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基础知识总结,包括高速缓冲存储器、主存、CPU、总线、用户接口、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存储器管理等知识。
编辑于2021-11-05 19:44:31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硬件
存储器
按照所处位置分类
内存(主存):CPU当前使用的指令和数据
外村(辅存):存放后背程序和数据
按照构成材料分类
半导体存储器
静态存储器:双稳态触发器
动态存储器:依靠电容上的电荷存储信息,主存
磁存储器:利用磁性材料两种 不同的状态长期保存信息,外存
硬盘存取时间=寻道时间+等待时间+读/写时间
存储容量=n*t*s*b(n: 保存数据的总记录面数,t: 每面磁道数,s: 每道的扇区数,b: 每个扇区存储的字节数)
光存储器:利用光斑、晶像的变化报表信息,外存
按照工作方式分类
读/写存储器:RAM
只读存储器
固定只读存储器ROM:用户不能写数据
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PROM:用户可写入一次
可擦除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EPROM:可多次擦除,紫外线擦除
电擦除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EEPROM:可多次擦除,电擦除
闪存:接近EEPROM,U盘
按照访问方式分类
按照地址访问的存储器
按照内容访问的存储器
按照寻址方式分类
随机存储器RAM:按地址访问存储器任一单元,主存
顺序存储器SAM:访问时按顺序查找目标地址,磁带
直接存储器DAM:按照数据块所在位置访问,磁盘
相联存储器:按照内容进行访问,Cache
磁盘阵列
RAID 0(无冗余和无校验的数据分块)
所有RAID级别中最高的存储性能
RAID 1(磁盘镜像阵列)
RAID 2(采用纠错海明码的磁盘阵列)
采用了海明码纠错技术
校验盘来提供单纠错和双验错功能
大量数据传输时I/O性能较高,但不利于小批量数据传输
实际应用中很少使用
RAID 3(采用位交叉奇偶校验码的磁盘阵列)
适用于大型文件且I/O需求不频繁的应用
RAID 4(采用块交叉奇偶校验码的磁盘阵列)
适用于大型文件的读取
RAID 5(无独立校验盘的奇偶校验码的磁盘阵列)
无独立校验盘,校验信息分布在组内所有盘上
适用于I/O需求频繁的应用
当有N块阵列盘时,用户空间为N-1块盘容量
RAID 6(独立的数据硬盘与两个独立的分布式校验方案)
是RAID 5的扩展
当有N块阵列盘时,用户空间为N-2块盘容量
RAID 7(最优化的异步高I/O速率和高数据传输率)
可理解为一个独立存储计算机,带有操作系统和管理工具,可独立运行
RAID 10(最可靠与高性能)
RAID 0和RAID 1的结合产物
高速缓冲存储器
局部性原理
时间局部性
空间局部性
映射方法
直接映射;速度快,灵活
全相联映射:速度慢,不灵活,块冲突率高
组相联映射:直接和全相联的结合
Cache的性能
cache的平均访问时间:ta=Hctc + (1-Hc)tm 【Hc为Cache的访问命中率,tc为cache的存取时间,tm是主存的访问时间】
写策略
写回法:先写cache,不立即写入内存,当被换出时才写回主存
写直达法:cache与主存同时写
标记法:数据只写主存,cache中标记主存是否被修改
替换算法
随机算法
先进先出(FIFO)
近期最少使用(LRU)
最不经常使用页置换(LFU):计数器位数多,实现困难
主存
存储体
指令地址寄存器MAR
指令数据寄存器MDR
CPU
运算器
算术逻辑单元ALU: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累加寄存器ACC:通用寄存器,为ALU提供一个工作区,用来暂存数据
状态寄存器PSW:用于记录溢出或者暂存中断状态
控制器
程序计数器PC:存储下一条指令在内存单元中的地址
指令寄存器IR
指令译码器ID
控制单元CU
架构分类
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
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很少见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总线
相对CPU位置:内部总线和外部总线
按照功能分
地址总线
控制总线
数据总线
并行总线
多条双向数据线
有传输延迟,适合近距离连接
串行总线
一条双向数据线或两条单向数据线
速率不高,但适合长距离连接
工作方式:单工、半双工、双工
指令
指令周期:取指周期+分析周期+执行周
执行方式
顺序方式
重叠方式
流水方式
流水线建立时间:第一条指令执行完毕的时间
流水线周期t
流水线执行时间
理论公式:(t1+t2+...+tk)+ (n-1)*t
实践公式:(k+n-1)*t
流水线的吞吐率和最大吞吐率
吞吐率是指单位内流水线处理机流出的结果数。对指令而言,就是单位时间内执行的指令数。
TP=执行条数/流水线执行时间
TPmax = 1 / t
流水线加速比
S=不使用流水线执行时间/使用流水线执行时间
指令系统
复杂指令系统(CISC)
指令数量众多
指令使用频率相差悬殊
支持多种寻址方式
变长的指令
指令可以对主存单元中的数据直接进行处理
以微程序控制为主
精简指令系统(RISC)
指令的寻址方式少
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种类少
以硬布线逻辑控制为主
单周期指令执行,采用流水线技术
优化的编译器
CPU中的通用寄存器数量多
校验码
码距:一个编码系统中任意两个合法编码(码字)之间不同的二进数位(bit)数
奇偶校验码
海明码
奇偶校验、分组校验
校验位:2的N次方
分组方式:xx1的为第一组,x1x为第二组,1xx为第三组,以此类推
数据是n位,校验位是K位,则2的K次方>=n+k+1
CRC循环冗余校验码
化解多项式
信息码加0做模二除运算(不进位加法)
余数就是CRC校验码
操作系统
处理机管理
进程的状态
进程通常由程序、数据集合、进程控制块PCB组成。
三态模型:运行、就绪、阻塞
PCB是一种数据结构,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
线性方式:把所有PCB组织在一张线性表中,每次查找都需要扫描全表
链接方式:把具有同一状态的PCB,用其中的链接字成一个队列,PCB存储在一个连续的区域
索引方式:同一状态的进程归入到一个索引表,多个状态对应多个不同的索引表
前驱图
前驱图是一个有向无循环图,由节点和有向边组成,用于描述多个程序或进程之间的执行顺序关系。
PV操作
互斥问题
进入临界区之前先执行P操作(可能阻塞当前进程)
离开临界区之后执行V操作(可能唤醒某个进程)
同步问题
运行条件不满足时,能让进程暂停(在关键操作之前执行P操作)
运行条件满足时,能让进程继续(在关键操作之后执行V操作)
存储器管理
地址
地址重定位是指将程序中的地址虚拟地址(逻辑地址)变成内存的真实地址(物理地址)的过程。
静态重定位:绝对地址=相对地址+程序存放的内存起始地址
程序运行前就确定映射关系
程序装入后不能移动
程序占用连续的内存空间
动态重定位:绝对地址=重定位寄存器的值(BR)+逻辑地址寄存器的值(VR)
程序占用的内存空间可动态变化
程序不要求连续的内存空间
便于多个进程共享代码
逻辑地址:相对地址,cpu所生成的地址,逻辑地址是内部和编程使用的、并不唯一
物理地址:绝对地址,加载到内存地址寄存器中的地址,内存单元的真正地址
存储管理
分区
固定分区
可变分区
首次适应算法
最佳适应算法
最差适应算法
分页
将一个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大小相等的区域,称为页。对应的,将主存空间划分成与页相同大小的若干物理块,称为块或页框。
分段
相比分页,段长是不固定的
段页式
先将整个主存划分成大小相等的存储块(页框),将用户程序按程序的逻辑关系分为若干个段,再将每个段划分成若干页,以页框为单位离散分配。
地址结构:段号、段内页号、页内地址
虚拟
设备管理
输入输出控制方式
程序控制
中断
DMA(直接内存存取):在主存和外设之间建立通路
文件管理
文件的索引
直接索引
一级间接索引
二级间接索引
用户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