕖 | 山西:晋
交叉关系
概念A和概念B所表示的含义既存在交集也存在彼此独立的部分。如:演员:歌手 | 大学生:运动员 | 美女:医生
并列关系
反对关系
概念A和概念B同属于一个类别,但A和B没有穷尽它们所属类别的全 部外延,即:A+B<C
矛盾关系
概念A和概念B同属于一个类别,但A和B穷尽它们所属类别的全 部外延,即:A+B=C
包含关系
种属关系
概念B的全部外延与概念A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即:A是B的一种
组成关系
概念A是概念B的一个组成部分,即:A是B的一部分
内涵关系
属性关系
必然属性
A必然有B属性,如:光:亮 | 盐:咸
或然属性
A可能有B属性,如:花:红 | 人:高
条件关系
充分条件关系
有A就有B,如:地震:损失 | 违章:罚款
必要条件关系
没A就没有B,如:氧气:燃烧 | 耕耘:收获
因果关系
A导致B发生,如:生病:吃药 | 下雨:地湿 | 勤奋:成功
对应关系
功能对应
事物与其所具备的功能对应
场所对应
事物与其所在场所对应或者事件与其发生场所对应
依据对应
一种决定关系,包括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及其提供的凭证等
材料对应
原材料与成品之间的对应
时间对应
事前发生时间的对应或者时间顺序的对应
常识对应
常识性知识的对应
解题步骤
审读题干,确定关系
四大基础关系
外延关系
内涵关系
对应关系
语法语义关系
基础关系是否唯一?
否
或存在多个疑似答案
深入分析二级考点
考虑二级考点
词性/结构
感情色彩
必然/或然
主动/被动
抽象/具体
是
直接匹配选项
综合判断,锁定最优答案
逻辑判断
翻译推理
翻译规则
单句翻译
所有S都是P,翻译: S→P
换位推理
有的P是S
所有S都不是P,翻译:S→¬P
换位推理
所有的P都不是S
有的S是P,翻译:有的S→P
换位推理
有的P是S
有的S不是P,翻译:有的S→¬P
没有S是P,翻译:P→¬S
没有S不是P,翻译:S→
复句翻译
“前推后”
公式:如果A,那么B。A→B
常见关键词:如果…那么…;只要…就…;所有…都…;…是…的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如果”后面是条件,”就“后面是结果。翻译后即:条件推结果
”后推前“
公式:只有A,才B。 B → A
常见关键词:只有…才…;除非…否则不…;…是…的必要条件/前提
必要条件:”只有“后面是条件,"才”后面是结果。翻译后即:结果推条件
特殊:“只有……才……”与“除非……否则不……”等价
“且”关系
公式:公式:A且B。 A ∧ B
常见关键词:和、且、又、既…又…、不仅…而且…
“或”关系
公式:A或B。 A ∨ B
常见关键词:或者…或者…、至少一个、也许…也许…。
推理规则
逆否命题
A → B 等价于 ¬B → ¬A
口诀: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
德摩根定律
¬(A ∧ B) = ¬A ∨ ¬B (并非“A且B” = 非A 或 非B)
¬(A ∨ B) = ¬A ∧ ¬B (并非“A或B” = 非A 且 非B)
递推规则
已知命题p、q、r满足p→q,q→r,则p→r
真假推理
直言命题
描述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断定
矛盾关系
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即必然一真一假
“A”与“并非A”
所有S都是P”与“有的S不是P”
“所有S都不是P”与“有的S是P”
“A → B” 与 “A 且 ¬B”
“A 且 B” 与 “¬A 或 ¬B”
“A 或 B” 与 “¬A 且 ¬B”
上反对关系
全称肯定和全称否定之间的关系
两个命题可以同时为假,但不能同时为真
下反对关系
特称肯定和特称否定之间的关系
两个命题可以同时为真,但不能同时为假
差等关系
同质不同量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即:全称、特称、单称之间的关系
两个命题可以同时为真,也可以同时为假
模态命题
陈述事物情况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命题
不必然P=可能非P;不必然非P=可能P
不可能P=必然非P;不可能非P=必然P
加强削弱
加强削弱
论点
论点是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也就是题目中需要加强和削弱的观点
加强方式
削弱方式
论点是错误的
论点不可能实现
论点实现了将与选项矛盾
论点没有必要性
表面上论点成立实际上并不成立
论证
论证方式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
加强方式
通过建立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来加强论点
表述方式
有A的地方往往都有B
只要A就B
B只决定于A
A是B成立的唯一条件
削弱方式
通过切断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来削弱论点
表述方式
有A的地方都无B
B的意义其实不是代表A
A与B中的概念无关
有A且非B的情况
A并不是B的唯一标准
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真实性的判断,是得出结论的基础和根据,题干和选项中所举的用来支持和削弱论点的实例即为论据
加强方式
论据可靠
样本充足
样本选举科学
补充论据
通过补充支持论点的其他论据来加强论点
削弱方式
否定论据使论点不可靠
论据不可能实现了
论据反面的情况是成立的
论据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并不成立
因果论证
通过实验揭示因果关系的论证
论证过程是在探究因果关系
方法
用“A”表示原因,用“B”表示结果
加强
有A有B,无A无B
削弱
有A无B,无A有B
对比实验前提条件控制
加强
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排除他因)
削弱
其他条件有所不同(引入他因)
因果倒置
因果关系中应现有因后有果,因果倒置直接削弱论点
类比论证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同,以及其中某个(或某类)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该属性
基本前提
两者之间存在可类比性,即相似性,而并非相同
加强方式
指出两者相似性很大
削弱方式
指出两者相似性很小或根本不同
分析推理
题型特征
题干给出一组对象(如甲、乙、丙、丁、A、B、C、D等)和若干相关信息(如身份、职业、年龄、籍贯等),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约束条件(如匹配关系、顺序关系等)。要求你将对象与信息进行一一对应或排序。
排列题
对象之间有先后、高低、左右等顺序关系
解题方法
列表法 / 画图法
将确定的信息直接标在表内或图上
确定信息优先
优先处理绝对确定、没有歧义的条件
最大信息优先
寻找那个在条件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对象或元素,以它为中心进行推理, 可以牵出更多线索
组合题
对象需要与不同类别的信息进行匹配,或者分成若干小组
表格法(二维表)
画一个二维表格,行标题是一类信息(如人名),列标题是另一类信息(如职业、城市)
根据条件,在相应的格子中打“√”或打“×”
每行、每列有且只有一个“√”
代入排除法
当题目条件复杂时,将选项逐一代入题干验证,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
假设法
当没有明显突破口时,可以选择一个关键条件进行假设(假设A是医生),然后往下推理。如果推出矛盾,说明假设错误,则其反面成立(A不是医生);如果推理顺畅无矛盾,则假设可能正确
可能非P
必然非P
可能P
必然P
某个A不是B
有的A不是B
所有A不是B
有的A是B
某个A是B
所有A是B
阅读题干,明确真假数量
在几句话中寻找矛盾关系
找到矛盾?
是
矛盾必然一真一假
锁定剩余话的真假
由此推出结论
未找到
寻找反对关系
找到哪种反对?
找到“所有”型反对
“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必有一假
锁定剩余话的真假
由此推出结论
找到“有的”型反对
“有的S是P”与“有的S不是P”必有一真
锁定剩余话的真假
由此推出结论
观察目标立体图形
目标图形是否由小方块构成?
是
使用分层拆解法
分层并清点每层方块数
计算组件总方块数并尝试拼合
定位最特殊、最确定的组件
代入验证,逐一排除
得出答案
否
使用凹凸对应法
寻找目标图形的特殊凹陷/缺口
在组件中寻找形状匹配的凸起
定位最特殊、最确定的组件
代入验证,逐一排除
得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