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79:宽容的北宋为何容不下苏轼诗?
《文明之旅》第80期探讨苏轼如何成为印刷时代的"出头鸟":当他的诗作被雕版技术大规模传播,文字竟成了权力争夺的战场作为首个自费出文集的文人,苏轼在杭州刚上任就被出版商盯上,却不知新时代的传播力已将他推向风暴中心乌台诗案本质是朝廷与民间声望的较量王安石的"斗鸡走犬过一生"道破时代转型的残酷真相:旧时代的文人在新传播生态中,随时可能被"一粒灰"压垮本期解析1079年北宋为何难容苏轼的诗文霸权。
编辑于2025-10-08 17:13:01《文明之旅》第80期探讨苏轼如何成为印刷时代的"出头鸟":当他的诗作被雕版技术大规模传播,文字竟成了权力争夺的战场作为首个自费出文集的文人,苏轼在杭州刚上任就被出版商盯上,却不知新时代的传播力已将他推向风暴中心乌台诗案本质是朝廷与民间声望的较量王安石的"斗鸡走犬过一生"道破时代转型的残酷真相:旧时代的文人在新传播生态中,随时可能被"一粒灰"压垮本期解析1079年北宋为何难容苏轼的诗文霸权。
《文明之旅》第79期:汴河如何撬动战国格局?一条运河竟成文明杠杆!本期由罗振宇主讲,从魏国战略抉择切入:向东争霸中原还是向西灭秦?大梁城运河系统曾助魏国崛起,但历史惯性使其错失关键机遇节目剖析"天人合一"新解从愚公移山到大禹治水,展现中国人改造地理的文明韧性汴河串联黄淮长江,不仅改写魏国命运,更揭示文明发展的空间逻辑:方向感决定兴衰,个体选择需顺应时代变迁。
1077年,王安石变法落下帷幕,变法大将们各奔东西。曾布在广州当知州,章惇在湖州养伤,王韶被外放到江西南昌。看起来都挺惨,但他们心里都还有个盼头——总有一天能重返朝堂。可有一个人却格外孤独,他叫吕惠卿,曾经是王安石最器重的助手。但现在,无论新党还是旧党,谁都不愿意和他沾边。为什么最能干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孤立的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文明之旅》第80期探讨苏轼如何成为印刷时代的"出头鸟":当他的诗作被雕版技术大规模传播,文字竟成了权力争夺的战场作为首个自费出文集的文人,苏轼在杭州刚上任就被出版商盯上,却不知新时代的传播力已将他推向风暴中心乌台诗案本质是朝廷与民间声望的较量王安石的"斗鸡走犬过一生"道破时代转型的残酷真相:旧时代的文人在新传播生态中,随时可能被"一粒灰"压垮本期解析1079年北宋为何难容苏轼的诗文霸权。
《文明之旅》第79期:汴河如何撬动战国格局?一条运河竟成文明杠杆!本期由罗振宇主讲,从魏国战略抉择切入:向东争霸中原还是向西灭秦?大梁城运河系统曾助魏国崛起,但历史惯性使其错失关键机遇节目剖析"天人合一"新解从愚公移山到大禹治水,展现中国人改造地理的文明韧性汴河串联黄淮长江,不仅改写魏国命运,更揭示文明发展的空间逻辑:方向感决定兴衰,个体选择需顺应时代变迁。
1077年,王安石变法落下帷幕,变法大将们各奔东西。曾布在广州当知州,章惇在湖州养伤,王韶被外放到江西南昌。看起来都挺惨,但他们心里都还有个盼头——总有一天能重返朝堂。可有一个人却格外孤独,他叫吕惠卿,曾经是王安石最器重的助手。但现在,无论新党还是旧党,谁都不愿意和他沾边。为什么最能干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孤立的人?
宋代司法制度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的
1||| “鞫谳(jū yàn)分司”
在宋代制度里,事实审理和法律判决是要严格分开的。
鞫,就是事实审理,只负责搞清楚案情,怎么判,他们不管
“谳”,是要把案卷移送到另外的司法部门——大理寺。
他们再根据事实挑出适用的法条,来拟定判决。
2||| “录问”
宋代司一个程序:稍微重大一点的案件,在事实审理结束之后,必须要有之前没参与审讯的官员,把案情再问一遍
如果审讯过程中,有不公、有屈打成招的,这就是犯人翻供的机会。
3||| “翻异别勘”
一旦犯人翻供,马上又触发了一个新程序,就是重审,而且要换一个审讯班子
苏轼是这一年的8月18号被投入了御史台大牢,事实审理部分马上开始,到了11月30号结束。
11月30号,朝廷指派了一个官员,这个叫陈睦,本职工作是个财政官员,让他来负责苏轼案件的“录问”。
但是11月30号这一天,苏轼没有翻供。
在当时的法律体系下和司法程序里,不冤
苏轼被指控的罪名是讥讽朝政,是含沙射影地反对新法。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从文学性上讲,用孩子的语音变化来间接地反映老百姓的路途奔波,用一个表面的好事来反衬现实的悲凉,确实巧妙。
从政治意涵上解读,这不就是在批评新法青苗法吗?而且还这么阴阳怪气地含沙射影。
还不是反对新法,而是骂皇帝
当时有个专有名词“指斥乘舆”
乘舆,就是皇帝坐的车子,这里就指代皇帝本人
苏轼骂皇帝:“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我这个人,读书还行,但是可惜我不懂那些法条,所以,我没能耐帮助皇上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
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一脉不绝,就是积累起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符号系统,随便指着个物象,背后都有丰富的意涵。
说到月,那就是思乡了;我说到柳树,那就是希望客人再留一留;我说到梧桐树,指期待凤凰,或说自己寂寞
要是有人指着一头驴,骂这个秃驴怎么这么讨厌,那作为中国人你就要四周看看有没有和尚。
大宋
苏轼的“乌台诗案”
“乌台”
汉代的御史台,附近有很多乌鸦环绕,御史台后来被叫“乌台”
“诗案”
和苏轼写的诗有关的一个案子
我们从苏轼这个角度来看
第一,我们都喜欢苏轼。你们欺负苏轼,这肯定是冤案,肯定是迫害
第二,你们这帮坏蛋因为写诗而迫害苏东坡,这当然就是万恶的文字狱。
苏轼被抓的场景
派到湖州去执行捉拿任务的人,叫皇甫遵。
见到苏轼的时候,故作深沉,让苏轼误以为朝廷派人来,是要直接赐死自己。
等这个猫耍耗子的游戏玩够了,皇甫遵才说,就是捉拿你去开封审查。
执行这种任务的人,是刻薄一点还是厚道一点,手里紧一紧还是松一松,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差役不知道大文豪苏轼,只会看具体执行人皇甫遵的颜色,对苏轼的态度跟抓捕一个盗贼也没啥区别,一路上免不了是连呼带喝、各种羞辱。
苏轼写绝命诗
苏轼的儿子苏迈,每天负责给父亲送饭
父子俩约定了一个暗号
如果外面情况没有变化,那就送菜和肉。
如果朝廷决定要杀苏轼,那就只送一条鱼。
有一天苏迈临时委托了一个亲戚帮忙送饭,但忘了交代暗号,结果亲戚只送了一条鱼进去。
苏轼一看,以为大限将至,提笔写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在监狱里的130天的日子,度日如年
那些审案的人,一整夜一整夜地不让睡觉,各种拍桌子瞪眼侮辱诟骂
世界
北宋曹太后去世
高丽国王中风,向日本求医,彼拒
西班牙皇帝阿方索六世与克吕尼修道院院长联姻
波兰爆发起义,国王波列斯拉夫携家眷逃亡,死于途中
大宋元丰二年,大辽大康五年
软件 | 万兴脑图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冤不冤
《文明之旅》第80期
文明1079:宽容的北宋为何容不下苏轼诗?
楔子
苏轼写那些诗文的时候,没有意识到问题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苏轼苏辙兄弟也是在这一年为父亲服丧完毕,回到开封。
1071年,苏轼被外放,成为杭州通判。
此后的8年,他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几个地方,辗转当地方官。
苏轼一直都在地方上,他感受到的氛围
新法派都集中在朝廷里,而反对新法的保守派,都在地方
这些地方官提起新法,各种怨气不满,各种嘀嘀咕咕,很容易互相传染的。
苏轼这八年间写的诗文,就是受这种氛围影响,提到新法就各种夹枪带棒,很正常。
总之,从熙宁到元丰,朝局变了,但是苏轼讥讽新法的一贯文风没有变,终于酿成了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之后,非常清楚地知道问题的所在
北宋末年的几位御史台官员
1127年,开封陷落的时候,他们居然把乌台诗案的全部案卷带出来了,几经辗转,成了宝贵文物,到了南宋时代,这批案卷被印刷出版。
苏轼在交代问题的时候,有很多策略性的方法。
苏轼张嘴就答,也随口就把很多诗文的写作时间给改了。
最主要的改动,就是把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之后写的,改成这之前的时间。
苏辙也在奔走营救苏轼,他上书神宗皇帝,是这么说的
“我这个哥哥啊,在当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州的时候,写诗确实不谨慎,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但是后来他悔悟了啊,后来就不敢了啊,但是没办法,以前写的诗已经传开了。”
他说的这个时间点,杭州密州时期,就是王安石执政时期。
关键:1076年,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
在这之前,主持新法的是王安石
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反对的都是王安石;
当权力在宰相手上时,这权力是可以批评的,批评者的安全由皇帝来保护;
而在这之后,主持新法的就是神宗皇帝本人了。
而一旦由皇帝亲自掌握大权,这权力便不可批评,即便那皇帝圣明无比,不可批评的权力也不受人欢迎。
苏轼讥讽新法,如果是在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之后,那可就是直接把矛头对准了皇帝本人,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错没错
乌台诗案的结局
司法判决的终点
大理寺给出的判决是:按照苏轼犯的罪,应该判徒刑两年,但是,正好遇上朝廷各种大赦,两年徒刑免了。
行政系统内部的纪律处分
贬官,把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团练副使,在宋朝就是一个专门用来安置被贬官员的闲职
俸禄还要减半
还有两个附加条件
本州安置,这是限制人身自由,你只能在黄州待着。
还有一条,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后来在黄州的处境
一方面,他是一个只有有限人身自由的官场囚犯;
另一方面,他毕竟还是官员身份,将来还有被启用的机会。
软件 | 万兴脑图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错没错
《文明之旅》第80期
文明1079:宽容的北宋为何容不下苏轼诗?
冤不冤
“上一个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下个时代的出头鸟头上,就是一座山。”
有的人在自己的时代里走着走着,往往一不小心就一头撞进了一个新时代。在旧时代里很安全的行为,没准在新时代里就危机四伏。
大约就在这个阶段,闲居在江宁的王安石写了一首诗,“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没有做好准备的人,突然遭遇了下一个时代的风雨,真是人生悲剧
苏轼名气太大,和朝廷竞争声望
苏辙“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
一个臣子,在新的印刷技术的帮助下,居然可以获得独立的权力和声望的来源,和朝廷对垒,和皇权竞争,这才是苏轼乌台诗案发生的底层逻辑
乌台诗案和一般文字狱的区别
一般文字狱的本质就是思想罪
比如在清代,只要思想不对头,管你是不是出版过的,只要皇帝疑心,一律是犯罪。
乌台诗案虽然也是文字狱,但它更看重的,不是作者的思想罪,而是它经由传播产生的社会后果。
乌台诗案,有一种很有趣的审判方式:它要获取的“罪证”必须是苏轼写了给别人传看,从而产生了“不良影响”的作品。
苏轼写给苏辙的诗,即使里面有讥讽的文字,也不算罪证。
苏轼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也是第一个被这只螃蟹坑了的人。
御史台的人就是拿这部文集当证据来指控苏轼的。
别人的诗文,如果是靠民间传抄扩散的,只要不是本人手写的字迹,都可以说是别人伪造的,我没写过。
而苏轼这部文集,满大街都有得卖。
雕版印刷既降低了搜证成本,也提前帮御史台完成了证据固定。
苏轼的诗文写作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权力来源
这就是一种要了命的、时代巨变级别的转变了
唐代诗文的传播面非常有限
像白居易那样爱提意见,爱写讽喻诗的人,大家也都把他理解为,他本意是好的,就是有点愣头青。
对皇帝来说,这种人虽然烦人,但是,为表现君王的宽容,也不妨暂时忍耐。
有了雕版印刷带来的大规模传播
你这个时候再在诗文里写讽刺朝政的话,那么请问,你是说给谁听的?
你是说给皇帝听的,真心希望朝政发生改变?
还是说给舆论听的,跟朝廷唱对台戏,借机哄抬自己的 身价?
神宗皇帝继续搞变法,最期待的,就是能统一天下的共识
你苏轼远在杭州,还能这么掌控舆论,隐隐然成了变法最大的阻碍。
在皇权社会,任何人的权力都来自于皇权的授权。授权一旦收回,你什么都不是。
苏轼依靠写诗作文,依靠最新的印刷技术,居然获得了一种隐性的、独立于皇权之外的权力,这就给大宋朝上上下下出了一道新难题。
过去写的诗已经被雕版印刷大规模复制传开
1071年,熙宁四年,苏轼到杭州当通判。
苏轼的名气可大得不得
苏轼一到杭州就当时的出版商盯上了
杭州是当时大宋印刷业最发达的地方,反应速度快
一个文人,在生前就用最新的雕版印刷技术出版自己的文集,这是有据可考的第一桩。
软件 | 万兴脑图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变没变
《文明之旅》第80期
文明1079:宽容的北宋为何容不下苏轼诗?
变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