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0年代文学知识地图
本图汇总了现代文学史中30年代文学的内容,包括30年代戏剧运动的基本情况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上海艺术剧社、无产阶级戏剧、农民戏剧实验等。
现代文学史第四章,以轻松的笔调抒写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隶到主人的夙愿,加上在有限条件下对人物进行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他们毕竟产生于“大跃进”时代,不可避免打上了“左”的胎记。
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是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合,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篇写的是50-70的现代文学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30年代文学
戏剧创作概况
识记
30年代戏剧运动的基本情况
左翼戏剧运动的蓬勃展开
1929.11 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在上海共同发起组建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1930年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30年代中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左翼戏剧家提出“国防戏剧”
革命根据地里的“红色戏剧”
熊佛西主持的“农民戏剧实验”
30年代戏剧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左翼戏剧
冯乃超《阿珍》;欧阳予倩《同住三家人》;适夷《SOS》《活路》;袁牧之《一个女人和一条狗》;阿英《春风秋雨》
洪深“农村三部曲” 《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国防戏剧
夏衍:《赛金花》曾被称为“国防戏剧的力作”,《都会的一角》。田汉《回春之曲》
集体创作:《走私》、《咸鱼主义》(洪深执笔),《汉奸的子孙》(于伶执笔),《我们的故乡》(章泯执笔),《放下你的鞭子》(崔嵬等改编)
“七·七事变”后,上海的剧作家立即集体创作《保卫卢沟桥》,由崔嵬、张季纯、马彦祥、阿英、于伶、宋之的、姚时晓、舒非等十七人参加写作,夏衍、张庚、郑伯奇、孙师毅四人整理成三幕连续剧,经过短时间的紧张排练,8月7日就由上海各大剧团的著名演员合作演出
农民戏剧实验
熊佛西《屠户》《牛》《过渡》
夏衍《上海屋檐下》;曹禺《雷雨》《日出》
领会
上海艺术剧社
1929.11 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在上海共同发起组建上海艺术剧社
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在1930年春两次公演,演出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弥尔顿的《炭坑夫》、辛克莱的《梁上君子》、根据雷马克小说改编的《西线无战事》,以及冯乃超、龚冰庐合编的《阿珍》
“无产阶级戏剧”
是上海艺术剧社提出的口号,“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
“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揭开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崭新一页,它使进步戏剧工作者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农民戏剧实验”
是熊佛西主持的
1932-1936年间到河北定县从事长达五年的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
为了配合农村演剧,熊佛西创作了反应农民生活的戏剧《屠户》《牛》《过渡》等
他本着“人道的要求,广大民众的呼声”,在真实地描写农村景象,描写农民苦难中,同情农民,憎恶地主恶霸,抨击反动政权的态度是鲜明的
熊佛西还积极培养农民演员,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探索农民戏剧的演剧方式。这与当时左翼戏剧正在倡导的“戏剧的大众化”方向是相通的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主要思想内容
(1930-1932)“农村三部曲”是现代话剧史上首次较全面地表现农村生活和农民抗争的戏剧作品
《五奎桥》反映在灾难中求生的农民与乡绅的尖锐冲突
《香稻米》描写“谷贱伤民”,“丰收成灾”导致农民破产
《青龙潭》表现农民在经济衰败中挣扎的愚昧和迷信
运用
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和左翼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3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剧作家大量涌现,戏剧创作水平大幅度提高。戏剧创作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雷雨》《日出》的诞生,推动了戏剧演出的发展。大量的戏剧演出使职业化、营业性的剧场戏剧得以确立。20年代初从国外舶来的现代戏剧,到30年代中期,因《雷雨》的诞生,终于在中国大城市立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标志了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
作家多;贴现实;主现实
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现实主义戏剧的主流地位开始确立,现代派戏剧思潮的影响逐渐削弱
另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