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全程笔记,包括各种传动(V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轴的工作能力设计、滚动轴承、机械连接零部件设计、轴的装配结构设计等,内容比较详细,可以作为平时学习和考试的参考资料。
编辑于2021-10-20 22:54:39机械设计
V带传动
概述
带传动的特点
带传动的类型及应用
平带
V带
多楔带
同步齿形带
圆型带
其它分类方法
轴的位置和转向
传动比
传动轮的数量
V带的类型与结构
普通V带的结构
V带的国家标准
带的截面尺寸
带轮的轮槽
带长(基准长度)
V带传动的设计
V带传动的运动设计
传动比
带传动的最大速度
V带传动的几何设计
带传动的主要几何参数
小轮直径,大轮直径
小轮包角,大轮包角
中心距,周长
V带传动的工作能力设计
V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V带传动中带上所受的力
未加载,初拉力
加载后,紧边拉力和松边拉力
有效拉力,带传动的功率
假设,带的总长度不变 带的弹性模量为常数
欧拉公式
摩擦系数和包角越大,有效拉力越大
V带的摩擦系数为当量摩擦系数,比平带要大
带传动中的应力
紧边拉应力,松边拉应力
离心应力
离心拉力
弯曲应力
最大应力
小带轮主动时 最大应力发生在小带轮的紧边入口处
带的弹性滑动与打滑
主动轮
带的拉力逐渐减小
带逐渐缩短
实验证明,弹性滑动只发生在接触弧的一部分
从动轮
带的拉力逐渐增大
带逐渐伸长
打滑
过载保护
传动比不稳定
降低传动效率
加剧磨损
温度升高
滑动率
带传动的失效形式与设计准则
失效形式
打滑
疲劳断裂
磨损
设计准则
在保证带传动不打滑的前提下, 具有一定的疲劳强度和寿命。
V带传动的设计方法
疲劳强度
许用应力法
另
确定带传动的疲劳失效许用应力
实验条件下的普通V带传动的许用疲劳应力
打滑时的最大有效拉力
单根V带的基本额定功率
实际工作中带根数的确定
V带传动的设计步骤
已知条件:P、n、i
1,确定计算功率
2,初选带的型号-与传递的功率大小、小轮转速有关
3,确定带轮直径dd1、dd2—标准值
4,初选中心距a0
5,选择带的基准长度Ld
按照国家标准选择相近的基准长度
6,确定中心距
7,验算小轮包角
8,确定V带根数z
9,计算带的初拉力F0和压轴力
10,带轮的结构设计
提高带传动能力的措施
提高摩擦系数-选材料
增加小轮包角-张紧装置
尽量使带传动在最佳速度下工作
采用新型带传动
多楔带
大楔角V带
同步带
采用高强度带材料
V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张紧的目的
保持初拉力
增大包角
常用的张紧装置
定期张紧装置
改变中心距
张紧轮
自动张紧
张紧轮的张紧方向
包角
外向内,增大包角
疲劳
外向内,增大疲劳
张紧轮的位置
靠近大轮,由内往外, 减小包角增加的影响,避免疲劳
链传动
工作原理和特点
特点
平均传动比准确
中心距较大
适用于低速,重载,高温及粉尘
存在动载荷,冲击,脱链,急速反向性差
安装维护
挠性啮合传动
类型
滚子链传动的结构
齿轮传动
概述
发展趋势
大功率化
高耐用度
高平稳性
低消耗
净化
啮合传动设计
运动关系
几何关系
强度设计
精度设计
结构设计
受力分析
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
圆周力
径向力
轴向力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
圆周力
径向力
渐开线直齿圆锥齿轮
圆周力
径向力
轴向力
计算载荷
失效形式
轮齿折断
原因
弯曲应力
齿根应力集中
措施
限制齿根弯曲应力
减小应力集中(增大圆角半径或降低表面粗糙度)
强化处理(在齿根处辗压、喷丸)
齿面点蚀
齿面疲劳损伤(凹坑),出现在靠近节线的齿根一侧
原因
通常发生在润滑良好的闭式齿轮传动中,开式齿轮不发生点蚀
脉动的接触应力→表层微小的疲劳裂纹→润滑油形成高压→裂纹扩展→表层剥落→振动和噪声
措施
限制齿面接触应力
提高齿面硬度
增加润滑油的粘度
齿面磨损
原因
相对滑动
齿面粗糙或齿面间有灰尘、污物
磨粒磨损
结果
齿面失去正确的齿廓形状
磨损造成齿厚减薄加速折断
措施
采用闭式齿轮,保证良好的润滑
提高齿面硬度
降低齿面粗糙度
齿面胶合
金属发生粘着,随齿面相对滑动使金属从齿面上撕脱
原因
热胶合
高速重载→接触区高温→油膜破裂→齿面金属直接接触→粘着
冷胶合
低速重载→局部高压→油膜破裂→齿面金属直接接触→粘着
措施
改变齿轮参数,减少齿面相对滑动
提高齿面硬度;
强制冷却,降低温升;
合理匹配材料;
提高油的粘度或采用抗胶合添加剂。
齿面塑性变形
原因
材料表面硬度不足
重载或过载
措施
提高齿面硬度
减小接触应力
改善润滑条件
主动齿:背离节点(凹槽) 从动齿:指向节点(凸脊)
设计准则
闭式齿轮
齿面点蚀和齿根弯曲疲劳折断
软齿面(硬度:≤350HBS)
硬齿面(硬度:>350HBS)
开式齿轮
磨损和轮齿折断
耐磨材料
齿根弯曲疲劳强度
高速重载齿轮
胶合
胶合计算
良好润滑
齿轮常用材料
基本要求
轮齿内韧外硬,足够的强度
大小齿轮保持一定的硬度差
软齿面:HB小-HB大≥30-50,硬度差随 i 增加
硬齿面:两轮硬度大致相等
常用材料
碳钢,合金钢,铸铁

热处理工艺
退火
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使它慢慢冷却。
正火
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钢全部转变为均匀的奥氏体,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
淬火
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很快放入淬火剂中,使其温度骤然降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急速冷却,而获得以马氏体为主的不平衡组织。
回火
将已经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再用一定方法冷却称为回火。
调质或正火
HB≤350,加工比较容易,生产效率较高,易于磨合,不需要磨齿,齿轮精度:8(7)级
淬火
HB>350,调质或正火后切齿→硬化处理→磨齿,齿轮精度:4-5级
表面强化
渗碳,渗氮,喷丸等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目的
防止齿面发生疲劳点蚀
Hertz公式

相关因素
外载荷
材料的物理性质
轮齿的综合曲率
接触线长度
最大接触应力
假设
近似为两圆柱体的接触
以节点啮合为齿面接触强度的危险点
节点处的接触应力
基本思路
将节点处的圆弧曲率半径和单位接触线长度的载荷代入Hertz公式
载荷
综合曲率半径
节点处的接触应力
弹性系数
节点区域系数
简化公式
接触疲劳强度条件
接触疲劳强度校核
接触疲劳强度设计
影响因素
接触疲劳强度与模数m无关
齿宽系数的影响
齿宽系数的选择
许用应力
设计过程
确定T1,传动比i
选材料及热处理,确定许用应力,选取齿宽系数,载荷系数
计算中心距
确定齿轮模数
计算齿轮的几何参数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目的
防止轮齿弯曲疲劳折断
最大弯曲应力
假设
全部载荷由一对轮齿来承担; 法向载荷作用于齿顶时最危险; 可将轮齿简化为一顶端受力的悬臂梁,此时,齿根部弯矩最大,且存在应力集中,因而强度最弱。
最大弯曲应力
弯曲疲劳强度条件
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考虑计算载荷、齿根应力集中的影响

弯曲疲劳强度设计
许用应力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基本思路
1. 物理和数学模型与直齿轮相同——圆柱面接触的Hertz公式,悬臂梁弯曲。 2. 强度计算的对象为斜齿轮的法面。因此,相应的载荷、节点处的曲率半径均为法面参数—当量齿轮。 2.4.7.2 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法面参数
法面载荷
接触线的平均长度
法面节点处的曲率半径
接触疲劳强度条件
接触疲劳强度校核
接触疲劳强度设计
蜗杆传动
概述
特点
传动比大
传动平稳
可自锁
传动效率低
应用
蜗杆减速器
机床分度机构
分类
形状
机理
蜗轮的变位
受力分析
转向判断
受力标注
传动效率
失效形式
胶合
闭式传动
磨损
开式传动
设计准则
强度计算
齿面胶合
齿面磨损
刚度校核
力
圆周力
径向力
弹性模量
惯性矩
跨距
热平衡计算
啮合效率
传动效率
参数选择与设计
蜗杆头数和蜗轮齿数
中心距
蜗杆导程角
蜗轮的变位
螺旋传动
螺旋的主要参数
旋向
左旋
右旋
线数
单线
双线
多线
牙型
三角形
矩形
梯形
锯齿形
牙型角
螺旋大径
螺旋小径
螺旋中径
螺距
导程
螺旋升角
螺旋千斤顶
轴的工作能力设计
轴的用途
支承轴上零件
传递运动和动力
确定并保持轴上零件的位置
轴的分类
按形状分类
直轴、曲轴
等径轴、阶梯轴
实心轴、空心轴
软轴
按载荷特点分类
心轴
只受弯矩
转轴
弯矩+扭矩
传动轴
扭矩+(很小的弯矩)
分析自行车的各轴是什么类型的轴?
按转速特点分类
刚性轴
挠性轴
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按载荷和转速特点分类更有实际意义
轴的失效形式
一般情况下,强度或刚度
高速,转子+轴承系统,振动性能
特殊的失效:如磨损等
设计准则
强度不足导致失效
静应力作用下,轴发生断裂-静强度问题
变应力作用下,轴发生疲劳断裂-疲劳强度问题
刚度不足导致的失效
弯曲刚度
扭转刚度
振动、稳定性失效
轴的材料
基本要求
必要的强度和韧性
耐磨
轴设计的主要问题
选择材料
结构设计
初步计算
形状和尺寸设计
详细结构设计
强度校核
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轴的疲劳强度设计
许用应力法
按许用切应力估算
按许用弯曲应力计算
安全系数法
疲劳强度校核
静强度校核
斜齿轮减速齿轮轴设计步骤
画出齿轮轴的受力简图
计算轴承支反力
水平面
FH1、FH2
垂直面
FV1、FV2
画出水平面弯矩图和垂直面弯矩图
画出合成弯矩图
画出轴的转矩T图
画出当量弯矩图
选择轴的材料,确定许用应力
校核轴的强度
取危险截面
校核强度条件
滚动轴承
基本类型、特点及选择
概述
构造
内圈、外圈、滚动体、保持架
保持架功能:保持滚动体等距,减小摩擦、磨损
滚动轴承的材料
内、外圈,滚动体
强度高,耐磨性好,用铬锰高碳钢
常用材料
GCr15,GCr15SiMn,淬火:HRC60-65 保持架―软钢冲压而成,另有铜合金和塑料等
应用
内、外圈分别与轴和轴承座装配在一起 多数情况下,内圈转,外圈不转 其它情况
特点
摩擦阻力矩小; 润滑、安装和维护方便; 径向尺寸大,接触应力高,高速重载寿命较低且噪音大; 标准化程度高,价格低。
基本类型与特点
按承受载荷方向分
向心轴承
反力与轴线垂直
推力轴承
反力与轴线一致
角接触轴承
接触角α
按滚动体形状分
球
滚子
短圆柱滚子 圆锥滚子 螺旋滚子 球面滚子 滚针
向心轴承
深沟球轴承
类型代号6
调心球轴承
类型代号1
圆柱滚子轴承
类型代号N
角接触轴承
角接触球轴承
类型代号7
圆柱滚子轴承
类型代号3
推力球轴承
类型代号5
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载荷大小、方向和性质
滚子轴承比球轴承承载力高,约为1.5-3倍(同样外廓尺寸),也更耐冲击
承受轴向力的能力
q 推力轴承>角接触轴承>向心轴承; q 球面轴承最好不受轴向力; q 角接触轴承:α↑ →轴向承载力↑; q 圆柱滚子轴承不能承受轴向力; q 推力轴承不能承受径向力。
转速n
对调心性能的要求
对轴的刚度和精度要求
结构空间要求
经济性
滚动轴承代号
前置代号
用字母表示轴承的分部件
L
可分离轴承的可分离座圈
K
滚动体与保持架组件
GS
推力圆柱滚子座圈
基本代号
类型代号
基本类型
尺寸系列代号
宽度系列代号
内外径相同,宽度不同
直径系列代号
内径相同,外径和宽度不同
内径代号
内径尺寸
20~480
公称内径除以5
10
00
12
01
15
02
17
03
后置代号
内部结构代号
角接触球轴承
C、AC、B
公差等级代号
/Pn
/P0公差等级为0(普通级,省略)
游隙代号
0省略,优先
6204
6
类型代号
深沟球轴承
0(未标)
宽度系列代号
2
直径系列代号
04
内径代号
04*5=20mm
7210AC
7
类型代号
角接触球轴承
2
直径系列代号
10
内径代号
50mm
AC
内部结构代号
25°
滚动轴承的失效分析与设计准则
受力分析
滚动体上某一点
载荷和应力是周期性地不稳定变化
失效形式
疲劳点蚀
循环的变接触应力
塑性变形
载荷过大或冲击
磨损
润滑不良或外来杂质
胶合
高速,摩擦大
其他
安装不当、冲击载荷,会引起轴承零件破裂
设计准则
防止疲劳点蚀
轴承的疲劳寿命计算
塑性变形
静载荷计算
磨损与胶合
限制工作转速、合理的结构设计、良好的润滑、冷却和封闭
滚动轴承的疲劳寿命计算
基本额定寿命L10
可靠度90%时的寿命
基本额定动载荷C
L10=10^6r时,轴承所能承受的载荷值
轴承的抗疲劳点蚀能力
动:与寿命密切相关
滚动轴承的寿命设计
接触疲劳曲线
寿命计算公式
寿命系数
修订额定寿命计算
修正系数
当量动载荷
基本额定动载荷
手册上的不一定可靠
向心和角接触轴承
径向载荷Cr
推力轴承
轴向载荷Ca
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转化为当量动载荷
径向系数X和轴向系数Y
判断系数e
基本额定静载荷
对给定轴承是确定的
问题:轴承型号未定
假设e或F/C
或预选轴承型号
验算原始值
表中没有值
线性插值法
滚动轴承的静载计算
目的:防止塑性变形
基本额定静载荷C0
当量静载荷
角接触轴承的载荷计算
角接触轴承的内部轴向力
因接触角α产生
角接触轴承的轴向载荷计算
内部轴向力+外加载荷
正装
反装
例
计算轴向载荷
内部轴向力
判断危险轴承,计算轴承寿命
作业
13、24、26
机械系统连接零部件
螺纹连接
类型
螺栓连接
普通螺栓
螺栓贯穿被连接件,孔壁无螺纹
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成本较低
铰制孔用螺栓
螺栓杆与孔采用基孔制过渡配合
精确固定被连接件的相对位 置,并承受横向载荷
孔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
螺钉连接
连接件之一较厚,不经常拆卸
外观整齐,结构复杂
双头螺柱连接
连接件之一较厚,且经常拆卸
结构较为复杂
其他
紧定螺钉连接
主要用于固定两个零件的相对位置
不易传递很大的力或力矩
地脚螺钉连接
在地基上固定设备
吊环螺钉连接
用于起吊零、部件或整机
T型槽螺栓连接
沿T型槽方向可以实现移动
常用标准螺纹连接件
六角头螺栓
螺柱
螺钉
紧定螺钉
六角螺母
圆螺母
垫圈
预紧
预紧
在机器中使用的螺纹连接,绝大多数都要拧紧到一定程度
预紧力Fp
与拧紧力矩T1的关系?
预紧的目的
提高连接的紧密性
防止连接松动
拧紧力矩的组成
螺纹摩擦力矩T1
支承面摩擦力矩T2
总拧紧力矩T
拧紧力矩与预紧力的关系
常用钢制M10—M68普通螺栓
应用

失效分析与设计准则(等强设计)
标准螺纹连接
剪切强度
拉伸强度
松脱
螺纹牙磨损
保护螺纹孔
单个螺栓的强度设计
松螺栓
承受工作载荷之前,连接不受力,螺母不需拧紧, 工作时,连接只受工作载荷
强度条件
小径d1的横截面
只受预紧力作用的螺栓
拉伸应力
扭转剪应力
近似处理
应力合成
强度条件
承受预紧力和轴向工作载荷的紧螺栓连接
刚度
螺栓总拉力
残余预紧力+工作载荷
强度条件
残余预紧力Fp'
铰制孔用螺栓
剪切强度
挤压强度
强度低的材料先被挤压坏
螺栓组连接的强度设计
受横向力
普通螺栓
摩擦力来承受横向力
铰制孔用螺栓
剪力来承受横向力
受旋转力矩
普通螺栓连接
力矩平衡条件
铰制孔螺栓
工作剪力与到螺栓组几何中心的距离成正比, 越远变形越大,力越大
力矩平衡条件
受轴向载荷
受翻转力矩(不要求)
受力最大的螺栓所受的工作拉力
强度条件
不压溃条件
不分离条件
受复合载荷
分解
横向载荷
旋转力矩可转化为横向载荷
轴向载荷
翻转力矩
螺纹连接件的组合设计
连接件的布局
支架结构与螺栓布局
考虑因素
有利于减小螺栓受力,以便减小螺栓直径或数量 各螺栓的受力均衡,充分发挥每个螺栓的作用
结论
被连接件受翻转力矩时,螺栓沿该力矩所在 平面方向,应远离中心轴;
被连接件承受横向转矩时,螺栓应远离螺栓组中 心,且使力和力矩所产生的横向力不是代数和;
考虑工艺、外观及受力均衡,螺栓组应均匀或对 称分布。
结构、空间的合理性
结构关系
扳手空间
孔边距离
伸出长度
螺栓间距
压力容器
剖分式箱体
防松和装配要求
螺纹连接的防松
摩擦法
机械法
槽形螺母与开口销
止动垫片
串联钢丝
圆螺母与止动垫圈
不可拆卸式防松
螺纹连接的装配要求
平整加工
提高刚度
附加垫圈
圆垫圈
斜垫圈
球面垫圈
设计实例:普通螺栓连接
计算约束力
将力和力矩分配到每个螺栓上,找出受载最大的螺栓
根据外加载荷,计算所需预紧力
根据强度条件,设计尺寸
轴毂连接
类型
键连接
平键连接
侧面为工作面,传递扭矩
主要类型
圆头平键
指状铣刀
方头平键
盘型铣刀
单圆头平键
导向平键
动连接,键长受到限制
滑键
动连接
半圆键连接
用于轴端,传递扭矩较小
楔键和切向键连接
花键连接
无键连接
销连接
圆柱销
圆锥销
开口销
平键连接的设计
失效分析
挤压
剪切
设计准则
挤压强度
剪切强度
标准设计时,满足挤压强度一般满足剪切强度
键连接的材料与许用应力
机械系统的装配结构设计
轴系结构设计
类型
斜齿轮轴系
锥齿轮轴系
结构设计的内容要求
内容
轴的结构设计
轴上零件的设计
齿轮、联轴器
支承零件的设计
轴承
要求
强度、刚度条件,耐磨条件(滑动轴承)
可靠的定位和固定
工艺性好
设计步骤
根据扭矩求dmin
按空间和布局要求画草图
选轴承
传动件位置
轴的结合尺寸
校核计算
细化结构
结构设计的主要问题
轴的强度和刚度与受力状态的关系
如何减小扭矩和弯矩
定位和固定
定位
保证正确的安装位置
轴向定位
轴肩、轴环
周向定位
平键、过盈配合
固定
工作中保持原位不变
轴向固定
双螺母、套筒、轴端挡圈、弹性挡圈(轴用和孔用)
周向固定
平键、过盈配合
结构工艺性
阶梯轴设计
定位和固定的要求
轴肩、轴环
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与滚动轴承接触的轴的表面粗糙度要求高
装配与拆卸的要求
防止中间细两边粗,不便装配
局部结构设计
倒角和圆角
轴肩>倒角>圆角
退刀槽和砂轮越程槽
将不同表面隔开,考虑不同的加工精度
键槽
多个键槽应在同一条母线上,便于加工
导向锥
安装方便
轴段长度
轴段长度要比轴上零件宽度小
减小应力集中的措施
卸载槽、较大的凹切圆角、附加一个过渡定位环
阶梯轴的直径差
定位轴肩和轴环的高度
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配合性质
轮体的结构设计
传动零件的结构
轮缘
好材料
轮辐
轮毂
轮体结构共性
毛坯形式
铸造,锻造,圆钢
结构形式
整体式,组合式
轮体与轴的一体化
实心结构
腹板式结构
da>500mm
轮辐式结构
da>500mm
轮毂的结构设计
轮毂的作用
轮通过轮毂与轴的连接实现轴与轮 的轴向、周向、径向定位并传递运动和 载荷。
轮毂宽度的确定
L=(0.8~1.2)d
保证径向定位精度、侧向稳定性和 承载能力。
轮毂厚度的确定
dw=(1.6~1.8)d
保证联接的强度
轮毂孔与轴的配合
一般选用较紧的配合,具体公差可查 阅手册
轮毂的端面设计
为保证轴向定位精度,要求与轴线的垂直度和较小的粗糙度
轮体结构的不同点
Ø 轮缘的宽度;
Ø 齿轮、蜗轮对轮缘的精度要求较高,涉 及啮合精度;
Ø 带轮、摩擦轮等对精度、刚度要求较低;
Ø 带轮一般为整体式,常用铸铁,成本低。 许多场合已被铝代替。
轴系的支点设计
双支点轴系
径向定位与固定
轴承及机座
轴向定位与固定
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两端单向固定
滚动轴承支承的轴系结构
双支点单向固定 (两端单向固定)
特点
双轴承
各轴承内圈一侧均有轴肩约束
外圈另一侧均有端盖约束
适用场合
支点跨距L<=350mm
工作温升 Δt<=50℃
深沟球轴承
角接触球轴承
圆锥滚子轴承
单支点双向固定 (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一段为固定支承,一段为游动支承
固定端设计
游动端设计
双支点游动支承
两端轴承可以游动,但实际中被人字齿轮约束
内外圈的轴向固定方式
内圈
轴肩
螺母、螺栓和轴端挡圈、套筒
圆螺母和止动垫圈
弹性挡圈
外圈
端盖、螺钉压盖
角接触轴承的排列方式
正装
结构简单,装拆方便; 热伸长会减小轴向游隙; 传动件介于两轴承中间时,可提高轴系的刚度; 内部轴向力使轴受压。
反装
结构复杂,装拆不便; 热伸长会增加轴向游隙; 传动件悬臂安装时,可提高轴系的刚度; 内部轴向力使轴受拉。
滚动轴承支承结构的调整
轴向间隙的调整
调整垫片
调整环
可调压盖
轴系位置的调整
锥齿轮轴系
调整垫片
蜗轮蜗杆轴系
调整垫片
滚动轴承的预紧
预紧的目的:消除轴承的径向和轴向间隙,提高轴系的运转精度和轴承支点的刚度
预紧方法:使内、外圈与滚动体接触处产生适当的弹性变形
滚动轴承的配合与拆装
影响滚动轴承的运转精度、使用寿命以及维修等
滚动轴承的配合
滚动轴承作为标准件
选择配合的考虑因素
载荷:大小、方向和性质 温度变化 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装拆条件
滚动轴承的拆装
原则:滚动体与滚道不受力
滚动轴承的安装
冷压法 热套法 油中加热至80~100℃
滚动轴承的拆卸
内圈的拆卸
外圈的拆卸
轴系设计中的常见错误
螺纹连接件的组合设计
连接件的布局
支架结构与螺栓布局
考虑因素
有利于减小螺栓受力,以便减小螺栓直径或数量 各螺栓的受力均衡,充分发挥每个螺栓的作用
结论
被连接件受翻转力矩时,螺栓沿该力矩所在 平面方向,应远离中心轴;
被连接件承受横向转矩时,螺栓应远离螺栓组中 心,且使力和力矩所产生的横向力不是代数和;
考虑工艺、外观及受力均衡,螺栓组应均匀或对 称分布。
结构、空间的合理性
结构关系
扳手空间
孔边距离
伸出长度
螺栓间距
压力容器
剖分式箱体
防松和装配要求
螺纹连接的防松
摩擦法
机械法
槽形螺母与开口销
止动垫片
串联钢丝
圆螺母与止动垫圈
不可拆卸式防松
螺纹连接的装配要求
平整加工
提高刚度
附加垫圈
圆垫圈
斜垫圈
球面垫圈
精度设计不要求
作业
支承轴上的载荷性质
(1)既受弯矩,也受扭矩,转轴
(2)既受弯矩( 但相较于1小很多),也受扭矩,转轴
(3)只受扭矩(通过花键传递),传动轴
带轮卸荷装置
轴承支点的结构型式
(1)单支点双向固定
(2)单支点双向固定
(3)双支点单向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