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建构主义
这是一篇关于建构主义的思维导图,包含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等。
编辑于2023-12-30 04:50:46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分类
学术领域-哲学建构主义、社会学建构主义、教育学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者所持建构主义倾向程度-极端/强的建构主义、温和/微弱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者对建构主体的分析单位-个体建构、个体间的建构、更大文化背景下的公众知识的建构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个人建构主义(个体自身)
强调个人自身在个人知识建构中的创造作用
皮亚杰-认识发生论
冯·格拉瑟斯菲尔-激进建构主义
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
斯皮罗-认知灵活性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
强调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在个人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
保罗·欧内斯特-社会建构主义
让·莱夫-社会文化认知观、情境性认知
思想渊源
焦点:认识是如何获得的
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
当代
杜威-经验性学习理论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论
布鲁纳-发现学习
针对传统教学弊端
不完整
惰性
不灵活
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非特定学习理论,具体观点差异大
理论共识
知识观
客观主义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知识是对事物的表征
科学命题、定理是对事物的唯一正确的、真实的解释
语言赋予知识客观的形式,通过语言便可以实现知识在人们之间的传递
行为主义
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
学习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链,教学就是传递客观知识
认知主义
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编码中的作用,忽视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事物的意义是由事物本身决定的
建构主义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确定性提出疑问,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发起挑战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社会互动性
情境性
教学观
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瑟斯菲尔德
基本原则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认知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生存力代替真理
强调课程目标的开发性和弹性
要求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上
不足
否定社会交往,陷入了自我论
反对统一的知识标准,使学生无法建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牢固的知识结构
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
重在解释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即学习是学习者在先前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生成学习过程
长时记忆中存储的影响个体知觉和注意的各方面内容,以及以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进入短时记忆
主动地对感觉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保持持续的兴趣去进行选择性注意
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与感觉经验的对照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主动地建构新信息的意义
建构意义不成功,回到感觉信息,检查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试验性联系的策略
建构意义成功,达到了意义的理解
从短时记忆归属到长时记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或引起长时记忆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
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
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
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师所预期的结果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教师假象的差异
学生具有的策略与教师认为他们应该具有的策略不同
当代建构主义者更多的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在建构中的作用,将他们看成建构的基础和目标
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
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
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多变程度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
概念: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
可以直接套用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概念:将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时产生的知识,即关于知识被应用的知识
特性
概念的复杂性
实例的不规则性
学习种类
初级知识获得
只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和反馈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与事实-对知识过分简单化的倾向
相加倾向
离散倾向
隔离倾向
高级知识获得
要求学生在各种情境下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把握概念的复杂性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最终能够广泛而灵活的将知识应用到各种情境中
随机通达教学
把概念具体到一定情境的实例中,并且要涵盖多种实例变式,分别显示概念的不同方面的含义以及其他概念的联系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 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维果茨基-知识内化作用
自下而上的知识
由具体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直至实现以语言为中心的概括,形成更加明确的理解,并更有意识的加以应用
自上而下的知识
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形成学习者的个人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联系和利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形成对抽象概念的具体理解,使这些概念变得更生动、更真切,同时使自己的直接经验更明确,更概括
列昂节夫-活动理论
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构成了心理,活动在知识技能内化过程中起桥梁性作用
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性认知
知与行不可分离,人的认识根植于一定的物理、社会和文化情境的活动中
情境性学习理论
知识是情境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被应用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应该与情境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情景性教学
让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完成学习
基本特征
真实的任务
情境化的过程
真实的互动合作
情境化的评价方式
分布式认知
是指分布在个体内、个体间、以及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进行的认知
强调认知现象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分布的本质
分布式学习-教学模式
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
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发生-远程教育
学习是在学习共同体的个体之间分布完成的-合作学习
布朗-认知学徒制
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合法的边缘参与”
布兰斯福德-抛锚式教学
将学习活动中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钩,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
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的
贾斯珀问题解决策略-录像教材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含义: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使共同活动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基础:最近发展区和辅助学习
根据教学中支架是否具有互动的功能
互动支架
教师示范
出声思维
提出问题
非互动支架
改变教材
书面的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过程
预热
探索
独立探索
学习者中心的心理学原则:认知与元认知因素
学习过程
性质
目标
知识的建构
策略性思维
对思维的反思
学习情境
影响学习因素
动机
情绪
发展
社会
学习的内部动机
动机对努力的影响
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学习与多样性
标准与评估
以主动探究知识为特征的学习者形象
重新解释信息或亲身体验
受内在求知欲的驱动
与他人合作进行社会性的意义建构
能意识到自己使用的学习策略,并能将这些策略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经验、价值、潜能、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学,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马斯洛学习理论
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驱动力
具备的基本条件
无条件的尊重
自尊
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
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
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能自动地得以实现
内在学习论
批判外在学习
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属于一种被动的、机械的、传统的教育模式,由教师强制的
倡导内在学习
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模式
罗杰斯学习理论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重视教学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和自由学习
有意义学习
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使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使个人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区别
罗杰斯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奥苏泊尔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不涉及个人意义
要素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都投入学习活动
学习是自我发动的,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全面发展
学习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知识灌输-壶与杯
教师-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自身具有学习的潜能,促进者只需为他们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使他们知道如何学习,他们就能学到所需要的一切
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因素
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注
同理心
马斯洛和罗杰斯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其“来访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在学习和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