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12(汉字起源与演变、诗词格律与楹联常识)
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第五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12(汉字起源与演变、诗词格律与楹联常识)
编辑于2021-09-15 13:13:47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演变规律
笔画的线条化
字形的符号化
结构的规范化
字集的标准化
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诗体流变
特点
注重形式美是诗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富有民族性的
轨迹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曾经说过“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乐府诗的题名为“歌”和“行”,《大风歌》《燕歌行》),四变而为沈宋律诗(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
历程
《诗经》
内容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国风,为地方民歌,“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最重要的是《国风》,价值最高
特点
大多数篇章是四言句型,两字一顿,偶数句末押韵,从而形成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
《楚辞》
特点
诗歌形式的第二次大改变,一般为七言,句中第四字用“兮”字
影响
对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是确立了三字尾的节奏
《汉赋》
特点
骈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
“铺采摛chi文”(运用大量华丽语句,张扬文采),只能诵不能唱
影响
讲求对仗的形式被后世的格律诗所继承和发展
《五言诗》
历史
成于汉代,东汉班固《咏史》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代表作
大部分保留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诗中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七言诗》
历史
起源可能早于五言诗,但其成熟却晚于五言诗
代表作
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
魏晋时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形体,成为唐代以后七言的基本模式
诗词格律常识
格律诗
形式
唐代:包括五七言的律诗与绝句(杜甫是格律诗高手)
基本特点
每首限定八句四联,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
押平声韵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每篇的对仗都有规定
例子
绝句
定义
又称截句,就是在格律上截取律诗的一半,或截取上片(1、2联),或截取下片(3、4联),或截取中间两联(2、3联),或截取首尾两联(1、4联),不能截取(1、3联)或(2、4联),最后只剩下四句
例子
杜甫《绝句》
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押韵
分类
官韵
近体诗用韵所依照的都是韵书,即《切韵》或《唐韵》,共206韵,但规定相邻的韵可以同用。这些作诗所依据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的,所以称为官韵。唐诗用的是官韵。
平水韵
到了宋元之际,人们把这些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合并成106韵,这就是平水韵。此后,诗人写作格律诗,依据的都是平水韵,也称诗韵
规律
格律诗偶数句末押韵,奇数可押可不押,如李白的《静夜思》
绝句二、四句最后一字要押韵,如杜甫的《绝句》
律诗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要押韵,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平仄
规则
齐梁年间沈约等人发现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之后,就把四声分为平、仄两类
古平声(现代汉语第一、二声),古上、去、入声为仄(即现代汉语第三、四声)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相反的
粘对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对句中,平仄对立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即 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如五言的律诗,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前两字平仄一样,后三字由后往前“翻跟斗”,即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提到第三个字的位置。
五律
其“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中间两联须作对仗,形式如下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以平开始,三平两仄)
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以仄开始,三仄夹两平)
例子
杜甫的《春望》
首句用韵时,五律的首联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例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七律
其“对”是在五律的“平起式”前加仄仄,“仄起式”前加平平,形式如下
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用韵时,七律的首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子:陆游《书愤》
对仗
基本类型
工对
同类词相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邻对
邻近的事类相对,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词
宽对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借对
一词两义,在诗中用甲义,但同时借用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
流水对
对仗的上句和下句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开来读没有意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忌合掌与雷同
合掌
指出句与对句意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pi”
对偶
作用
形成整齐的美
要求
出句与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例子
杜甫的《春望》(中间两联对仗)
楹联常识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秦汉以前
民间过年有悬挂写有“神茶”和“郁垒”的名字的桃符的习俗
五代
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五代后蜀主孟昶chang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明代
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分类
春联
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门联
山东曲阜孔府门联:与国闲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堂联
林则徐自撰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贺联
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挽联
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间——挽胡适
赠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东林书院顾宪成
自勉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行业联
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言志联
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名胜古迹联
杭州岳坟前铁槛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俗是“仄起平落”,上联尾声仄声,下联尾声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不能重复
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