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明代小说
明代小说要点概述,从章回小说、白话短篇、文言短篇、历史演义的定义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分析,需要的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1-09-29 14:24:43明代小说概述
章回小说、白话短篇、文言短篇
名词解释
长篇小说唯一体裁形式,
在讲史记本上发展,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
开场诗,结尾散场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套语。中间多诗词曲赋
在体制是定型,艺术上成熟。四大奇书为标志。《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
(3)登览怀古之作较有特点。《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其代表作。
冯梦龙提出,李渔赞同。为何不赞同王世贞的,因为他所列类型不同
影响了小说的分类。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怪、世情小说。就神立庙的分类。并不严谨,《绿野仙踪》并不属于哪一类
章回小说发展史 七个要点
成书过程:集体编书到个人原创。三国演义到金瓶梅
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关注人生
表现题材: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
描写人物:英雄怪杰到平民百姓
典型特征:固定性格到人物性格多变性
情节结构:线性流动到网状交叉
语言:半文半白到口语化
历史演义的定义
由《三国》到一般的归纳
成书过程
历史材料: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的故国情怀,魏虽为正统,但对蜀国的感情,使之在《三国志》中刘备先主,刘禅后主,为”尊刘贬曹“埋下伏笔。
裴松之认为陈寿《三国志》过于简单,为其作注,采用了很多史料,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
隋代文艺表演已有”三国“节目,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蛇、刘备檀溪跃马等内容。
李商隐有《娇儿》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痴。“到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故事。
宋代的”说话“艺术,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
元至治年间刊印的《三国志平话》个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史略》。其故事已粗具《三国志演义》的轮廓
金元时期搬演了大量的三国戏。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
在众多的民众传说的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创作了三国演义。
版本
嘉靖本,1522壬午年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根据弘治年间一个版本重刻,分24卷,每篇都有一个七言题目。
明末《李卓吾先生批判三国志》,将嘉靖本合并为120回
清康熙15年,毛纶、毛宗岗父子加以增删润色,比如增加了开篇词《临江仙》,增加了悲情基调。还加以详细的评点,还是模仿金圣叹批《水浒》,评点的风气,鲜明的晚明烙印,追求显示的情趣。比如李卓吾评《西游记》,张竹坡评《金瓶梅》
思想内容
宣传儒家忠义思想,表现在对刘备集团代表的仁政的歌颂
宣传忠义思想,表现在对关羽形象的刻画上
对智勇形象的歌颂,诸葛亮、张飞、赵云
尊刘贬曹
悲怆的情调贯穿全书。
三国是悲剧,复兴汉室理性破灭,曹氏司马氏取得政权。悲剧基调
艺术成就
七实三虚(变化时空,张冠李戴,增加细节想象)
第四回“捉放曹”
第25回关羽“降汉不降曹”
第27回“千里走单骑”,第一关,东岭关,斩守将孔秀;第二关,洛阳,斩杀牙将孟坦和太守韩福;第三关,汜水关,斩杀守将卞喜;第四关,荥阳,斩杀太守王植;第五关,黄河渡口,斩杀夏侯惇部将秦琪
结构:总分总
汉亡一一三足鼎立一一三分归晋
可归纳为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线是魏、蜀、吳三方的兴衰。这几条线,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擅写战争,被动。绝少雷同,有突出智斗,体现了战争复杂性
就所叙的事件而言,《三国志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
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写各有个性,绝少雷同:或鸟瞰全局,或特写片断;或以募敌众,或强制弱;或设伏劫营,或围城打援;或江上水战,或陆上车攻;或强攻,或智取:以致火攻、水淹、马战,乃至徒手搏斗,表现各异,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国志演义》描写战争,又突出智斗,特别是在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略决策以及战术的运用。作者笔下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得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有时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穿插着一些比较轻松的场面。如在赤壁之战的进程中,作者不吝笔墨,大写诸葛亮与鲁肃乘雾联舟、羣英会蒋干中计、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等,把战争写得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感。总之,这部小说中的战争描写,不仅仅歌颂了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赞美了智,传递了美。
类型人物
出场定型、反复渲染、传奇细节(其酒尚温)、对比烘托
创造了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关公之义,诸葛之智,曹操之奸
关羽:统治者强调忠的需要,民间交友义的需要
诸葛亮:贤相、智绝
浅显文言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文字非常优美细腻,隆中对对白,骈散相交,韵律;引章据典
影响
对创作的,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
对文化,三国文化、餐饮文化、游戏文化、军事教科书
海外影响
影视文学影响
水浒
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异同
主要人物和题材有一定历史依据
前者从宋元小说话本”说公案“发展,后者是”讲史“话本演化
成书过程
1《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宋史》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曾提及。
2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
3同时代罗烨的《醉翁谈录》,已著录了如“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这显然是一些独立的水浒“小说”
4《大宋宣和遗事》写了杨志卖刀等,已把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5元代出现了大批“水浒戏”。
6在这基础上,产生了长篇小说《水浒传》
版本
1《水浒传》的版本复杂,有繁本与简本之别。
2繁本系统中,最早的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已佚。今存最早的的百回本是康熙时补修万历本。
3另有万历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也是百回本。
4繁本中的120回本,增加了平田虎和王庆的故事,在文字上与百回本略有不同,也附有“李卓吾”的评语,故称《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
5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6简本是繁本的节本,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
思想内容
《水浒传》在明清两代既受欢迎,又遭受敌视。其内容主要是反抗朝廷、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劣绅,这是其遭受敌视的根本原因
官逼民反、逼上梁山:a、腐败黑暗、如生辰纲;b、个人的行侠仗义、如鲁智深;c、不得以被迫为之、如林冲;d、综合因,如宋江
《水浒传》的凄凉结局与小说中宣扬的江湖文化的局限性,小说的江湖文化是在没有法治的情况下实现的,尽管有扶危救、仗义援手、祟尚义气等正面意义,也有残暴不仁、不择手段等局限,如孙二娘人肉包子店、李逵的暴力残忍、作品对女性蔑视和侮辱等等
《水浒》对女性的丑化
妖女,潘金莲、潘巧云
魔女孙二娘、顾大嫂
孙二娘 第27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看看抹过大树边,早望见一个酒店,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鬓边插着些野花。见武松同两个公人来到门前,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岀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见那妇人如何? 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锤似粗莽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金钏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
无面目女性:扈三娘。毫无性格特点
第九十八回 张清缘配琼英 吴用计鸩邬梨
两阵里花腔鼍鼓喧天,杂彩绣旗闭日。矮脚虎王英看见是个美貌女子骤马岀阵,挺枪飞抢琼英,两军呐喊,那琼英拍马拈戟来战。二将斗到十数余合,王矮虎拴不住意马心猿,枪法都乱了。琼英想道:“这厮可恶!”觑个破绽,只一戟,刺中王英左腿。王英两脚蹬空,头盔倒卓,撞下马来。扈三娘看见伤了丈夫,大骂:“贼泼贱小淫妇儿,焉敢无礼!
全家被李逵杀,无动于衷;被宋江嫁给王矮虎王英,全无反抗;
《水浒传》丑化女性的原因:属于江湖文化的局限性
1、强盗文学的典型特征
2、游民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
艺术特点
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能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
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水浒传》塑造了一系列神态各异的雄形象。它能将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得各各不同。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申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水浒》作者把超凡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注意细节真实,逼近生活;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连环勾锁、百川入海的结构。《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上半部是以人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连环勾锁,层层推进。前半部犹如长江的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下半部则如长江的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
金圣叹评点《水浒》
1.性格论
《读第五才子书法》:“《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2.动心说
代入。所谓“动心”是指作家要深入到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情景中去,把自己想象成为作品中的具体人物,和他们一起去感受、去思考,让自己成为作品中的各个具体不同的人物,从他们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
3.整体论
《读第五才子书法》:“凡人读一部书,须要把眼光放得长。如《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若是拖长看去,却都不见。”
4.避犯法
避犯法,指出要正确处理“避”与“犯”的区别。所谓“避”就是指避免使相接情节、人物的雷冋和重复所谓“犯”是指作者故意安排内容相似的情节、人物的同和重复,注重相似性。如作者故意把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潘金莲偷汉和潘巧云偷汉等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凊节、人物放在一起去写,在看似相同、相似的情节人物中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相互比较中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特殊的个性特征。金圣叹认为真正的大作家往往正是通过以“犯”求“避”,在相似和相近中追求差异和不同,这真正体现了作家的深厚艺术功底和技巧。
第十二回的评语中,金圣叹对“避”和“犯”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他说,不解“避”诀,应当懂得“犯之而后避之“。所以,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将欲避之必先犯之”。他举的例子是“林冲买刀后,紧接杨卖刀”,“以一口宝刀照耀武师者,接手便又以口宝刀照耀制使。两位豪杰,两口宝刀,接连而,对插而起”,却又“一字不犯,譬如东泰西华自争奇”,真是“特特铤而走险”。也就是说,不要怕写相似的事情,只要写得全然不同,便能互相辉映。
5.格物说
《水浒传序三》中说:“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乍格物而一朝格物,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
忠恕:真诚、宽容、客观
《水浒传》的地位与影响
我国第一篇白话长篇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对明清时期英雄传奇如《说唐》、《说岳全传》、《杨家府演义》和侠义小说如《三侠五义》的影响
市井生活对世情小说如《金瓶梅》等的影响
续书最有特色《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荡寇志》)
对戏剧、曲艺、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李开先 《宝剑记》许自昌《水浒记》沈璟《义侠记》
翻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