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宋辽(1)
自己整理的宋辽金文学,后面基本重点都在这了,前面毕竟简单的是挑重点因为还是要以课本为主,提供给各位小伙伴参考。
编辑于2021-09-15 08:24:38宋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王禹偁(chēng)《小畜集》
柳开:复古,文道统一,但把文看做道的工具,过于强调道而忽视文采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白体
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学白,反映现实,忧国忧民 学杜,超越白情感含蓄 流畅,淡雅,平淡 长篇叙事简单,宋诗散文化、议论化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晚唐体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西昆体
衰竭原因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晏殊“北宋倚声家初祖”:男女离愁别恨,过滤轻佻,纯净雅致 生命优思与爱情缺失交融,弄清沉思 情感基调富贵闲雅 洗前代脂粉气,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欧阳修词的变新
扩大词的抒情功能
改变词的审美趣味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军旅生活,开拓视野,丰富感受《渔家傲》开拓审美境界,贴近现实
贴近日常的张先词:表现歌舞音乐 物影朦胧美 改变词的发展方向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抒发自我情怀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改变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改变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创造性地运用铺叙与白描,拓展了词的表现方法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对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及其散文成就
诗文革新
文学革新主张:儒家道与现实生活 文道并重 文具独立性
散文艺术成就: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叙事、议论、抒情融合,感情色彩很强 革新散文,体裁丰富,功能完备 语言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平易自然的风格
第二节 欧阳修 梅尧臣 苏舜钦的诗歌
欧:个人抒发 散文入诗 李白融合,流丽宛转
梅:反映时政和民生疾苦 日常琐事 平淡 苦涩,却韵味
苏:痛快淋漓、雄奇阔大景 诗风自然、意境开阔、风格奔放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古文
王(政治家自诩):重道崇经,不排斥艺术性很重视社会功用 多数古文直接为政治服务 直陈己见,不蔓不枝 发挥古文实际功用,提高文体适用价值 缺点: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艺术感染不够
曾巩(欧阳修学生,与王安石同时的古文名家):议论委曲周详
第四节 王安石诗歌
王荆公体
早期反映社会现实,抒情(思亲怀友),咏史(有看法,政治感情) 后期写景抒情的绝句
子主题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释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州通州:逆境中创作高峰
第二节 古文、辞赋、四六
文道观:文道并重(韩、欧) 文独立价值、道泛指规律、艺术多样性生动性*
古文、辞赋、四六
艺术风格:气势雄放语言却自然
艺术风格:兼收并蓄: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和情思
议论文翻新出奇
叙事记游:叙事抒情议论结合《石钟山记》
辞赋:古文跌宕萧散,吸收诗歌抒情(欧;四六:行云流水)
第三节 诗
1、对社会的干预,对人生的思考:批判现实社会《荔支叹》,从客观事物发现规律《题西林壁》
2、乐观旷达的精神,有苦闷但更多的是对苦闷的傲视《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3、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1)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南园》“春畦雨过罗纨腻”; (2)用典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3)对仗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山忆喜欢劳梦远,地名惶恐泣孤臣”
4、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临流照影,汲水煎茶平常事写成“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对于难于处理 的题材化难为易,举重若轻
5、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游金山寺》描写细致,清雄风格
第四节 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以“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使词的地位大大提高; 1、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从文学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地位,为词向诗靠拢 、实现词与诗互相渗透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主张“自是一家”:追求壮美的风格和扩大的意境,词品应该与人品一致,作词应该像写诗一样
变革词体的方向
扩大词的功能,开拓词镜(主要方向) 1、表现女性化的柔情----表现男性化的豪情 表现爱情---表现性情 像诗一样表现性格 怀抱和人格个性 2、人生思考,增强词镜的哲理意蕴《定风波》 3、大力描写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展现大自然壮丽景色
“以诗为词”(主要手法)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1、采用标题和小序,或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奇缘或与词文本在内容上互补 2、大量用典,丰富表现手法
豪迈奔放的风格
相当作品奔放豪迈、倾荡磊落
第五节 意义与影响
意义:1、人生态度成为后世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2、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富有启迪意义的范式
苏门四学子p69
苏诗:宋代;明代公安派;清初的宋派诗人(影响) 苏词:变革,开拓,提高艺术品位与地位,解放精神为南宋新派词人 所继承。形成豪放派 苏文;明代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体(山谷体)
苏黄
黄陈
艺术特色:1、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2、求新求变,创造出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修辞、练字、意象) 3、声律奇峤 4、晚年归真返朴,求新求变仍有体现但已炉火纯青形迹尽泯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学苏与学黄
寒士生活写照
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1、内容题材狭窄,主要是写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情感真挚诚恳 2、重视苦吟,创造出“朴拙”为主的艺术风格:简洁精炼,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3、缺点: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有时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还有些作品质木无文而缺乏情韵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1、诗歌要有所寄托,批判现实 2、“文以载道”但更强调抒情性 3、循序渐进(最重要)P78
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以杜甫为诗家祖宗、借鉴经验(炼字、造句、谋篇)、晚期杜诗视为美学理想参照典范,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点铁成精:窘境中的策略
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江西诗派的形成
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取名为“江西诗派”p80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也是整个诗坛的倾向),靖康事变后-----记录事变、呼吁抗金、表现忧国伤时之思;艺术风格上吕本中提出“活法”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
陈与义爱国主题,借鉴杜甫艺术手法,雄浑深沉的诗风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第一节 受苏词影响的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雅俗并重,雅学苏俗学柳 雅:抒情自我化,贴近生活 俗:艳骨露词,语言俚俗,审美价值不高
晁补之:吟咏隐逸,自抒被迫退隐后的心境;《骫骳说》推动词学理论的发展
以小令写恋情的晏几道
其父晏殊传统“花间词”不同,晏几道“小山词”: 1、有明确的而具体的思恋对象,追忆失落的往日爱情,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 2、构建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营造出缤纷多姿、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3、语淡情深。用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和透过一层的句法,表现不同 4、词艳而不俗,浅处寻常的深情,在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上把艳词小令推到了极致
花间词和小山词的区别: 1、花间词的女子都是泛指,小山词的女子是特指 2、描写对象和蕴含感情不同,前者是极为世俗的现实情欲,后者是同情态度的欣赏,感情深沉真挚 3、艺术风格上,花间词雕润浓艳,散溢着脂粉气;而小山词艳而不俗,语淡情深
当行本色的秦观
伤心人的伤心词
1、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与经历和个性气质有关 2、情韵兼胜,符合词体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 (1)情感深挚,意境深婉 (2)语言优雅,音律谐美 (3)采小令结构缜密,意境深婉之长处入慢词
情韵兼胜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3、积聚满腹伤心失意的泪水用擅长的词体倾泻,把深沉的辛酸苦闷溶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中,给传统艳情词注入新的感情内涵
独特的历史地位:其词卓然一家,和婉醇正,典型地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
侠骨柔肠的贺铸
奇特的个性
个性和词风非常奇特,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统一
豪侠的悲歌
词独具的情感内涵:宋代词史上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六州歌头》;开创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英雄好奇与儿女柔情并存
凄婉的柔情
长于造句,多从唐人诗中吸取精华,语言风格深婉密丽,
井然的周邦彦
飘零不偶的主题:“飘零不偶”的羁旅行役是重要主题,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情感基调
开启门径的咏物词:主要题材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
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 变直叙为曲叙,顺序倒叙插叙错综结合,回环往复式结构 1、长于铺叙2、自铸伟辞3、音律
融化诗句的语言技巧:上
和谐严密的音律:上
第七章 李清照与南渡词人的新变
南渡词人
第一节 李清照词的别开生面
“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独特感有着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斜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茸之诗”,而失去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征。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征,才能不被诗替代,在文体之林中占有独立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轻盈妙丽的望夫词与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前期:对丈夫的钟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靖康后:明亮轻快---灰冷凝重
清新素雅的语言与清婉秀逸的境界
第二节 朱敦儒词的自传性质(继承发展苏轼抒情自我化)
青年的放浪形骸
婉丽明快为主
中年的漂泊忧愤
悲壮慷慨
晚年的逍遥自在
清疏晓畅,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第三节 张元干等人的现实情怀
张元干:前模拟“花间”,南渡后慷悲凉
叶梦得:早吟唱婉丽南渡后激昂战歌
陈与义:今昔盛衰,怀旧情绪,清婉奇丽中深沉的人生感慨
第四节 李纲和岳飞等英雄词人的呐喊
李纲:咏史,词的言志功能
岳飞:《满江红》战斗豪情,洗雪国耻的迫切愿望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诗家三味
陆游诗歌的渊源:1、对江西诗派的曾几、淑本吕服膺终生,受其爱国情操与“活法”说的影响2、屈原、杜甫以其爱国忧世之心成为陆游的异代知音,李白诗歌想落天外、变化莫测的艺术构思亦成为其倾心学习的对象3、岑参和陶渊明也受到陆游的重视 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营养,也使陆游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艺术成就:1、诗歌内容极为丰富 a爱国主题贯穿陆游的创作历程,成为陆游诗的精华和灵魂(抗敌复国主题) b关于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高山大川、草木虫鱼、乡村闲情、书斋逸趣,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闲情逸趣) c爱情是虽少,却是古代爱情诗中的精品 2、平易晓畅中的恢雄放之气 a追求雄浑豪健,鄙弃纤巧细弱;诗风气势奔放、境界壮阔 b常凭借幻境、梦境抒发壮怀英气,兼容李白的飘逸奔放和杜甫的沉郁顿挫 c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 3、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a七律对仗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仍能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 b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长 4、缺点:有些诗易于浅近滑易,字句和诗意重复出现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1、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承担起振作诗风的历史使命,并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后代亦穿响深远2、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后代诗人的喜爱。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
诗兴:自然风物、日常生活 理学生活 诗富有理趣和生活气息
诗风:早期江西诗派,后王安石和晚唐诗人的绝句,最终自成一家“诚斋体” 风格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形成诚斋体的要素:1、将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到客观事物上,笔下景物无不具有知觉和情感,充满生机和灵性2、想象奇特而章法流畅直致,语言浅近明白,近于口语 缺点:粗率滑易、浅俗无味,不少作品不耐咀嚼
范成大
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1、使金纪行诗感触格外深刻,描写真切,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 2、田园诗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 3、语言自然清晰,风格温润委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 4、艺术成就很高,但个性不够鲜明
第九章 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辛派词人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二 艺术世界
独一无二的英雄形象: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形态
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对民族苦难的社会根源有着深刻的认识;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强化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多姿多彩的乡村图景:《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
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战争和军事生活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1、将古文辞赋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2、将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词汇入词,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力,空前扩大和丰富了词汇3、散文化的句法
多样的风格:刚柔并济和亦庄亦谐 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的两种词风
张孝祥、陆游等辛派词人
张孝祥:新派词先驱者,风格骏发踔厉,自成一家;艺术境界别开生面,在词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学苏“豪”;学苏“放”兼容李白浪漫精神
陆游:壮志未酬的忧愤,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
陈亮:“以文为词”;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纵横开阖的议论性;以气势见长,往往直抒胸臆,语言斩截痛快,风格雄放恣肆;但过分外露,缺乏内敛而少余韵
刘过:以文为词,有时不守音律;造语狂宕,有时不免粗豪,对辛派词后劲的粗率不无影响。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
江湖词人群
遗民词人群
姜夔
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雅化和刚化,风格清刚醇雅
偏爱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词镜幽冷悲凉
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别出心裁
形式上,长于创作因词制曲的自度曲,音节谐婉,节奏体现情感的律动;韵味隽永的小序与歌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创作倾向上,力求醇雅,其词被封为雅词的典范,自成一派
吴文英
艺术思维方面,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转化虚实,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章法结构上,打破时空的通常次序,结构突变,情思隐约,意境扑朔迷离
语言生新奇意
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义曲折,风格密丽幽深。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晦涩之失
梦窗词
宋元之际词的特点:1、创作活动的群体性。此期词人喜欢结社唱和,分题定韵赋词,词成后互相审音改字,品评得失;艺术上精雕细刻,音律精严,字句高雅2、题材、风格的趋同性。多咏节序和湖山风物,寄托亡国的悲恨;词法取径一致,审美趣味相同
姜派词人
周密: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作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词风典雅清丽。《木兰花慢》描绘西湖十景,以文笔清丽著称。《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苍茫感慨,情见乎词,当为草窗集中压卷。”
王沂孙:工于咏物;善于隶事用典,根据主观意念巧妙地选取有特定含义的典故与所咏之物有机融合,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互相生发;擅长用象征和拟人手法,使所咏之物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寄托深远。其词艺术技巧确实高明,受清常州词派推崇,但词境狭窄,词旨隐晦;情调低沉,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
张炎:词集名《山中白云词》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并称“双白”。作词取径较宽,词境较为丰富明畅,对清初渐西词派影响甚大。其论乐理和论词艺词法的词话著作《词源》 对后世词学影响更大:书中的“清空”“骚雅”等概念,成为后世词学研究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对宋代词人词作优劣得失的评论,也往成为后人对宋代词人进行评价的基准。
蒋捷词风另辟蹊径,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蕴藉,既无辛派后劲粗放直率之病,也无姜派末流刻削隐晦之失。有些词作格调清新,乐观轻快,极富生活情趣,对清初阳羡派词人颇有影响。
辛派后劲
刘克庄作词以国家命运为念,词中充满强烈的危机感与急切焦灼。艺术视野较为宽阔,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上较之稼轩文有所拓展,深化和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风格雄肆疏放,情怀怨愤激切,笔势纵横跌宕。但语言有时锤炼不足,失于粗疏。
陈人杰现存词作全用《沁园春》调,呼唤富有进取精神的男子汉雄健气概的回归,纵笔挥酒,语言崭切痛快,政治批判的锋芒尖锐深刻,《沁园春·丁酉岁感事》是其代表作。
刘辰翁吸取了杜甫以韵语纪时事的创作精神,用词来表现亡国的血泪史。具有及时展现时代巨变的“诗史”般的创作精神。
第十章 南宋的古文和四六
第一节 南宋的论证文和笔记小品
古文
南宋论证文文章内容多为吁请抗敌、谋划复国大计,政治功利目的十分明确,大都秉笔直书,义正词严;不很注重文学技巧,然而气势磅礴,言辞恳切, 开辟了古文的新境界。
南宋初期,抗金将领和爱国志士或誓师传檄,或伏阙上书,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的政论文。最著名的是名将岳飞的《五岳盟祠记》和诤臣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前者慷慨激昂,气壮山河;后者措辞尖锐,气势凌厉。
南宋中叶的政论文以替朝廷出谋划策为主要内容,陈亮和辛弃疾为代表作家。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提出了进取的方略,文笔酣畅,虎虎有生气。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力主恢复中原,告诚孝宗不可苟安而痛失良机,见解深刻, 笔锋犀利,一针见血。
南宋的论证文使古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气势之雄伟和逻辑之严密比北宋古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笔记
由于笔记具有长短不拘、形式灵活的特点,南宋作家很喜欢这种文体,许多人撰有笔记专集
陆游《入蜀记》入蜀途中的见闻
范成大《吴船录》二卷,出蜀东归途中的见闻,两书描写沿江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清丽可诵
南宋更多的笔记具有丰富复杂的综合性内容,举凡事杂录、考据辩证、诗文评论、小说故事,应有尽有。多属于学术论著的性质,但不少生动有趣的小品问:陆游《老学庵笔记》
笔记这种文体虽然在隋唐时已经产生,北宋欧阳修、苏轼已著有笔记专集,但笔记的广泛流行则是在南宋。南宋留下的笔记集有近百种,其中的小品文成就最高,堪称晚明小品的先驱。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古文
朱熹的文道观: 1强调道的重要性,文不过是辅助手段而已; 2认为文道一体,承认文学的价值。 影响: 1散文被置于理学的规范下,文成为从属于道的表现工具,妨碍了作家对艺术作深入的研究,并导致一些粗糙鄙俚的语录体散文的产生; 2朱熹仍为文学在理学思想的支配下保留了一席之地。
南宋编刊古文选集的风气很盛;表达文学思想的重要方式《宋文鉴》:《宋文鉴》由南宋著名古文家吕祖谦编选,共150卷,是南宋前期最重要的文选。它专选北宋的文学作品,散文达一千四百馀篇。由于编者意在补治道,因此收入许多奏议,间有平庸之作。但总的说来,《宋文鉴》 所选的北宋散文很有代表性,体现了南宋作家对北宋散文传统的重视。稍后,魏齐贤和叶菜编选了《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110卷,选录范围自北宋扩展到南宋前期的陆游、杨万里、辛弃疾等人的散文,可视为《宋文鉴》的续编。
南宋后期风气更甚:《文章正宗》南宋后期, 真德秀编《文章正宗》和《续文章正宗》各20卷。它是理学思想为了全面控制文坛而提供的范本,完全抹煞了文学的审美功能,对于南宋后期的散文创作起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南宋理学家能文的现象既体现了理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日益加深,也反映了理学家对文学的容纳和重视。
第三节 南宋的四六
南宋的四六作家在运散入骈、多用长句等方面继承了欧、苏的传统,使四六成为灵活多姿、便于议论的应用文体。
1前期的四六名家有汪藻、孙觌、洪适、周必大等人。
汪藻所拟的诏令既明畅洞达,曲尽情事,又具有激动人心的情感内蕴,最著名的是《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天下传诵,人心感奋。 陆游的《祭雷池神文》语言浅切而气势雄放,与其诗风颇相近。杨万里的四六则工于偶对,清新自然,如其名作《除吏部郎官谢宰相启》。
2中期的四六代表作家有李刘、李廷忠等,在艺术技巧上追求细密工巧,风格趋于流丽:浑厚奔放之风渐趋泯灭,在总体上呈轻靡卑弱之势。
3后期的作家中,真德秀遣词造句虽比较拘谨,但未染当时的浮靡之风,高华典重,卓然名家。刘克庄的四六趋向雅淡清新,笔致流畅。文天祥的《贺赵郎月山启》、陆秀夫的《景炎皇帝遗诏》,词伟气壮,慷慨激越,一扫晚宋四六的衰弊之气。
第十一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永嘉四灵:指宋光宗绍熙年间出现诗坛的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他们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四灵”,曾编《四灵诗选》,为之揄扬。“四灵”作诗以贾岛、姚合为宗,以五律为主要诗体。他们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比较单薄,多数作品为题咏景物,唱酬赠答,创作局限于书斋之中,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
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书商陈起为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因此他们被称为江湖诗派,代表诗人有刘克庄和戴复古。这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诗人们只是具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他们大多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的生活面很广,诗歌的题材来源比较丰富。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第二节 宋末诗歌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 1奋起抗敌,以死殉国的民族英雄,以文天祥为代表; 2隐居守节,不仕异族的遗民诗人,以谢翱、谢枋得、林景熙、郑思肖为代表。他们的诗歌都是血泪凝成的悲歌,风格都有慷慨悲壮的倾向。
文天祥名作《过零丁洋》《正气歌》 ,表现了诗人的忠义情怀和英雄气概。晚期诗作多为“集杜诗”,即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创作
谢翱是宋末遗民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家,诗作沉痛悲凉,意旨深密,深刻地反映出在异族统治下人们的哀痛心情。其《效孟郊体七首》,成功地运用隐喻的手法抒写了亡国的哀思。 汪元量代表作《醉歌》10首、《湖州歌》 98首和《越州歌》20 首,这些大规模的组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南宋王朝覆灭的过程,完整而真切生动地记载了那段伤心的历史。
第三节 辽代诗歌
辽诗留存下来的作品有七十馀首,契丹诗人大多是君主、皇族和后妃 耶健信《海上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诗人利用汉字“山”的意象与契丹文“可汗”的意思的巧合,使此诗既有鲜明的意象,又有深微的隐喻义。 女诗人萧观音的诗作既有雄豪俊爽之诗,也有委婉深曲之作。 前者如《伏虎林待制》: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老虎不投降。粗扩奇崛,气势不凡。后者如《怀古》: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借咏史以兴发感慨,深婉含蓄。另有《回心院词》十阕,情感深挚,意象细腻。 女诗人萧瑟瑟的诗颇含政治见解,《讽谕歌》 《咏史》 讽谕朝政,稍嫌直露,但情感激切,风格奔放。诗用骚体写成,句式参差错落,具有较强的力度。 《醉义歌》署为“寺公大师”作,在契丹诗作中篇幅最大、最具典型意义。保存于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中,译文为七言歌行体,长120句。此诗从重阳节饮酒入手,多方面地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慨,表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以佛道思想消解人生烦恼的意愿。全诗结构开阖有致,脉络鲜明,是辽诗中最出色的长篇歌行;诗中运用了许多汉文化的典故,是古代诗歌中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生动例证。
第四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金诗三阶段:1、建国初--海陵朝:主要作家是由辽、宋入金的文士,比较重要的诗人有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等,作品常流露出故国之思,为日后金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金诗逐渐走向成熟,主要诗人有蔡珪、王庭筠、党怀英、周昂等被称为“国朝文派”。他们的诗作已不再对异族政权的拒斥倾向,初步形成了雄豪粗狂的北方文学的特指, 3、金朝南渡到金亡前后:诗歌创作相当活跃,不事雕琢、重在达意的文学思潮占据了主导地位,产生了一批关心国计民生的好作品。形成两个不同诗歌流派:赵秉文主张师法古人,强调多样化的风格,本诗作不拘一格,五古、七绝显得清远冲和,有蕴藉之致,七古则气势奔放,雄丽高朗。李纯甫论诗力主自成一家,诗风奇险雄肆
元好问
总风格:情感悲凉而骨力苍劲
纪乱诗
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地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茫雄阔的意境之中
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理性省思。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
七律受杜甫影响,功力深厚,意境沉郁
七古:气势磅礴,意象奇伟壮丽,没有粗戾豪肆、一览无余之病
五言诗:浑融含蓄,意向平淡而韵味隽永
词:气象雄浑苍茫,境界博大壮阔;又有摧刚为柔、幽婉深邃之作,手法绵密,情致深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