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图书馆学概论》吴慰慈 第四版
《图书馆学概论》吴慰慈 第四版,章节如下: 第一章 图书馆学:对象、体系与内容 第二章 图书馆学:性质、方法与趋势 第三章 图书馆及其社会职能 第四章 图书馆的类型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 第六章 图书馆业务工作 第七章 图书馆管理 第八章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 第九章 图书馆现代化与电子版权问题 结语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覆盖全书内容,非常详细
编辑于2023-04-15 20:40:44 河南图书馆学概论
第一章 图书馆学:对象、体系与内容
一、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一)图书馆学研究的微观对象和宏观对象
1.微观对象:图书馆的各个组成要素及作为其工作对象的知识,信息等。
2.宏观对象:图书馆系统,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环境的关系。
(二)图书馆学研究的角度与方法 (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
1.由对个体图书馆的研究,发展到对群体图书馆,即图书馆事业的研究;
2.由只研究图书馆本身,发展到研究与图书馆有关的知识、信息及其组织管理等问题;
3.由孤立地去研究图书馆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到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经济的、科学的观点去研究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文化、图书馆与人类信息交流等的关系;
4.由静止地看待图书馆,发展为将图书馆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
5.由单纯地研究图书馆学的对象问题,发展到找寻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
6.从近期图书馆学发展来看,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发展进步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大,由于数字时代图书馆实践的影响,技术因素广泛渗透并带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变革,图书馆学研究更加务实,同时也更加求新,求变。
(三)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四个阶段)
“图书馆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于1807年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现代图书馆学的诞生。
1.第一阶段(表象具体):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的具体工作技术或图书馆管理。
⑴“整理说”
①德国施莱廷格:是现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1808),第一次自觉地设想了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藏书整理”。其图书馆学思想,以“图书馆藏书整理”为中心,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以技术方法为目标。
②“整理说”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之前古代及近代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史就是关于图书整理特别是目录学的历史。
⑵“技术说”
①德国艾伯特:《图书馆员的教育》(1820)“图书馆学应研究图书馆工作中的实际技术”。
②丹麦莫尔贝希:《论公共图书馆》(1829)将艾伯特的图书馆学思想进一步系统化,“艾伯特——莫尔贝希图书馆学体系”。
③美国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来设法解决实际问题。“实用派图书馆学”。
⑶“管理说”
①英国帕尼兹:促使议会在著作权法中规定了“呈缴本制度”。制定了“91条著录条例”,强调必须有科学的著录规则。他重视图书的系统整理、妥善保管、充分利用,促进了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工作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呈缴本制度:呈缴本,又称缴送本,为了完整地保存文化遗产,掌握图书的出版情况,编制国家书目,根据国家出版法的规定,全国各出版社每出一种新书,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样本缴送给指定的图书馆,这种样本即呈缴本,这种制度即为呈缴本制度)
②英国爱德华兹:《图书馆纪要》中的《图书馆管理》(1858),最早论述图书馆内部管理的著作。
③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初期(20世纪20-30),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中,占主流的也是有关图书馆管理的观点。
2.第二阶段(整体抽象):把图书馆视为整体系统来研究并考察其在社会环境中的功能。 (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下迄90年代)
⑴“社会说”
①美国巴特勒:是试图将科学方法系统地引入图书馆学研究的第一人。他这样定义图书馆:“图书是保存人类社会记忆的社会机制,而图书馆是将人类记忆移植于当下人们的意识中去的社会装置。”他把读书现象与图书馆的本质属性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此派观点认为研究对象是“图书与读书现象”
②中国杜定友:《图书馆通论》(1925),同样强调图书馆作为“社会记忆机构”的功能。
⑵“要素说”
认为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的组成要素,实际目的是探讨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机制。对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影响巨大,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界讨论图书馆事业的基本框架。
①1932杜定友:“书、人、法”
②1934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图书、人员、设备、方法 “四要素说”
④1957刘国钧《什么是图书馆学》:读者、图书、领导与干部、工作方法、建筑与设备“五要素说”
⑶“知识社会学”
①德国卡尔斯泰特:《图书馆社会学》(1954)认为,图书是客观精神的载体,图书馆是客观精神得以传递的场所。“客观精神”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 “知识社会学”正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因而“知识社会学”也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②印度阮冈纳赞:《图书馆学的五定律》(1931),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③我国台湾王振鹄:《图书馆学论丛》(1984)
3.第三阶段(本质规律):信息交流现象进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视野。 (始于20世纪中期)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技术研究成为重点,信息交流成为图书馆学理论关注对象。
⑴“交流说”
①美国谢拉:“交流说”是传播学与图书馆学相结合的产物。谢拉是交流说的集大成者,其“社会认识论”的实质就是交流。
②苏联丘巴梁:“苏联图书馆学是研究作为大众传播形式之一的图书馆工作过程的发展规律、属性、性质和结构的社会科学。
③我国“交流说”:大致可分为文献交流说、知识交流说、文献信息交流说三种观点。(60-70年代:图书馆学发展处于相对封闭的时期,出现了“矛盾说” 和“规律说”);
⑵“新技术说”
①美国兰开斯特:《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指出:“通过电子存取的能力,图书馆正在‘被解散’。”《走向无纸信息系统》中预测:未来图书馆也就是电子信息系统。
4.第四阶段(深入整合):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对象,因而也成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自20世纪90年代始)人类社会进入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开始革命性变革,工作对象由文献资源扩展为信息资源,图书馆学也将注意力转向信息资源。
⑴“信息资源说”
①美国切尼克:《图书馆服务导论》(1992)定义“图书馆是为利用而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其思想启发了“信息资源说”的产生。
②中科院:徐引箎、霍国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体系及过程”。
⑵“知识管理说”
①国内学者:以知识论为立场提出了“知识集合“的系列观点:图书馆的本质是知识集合;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应转变为知识集合等。
②其他观点:“知识管理论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知识资源” “研究对象是公共知识管理”
本阶段的图书馆学研究,从宏观方面来看,以电子图书馆概念的提出为起点,人们开始关注信息时代图书馆形态的变化及新形态图书馆的特征。从微观方面来看,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开发利用服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图书馆员素质要求与认证制度等方面研究更加细致,更具操作性。
(四)图书馆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
确定研究对象应注意:
⑴研究对象必须与学科名称相一致。
⑵研究应当是开放式的。
⑶研究对象是围绕图书馆这一专门机构展开的。
⑷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不同。
二、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
(一)普通图书馆学
1.内涵
普通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学基本问题,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图书馆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内在发展机制的图书馆学。
2.内容
图书馆哲学,图书馆性质、结构、社会职能研究,图书馆事业建设原理,图书馆事业组织和管理体制,图书馆工作的机制,图书馆学的教育与培训,图书馆的未来与现代化问题等。
近期,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形态包括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成为普通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此外,普通图书馆学还包括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发展史的研究。
(二)专门图书馆学
1.内涵
专门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的图书馆学分支学科。
2.内容
研究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科学专业图书馆等类型图书馆的工作原理、特点、任务及其特殊的性质、职能,以及它们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发展趋势等。各种类型图书馆还包括:版本图书馆,期刊图书馆,音像图书馆,古籍图书馆,地图图书馆。电子出版物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企业图书馆,军队图书馆,工会图书馆等。
(三)比较图书馆
1.内涵
比较图书馆: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形成的一门图书馆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世界各国的图书馆事业。它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政治体制,思想和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图书馆、图书馆体制、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经验或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对这些差异做出科学的解释,从而得出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可资借鉴的方法和准则。
2.研究对象
世界各国的图书馆事业
3.研究模式
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4.研究类型
①地域研究:这种研究把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与有关的决定性背景因素联系起来,给予描述性的综述和批评性的分析。
②跨国研究:这种研究是对两个国家或更多国家中的与图书馆相关的某一技术性问题,从多国度或多文化角度所作的研究。
②实例研究:这种研究深入地比较分析一种图书馆类型或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一种关键因素。
(四)应用图书馆学
1.内涵
①狭义应用图书馆学:是指以图书馆具体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图书馆工作的环节、程序、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②广义应用图书馆学:是指将图书馆学的原理同有关学科某些实用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有关学科本身所涉及的实践与应用方面问题的新学科。
2.内容
①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早期主要研究以图书为代表的纸质文献的收集和馆藏建设,以后又发展为包括缩微文献和电子文献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今后一段时期内主要应研究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需求及开放存取、互联网络上虚拟信息资源的链接,信息资源整合体制等在内的信息资源建设问题。
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整序工作
包括图书馆文献目录工作、文献分类标引工作、文献主题标引工作等。主要研究文献资料著录和编目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目录的种类、组织、体系,分类法与主题法以及电子计算机编目,联合编目、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与检索方法、自动标引,自动分类等。
③图书馆用户服务工作
习惯上亦称读者服务工作。主要研究用户的构成、用户类型、信息需求、文献阅读需求,研究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类型,包括文献流通借阅、文献检索服务、参考咨询、专题文献服务、网络信息导航、知识挖掘服务等。
④图书馆管理
主要研究图书馆事业与个体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即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两个方面。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
⑤图书馆工作现代化
主要研究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研究主题涉及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图书馆资源数据化、图书馆工作网络化、图书馆功能智慧化、图书馆阅读移动化、图书馆工作规范化等。
三、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具体任务)
(一)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⑴图书馆学主要由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两大部分组成。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如何,标志着学科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影响着学科内部其他理论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⑵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图书馆哲学、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性质与职能、思想史等。
(二)图书馆应用理论与应用方法的研究
⑴图书馆工作是面向用户服务的,要做好服务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图书馆工作各个环节的理论与方法,这属于应用理论与应用方法的研究。
⑵研究课题: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协调、编目工作与书目信息服务、信息整序工作、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使用特点、文献信息开发与利用,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图书阅读推广、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等。
(三)图书馆现代化的研究
⑴图书馆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动态的概念,是技术革命引发的一个连续系列的变化过程,是包括图书馆技术手段和设备、业务流程、管理形态等各个层面的同步变革过程。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甚至体制形态。
⑵研究课题:数字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馆藏文献数字化、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新形态图书馆研究、移动图书馆与移动阅读、泛在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等。
(四)图书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
⑴图书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工作标准化,其实质是制定图书馆领域需要达到的统一的标准要求,其目的是使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走向通用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改善各类型图书馆服务及管理质量,提高技术水平和运行效率,有效推进图书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⑵研究课题:名词术语、文献著录、检索语言、服务规范与质量评价标准化、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图书馆技术及设备标准规范、教育与培训标准规范等。
(五)图书馆学教育研究
⑴各级图书馆学教育是为图书馆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内的,层次比较齐全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在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方面都力求能够适应信息社会与图书馆工作现代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⑵研究课题:教育体系研究,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研究,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研究,课程建设研究,教育史研究等。
(六)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发展史的研究
⑴主要包括对世界及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图书馆学发展史的研究,特别是要认真梳理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发展史,全面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研究课题:经验教训,理论学说,史料搜集保存,抢救发掘等。
第二章 图书馆学:性质、方法与趋势
一、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
(一)图书馆学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学科,在现阶段,它带有较强的社会科学的特性
⑴按学科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即图书馆事业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在原则上仍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⑵按客观对象的运动形式分类,在没有新的科学分类理论出现之前,图书馆或图书馆事业的运动形式只能归入社会的运动形式之中。
⑶按研究方法归类,图书馆学在现阶段应用最多的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图书馆学具有应用科学的性质
⑴从图书馆学整体来看,它是由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两个部分组成的,对图书馆学来讲,对于图书馆应用技术的研究在图书馆学中应占主导地位。
⑵研究基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图书馆工作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它对于图书馆应用技术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图书馆应用技术的进步,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⑶总之,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致用的学科,因而图书馆学又具有应用科学的性质。
(三)图书馆学具有管理科学的性质
⑴图书馆是社会进行知识管理的一个机构,知识管理、信息管理是其重要任务。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人员,资金,设备等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存在并发展的保障。
⑵图书馆学应当研究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因此图书馆学带有管理科学的性质。
(四)图书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其学科性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未来图书馆学的性质,可能是综合性科学
⑴图书馆学在最初形成之时,由于其研究对象局限于图书馆工作,研究内容偏重于具体的工作方法,因而其学科性质原则上讲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围。
⑵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越来越多地关注起图书馆事业的问题,特别注意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其研究内容也增加了理论的成分,其学科性质向社会科学的门类靠近。
⑶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学的注意力必将转向文献、信息和信息交流等,同时也更多地涉及知识的生产存储,管理,利用,交流等方面的问题,使用方法也随之综合化,因此学科性质也会朝着综合性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
(一)与图书馆有直接关联的学科
这类学科与图书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大都是属于一个部的学科或者是平行的学科。
1.同族关系:情报学、文献学、目录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学。它们都是研究与文献信息管理和利用相关的工作的学科。
2.交叉关系:教育学、社会学。这种关系是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并且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而产生的。
3.应用关系: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网络、通信)。这种关系是指一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被应用于另一门学科之中,从而产生了新的边缘学科,推动了被应用学科的发展。
(二)与图书馆有间接关联的学科
这些学科往往是为图书馆学提供思想和方法,具有指导上的意义。它们与图书馆学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1.哲学与图书馆学
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
2.数学与图书馆学
提供可靠的定量研究工具
3.系统科学与图书馆学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信息交流系统,其存在、发展、变化及消亡等都可以用系统科学来描述及研究。
三、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
(一)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哲学方法(指导思想)
1.哲学对于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
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哲学,可以为图书馆学提供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方法论及提供从哲学的角度处理图书馆问题的思路。
2.图书馆学应用哲学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应用
(二)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一般科学方法(普遍适用)
1.逻辑方法
①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总结出一般结论、概念的思维方法。
②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概念出发得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2.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要求运用完整性,集中化,等级结构,逻辑同构,信息,控制,自组织,协同等概念,找出适用于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系统方法已发展成为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集合论,对策论,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的体系。
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图书馆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去加以考察。
3.数学方法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图书馆统计方法,大数据分析技术
4.其他常用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实验法、实证法等。
实证方法:是根据研究目的,综合采用调查法,实验法和观察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并利用数量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原理,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类研究方法。
(三)图书馆学研究的专门方法(特定对象)
1.文献分类法
文件分类法:是指根据文献的内容和形式的异同,按照一定的体系,有系统地组织和区分文献的方法。在图书馆工作实务中以分类表的形式呈现,图书馆及其他文献部门以分类表为工具,按照特定的分类体系来开展组织目录,藏书排架等工作。
2.文献计量学方法
文献计量学方法:亦称“书目计量学”。是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中具体应用而形成的专门方法。一般被应用在对文献流的研究上。
引文分析法:作为文献计量学重要组成方法,是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研究方法。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各种文献和文本为研究对象,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四、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
(一) 调整研究对象,立足更广阔的实践基础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出现了图书馆概念“泛化”的现象。图书馆概念的“泛化”使得图书馆学研究的视野超出了传统图书馆的藩篱,扩大到更广阔的虚拟知识空间。图书馆的工作对象由文献单元深入到知识内容单元,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发展为与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一种社会化工作机制或服务机制。一方面,在广阔的实践基础上汲取学科营养,发展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也会产生更宽的适用范围和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融合理论与技术,创造学科发展新优势
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并进而使之转化成资源优势,在虚拟知识空间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正视生存危机,发现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人文社会价值
网络数据信息时代,免费可得的开放存取数字信息资源大量增多,用户可不经过图书馆获取所需的数字资源。图书馆面临生存危机,促使图书馆对自身的人文社会价值进行反思。近年来兴起的图书馆哲学,力求深入思考图书馆本质,宗旨,价值,伦理,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等具有人文性质的论题,反省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中的偏误,发现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人文社会价值,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据。
(四)重视知识组织与控制研究,强化图书馆学的管理学科色彩
在知识经济及知识管理时代,传统图书馆学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要强化图书馆的管理学科色彩,使之与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相适应,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崭新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
(五)积累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新的学科生长点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学科的成熟应该是积累渐进的。积累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知识积累,创新性研究就没有基础;没有创新,也就没有科学知识的积累。21世纪的图书馆学研究要以积累性研究和创新性研究相结合,不但探索新的学科知识生长点。
图书馆学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学科知识生长点:
1.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从以纸质文献资源建设为主转变为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融合,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合作保存,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知识产权问题等成为研究热点。
2.元数据与本体研究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大量涌现,越来越需要生产、维护元数据,并提供元数据检索的工具和系统,元数据的标准化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各种体系的元数据正逐步走向统一和融合。
相关研究还包括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研究等。通过本体可以克服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语义鸿沟,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互操作,知识共享等目的。本体信息检索研究能够解决语义检索,自动标引和语义推理等问题。
3.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不能忽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管理的若干特征,如重视知识增值和创新等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同时知识管理研究也将促使图书馆专业人员与知识管理专家等角色对应起来,产生更大的社会适应能力。
知识服务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是服务主体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服务客体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并用来解决服务客体问题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包括:解决问题,知识创新,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将以提供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信息专家这一新角色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4.移动图书馆研究
移动图书馆是依托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来方便灵活地提供和访问图书馆资源、阅读和查询的一种服务方式,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与补充。主要研究课题有:图书馆资源在移动设备上的流畅使用;改变用户访问、影响和贡献数字内容的方式;移动网站和图书馆APP的构建;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等。
5.图书馆空间构建研究
在信息无处不在的泛在信息社会,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实体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图书馆建筑和空间设计的核心理念、标准规范等就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从近期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虚实结合的复合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设计应当着眼于把图书馆打造为:为读者和市民等提供的新型学习空间,创意空间,创客空间,社区中心,市民中心。
第三章 图书馆及其社会职能
一、图书馆的概念
(一)图书馆的概念
图书馆:是社会记忆(通常表现为书面和其他形式的记录信息)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换句话说,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
(二)图书馆的构成要素
1.文献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传统图书馆所藏的主要是以纸为介质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而现代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则包括了机算机可读信息,多媒体信息,各类型数据库,网络信息,物联网传感器等搜集的信息等。
2.用户
亦称“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凡具有利用图书馆资源条件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个人和集体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用户。发展用户,研究用户,服务用户是图书馆用户工作的主要内容。用户的献信息需求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根据,用户工作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也是图书馆改进管理水平和技术条件,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所在。
3.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指文献信息与用户发生联系的中介和枢纽,是使文献、信息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的关键。图书馆工作的好坏,图书馆社会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精神和道德素养等素质。
4.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手段。图书馆能不能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能不能掌握先进、正确的技术方法。现代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的交流工具,必须以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工具和方法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
5.建筑与设备
建筑与设备是图书馆的物质条件。建筑与设备要适应图书馆文献信息的状况及服务功能的要求。图书馆馆舍建筑不当,设备不合标准,都会妨碍图书馆工作的开展,降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图书馆技术,为图书馆提供了新的服务设备,提升了图书馆服务的效能。
上述五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统一的图书馆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决定性的要素是图书馆工作人员。
二、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一)图书馆的产生
1.人类信息交流的形式及特点
人类信息信息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直接交流是指人们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信息交流。间接交流是指通过专门的信息中介体进行的交流,如文字,文献,通信工具,互联网等。图书馆作为一种中介性工具,正是为适应人类间接交流需要而产生的。
2.文字和文献
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目前程度的必要条件。而文字的功用是通过文献体现出来的,文献是通过图书馆保藏、利用的,所以图书馆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3.人脑记忆功能的延伸
文献的产生,使人脑的记忆功能得到了补偿。图书馆则是对文献信息进行输入,编码,贮存,提取和利用的机构。图书馆的产生可以说是人脑功能延长的初级形式。图书馆使人类的文化得以保存和继承,在人类社会的进步过程中,起到了记忆人类共同经验的作用。
4.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为文字和文献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人们为了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文字的产生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文字和文献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书写工具和记录载体。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图书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综上所述,人类信息交流的需要和为克服人脑记忆功能的局限性的需要,是图书馆产生的必要前提;文字和文献的出现是图书馆产生的直接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图书馆产生的基本保证。
(二)图书馆的发展
1.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
⑴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经济实力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水平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科学进步的国家,其图书馆事业也同样发达。
⑵工业城市的出现和国家实行强制教育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强大动力。
工业城市的出现使人口相对集中,人们集中使用文献的要求促使图书馆迅速发展;免费教育的实行,也使得作为社会教育机关的图书馆大大增多。
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促进图书馆形态的进步。
⑷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也是图书馆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国家干预图书馆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些手段: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拨款购出,支付图书馆的费用。
⑸国际图书馆界的交流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馆际互借,文献交换与赠与,各种会议,讲座等,在图书馆理论与方法上相互交流与切磋,国际图书馆界的组织也不断出现,这些活动有利于图书馆资源为全人类共享,促进图书馆共同发展。
2.图书馆发展的特点 (➕图书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
⑴就世界范围来看,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①数量不平衡:图书馆在数量上的分布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为基础的。凡是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图书馆的数量就越多;凡是落后国家,图书馆的数量就越少。
②速度不平衡:政治、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国家,其图书馆发展的速度也快;而政治、经济发展不稳定,特别是受到战争等破坏因素影响的国家,图书馆发展的速度也较为缓慢。
⑵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图书馆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平衡性。
如在中国,东部沿海开放程度高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地区图书馆的数量较多,发展速度较快,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采用也比较迅速;而位于中西部内陆的不发达地区,图书馆的数量较少,发展速度也较慢。
⑶图书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
在古代,图书馆对社会大众是封闭的,是统治阶级垄断知识,禁锢进步思想的场所。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图书馆开始向全社会开放,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观点深入人心。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现代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又一次显著地改变了图书馆的发展格局,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使图书馆具有更为宽广的时空意义,突破了单一馆的限制,使人类的精神财富能够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⑷图书馆的职能在不断扩大。
早期的图书馆,其职能比较单一,以收藏文献图书为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图书馆由最初的重收藏而发展到现在的重使用。图书馆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对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和对社会文献信息管理、传递的职责。此外,图书馆还担负着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责,它为社为成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终身学习的场所和社交空间。
⑸图书馆的发展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进行。
图书馆产生于人的文明的萌芽时期,农业社;,在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人类文明的成熟阶段,信息社会图书馆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图书馆的属性
(一)图书馆的一般属性
1.图书馆的社会性
图书馆的社会性,指的是它作为人创造的社会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能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形态的特点。图书馆作为人们共同使用人类的精神财富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⑴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共同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同人的社会活动密切相连。
⑵图书馆的文献具有社会性。图书馆的文献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资源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记录社会与自然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⑶图书馆的读者具有社会性。图书馆是广大社会成员共同使用馆藏文献的场所,它主要是面向社会,为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公众服务。
⑷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具有社会性。图书馆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必须依靠全社会才能使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起来。图书馆工作的社会性主要指的是资源共享的社会化趋势。
2.图书馆的依辅性
图书馆具有依附性和辅助性。辅助性与依附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依附性是图书馆存在的经济基础,而辅助性是图书馆存在的功利目的。
⑴图书馆的依附性,是指迄今为止,图书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经济上必须有所依附,才能保证购书经费和人员的工资支出。这种依附性就决定了图书馆必须为其经济资助者服务。
⑵图书馆的辅助性,是指图书馆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从来都是处于辅助地位的,是以服务为主的行业。它一方面为精神生产提供原材料,另一方面又帮助从事精神生产的个人或单位实现其产品的价值。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具有这种辅助性。
3.图书馆的学术性
⑴图书馆的学术性表现在图书馆是整个科学研究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图书馆是为科学研究搜集、整理、提供文献信息的社会机构,图书馆活动是整个科学研究活动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图书馆所从事的工作正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前期劳动。
⑵图书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性活动。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包括文献,读者等要素,图书馆工作的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文献处理得是否科学,为读者服务得是否周到。文献分类、主题标引、文献编目、文献保护、文献管理、文献数字化、参考咨询工作等都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术性很强的工作。
⑶现代图书馆广泛采用各种现代化设备,图书馆的各个工作环节也已经电子化、网络化。管理、使用、维护现代化设备需要人们从学术角度进行不断探讨和改进。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学术性,技术性较强的业务,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
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科研活动的参与者。图书馆工作是属于学术性的工作,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也必须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
(二)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中介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正是由于这个本质属性的存在,才派生出图书馆的社会性、依辅性以及术性等其他属性。中介性对图书馆的存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图书馆是中介性机构
图书馆是帮助人们利用文献进行间接交流的中介物。文献通过图书馆与读者见面,读者通过图书馆与文献建立联系。在人们的精神生产过程中,图书馆处于流通领域的地位,它在文献与读者之间增加了一个联系的环节,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2.图书馆的中介作用
图书馆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体现出来的。图书馆工作的实质就是在社会成员中传递文献信息,实现文献的使用价值和部分价值。文献信息包含内容信息和形式信息。图书馆工作的任务,就是充分揭示文献的形式信息和内容信息,从而使文献的内容信息得以传播。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分类,主题标引,编目,保管,借阅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传播文献内容信息,因此它们也都体现出了图书馆的中介作用。
3.图书馆的中介性和其他属性的关系
⑴图书馆的中介性是图书馆的社会性的基础。图书馆之所以能与社会发生关系,是因为它具有中介的作用。无论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用户,还是图书馆的协作与资源共享,离开了图书馆的中介作用都是办不到的。所以说,中介性决定了社会性。
⑵图书馆的中介性是图书馆依辅性的根据。正是由于图书馆的中介性,所以它的独立性也是相对的,图书馆必须有所依附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中介性也决定着依辅性。
⑶图书馆的中介性是图书馆学术性的先决条件。为了发挥图书馆的中介作用,图书馆必须加强学术性活动,以便准确、迅速地传递文献及信息。因此,中介性对学术性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图书馆的社会性,依辅性,学术性是由中介性派生出来的,并收到它的制约,图书馆的这些一般属性又反过来影响图书馆的中介性。
四、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一)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的职能(信息职能)
社会文献信息的生产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连续性,二是它的无序状态。所谓连续性,是指社会文献信息一旦产生就不会停止运动,总是源源不断地涌现。社会文献信息的这种连续运动状态就叫做“文献信息流”。所谓无序状态,是指文献的这种无秩序的、自然排列的流动状态。为了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有效地、方便地利用文献信息,控制文献信息流的动向,就需要对文献信息流加以整序。图书馆行使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控制社会文献信息流的流向
现代文献信息流的无序状态是受这样一些因素影响的:⑴社会文献信息生产数量大、增长快。⑵社会文献信息类型复杂、形式多样。⑶现代社会文献信息时效性增强。⑷文献信息传播速度加快。⑸文献信息内容交叉重复。⑹文献信息所用语种在扩大,文献信息质量下降。
这六个方面的因素,是文献信息的无序状态逐步加深,进而使得文献信息流的流向更加分散。因此只有控制了社会文献信息流的流向,才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反过来,只有充分认识社会文献信息流无序状态的因素,因势利导,才能使文献信息流合理流动。
2.发挥文献信息的潜在能量
一种图书,一种期刊,一篇论文,一条信息,只有当它是一个文献信息集合体的一部分时,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能量。经过整序的文献信息形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用户才能充分利用文献信息所提供的潜在能量,深入地进行专业研究,发挥文献信息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整体的力量就是文献信息流的潜在能量。所以图书馆的整序是发挥文献信息潜在能量的先决条件。
图书馆的整序职能,通常是由对馆藏文献信息的分类,编目,保管贮藏等手段来实现的。整序的实质就是组织和控制。社会文献信息经过图书馆的整序就成为有序的文献信息集合体,因而才能为用户所利用。
(二)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信息职能)
1. 图书馆传递文献的内容信息
图书馆对文献的传递,实质上就是传递载于文献中的科技文化思想信息,即文献的内容信息。因此,在图书馆文献借阅流通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传递文献内容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传递是随着文献的内容信息的传递一起进行的。
2.图书馆传递关于馆藏文献的信息
图书馆目录是传递关于馆藏信息的主要工具。图书馆目录的本质就是馆藏文献信息的集合体。用户对图书馆文献的利用首先是通过查阅图书馆目录,在获取了解馆藏文献信息之后,通过借阅而实现。因此图书馆传递文献的内容信息,是以传递馆藏文献信息为基础的,用户只有在获取馆藏文献信息之后,才能进一步获取文献的内容信息。
3.图书馆传递网络信息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网上的信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
4.图书馆传递文献信息的形式有主动传递与被动传递之分
主动传递是指图书馆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的学科范围等,主动地进行文献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其未知的文献信息,如新书报道服务,定题文献服务等。被动传递是指用户向图书馆提出明确的文献需求,由图书馆员通过借阅流通等来满足,如借阅,咨询,馆际互借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图书馆主动传递文献信息的形式将大大发展起来。
图书馆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流通借阅,参考咨询等服务部门来实现的。因此这些部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传递职能的发挥。
(三)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教育职能)
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作用,图书馆馆藏文献是人类文化科学学术思想的结晶,它也为图书馆从事智力开发,进行社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雄厚的物质基础。
1.开发智力资源
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开发馆藏文献资源;二次开发网上信息资源;三是启发用户的智力,培养用户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
2.进行社会教育
图书馆进行智力开发还体现在对用户进行的各种图书馆教育上。这些教育包括:书目知识教育,文献检索知识方法教育,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教育,阅读方法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等。
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是在图书馆为社会提供了学习场所这个角度上提出来的。受教育者可以长期地、自由地利用图书馆进行终身学习,这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在大力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图书馆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保存职能)
文献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各种机构中,只有图书馆担负着长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任务。搜集和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图书馆对国家负责的社会职能。
在信息化社会里,图书馆要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贮存中心。图书馆所搜集的文献不仅包括印刷型资料,还包括各种载体传递的信息,数字化信息的长期保存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
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直到现在,保存文化的职能仍然是图书馆其他职能的基础。但是,与古代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的目的不同,现代图书馆的保存职能,更多地体现在对文献信息的利用上,保存的目的在于使用。因此,现代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在图书馆的其他职能中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五)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的职能(娱乐职能)
图书馆是社区的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信息中,包括文学作品,音乐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游戏软件等,可以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消遣的需求。新时代的图书馆要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拓服务领域,充分满足用户的休闲娱乐消遣的需求。
总上所述,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图书馆发展的不同阶段,图书馆的职能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看,图书馆的几种基本职能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应当强调从各馆的实际出发来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以便办出图书馆的特色来。
五、图书馆与现代社会
(一)图书馆应当成为推动知识经济的重要力量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包括:⑴经济全球化,对于人和组织乃至国家在增加适应性,创新和知识处理速度方面,施加了强大的压力。⑵专门知识的价值被认识。⑶知识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的价值被社会认同,知识管理成为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⑷网络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有效而方便的工作和学习工具。⑸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组成,其主要功能就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无论从机构还是从功能上看,图书馆都是国家创新体系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二)图书馆应当帮助用户培养终身学习理念与信息能力
学习型社会具有六大特征:⑴学习与教育是一个人终其一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⑵学习不仅限于在学校中受教育,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学习的一环。⑶各种形态的学习与教育必须协调统整,以满足不同阶层的学习需要。⑷考试的成败并不重要,考试在人才选择中仅具有相对意义。⑸学习型社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就是每个人创造潜力的充分发挥。⑹学习型社会强调终身教育,因而,使每个人更能接受现代思潮。
继续学习即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局限于青少年时期,教育也不止只限于学校,而扩及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三)图书馆应该成为社区、学校、机构的信息中心
图书馆应当成为社区,学校,机构的信息中心,体现当地信息需求,公益性信息需求应得到满足。
(四)图书馆应当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指以信息为资源,以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生产、储存、传递和营销信息商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行业。
信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大众传播媒介,信息处理服务业,信息咨询业,其他传播中介,教育产业。从信息产业的构成看,图书馆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十分重要。世界先进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图书馆界可在数据服务业,咨询业,技术市场和许可贸易业,信息处理服务业中大有作为。
第四章 图书馆的类型
一、图书馆类型划分的意义及标准
(一)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意义
1.对图书馆的类型进行划分和研究,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研究图书馆的类型划分,有助于把握不同类型图书馆的不同特点,以便能够从读者的信息需求,馆藏文献和目录组织及组织管理等方面来科学地制定各类型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各类型图书馆的作用。
3.研究图书馆的类型划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从全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好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促进图书馆事业均衡、协调地发展。
4.研究不同类型图书馆的产生,发展及其特殊性是专门图书馆学的基本内容。
(二)图书馆类型划分的标准
1.ISO 2789—1974(E)“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
2.我国通常使用的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标准:
⑴按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划分:如文化系统图书馆,教育系统图书馆,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工会系统图书馆,共青团系统图书馆,军事系统图书馆等。
⑵按馆藏文献范围划分:综合性图书馆,包括各级公共图书馆,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工会图书馆等;专业性图书馆,包括专业科学研究机构,专业院校及专业厂矿技术图书馆室等。
⑶按用户群划分:如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有:国家/公共/学校/科学/专业/技术工会/军事/儿童/盲人/少数民族图书馆以及民办图书馆等。通常认为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
二、国家图书馆
(一)概况
国家图书馆:凡是按照法律或其他安排,负责搜集和保管国内出版的所有重要出版物的副本,并且起贮藏图书馆的作用,不管其名称如何,都是国家图书馆。
在国际图书馆界,国家图书馆有多种类型:公共性的中央图书馆,国会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
(二)国家图书馆的职能
国家图书馆是担负国家总书库职能的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核心。国家图书馆在国家信息系统中应起三个主要作用:①提供必要的中心图书馆服务;②领导国家信息系统中的图书馆成员;③积极参加国家信息系统和制定全面发展规划。
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看,国家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大体可归纳如下:
⑴完整、系统地搜集和保管本国的文献,从而成为国家总书库。
⑵为研究和教学有重点地采选外国出版物,使其拥有一个丰富的外文馆藏。
⑶开展科学信息工作,为科学研究服务。
⑷编印国家书目,发行统一编目卡片,编制回溯性书目和联合目录,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合作编目,发挥国家书目中心的作用。
⑸负责组织图书馆现代技术设备的研究,试验,应用和推广工作,开展图书馆信息网络的设计,组织和协调工作,在推动图书馆实行现代化中起枢纽作用。
⑹为图书馆学研究搜集,编译和提供国内外信息资料,组织学术讨论,推动全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
⑺代表本国图书馆界广大图书馆用户的利益,参加国际图书馆组织;执行国家对外文化协定中有关开展国际书刊交换和国际互借工作的规定;开展与国际图书馆界的合作与交流。
(性质:藏书中心/文献中心、目录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协作协调中心、学术研究交流中心)
三、公共图书馆
(一)概况
公共图书馆: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
任务: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在促进国家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图联1975年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概括为:①保存人类文化遗产;②开展社会教育;③传递科学信息;④开发智力资源。
(特点:①藏书具有综合性和地方性;②服务对象具有广泛性;③是地区性图书馆事业中心,藏书及业务辅导中心。)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
省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骨干,它是由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的、综合性的、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是所在省的文献信息,目录,馆际互借,自动化建设,图书馆学研究和业务辅导的中心。它同时担负为科学研究和广大群众服务的任务,但以为科研究服务为重点,代表着一个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
作用:①它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基地。②它应当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为各行各业生产建设提供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③它应当是提高全民族科学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④它是地区性图书馆间合作与协调的组织者。⑤它是图书馆业务辅导和图书馆学研究的推动者。⑥它是地方文献的中心。
(三)省级以下的公共图书馆
省级以下的公共图书馆主要是指省辖市、地、州、盟图书馆和县、区图书馆。
作用:①在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介乎省级馆和县(区)图书馆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省机馆联系县区馆的纽带。其文献收藏范围和重点体现了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特点,一般都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任务。②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数量众多,联系群众面广,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阅读需求等方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层公共图书馆还包括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这是公共图书馆的一种补充形式。它是基层群众文化机构,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为居民服务,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国际图书馆界关于公共图书馆的认识
我国《公共图书馆法》指出:“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公共图书馆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高等学校图书馆
(一)概况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资料信息中心。文献资料信息工作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加强图书馆、资料室的建设,搞好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和借阅,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馆藏文献范围划分,大体可分为两类: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服务于大学和其他第三级教学单位的学生和教师的图书馆)
(二)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⑴性质:①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②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③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⑵地位: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水平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任务和特点
⑴任务:
①建设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②建立健全全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方便全校师生获取各类信息。
③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④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
⑵特点:①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②读者需要的稳定性、读者用书的集中性,阶段性;③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和专业性;④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
五、科学专业图书馆和信息中心
(一)概况
科学、专业图书馆:属于专门性图书馆,它们往往同时是专业领域的信息中心,即图书馆与信息中心一体化。这种专门图书馆是依靠专门人才及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保存,提供信息资料的文献信息机构。
(二)科学专业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
⑴性质:科学、专业图书馆是交流科学信息的机构,是我国图书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⑵任务:
①紧密结合本系统,本单位的科研方向与任务,搜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国内外科技文献,为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
②积极开展信息的调研和分析,不断向科研人员和领导部门提供分析报告和有科学价值的信息资料。
③组织本系统科技信息交流,协调本系统文献信息刊物的编译出版,宣传报道国内外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技术。
④加强文献信息工作协作的组织工作和业务辅导,做好本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料调剂,工作经验交流和干部培训等工作。
⑤开展文献信息理论,方法和现代化手段的研究。
(三)科学专业图书馆的特点
①文献信息一体化;②服务方式多样化;③馆藏文献的学科专业性;④服务对象主要是本系统,本单位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
六、其他类型图书馆
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民办图书馆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
一、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
(一)图书馆事业的一般含义
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共同使用文献的体系。只有当社会各种图书馆的数量,质量,规模,发展速度和组织形式发展成为联系紧密的图书馆整体时,才能构成社会的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事业是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事业,是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
1.图书馆事业建设应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由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制约的,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经济发展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另外,图书馆事业作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又由整个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所决定,整个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国家办馆和社会办馆相结合
这条原则就是要发挥国家和社会两方面积极性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国家办馆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图书馆事业中起核心和骨干作用。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部分地区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要完全依靠国家办馆难以满足广大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因此,依靠社会团体,个人等的积极性,举办类型多样的,方便群众的基层图书馆,是发展图书馆事业,适应社会信息需要的重要原则和措施。
3.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密切联系
贯彻这条原则,一是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平衡发展,应妥善安排沿海地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农村、牧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二是一方面要大、中、小型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保证重点图书馆的建设,发挥它们对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和示范作用;三是搞好协作、协调工作及业务辅导工作,以便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分工协作的社会图书馆网络体系
4.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加强图书馆学研究
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图书馆专业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事业建设也需要加强图书馆学研究,应注意发挥理论研究对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图书馆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断总结图书馆从业者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我国图书馆工作的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是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成就
(一)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
1.从1949年~1957年为第一个阶段,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稳步前进的阶段。
2.从1958年~1962年为第二个阶段,是图书馆事业受“大跃进”影响,盲目冒进,发展大起大落的阶段。
3.从1966年~1976年为第三个阶段,是我国图书馆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的阶段。
4.第四个阶段是从1976年10月~1984年,这是图书馆事业获得迅速而全面发展的阶段。
5.第五阶段从1985年~1991年,这是各类型图书馆全面进行改革,探索办馆模式的阶段。
6.第六阶段从1992年至今,这是图书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阶段。
(二)我国图书馆事业成就概述
1.图书馆数量稳定增加,办馆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公共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大中型企业图书馆数量均显著增加,馆藏文献大量丰富。同时各级各类图书馆的馆舍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业务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了与图书馆工作相关的文献工作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发布;实行了图书在版编目;编制了图书馆业务工作必备工具书和大型书目;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献得到抢救整理,开发利用;开展了全国图书馆文献资源调研,文建资源布局、资源共享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立普遍受到社会各方面及各级各类图书馆的重视。
3.读者服务工作水平逐步提高
各类图书馆坚持开放服务,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共享馆藏和服务设施,传统的单一、封闭的服务局面有所改观。
4.强化了现代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
图书馆界积极引进、研制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各种文献复制,计算机网络,音像,光盘,多媒体,统一编目及联合编目等技术服务在各类型图书馆逐步得到推广。
5.图书馆管理水平日益提高
图书馆事业宏观管理体制和个体图书馆微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图书馆工作评估的开展,有效的推动了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建设;图书馆人员队伍结构为适应图书馆管理正规化,科学化,自动化的需要加速调整,图书馆员工整体素质有所改善。
6.图书馆学教育空前繁荣
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办学点不断增加,办学层次提高,形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为适应新技术革命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各校图书馆学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7.图书馆学研究繁荣,国际交流影响扩大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日益繁荣,各种学术刊物数量丰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研究课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日益与国际接轨;图书馆的国际交往与学术交流逐渐增多。
8.图书馆内涵不断充实
传统图书馆正在向复合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新形态图书馆转型;图书馆着力进行文献资源数字化,数据管理及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延伸图书馆社会职能,积极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
三、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结构
(一)我国的图书馆系统
我国图书馆事业是多层次的,由各个独立的图书馆系统构成。包括公共系统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学校系统图书馆,工会系统图书馆,共青团系统图书馆,军事系统图书馆等。我国图书馆系统的划分主要是以图书馆主管机构的性质作为依据的。这种按领导系统组合成图书馆序列的结构被称为纵向结构。我国图书馆事业基本上属于纵向结构,各类型的图书馆分属文化教育,科研,工会,军事等系统的主管部门领导。
(二)我国图书馆事业结构的特点(存在问题➕措施)
1.特点
我国图书馆事业结构是以行政关系为基础,按图书馆领导系统组合而成的。这种结构表现在纵向联系上的特点是隶属等级制,即在本系统内的相互关系是借助于行政管理来实现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纵向联系,各系统的中心图书馆,对本系统所属的各级图书馆起组织、协调和辅导的作用。
2.问题
图书馆事业的纵向结构,造成同级各馆领导与决策上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多头领导的特点。由此而来的是各馆“单干”倾向严重,“小而全”“大而全”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人力,财力和图书馆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3.措施
⑴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应当在纵向联系的指导下,加强各系统,各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并且与纵向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⑵加强横向联系,必须把各系统,各地区的图书馆业务工作按专业化原则组织起来,逐步实现业务活动的统一化和规范化。所谓专业化原则是以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性质为基础,对具有内在联系的业务活动加以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其内容涉及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诸多方面,例如实现统一编目,文献资源布局与协作采购,馆藏文献数字化,数据库资源共享,对外合作交换等。这样可以避免在图书馆自动化和文献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重复建设,既能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又能节省人力和物力。在服务工作方面也可以实行服务分工,形成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相辅相成的服务整体,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群的各种需要。
⑶在加强横向联系的过程中,各地区,各系统的中心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协作中心,检索中心的作用。各中心图书馆在加强横向联系方面所承担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组织跨系统的业务协作活动,完成文献采购与交换,集中编目,专题书目和联合目录编制,科学研究与人员培训,馆际互借,文献复制,文献数字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研制等方面的协作任务。
⑷这些内容归纳起来,是以各个中心图书馆为主体,赋予它们独立活动的能力和权利,通过按专业化原则组织业务活动的途径,逐步地把图书馆办成一种社会事业,使各类型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一)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必然性
图书馆资源共享,既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要求,又是图书馆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源共享概念的出现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是科学专业图书馆的发展;其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
(二)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内容
1.文献集中编目
包括全国性的文献集中编目和以此为基础的国际文献信息的交流,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地区性的分工编目与分工输入。
2.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是图书馆代表其读者和用户向其他馆免费借入文献资料,同时以互惠方式将本馆的文献资料借给其他图书馆。
3.合作发展馆藏与文献资源布局
合作发展藏书,是指藏书建设中,不同图书馆为了满足读者的共同需要而协同补充文献资料的活动。在此基础上,使地区、系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整体形成学科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性藏书体系。
文献资源布局:指在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乃至一个国家甚至国际上,通过合理安排文献资源的布局,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献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二是指人们为改变文献资源在空间上的客观分布状态而对文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全国文献资源形成统一的整体,建立起能满足整个社会信息需求的文献保障体系。
4.建立藏书贮存系统(贮存图书馆)
为了提高馆藏文献利用率,解决藏书迅速增长与书库空间紧张的矛盾,许多国家建立了藏书贮存系统,以贮存各馆中陈旧过时的“呆滞书刊”或流通率极低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品种。
5.图书馆自动化与文献信息网络建设中的合作与共享
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开展了范围广泛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我国的国家图书馆,各省、市、县图书馆连接起来,将其丰富的文献资源逐步转变为数字化信息,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文献查询,检索,联合编目,馆际互借等。并能与国内外信息网络互连,为全社会公众提供各种综合信息服务,共享信息资源。
6.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数字化工作中的合作与共享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作为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自2013年始,面向全国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广泛开展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数字资源规模效应和整合优势。
(三)我国实行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障碍(➕对策)
1.管理体制障碍
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图书馆事业体系中的影响表现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分为公共,科研,学校,工会等系统,各自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至今尚未建立跨系统的,有权威的职能机构去规划和组织图书馆界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体系的形成。
2.管理思想障碍
国有体制的管理模式造成图书馆界的依赖心理,总是希望能够首先建立一种完善的管理体制,有充足的经费;国有体制管理模式的另一个后果。是经费的浪费和对于预期成果的缺少约束。由于未能引入市场机制,不能形成服务、收益的良性循环,使得资源共享活动始终难以启动。
3.技术障碍
文献资源整体建设与资源共享的推进,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呈现不平衡局面,其主要障碍在于东西部地区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呈现不平衡态势,从而影响到资源共享的全面开展。
4.业务障碍
标准化是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图书馆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统一的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待改进;其次,各图书馆系统兼容性差,难以形成规模化服务,影响了服务范围的拓展和效益的提高;再次,不同图书馆采用的数字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导致资源元数据,保存格式互不兼容,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发现与检索。
5.理论障碍
对资源共享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缺乏深度。长期以来,我国有关研究总是将资源共享的障碍归结为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经费紧张三点。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说明在此问题上的结论并未触及我国文献资源共享障碍的实质问题。因此可以说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问题上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有关理论和方法长期未有实质性突破。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应当引入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
五、图书馆合作与图书馆联盟
(一)图书馆合作与图书馆联合
图书馆合作: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之间改进馆际协作,促进馆藏的利用,提高用户服务水平的活动。
图书馆联合:是图书馆合作的扩大和发展。它是馆际协作的一种形式,通常限于一定地区,一定数量,一些类型或一些专业系统的图书馆。图书馆联合最为人熟知的形式是图书馆联盟。
(二)图书馆联盟的概念
图书馆联盟: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它既可理解为馆际合作,也可以理解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和虚拟图书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互补共存。如我国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
(三)图书馆联盟的主要任务
1.基本任务
借阅特许;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复印优惠;参考咨询服务协作;原文传递服务。
2.网络环境下新增任务
⑴通过联盟增强购买力,尤其是增强购买电子资源的能力,分摊费用,共同应用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权;
⑵通过联盟给信息源提供商施加影响,以降低电子资源的价格;
⑶自动化服务方面的协作,如系统操作和维护方面的写作,联合编目等;
⑷馆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⑸以联盟这一名义寻求资金赞助,寻求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帮助,以利于发展和扩大联盟的服务项目;
⑹联盟内各成员馆在分享利益的同时也共担风险。
(四)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项目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建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此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深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并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使之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五)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科学图书馆联盟)
(六)数字图书馆联盟
(七)地区性图书馆联盟
六、图书馆业务辅导工作
(一)图书馆业务辅导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图书馆业务辅导工作:也称方法研究工作。它指的是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内,大型馆或中心馆对本地区,本系统的中小型图书馆进行业务上的帮助和辅导,组织各馆相互学习,交流工作经验,研究业务问题,更好地发挥所有图书馆的作用。
1.意义
①业务辅导工作是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②业务辅导工作的开展,可以促进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进一步丰富图书馆学的内容,发展图书馆学。③开展业务辅导工作,是社会主义图书馆事业的特征之一。
2.任务
⑴协助有关领导部门制定本地区,本系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发展各种类型图书馆,组建为科学研究和为大众服务的图书馆网。
⑵对本地区,本系统图书馆进行业务辅导,总结交流图书馆工作经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⑶搜集,整理并保管图书馆学专业书刊资料,办理图书馆学会的日常性工作,组织并推动图书馆业务研究,推动图书馆学的发展。
⑷培训图书馆在职干部。
(二)业务辅导网的组织
组织形式:①分系统辅导,按专业分工;②分层辅导,分片包干;分专业与分片相结合。
(三)业务辅导活动的特点
⑴业务辅导活动的知识性。
业务辅导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图书馆专业知识的传递活动,辅导人员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向被辅导对象传授和介绍图书馆基本业务知识,使他们掌握从事图书馆工作的技能和方法。
⑵业务辅导活动的实践性。
由于业务辅导是一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培训活动,所以不仅涉及知识的积累,还涉及实际能力即操作技能的训练。因此在传播图书馆基本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扩大加强辅导活动中的实践环节。
⑶业务辅导活动的针对性。
在业务辅导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
(四)业务辅导工作的方法
调查研究,书面辅导和实地辅导,重点辅导,召开现场会议,短期培训班,专题业务讲座,解答业务咨询等。
(五)移动新媒体时代业务辅导的新进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探索多元化的基层业务辅导方式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业务辅导人员应顺应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趋势,开辟实地业务辅导与在线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基层业务辅导思路,改变传统业务辅导单一的模式。
补充:图书馆网
图书馆网是:传统的图书馆间的合作,联合的扩大和发展,是众多图书馆为实现资源共享而组成的图书馆群体,是图书馆事业社会化的一种组织形式。
类型:图书馆事业网、文献信息的电子计算检索检索网
七、图书馆法
(一)图书馆法的意义和作用
图书馆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或认可的有关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活动的专门法规。它是建立与管理图书馆,制定图书馆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总依据。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概括性,稳定性等特点。
作用:图书馆法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监督和规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⑴保证国家与各级政府部门对图书馆事业的领导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⑵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用图书馆的权利和对图书馆的监督。
⑶保证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图书馆事业所需的经费,人力,建筑设备及其合法权益。
⑷保证图书馆收藏民族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⑸调节图书馆的内外关系,加强图书馆的统一管理,保证图书馆的正常秩序,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图书馆法的内容
欧美等国的图书馆法内容包括:
⑴关于图书馆性质,地位和社会职能的规定;
⑵关于图书馆经费及其来源的规定;
⑶关于图书馆各项服务标准的规定;
⑷关于文献资源建设与布局的规定;
⑸关于图书馆各类人员编制与任职资格,素质的规定;
⑹关于图书馆机构和建筑设备的规定;
⑺关于各类型图书馆发展和布局的规定;
⑻关于图书馆业务技术标准的规定;
⑼关于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的规定;
⑽关于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的规定。
(三)我国图书馆立法进程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中华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7年11月4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8年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公共图书馆法》是我国第一部图书馆专门法。《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走上法治轨道,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得公共图书馆全面系统化建设有了政策和法律依据,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根本保障。其主要内容及特点是:
⑴对公共图书馆基本性质,功能做出了既体现国际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界定。
⑵强化了政府责任,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图书馆事业保障和持续发展问题。
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服务与管理,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化。
⑷强调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用新技术的现代化图书馆。
⑸强调图书馆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凸显图书馆专业化。
⑹将国家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公共图书馆法》。
⑺要求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解决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均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⑻在保障公民权益的同时,同时规定了公共图书馆使用者的义务。
(五)我国图书馆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⑴已经颁布实施的有关图书馆工作的文件大多数是行政规章,图书馆法规较少。《公共图书馆法》是唯一的图书馆领域的成文法,但其调控范围也仅覆盖了公共图书馆一种类型的图书馆。
⑵已经颁布实施的图书馆法规,规章也不够完善。现行法规和规章多是由图书馆各系统的主管部门制定的,维护本系统内的正常秩序,受其立法主体的权利限制,缺乏参与图书情报事业整体建设的规定。
⑶现有法规和规章不完整,只有行为模式,没有后果模式,使人无法兑现这些规范中的授权性,鼓励性的规定,也无法处罚违反这些规范中的命令性,禁止性规定的行为。滞后的图书馆立法使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未能得到法律上的充分保障。
因而,我国制定图书馆法必须从我国现有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图书馆事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汲取国外图书馆立法的有益经验,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相应的法律程序制定。最终制定出来的图书馆法,应该是一部反映我国的图书馆政策,符合我国国情,揭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法规。
第六章 图书馆业务工作
一、图书馆业务机构的设置
1.图书馆的工作流程
⑴信息输入工作: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组织典藏工作,如文献的采集,登录,分类和主题标引,编目,文献的组织和保管等,也称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⑵信息输出工作:即文献的使用和服务工作,如文献的外借,阅览,文献宣传,阅读辅导,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及方法指导,网络信息导航等,也称用户服务工作(读者服务工作)。
2.图书馆的业务部门
传统图书馆:采编部门,外借阅览部门,参考咨询部门,文献典藏部门,业务研究辅导部门,特藏部门,自动化部门。
网络虚拟环境下,可按任务组成信息搜集部,信息转换部,数据描述部,数字化服务部,技术支持部等部门。
二、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广义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个具体的文献收藏机构对文献的采集,贮存和协调,即传统上所称的“藏书建设”(馆藏建设);二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国际众多文献收藏机构在采访,贮存和利用方面的协调,规划和资源共享。
电子出版物: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
(一)文献信息搜集
任何图书馆的业务工作都是从文献息搜集工作开始的。文献信息搜集是整个图书馆工作的基础。
做好文献信息收集工作,首先要确定本馆的收藏原则,收藏范围,收藏重点和采购标准;其次要了解本馆文献收藏情况,文献建设总的动态,文献的种类与副本数,各类文献的利用率等;另外,还要了解并掌握各类型出版机构的性质,出版计划,书店的发行计划等。在此基础上,采取选购,订购,交换,接收,征集,复制,网络信息下载等方式,源源不断地补充馆藏文献信息。
(二)文献登录
图书馆通过上述方式获得各种文献以后,紧接着的工作是文献登录。文献登录有两种,即个别登陆和总括登陆。
1.个别登录:一般是按每册图书进行的,每册读书给一个号码,作为该册读书的财产登录号。个别登录要将每册图书的书名,责任者,版本,书价,来源以及登陆号码等逐项记入“图书财产登录簿”。它是检查每一册书的入藏历史的重要依据。
2.总括登录:是按照每批收入图书的验收凭证或者每批注销图书的批准文据,分别将每批图书的总册数,总价值,各类图书的种数,册数等登入“图书馆藏书总括登录簿”。通过总括登录,可以了解和掌握全馆藏书的总册数,总价值,来源和去向,实际藏书量以及各类图书的入藏情况等。
(三)文献加工整理
经过登录的各种文献还需要进行加工整理。文献的整理,包括分类,主题标引,著录和目录组织等环节。
1.文献分类
文献分类,就是把登录过的各种文献,根据文献的学科主题和内容范围,利用现有文献资料分类法,将文献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使得每种文献在本馆所采用的分类法体系中占有一个适当的位置和号码。文献分类是图书馆业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2.主题标引工作
文献主题标引工作,是从文献主题,即文献资料研究,论述的对象的主题概念角度来揭示文献的内容。主题标引的方法也被称为主题法。主题版法是图书馆中揭示和组织文献资料的一种手段。
3.文献著录
文献著录,就是将文献的外部形式特征做最必要的记录,要求能够根据该形式特征准确无误地确认该种文献,以提供查找文献的准确线索。
4.文献编目
图书馆目录是揭示馆藏文献,从不同角度进行记录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制而成的,用于揭示和报道馆藏文献的工具。
5.元数据
元数据也被称为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的,它包含的数据元素集就是用来描述一个信息对象的内容和位置,以便能够在网络中方便地查找和检索。
6.书目框架格式(BIBFRAME)
书目框架格式,是一种可以取代MARC的新模型草案,将成为未来网络化世界书目描述的基础。涉及元数据,知识本体,资源描述框架等语义网相关技术。
7.文献加工
文献加工是图书馆文献加工整理工作的最后工序,包括制书袋卡,贴书标,加装防盗磁条,条码等。
(四)文献组织
文献资料搜集到馆,经过登陆录,分类,主题标引和著录之后,一方面要将各种款目组织成目录,另一方还要将各种文献分别加以组织。
1.馆藏文献布局
馆藏文献布局,又称书库划分。大型图书馆总是把所藏的全部文献资料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在馆藏文献划分的基础上,组织成不同用途的书库。
2.文献排列
文献进入书库之后,无论是文献管理还是服务工作都要求把文献按照科学的方法排列起来,对于图书主要采用分类排架法。对于期刊可采用分类排架法或采用刊名字顺排架法,对于专利标准等特种文献可以采用文献号排架法。
3.文献保护
文件保护是图书馆馆藏文献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文献保护是一项专门技术。对于纸质的图书报刊来讲,包括书刊装订,修补,防火,防潮,防光,防霉,防虫以及防机械性损伤等;对于缩微文献,音像文献,光盘文献通常要求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精心保存。此外,文献保护工作还包括馆藏清点。
三、用户服务工作
用户服务工作:也称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图书馆文献的使用和服务工作,如文献的外借,阅览,文献宣传,阅读辅导,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网络信息导航等,以及用户发展,用户研究,用户培训工作。此外还包括各类信息工作,如科技查新,专利查新,定题信息服务等。
(一)用户发展
图书馆要根据本馆具体任务的要求,或按用户的工作性质,或按居住区域,或按文化水平和年龄,分期分批地进行用户登记,发放借阅证。在发证过程中,应保证重点,使本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优先取得借阅的权利,同时还要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
(二)用户研究
对用户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了解用户的阅读倾向和对文献信息需求的规律和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解决用户需要的多样性与文献信息内容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和用户分散使用文献与图书馆集中收藏文献之间的矛盾,以便对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所需的文献信息。
(三)用户教育与培训
这是图书馆和其他文献信息机构开展的培养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用户了解文献信息知识,图书馆馆藏和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掌握文献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增用户利用文献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意识。
(四)流通推广
流通推广工作就是要解决或调整有限馆藏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文献的流通推广包括外借,阅览,复制,馆际互借,馆外流通等多种方式。
(五)宣传辅导
宣传辅导工作的目的在于向用户揭示馆藏,让用户更好地利用馆藏,提高文献利用率,降低文献拒借率。宣传文献的常用方式有新书通报,书刊展览,报告会,书评活动等。阅读辅导包括读书内容的辅导和读书方法的辅导两个方面。
(六)参考咨询
参考咨询工作包括书目工作和咨询工作等方面。书目工作主要是根据用户学习,科学研究的课题,搜集编制各种通报性,专题性的书目,索引,文摘等工具,供用户参考;咨询工作主要是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
(七)文献检索
开展文献检索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广、快、精、准地向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料,以节省用户查找文献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文献检索工作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检索系统的建立和检索工具组织与积累;二是根据具体课题的需要,利用书目,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查找出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八)网络信息导航与服务
图书馆不仅要利用本馆馆藏文献对用户开展服务,而且要通过互联网使用户获取网上信息。图书馆应当设法为用户提供网络信息导航系统,把常用数据库的网址或者相关主题的网上资料汇集起来,或者为用户查询网络资源,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四、图书馆特藏工作与特色馆藏建设
(一)图书馆特藏工作
1.图书馆特藏的概念
“特藏”:亦称特藏文献,在国外图书馆是指特殊的,专用的,专门的,重要的收集,采集,收藏品以及募集的捐赠。将募集的捐赠作为特藏是国外图书馆的传统,在我国则将此扩展为由特殊渠道获得的特藏。
2. 图书馆特藏的特征
⑴稀有性:特藏文献一般是年代久远,稀少或独特的图书,手稿及其他资料。
⑵差异性:指藏文献类型在格式上与一般文献的差异性,如图片,幻灯片,胶卷,录音影像资料,地图,艺术作品,手工制品及其他需要特别收藏的物件。
⑶全面性:指某类主题文献收藏的全面性。一般是指特藏文献不仅独特,而且是围绕某一特殊主题,学科或个人而累积起来的重要的全面性的文献集合。
(二)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1.图书馆特色馆藏
从文献的存储形式来看,特色馆藏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如某些专题文献,地方文献,硕博论文等,这些文献以纸质介质为载体,遵循传统方式阅读;一类是数字资源,如学科专题数据库,网站,课件,视频,学科专业门户等,这些资源内容丰富,数据量大,便于检索和保存。
2.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原则
⑴特色性原则
特色馆藏文献收集必须突出特色性原则,这是特色馆藏文献区别于常规性文献的根本所在,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关键。图书馆应注重加强特色文献资源个性化选择,拥有独具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提高特色馆藏资源利用率,为馆际间优势互补提供保障平台。
⑵实用性原则
特色馆藏文献资源收集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图书馆应从实际使用需要出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规划,选择和收集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用户对特定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改变“重藏轻用”的传统藏书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⑶系统性原则
特色馆藏文献的收集,尤其要注意馆藏文献体系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重要文献及特色资源的完整性,系统收集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确保重点学科特色馆藏文献收藏的连续性,建立系统,完整的特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三)图书馆特色馆藏服务
1.在特色馆藏服务中引入IC理念,改善图书馆服务性能。
信息共享空间(IC):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拥有新型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专业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交流学术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
2.在特色馆藏服务中应用新型技术方法,提升用户体验。
采用富媒体技术,应用web2.0技术,语义技术,智能挖掘技术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用户体验,满足个性需求。
3.深化特色馆藏的网络数字化服务,提高资源的可及性。
通过网络数字化服务,将数字化特色馆藏资源整合到统一检索平台或知识发现系统中,为用户提供浏览,检索利用功能,采用本馆服务方式和馆际联合方式,提高特色馆藏的可及性,把资源和服务以方便和有效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实现特色馆藏资源开放共享。
4.开发基于内容的特色馆藏服务,提高特色馆藏资源的可用性。
特色馆藏的可用性是指图书馆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可用性更多依赖对特色馆藏资源的开发来实现。特色馆藏的深层次增值开发是基于特色馆藏内容的开发,能够有效的提高特色馆藏可用性。
五、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拓展
(一)馆外延伸服务
馆外延伸服务,可分为机构内的馆外服务和机构外的广外服务两种:机构内的馆外服务是指为图书馆所隶属的母机构的各个部门的和工作人员开展的信息服务,又可称为“参与式信息服务”。机构外的馆外服务是为那些没有图书馆而又需要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一般采用馆员巡回服务的方式,可称为“巡回式信息服务”。
(二)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服务
利用互联网改进馆际互借的操作流程,用户可在网上获取文献及其收藏地址等信息,并可通过E-mail的方式向本地图书馆提出借阅申请,由本地图书馆代为完成纸质图书或复印件的互借,现在通常也称作原文传递服务。
(三)图书馆环境下的联机服务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联机服务业的广泛开展,不仅网络服务商的数量增加迅速,而且网上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也日益增加,被图书馆开展联机信息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互动式多媒体用户教育
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性,交互性强等特点,制作多媒体用户教育课件,开展生动形象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它不仅可以提供相关知识,而且可以提供模拟的图书馆环境方便用户实习。互动式多媒体用户教育可辅助开展图书馆参观,用户的个别指导,宣传手册的编译修订等用户教育工作,从而大大减轻了图书馆员的工作负担。
(五)学习服务
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在学生与居民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学习服务的主要方式包括校园学习服务,学习空间服务,远程教育务和终身教育服务等。
(六)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也称阅读促进,是图书馆等机构和个人开展的旨在培养民众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提高民众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阅读效果的活动。
互联网+网络环境下,阅读推广的方式:⑴信息交互与推送系统;⑵图书馆任务系统;⑶书评系统;⑷共享型读书社区;⑸智能化推送。
(七)新型网络信息服务
是图书馆开展的新型网络信息内容与技术服务,如网上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上网服务,网络教育服务,多媒体资源服务,基于web2.0技术的图书馆2.0服务等。
(八)个性化定制服务
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按用户要求制定特殊用户界面的技术,是为用户个人搜集和组织数字化资源提供的一种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以将个人所需要的资源组织在自己专门的个性化界面中。
(九)开放存取服务
开放存取(OA):是指某文献在Internet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
(十)自助图书馆服务
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街道,借鉴银行网点分布特点,设置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智能化管理。
六、图书馆免费服务与信息增值服务
1.图书馆免费服务
图书馆免费服务的内容:⑴基本服务项目应提供免费服务;⑵辅助性服务项目不应收费;⑶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应全面开放;⑷非基本服务项目收费应合理。
2.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
图书馆除了提供借阅等基本服务外,还可以提供诸如科技查询,查收查引,文献传递等增值服务。
七、图书馆自动化
(一)图书馆自动化的概念
图书馆自动化: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主体,利用通信技术和高密度存储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实行程序控制下的自动管理,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加速文献的流通速率,向用户提供更多信息。
广义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图书馆使用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和网络的集合。一个完整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图书馆办公自动化,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自动化包括:⑴数据处理自动化和智能化?⑵输入,输出的标准化;⑶业务管理自动化;⑷文献信息数字化;⑸文献信息传播网络化。
(二)图书馆自动化发展阶段
1.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发展阶段
2.图书馆在网上进行全球化,整体化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阶段
3.数字化图书馆阶段
(三)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
⑴文献采访管理子系统;⑵文献编目管理子系统;⑶流通管理子系统;⑷联机书目检索子系统(公共查询);⑸连续出版物管理子系统;⑹参考咨询子系统。
OPAC(联机公共目录检索系统):是读者利用计算机终端来查询基于图书馆局域网内的馆藏数据资源的一种现代化检索方式,通过联机查找为读者提供馆藏文献的线索,为用户通过网络检索和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七章 图书馆管理
一、图书馆管理原理
图书馆管理:是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人力、财金、物质资源,通过计划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达成图书馆的目标的活动。
(一)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1.是图书馆工作的整体性和图书馆事业具有全国规模的需要。
2.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需要。
3.是实现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二)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基本要求
1.管理规范化:规章条例化和业务技术标准化
2.劳动组织合理化:以最经济的人力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3.业务工作计量化:数据分析,统计制度,统计数据
4.工作人员专业化:具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向文献信息专门化方向发展
(三)图书馆管理的对象
1.图书馆系统(对象)
构成要素(具体对象):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
2.图书馆管理
微观管理(个体图书馆)、宏观管理(图书馆事业体系)
二、图书馆规章制度
(一)意义
图书馆规章制度: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或用户必须遵守的工作条例、章程、规则、细则和办法。它是图书馆实行科学有效管理的依据和准绳,是整个图书馆工作正常而有秩序地进行的保证。
(二)建立与执行
考虑四个关系:图书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利用馆藏文献与保管文献、图书馆内部各部门的关系。
(三)内容
1.行政方面的制度
主要是组织管理制度。它是图书馆开展工作的总纲领,对性质、方针、任务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2.业务方面的制度
⑴文献采集工作制度
标准和办法,工作细则
⑵编目工作制度
编目工作细则,文献分类规则,文献著录条例,目录组织规则等
⑶借阅工作制度
用户借阅规则,阅览工作组织
⑷书库管理规则
保存本书库,基藏书库,辅助书库及特藏书库的划分和管理
⑸自动化工作管理规则
机房管理,数据保存,访问权限,数据安全,设备更新等
三、图书馆统计
图书馆统计:就是用数字来定量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便对图书馆实行计量化管理。它是图书馆重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之一。
(一)图书馆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1.图书馆统计是认识图书馆活动规律的有力工具。
通过大量的图书馆活动中的统计数字及其统计分析,认识图书馆活动的规律性。
2.图书馆统计是开展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
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包括工作量的规定,采购流通等部门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文献复本量的确定,用户人数,借阅量的情况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统计所提供的数据。
3.图书馆统计是图书馆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方面是统计服务,指的是图书馆统计要为图书馆管理决策服务,一切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都要从管理的需要出发。一方面是统计监督,指的是图书馆统计要及时地为图书馆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图书馆运转的情况,以便管理者制定新的决策。
4.图书馆统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图书馆学研究的定量分析就是建立在图书馆统计基础之上的。因此深入开展图书馆学研究离不开图书馆统计。图书馆研究中的布拉德福定律,普赖斯指数等都与图书馆统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图书馆统计的指标体系
1.馆藏文献量指标
包括图书,期刊,音像资料,计算机文档等的数量,品种,质量,价格指标等。一个完善的馆藏文献量统计必须反映出文献的入藏数量,入藏时间,价格,文种,来源和入藏文献按内容分类的类别数量等。
2.用户量指标
包括当地的、外地的用户数量及其构成,本馆固定用户与临时用户的数量及其构成等。一个完善的用户统计必须反映出用户的构成及其数量,用户数量的动态,用户与馆藏文献的比例关系等。
3.借阅量指标
包括文献借阅的分类数量及其与用户数量的比例关系等。一个完整的借阅统计必须反映出借阅文献动向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它是衡量图书馆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
4.图书馆深化服务指标
指参考咨询,文献开放,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三)图书馆统计分析及其方法
1.图书馆统计分析的内容
图书馆统计分析:就是对统计数字根据一定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或综合研究,从而掌握反映图书馆各项工作特点,联系与规律的统计比率,形成智力型统计产品,以总结经验,指导和改进工作的一种工作方法。
2.六种比率及其计算方法
⑴文献利用率
指馆藏中被用户借阅的文献数量占全部馆藏文献总数的百分比。其计算方法是:用一定时间内用户借阅的总数除以馆藏总数。
公式:用户借阅文献总件数÷全馆馆藏文献总件数×100%
⑵文献流通率
指用于公开借阅的书库和阅览室的文献被用户借阅的数量所占的百分比。其计算方法是:用某库、某室在一定时间内用户借阅文献的总件数除以该库、该室所藏文献总件数。
公式:某库、某室在一定时间内用户借阅文献总件数÷某库、某室所藏文献总件数×100%
⑶用户到馆率
指平均一个用户全年到馆的次数。计算方法是:用全年到馆的用户人次除以读者的实际人数。
公式:全年到馆的用户人次÷用户实际人数×100%
⑷用户阅读率
指平均每个用户所借的文献资料的数量。计算方法是:用全年文献资料借阅件数除以实际借阅的用户人数。
公式:全年借阅文献总件数÷用户实际借阅人数×100%
⑸文献拒借率
指用户在图书馆未借到的文献数量占用户所要借的文献数量的百分比。计算方法是:将一定时间内用户未借到的文献总数除以用户所要借的文献总数。
公式:未借到的文献的总件数÷用户所要借的文献的总件数×100%
⑹文献保障率
指图书馆的馆藏文献量对居民需要保障程度的指标。这种指标主要是说明馆藏文献量与居民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及馆藏文献量与用户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馆藏量越大,对居民需要的保障程度就越高。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用馆藏文献总件数除以学龄以上的居民总人数。二是用馆藏文献总件数除以用户人数。
公式:①馆藏文献总件数÷学龄以上的居民总人数×100%;②馆藏文献总件数÷用户人数×100%
3.图书馆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⑴方法:
分类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结构分析法、
⑵步骤:
①确定分析的目的;②收集统计数据;③审查统计资料;④建立数学模型;⑤进行分析与预测;⑥提出分析意见和改进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四、图书馆工作评价与图书馆评估
(一)图书馆工作评价的意义
1.图书馆工作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图书馆工作效益的评价。所谓图书馆工作效益,就是图书馆工作的劳动成果与资金占用、劳动消耗之间的比较关系。
2.图书馆工作效益的基本内容:在图书馆工作过程中,用最少的资金和劳动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充分满足社会成员的信息需要。
3.研究图书馆工作效益的目的:正确处理资金占用、劳动消耗和最终劳动成果二者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有机的联系起来,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图书馆工作的评价标准
图书馆工作效益,是由它所藏的文献中所含的信息量、信息质、信息效果三个方面来衡量的。
1.信息量和信息价值
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掌握一定数量和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丰富而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是图书馆工作的物质基础。信息价值是由信息准确程度,新颖程度和实用程度决定的。有价值的文献信息量愈大,对社会贡献就愈大,从而也就证明图书馆工作效益好。
2.信息利用率
图书馆是通过它所拥有的文献信息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文献利用者越多,文献信息利用率越高,社会受益也就越大。文献信息用率的高低是衡量信息价值和评价图书馆工作最具体的标准,它具有数量分析,又有质量要求。图书馆应采取多种服务方式,加速文献信息的传递和利用用,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
3.信息效果
文献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必须通过开发和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也才能显现出它的效果。提高信息效果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所谓信息效果,应当包括三项内容:①信息在经济交流和技术引进中所起的作用;②信息在生产和技术革新中的作用;③信息活化为生产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图书馆工作的优劣,就是看它所提供的文献信息在上述三个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大小。
(三)图书馆评估
1.图书馆评估的意义
图书馆评估:是对图书馆工作全面、系统地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考核和评价的过程,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⑴宏观:客观反映图书馆事业和工作的现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健康发展。
⑵微观:了解本馆业务水平,特点和工作差距,为提出改进工作的重点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图书馆评估标准
⑴领导体制:包括领导重视程度,馆长负责制的建立等。
⑵队伍建设:人员数量,人才结构,人员任职资格。
⑶馆舍和设备:书库布局,馆舍条件,设备条件。
⑷经费:事业经费,购书经费,其他经费来源。
⑸馆藏文献数量和质量
⑹文献管理水平
⑺用户服务:开馆时间,文献流通率,用户到馆率,宣传辅导活动,信息资源开发水平。
⑻图书馆管理水平:规章制度的建立,工作计划等管理文件是否齐全。
⑼现代化水平: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文献数字化工作等。
3.工作评估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组织评估小组。
⑵要将评估与指导结合起来。
⑶评分要认真、公正、客观。
⑷要将评估与奖励先进,带动后进结合起来。
⑸管理办法,先进经验及应用成果等,应及时进行总结,推广。
五、图书馆工作标准化
(一)图书馆工作标准化的意义
图书馆工作标准化:就是对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技术方法及设备等实行统一的原则和规范。
图书馆工作标准化是现代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二)图书馆工作标准化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图书馆工作标准是开展图书馆工作的依据和准绳,揭示了内在联系,具有科学性。
2.简化原则
使文献处理走向简单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实现文献工作标准化。
3.统一原则
图书馆工作标准化本身就意味着用规范的标准来统一图书馆工作。
4.协调原则
任何一个标准的制定,修订,推广都必须在有关部门的紧密协作下才能做到;任何一个标准都必须与其他一切有关的标准协调一致。
5.稳定继承原则
稳定是指在制定标准时,必须注意使其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继承是指在制定、修订标准时,不能忽视图书馆的一些传统惯例和原标准的一些规定。
(三)图书馆工作标准化的内容
1.按使用范围划分(5种):
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馆标准
2.按内容划分(6种):
⑴图书馆工作的基础标准。包括名词,术语,符号,标志,定义等方面的标准。
⑵图书馆工作的方法标准。各个工作环节操作过程中的条例,规则或规程等。
⑶信息描述及其格式的标准。文献著录标准,元数据标准等。
⑷文献组织与交换的标准。分类,主题标引标准等。
⑸图书馆的设备标准。形状,尺寸,质量,性能等。
⑹图书馆技术标准。数字图书馆建设标准,数字资源格式标准等。
第八章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
一、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起源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首先是从数字角度提出的。
二、数字图书馆定义
数字图书馆:保存数字格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所藏数字化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并提供服务的实体性或虚拟性的信息机构或信息机构群。
三、数字图书馆的功能、要素与特征
(一)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1.各种传统载体文献的数字化
数字图书馆要将传统图书馆的传统载体的文献数字化,包括各种印刷型文献,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电影片等文献信息,但同时也要生产和保存新的数字形式的信息。
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字图书馆拥有分布式的信息资源库群,具有序化组织和结构化存储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系统有效的连接用户与各个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和数据库及各类网络信息资源等,实现信息资源传递的网络化,存取不受时空的局限。
3.数字化资料的传送与发布
数字图书馆要通过国家骨干通信网和因特网,实施全方位,多元化和高效能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4.组织有效的访问和信息查询
数字图书馆要进行形象设计和宣传推广,组织用户接近和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帮助用户实现对全球图书馆及网络信息资源的访问,查询,检索和利用。
(二)数字图书馆的必备要素
1.数字图书馆应当拥有独立的和宏大规模的馆藏数字化信息资源。
2.应当拥有高速、可靠和开放的网络资源,可全天24小时向社会提供电子信息服务。
3.应当拥有高效率和操作方便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可自动进行分布式信息检索,并通过网络远距离获得全文信息和各种超文本信息。
4.拥有数字化信息资源制作,存储,发布,维护系统和能力。
(三)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信息资源数字化
使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并提供网上服务。
2.信息内容多元化
数字图书馆囊括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其他广域范围的信息资源。
3.信息传递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国的数字化信息资料连为一体,在网络上传递,利用,开发与共享。
4.数字技术普及化
利用各种新技术,如光盘存储,超媒体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组织较大数据库的管理与检索等。
5.信息揭示多维化
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效率的基础。
6.知识组织网络化
网络化的信息组织形式,从顺序的,线性的方式转变为直接的,网状的非线性组织形式。
7.资源存储分布化
数字图书馆是分布式信息资源库群,具有有序化信息组织和结构化存储,有统一检索机制,可支持跨仓储的,统一的,高效的访问和利用。
8.信息提供智能化
智能化的功能适应网络环境要求,成为全球信息网络的交换站和节点。
9.信息利用共享化
数字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传递条件,在版权允许的范围内,组织有效的网上信息访问和信息查询,使网上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与利用。
10.信息机构虚拟化
信息数字化和虚拟化,信息存储工作由众多的信息拥有者分散管理和提供,使信息机构进一步虚拟化,用户更多地面对计算机网络而非实体的信息机构和图书馆员。
11.信息服务分散化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作都要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不必亲自到馆查阅资料,只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办公室或家里的终端前,就可以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
12.用户服务个性化
面向用户,主动服务,服务内容针对每一用户的独特需要,可以采用用户定制的方式提供所需信息。
(四)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展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教育部的数字图书馆攻关计划等。
(五)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数字化对多数图书馆来说仅是一个技术概念,对于国民甚至图书馆大部分职员来说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单纯地认为数字化文献就是数字图书馆,由此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网上信息简单、重复。
2.新型技术与新兴业态的挑战
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等新型技术与新兴业态的挑战,数字图书馆的部分功能被阅读公众号等新媒体承担,同时新型技术不断涌现,既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手段,同时也使得数字图书馆在资金,人员,标准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更为突出。
3.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不足
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综合应用诸多新技术,也就需要有各方面的人才参与其中。如计算机技术人才,网络技术人才,通信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数据分析人才等。
4.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其“复制”行为变得界限模糊,如何保护信息原作权利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兼顾信息用户与图书馆的利益均衡,已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5.缺乏协调,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国内各地区,各系统以及各馆之间尚无权威的协调机构,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政府权威部门的协调,相当多的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政,贪大求全和相对分散的无序状态,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六)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方案
1.制定统一协调规划
⑴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对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与建设规划的研究与制定。
⑵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制定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和宏观建设规划。其中也包括制定各地区和各级图书馆的规划,保持与大局协调一致。在全国整体建设规划下,加强各有关单位和机构的协作,统一开发和分工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⑴图书馆数字信息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收集数字化信息资源。
⑵数字化信息资源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条件。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必须有目的和有计划地进行,并且要严格遵守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应做到保障重点,突出特色,先易后难,逐步建设。同时要打破条块,地区,系统和行业的界限,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联合共建。
3.相关技术研发
⑴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以多种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超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在建设中必须大力研究,开发和运用大量的相关技术。
⑵例如图像扫描技术,元数据技术,中文信息机器理解,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智慧图书馆技术,云计算技术,个性化服务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
4.网络安全
⑴数字图书馆本身是一个局域网,同时又是广域网和因特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具有不稳定性,随时都有可能遭受来自各方面的袭击和破坏。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直接关系着数字图书馆的安全。
⑵要保证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安全,一是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二是要制定安全措施,三是要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四是要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五是要通过法律的手段,严厉惩治破坏公共网络系统的行为。
5.建立一个公共平台
⑴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提供网上服务。
⑵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基于云服务架构的公共平台,为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服务,使得各应用系统之间能够实现数据共享、系统之间的应用访问,以及向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
6.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
⑴数字图书馆是由图书馆自动化发展而来,而我国图书馆实施自动化缺乏完全统一的标准。图书馆自动化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全社会的资源共享,但目前为止仍未能建成一个真正的联合编目网络系统。
⑵在建设数字图书馆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对信息资源的描述方式不统一,文献标引规则不统一等,全国已建立的数百家数字图书馆互不兼容,读者使用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加强数字图书馆标准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目的。
7.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问题
⑴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非常重要,在数字图书馆中,所有的数据、应用都在网上建立统一的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保证他们的安全是安全管理的职责。
⑵安全管理必须保证数据的私密性,防止对数据的非授权访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使数据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不被破坏,不丢失或修改;保证数据和应用的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有效服务;更重要的是,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二、虚拟图书馆
(一)虚拟图书馆概念
1. 虚拟图书馆:就是根据特定的目标,选定信息资源的学科领域,对有关的网站网页进行搜集和收集,加以鉴定核实,并对核实后的网址进行合理组织,使之能够提供检索,浏览和链接的信息集合。
2.本质特征
⑴从收录信息资源的学科属性来讲,虚拟图书馆都是学科专业或专题性的。
⑵从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方法来讲,虚拟图书馆对收集的信息均进行了分类组织,并且大多数也进行了关键词方式的词汇控制。
⑶从指向原始网页网站的超级链接来讲,虚拟图书馆对链接进行鉴定核实,并不断维护,使其尽可能地不产生死链。
(二)虚拟图书馆的内涵
1.虚拟图书馆的信息均为数字信息,是与物理载体文献完全不同的虚拟信息。
2.多种媒体息均以数字格式存储,在网络虚拟空间数字信息的维护,存储较为方便,因而图书馆占地面积和信息的物理存储空间可以大大缩小。
3.利用数字技术,读者既可以使用Telnet查阅数据库,用FTP下载检索信息,用Email邮寄联机结果,也可以在线查询电子书刊,商业信息娱乐信息等。
4.虚拟图书馆的信息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的文献,而是整个社会,包括商业信息,地理信息等。
5.虚拟图书馆的业务范围要大于传统图书馆,相当于传统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的业务总和。
6.虚拟图书馆馆藏信息的采集,整理,标引等采取联机并行方式进行,可以由虚拟图书馆独立进行,也可以在本地区,本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进行。
(三)虚拟现实图书馆
1.虚拟现实(VR):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使用了各种最新技术,融合视、听、触觉为一体的模仿现实的三维空间再现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系统中,就形成了VR系统,即虚拟现实系统。
2.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是一种描述三维形体和交互环境的文件格式,它也可和www一起使用,以实现一个通过全球互联网络和www的超链接而成的虚拟世界。
3.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设计制作电子图文资料;远程管理与服务;构建虚拟现实环境的图书馆。
(四)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在图书馆的应用
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
三、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是指通过物联网等智能感知技术,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和管理的一种数字图书馆的高级发展形态。
第九章 图书馆现代化与电子版权问题
一、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工作
(一)数字化文献信息的特征
1.数字化文献信息包括电子出版物及网络出版物。主要特征:
⑴数字化文献信息是以计算机可读数据的形式加以表示的。
⑵数字化文献信息的载体是磁性或光学信息存储介质。
⑶数字化文献信息的生产和使用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手机等信息处理设备进行。
⑷数字化文献信息的发行方式,既包括电子出版物方式,也包括在线服务形式。
2.优点:
⑴存储信息量大,体积小,密度高,节省空间。⑵传播速度快。⑶价格便宜。⑷信息资源利用率高,使用范围广。⑸方便快捷的检索功能,便于自动化管理。⑹种类形式多样化,并且可以由用户自行生产。⑺节省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3.缺点:
⑴数字化文献的保存寿命有限。⑵依赖软硬件设备,不能直接阅读。⑶格式标准统一难。⑷存储的信息易收到干扰和破坏。
(二)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的进展
光盘引进与初步利用、二次开发利用、自行研制、网络信息开发与建设等阶段。
(三)我国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1.数字化文献生产的组织机构
主要包括各类型图书信息机构或其下属的经营开发性公司,出版社,报社和期刊社,信息技术公司等。
2.数字化文献的选题
图书馆馆藏文献中有不少适合转化为数字化文献,但需注意:
⑴图书馆应注意将本馆所藏特色文献转化为数字化文献。
⑵在文献数字化中,既要考虑文化保存和传播功能,又要考虑市场效益。
⑶在要加强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协调与合作,避免重复开发建设。
⑷在选题和进行总体规划时,要进行深入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查。
3.数字化文献信息的主要类型
⑴采用扫描录入方式将文献或图片资料按原貌逐页存储为图像文件,并为其编制题名,责任者,分类,主题词或关键词,名物等索引,利用索引可以检索并显示索引词所在页面的图像文件。
⑵用文本方式存储文件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系统构成的全文检索数据库。
二、图书馆2.0技术及其应用
Web2.0:是由于与互联网有关的一系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应用门槛逐步降低,技术与需求得以方便地结合,从而产生的一次大规模的应用普及。Web2.0大量采用与用户交互,收集用户行为,汇聚集体智慧的模式,并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图书馆2.0:是建立在传统业务模式之上的,以图书馆书目数据,二次文献和其他数字资源库的服务为基础的,结合了web 2.0应用特点的一种整合模式。图书馆2.0技术强调与读者互动,强化图书馆读者的体验,直接作用于用户需求,将对图书馆自身的业务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实际是信息资源建设中用户众建众享的发端。
(一)图书馆2.0常用技术
RSS(简易信息聚合)、Blog(博客)、Wiki(维客)、Instant Message(IM即时通信)、SNS(社交网络服务)、Collective Intelligence(集体智慧)、Tagging (加标签)、浏览器插件、Greasemonkey(滑猴子)、Bookmarklet(小书签)、Rich Web Application(富式万维网应用)、Open Source(免费开源软件)
(二)图书馆2.0可提供的服务
个性化门户(频道定制)、我的收藏夹、我的藏书架、我的影集、我的音乐、我的订阅、我的好友/兴趣小组、读者俱乐部、空间提供、虚拟参考工作、推荐书目/推荐阅读
(三)图书馆2.0的实施原则
1.图书馆2.0是为用户而存在的。图书馆应该利用先进技术积极提供与传统服务不同的“额外”服务,不能因其不是“传统”业务而故步自封。
2.图书馆2.0应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放性和中立性。任何资源类型,技术、模式的发展都有可能,图书馆都可以而且应该进行试验,不为概念所束缚,也不为任何利益集团所左右。
3.图书馆2.0尽可能采用开放资源进行服务,包括开放内容和开放软件等。
4.图书馆2.0尽可能采用商用服务。
5.图书馆2.0的技术必须是模块化,组件化,具有很强的平台和设备独立性,符合各类协议标准,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组合搭配。
三、图书馆现代化中的电子版权问题
(一)版权的相关概念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是法律赋予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
我国《民法通则》将知识产权作为与所有权,债权,人身权并列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其范围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二)数据库的版权问题
数据库是当前普遍使用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图书馆水平的标准。
狭义数据库:指电子数据库,即“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在计算机系统中组织存储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数据组合”。
广义数据库:是创作者对已经存在的作品,作品片段,数据或其他资料,应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选择,修改,汇编,整理,编排,并通过电子形式表达出来的信息实体。
1.数据库的版权保护
⑴具备独创性的数据库受版权保护。
独创性也称原创性,强调数据库必须是开发者自己的智力创造物。
⑵不具备独创型的数据库也可受版权保护。
辛勤采集原则又称额头出汗原则:根据该原则,在开发数据库时,只要开发者在收集、选择、组织资料时确实付出了辛勤劳动,投入了一定的经费、时间,使用了一定的技术手段,则该数据库就应受到版权保护。
⑶对数据库内容的特别保护。
虽然数据库的内容不具备版权法保护的资格,却存在受到保护的需要。
2.图书馆数据库的版权问题
⑴数据库建设的版权问题
书目数据库与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
⑵数据库应用的版权问题
⑶数据库的合理使用
一是对数据库本身的保护,即数据库创作者对数据库整体享有著作权。二是对数据库中的信息的保护,即原作品的著作权不受侵犯。
(三)多媒体的版权问题
多媒体的归类、多媒体作品版权的集体管理
(四)用户服务的版权问题
网页的版权问题、链接的版权问题、电子公告的版权问题(BBS电子公告板系统)
(五)电子复制的版权问题
坚持脱机作品遵循的原则,即如果脱机使用不合法,那么联机使用也不可能合法。
(六)电子信息资源的合法利用
电子信息资源,从是否受版权保护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公有信息;二是受版权法保护的信息。
(七)电子信息资源的侵权形式
未经许可,通过网络传播版权作品;破坏版权管理信息;破坏技术保护措施;恶意使用。
(八)自主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保护
1.版权保护的内容
图书馆自主开发的书目,文摘性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在编排方式上和内容上有创新的可以享有版权。
2.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
访问控制技术,内容加密保护技术,数字水印技术,DRM技术,防复制技术,防火墙技术,客户认证技术。
3.版权保护的管理措施
加强合同化管理;发布版权声明
(九)图书馆保护版权的自律性措施
1.密切关注版权立法动态,培养图书馆员的版权保护意识和素质。
2.搜集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或典型的案例,尤其是与科技成果保护有关的案例。
3.分析电子信息资源的版权状况,充分利用公有信息和合理使用原则开展信息服务。
4.教育和引导读者遵守版权法。
5.加强与版权人,出版者的沟通与协作,积极参与立法,维护公众利益。
6.开展版权认证工作。
(十)电子图书版权、数字内容访问保护的未来趋势
(十一)区块链与数字版权保护
狭义: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将数据区块按时间顺序连接的链式数据结构,并通过密码学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和无法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广义:区块链技术是一种通过块链式数据结构来保存和校验数据,采用共识机制产生和修改数据,通过密码学保证数据访问和传输安全,并且由智能合约进行数据操作的分布式框架和计算范式,目前区块链的典型应用是比特币。
结语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一、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相结合的新形态图书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图书馆的主体形态
1.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实体图书馆继续存在的依据。新形态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新形态图书馆是建立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之上的;同时,网络化的新型态图书馆也为传统的图书馆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2.数字图书馆等新形态图书馆出现后,传统图书馆还将进一步发展,并在信息服务中发挥其作用,这主要是由传统馆的优势决定的。传统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⑴传统图书馆收藏的大量经过加工、标引、整序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也是新形态图书馆重要的信息源。
⑵传统图书馆信息的直观性优于数字图书馆。
⑶传统图书馆信息的安全性优于数字图书馆。
⑷部分图书馆用户长期使用传统图书馆形成的习惯,使其对传统图书馆的依赖超过对数字图书馆的使用。
⑸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主体——网上信息资源的持续性,稳定性相对传统文献来讲较低。
⑹数字图书馆在通信费,数据使用费和服务费等方面需要支付一定费用,这些会影响部分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意愿。
⑺并非所有的文献都能够数字化,如古籍、档案等进行全文转换会丢失其许多文献特征。
⑻数字图书馆设备建设、使用、维护的费用较高,随技术变化的设备和信息资源的更新费用也较高,对于图书馆的转型也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3.因而,在一定时期内,传统图书馆将与新形态图书馆长期并存,互为补充,共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未来一段时间内,图书馆的主体形态仍将是数字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相结合的复合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不是简单的把传统文献数字化,也不仅仅是将网上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而是需要对电子的或纸质的信息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仍将长期存在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价值及功能
图书馆在信息传播中与其他信息传播机构和方式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1.图书馆仍将是承担人类社会知识、文化资源的保存职责的主要社会机构。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突破原有馆藏限制,依托网络等信息技术采集,检索和维护各种形式的知识和信息载体。
2.图书馆在长期承担信息和文化的保存职责中所建立起来的信息文献中心的核心地位,在网络环境下使众多用户将图书馆作为获取信息的入口节点。
3.图书馆长期以来为信息资源共享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为社会成员平等地获取使用信息资源和新设备限制信息垄断,建立起社会保障机制。
4.图书馆的工作方法作为人类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在网络信息建设与组织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向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向转变,并由重视资源的拥有水平,向重视信息资源的组合与共享能力方向转变
1.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的信息节点,用户使用图书馆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对文献的需求转向对信息的需求,即人们不再重视信息载体的差别,而是注重信息的效用。为适应这种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概念应深化扩展为信息资源建设。
2.对于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来讲,在文献信息建设方面的任务主要应为:
⑴在馆际协调与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经费购买重要和适用的印刷本图书,期刊等传统文献,注重数字文献的入藏工作,做好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衔接工作。
⑵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独立地或与商业公司合作,将馆藏中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献转化为数字型文献资源。
⑶继续开展馆际协作,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数字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⑷利用网上信息建设虚拟馆藏,将网络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建立图书馆的虚拟性典藏——体外馆。
⑸知识组织工作。包括文献分类,主题标引,编目,做好文献书目控制工作,也包括网上信息的标引与组织,进行网络信息导航,以及信息的组织和新信息的自动生成。
⑹加强各类型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数据库主要类型包括书目数库,文摘数据库,索引数据库,事实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混合数据库等。
⑺网上电子期刊与各类商业数据中心资源的订购,租用,管理与服务。
四、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服务由文献传递服务向信息导航服务转变,并促进图书馆泛在化
1.信息网络化使得用户使用信息不受时空限制,获取信息的时间缩短,图书馆等正式信息交流渠道的信息中心地位受到挑战,其信息传递服务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或得以拓展。
⑴未来,以提供索引、目录、文摘为主的多向主动传递信息服务由本馆用户扩展为全社会用户。
⑵单向主动传递信息服务(定题服务)由于技术手段的完善进一步增强。
⑶以信息积累与提供为主体的多项被动信息服务量增大,但用户对文献载体的依赖越来越弱。
⑷以咨询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单向被动传递将由于因特网技术的支持更快更有效地实现。
2.上述现象可以概括为“图书馆泛在化”,即无处不在的图书馆——“泛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的8A理论:任何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服务客体的任何用户提供任何时期,任何类型,任何格式和任何语种的信息资源。)其显著特征是:用户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在哪里,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获得图书馆的服务。
五、图书馆组织管理向适应新形态图书馆发展的方向转变,图书馆形态及管理将更加虚拟化、数据化、智能化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1.图书馆宏观管理的新变化
⑴树立大图书馆观念。对社会图书馆管理、协调的范围不应只局限在各类型图书馆,而应当注意与所有信息资源有关的社会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图书馆可以与大众传播媒介,网络服务商等联合构成信息经济共同体,共同承担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职能。
⑵改革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今后图书馆管理体系将不再是垂直、层级式、系统分割型的,而是网络化的管理体系;每所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通过网络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同系统内的图书馆的等级关系将淡化和日益松散化;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建立在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行政领导和财政拨款基础上。
⑶注重信息工作与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如书目著录格式,计算机文档格式,数据库格式等的标准化。
⑷图书馆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如版权保护,信息用户隐私及商业私密保护法,信息安全及信息犯罪防治法,不良信息传播限制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图书馆法的制定。
⑸符合信息时代的信息伦理约束机制的建立。如尊重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尊重信息知识产权,保护信息隐私,防止信息垃圾及信息污染,不传播不良信息等,以及建立统一的图书馆及信息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2.图书馆微观管理的新变化
⑴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工作环节和程序将发生变化,图书馆职能部门的设立也将相应发生变化。适应任务变化,图书馆应进行机构部门的重组,传统图书馆职能部门,如采编,典藏,服务等部门的职能将扩展,新形态图书馆可按任务组成信息搜集部,信息转换部,数据描述部,数字化服务部,技术支持部等部门。
⑵图书馆管理手段从手工管理转变为利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同时新形态图书馆的管理也包括对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
⑶注意实体馆与虚拟馆的衔接。新型态图书馆中,虚拟的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全球互联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同时以传统文献收藏与服务为特征的传统图书馆仍将长期存在。因而在管理模式上要二者兼顾,注重其在职能、结构上的相互衔接和替代关系。
⑷现行图书馆人员的行为模式也将发生变化。网络环境使联机合作共享编目、信息标引、信息检索、咨询服务等工作可在联机状态下异地完成。因此部分工作人员将实行弹性工作制和目标管理,可以不到图书馆上班,而是在家里办公,而且工作时间也可以由工作人员选择。
⑸在图书馆管理与决策中广泛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利用图书馆的用户信息,文献资源信息,社交媒体信息等,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建立可视化模型,从分散化,碎片化,隐性化的信息中发掘图书馆服务和用户行为数据的关联并整合优化,可以为图书馆决策提供可靠而及时的数据支持。
六、图书馆队伍建设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终身学习成为图书馆员职业发展的第一需要
未来图书馆员的工作对象由传统文献变为网上信息,图书馆员自身也将由文献传递者变为信息导航者,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核心角色有三个:管理者、传播者、教育者。未来图书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图书馆队伍建设必须适应变化着的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⑴图书馆队伍结构将发生变化。除传统图书馆时即存在的行政管理人员,图书馆专业人员以外,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还应有自动化设备设计与维护人员,网络资源建设,检索与网络维护人员,数字化信息转换人员等。且与网络信息建设、组织与服务相关的图书馆人员的比重将占优势。
⑵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应适时作出调整。图书馆员所掌握的知识要从手工阶段的图书馆学知识转变为网络时代的由图书馆学知识,信息知识和网络知识等构成的新的知识结构。
⑶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应发生重大变化。现行的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都应当适应变化的形式适时做出调整,积极探索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道路,借鉴国外经验,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网络时代的信息处理与服务所必须的信息科技知识。
⑷图书馆员必须终生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图书馆员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提高。慕课等教学技术与资源将成为图书馆员学习与培训的主要手段。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让终身学习成为图书馆员职业发展的第一需要。
七、实体图书馆建筑向学习空间、创客空间和市民文化娱乐中心的方向转变
1.伴随着资源的虚拟化,传统图书馆资源、空间和服务三位一体的格局被打破,各类型图书馆都面临着到馆读者减少的困境。
2.解决方案之一是图书馆空间再造,即将传统实体图书馆承担信息共享空间(IC)的单一功能,扩展为兼有学习共享空间(IC),研究共享空间(RC),创客空间(MC)等综合性信息中心,社区中心和市民中心,成为智慧活跃的学术交流中心,酷炫灵动的知识加工中心,蕴具创新的文化传承中心。图书馆空间的改变使得图书馆的功能得以扩展,更加多样性。
八、主流信息技术的方向将决定图书馆未来形态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1.基于云计算技术建立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为各级各类图书馆提供信息共享空间。
2.基于大数据即时分析、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呈现的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档案和侧影画像。
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技术,可实现图书馆建筑和设备方面的楼宇自动化,环境智能控制,及管理的智能化。
4.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移动图书馆和随身图书馆,使人们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均可以得到图书馆及相关机构的服务。
5.基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图书馆用户的全方位随身服务。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建立模型,洞悉用户的心理特征,需求倾向,预测用户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即时和随身服务。
在可以看到的未来,无处不在的网络将人、机、环境甚至人的意识都联结在一起,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可视化于一体的超融合图书馆,将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统一于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的新服务形态模式。图书馆将在新的网络智能环境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信息节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