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此书自苦及乐,由己至家,谈情说欲,论及心理发展变化诸面向,探求解穴困扰心里的多种途径。
编辑于2021-11-26 21:13:49《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第一章 苦与自在的心里哲学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即使我们的人生总是在被他人影响,我们仍然存在活出自在人生的可能性。如苏轼一样,是自在人生的典范。
一个人的想法、价值观、应对生活的态度和风格,其实在他意识到之前,都已经在那儿了。
原来你的心收到一种影响,而有了一种选择的倾向性,后来的生活就会持续地加强这种倾向性。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路径依赖效应
人生有哪三种苦
求而不得之苦
“别人有的我没有,我想得到”,所带来的欠缺感。
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有那么多没有得到的东西,所形成的心理落差。
一种较小的心理创伤
得而惧失之苦
自己的好东西,会想方设法留住,害怕失去。然而很多东西都岌岌可危,或早或晚都会离开你。这种与其分开所带来的忧虑。
失而怀念之苦
与好东西分离后,持久的思念会带给我们苦的感觉。
比较好的“哀悼”就可以与其保持一种持久的关系。
四种远离苦的方法
离苦得乐
要以了解清楚我们的苦恼是内在哪种力量失衡为前提。
苦中作乐
不是忍。
前提是知道苦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有利于我们未雨绸缪,及时做出一些调整。
以苦为乐
不是受虐。
有时候觉得负面情绪难受,可能是太贪恋正面情绪。
正面情绪不一定真的喜欢,可能只是从众。
不苦不乐
一种佛家角度的大自在。
受苦时的四种心态
对于苦难和不如意的四种心态:难受、忍受、接受、享受。
被我们忍受在心里的东西吗,久而久之可能会变成身心疾病。
接受和忍受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接纳,心灵是敞开的,后者是处在不平等的地方看待事物。
自在的人生需要学会接受,而不是忍受。
日常训练
列出下面三类事物,看看自己究竟有什么“苦”
没有但是想要的
有了害怕失去的
已经失去但一直怀念的
取出一张纸完成如下表格
把图标积累起来,分析变化
第二章 准备获得治愈:拥有一颗四转向心
四转向心总论: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的心真正想要什么,你整个人的状态都会与之相符合。
一个人可能受苦的束缚和影响,但是他内心无比渴求自在。由于他的心发生转向的缘故,他已经走在路上了。
追求自我像是在追求“我说了算”,追求自在像是“我说了不一定算,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存在的整体质量”。两者不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的症状就像信使一样,它提醒我们要使心发生转向,看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从未来转向过去:你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总是由于未来的某种情形可能会形成挑战,会威胁到我们,才去寻求帮助。
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趣集中在过去。尽管过去被称为过去,但是并没有成功的过去。一些过去的模式,总是在不断的成为新的当下。
我们当下和未来的问题,都是被过去塑造的。心病的心药,也是储存于过去。
从外界转向自己:你真的关心过你自己吗
如果一切运行良好,我们一般不会意识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存在。意识到了身心的存在,往往是出现了什么问题。
心病的确是让我们去关注自己的一个契机。
心理学里的“投射”,就是把我们过去的某些东西投射到外边去,把自己的想法当作是别人的想法。
心理学里的“阻抗”,就是把我们内心受到楼某种刺激和威胁,便不再配合他人的帮助。属于是潜意识里的。
从行动转向好奇:你是不是在轻举妄动
我国传统文化主张一种生机勃勃的动,反对妄动。
比较愚蠢的好奇,就像是一个人非要尽快了解一件事情的经过、原因、解决方案,没有考虑心的因素,眼睛全都看在外面,全都在寻求及时的解决方案,都在行动上。
温和的好奇,是对自我内心的探寻。去觉察为什么自己的心会有这么奇怪的感觉,理解自己心里发生了什么。
两种好奇
从实体转向缘起:你为什么常常感到痛苦
生理上的疾病从实体的角度来看叫做症状。症状就是原来没有的东西现在有了。这种痛苦存在局限性。
心理上的痛苦、疾病和障碍,并不完全是一种生物性的东西,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复杂、更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它们。
痛苦的两种层面
家族的问题往往会延续。有些家族好像每一代都会出现某一种问题,而且这还不一定是由于生物学上的基因所引起的,
心理症状根植于我们的人生体验,我们的人生体验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原生家庭以及家族的整个体验里。
家族和家庭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文化背景里。
日常训练法
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用一段简单的文字或一幅画展现
当你对当下困扰,或对未来的某种选择不确定的时候,回顾自己的过去。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境吗?当时自己是怎么应对的?
思考自己从三岁开始“自己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和“我当时的感受、反应或处理方法”
试着放松的时候,聆听自己内心的各种声音,不要害怕或执着于某个想法,可以让不同的想法自由来去。
根据以下梳理你的想法
第三章 对原生家庭进行精神分析
传统家庭对心理的塑形作用
即使我们平时在家庭、家族之外生活,仍然会有一种传统的力量将我们牵入家庭里。
如果本身就是希望在家族之外寻找自在,当回到家庭、家族时,可能会体验到一种角色感或使命感,这容易产生一种自己平时的人格被碾压的感觉。
远离了家庭、家族去生活,平常可能会感受不到家庭、家族的影响。实际上,有关家庭、家族的传统观念,至少在我们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上仍然有加持作用。
现代家庭中权力斗争的实质
一个连续而且相对封闭的社会,它所能提供的问题解决方案其实是比较封闭的。
激烈的反抗本身也提示了其实你受的影响已经很深了,要不然根本犯不着反抗。
父母在我们结婚后,会将权力带入家庭,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
不同的人在家庭中进行较量,实际上是不同的传统在空间进行较量,有时还会牵涉不同文化间的较量。
家族中的能量传递
家族中的能量传递,有纵向的从长辈到晚辈的、从晚辈到长辈的还有水平方向夫妻是之间的。
能量根据属性可分为正能量和负能量,根据是否明显还可分为可见的能量和不可见的能量,
可见的正能量是指望,可见的负能量是指责;不可见的正能量是祝福,不可见的负能量是诅咒。
考察家族中这些可见和不可见的能量传递,有利于我们追求自在。
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世界只有母亲,他是通过跟母亲的关系来看待外界世界的。
一个人的经历,还有他的环境,是可以改变他的基因的表达的。
一些极度抑郁的人,对原生家庭决定论有着强烈二坚定的信念。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其越陷越深。
原生家庭的确解释了很多人的病理现象,但是当人在逐渐康复的过程中,又能看到原生家庭在他身上的正向影响。
现代家庭中角色混乱
如果我们把自己固着在一个儿童的位置,认为自己还没有当够孩子的话,那在面临新家庭当中的角色需求的时候,就很难胜任。
如果在原生家庭里,我们的角色得到了充分的成长和分化,那会更敢于放心大胆地接纳或者整合自己的新角色。
角色紊乱往往会带来界限不清的问题。当夫妻之间的界限出现问题的时候,海子会被吸入一个问题系统当中。孩子会被父母的一方所捕获,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一种可能非常黏着,也可能极其冲突的一种关系。
孩子会终于家庭,既忠于他的母亲,又忠于他的父亲。如果父母之前有激烈的冲突,他甚至会忠于激烈的冲突。这带来的表现就是他的内心经常充满激烈的冲突。
情绪会干扰我们对家庭和家族的感知。我们对于家庭和家族的感知其实最容易情绪化了,因为很多原始的情绪本身就是这个系统当中带来的。
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家族,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的婚姻。
夫妻之间的互动,某种程度上是各自原生家庭的互动。
夫妻双方的父母是否合得来,对于婚姻来说至关重要。
日常训练法
翻开家族的旧照片,看看照片里有谁?画面上有什么?以及你对这张照片的感觉。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思考“我的反应、处理方式”、“我父亲可能的反应、处理方式”、“我母亲可能的反应、处理方式”、“我伴侣可能的反应、处理方式”、“社会上期许的反应、处理方式”、“这些做法之间的关系是”?
区分鉴别生活中可见/不可见的正能量/负能量。
思考自己原生家庭中对于问题的解药,“让我感到不自在的事情”、“家庭可以怎样的帮助我?”、“谁是关键的人物?”
思考自己与原生家庭直接的使命感,“我对原生家庭怀着怎样的情绪?”、“原生家庭给我的使命?”、“原生家庭各个角色的特点?”
第四章 六步修复原生家庭结构
重建不曾得到的安全依恋
依恋是我们生命早期最重要的关系,是我们能够生存下来最重要的保障。
重建依恋是修复原生家庭结构并从中获得力量的第一步。
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着可以依恋的对象。
错误的依恋的类型
回避型依恋
不愿意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焦虑型依恋
与人建立关系的时候很矛盾、很冲突
紊乱型依恋
跟人的关系非常紊乱,忽远忽近
在家庭之外找到人当作我们的“家人”,这是重建依恋的一种方式。
领悟、修通原生家庭中的情结
所有观察的行为本身就携带了观察者自身的立场。
小孩子追求爱憎分明,因为很难理解好人也坏、坏人也好。我们的心灵比较脆弱,无法容纳很多冲突。
除了爱恨,孩子对他们的父母也有情欲或性方面的幻想,因此可能有乱伦焦虑。
有时候我们其实很难与受限于原生家庭情结中的自己告别,因为会觉得是那么委屈,还没有报复、复仇。
对自己的拯救情结
继承祖先的能量,孝不一定顺
“孝”和“顺”本不是连接在一起,“孝”最早是对祖先,而不是对父母。
孩子早熟,有可能是继承了祖先的“精神遗产”。
虽然孩子是跟父亲姓氏,但是女性到女性的代际传递往往更为深刻。
对家庭、家族的忠诚,并不一定要通过“顺”来表达,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去传递祖先的能量。
创建一个疗愈性的新型家庭
在前述过程后,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种修复性的家庭关系。
与自己的伴侣,营造一种修复性的家庭关系会比较容易,因为负担相对较小。即我们不再需要用自己父母的形象去看待对方、要求对方,而是建立一种相互成就的新型关系。
夫妻双方建立的新型家庭关系能让孩子受益,看见孩子受益,也会有代替性的修复效果,有利于自己得到疗愈。
与原生家庭修复关系的要点是要把自己的心软下来,同时,我们可以允许自己不跟原生家庭和解。但是,与原生家庭和解的确是可以做到的。
激活内在能量,让自己生活在“完满家庭”中
人的内心有一个神圣家庭的原型,如果自己原生家庭中建立了安全依恋,得到比较多的正向情感,内在的完美家庭被激活的程度就比较高。这有利于我们人格的发展。
有人能在内心发展出一个“完满家庭”,这种发展是和妄想有区别的。
妄想自己并非父母的孩子,很可能是因为家庭里创伤性太强,需要一种心理缓冲来平衡,于是产生妄想。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与他人互动、建立良好关系,慢慢激活内在的“完满家庭”原型,真正获得能够以四海为家的坚定信心。
从家庭情结中解脱,为回家而“出家”
“出家”针对的是我们内在的家庭情结,是从中解脱的一个过程。
当我们把自己的家庭情结看的越来越清楚,就能淡化跟原生家庭的种种纠缠。
拥有一到更大、更广阔的生命经验,踏上自己的英雄之路,是一种很深的孝道。
父母的欲望会形成你的核心,而自在的状态中,我们不再固着于某个核心,能做到随遇而安,能把每个提防视为自己的家且感到安全。
日常训练法
找家族中的相关人士询问你对家庭、父母的疑惑
“我对事件的认知和解读”
“相关人士的述说和解读”
去一个跟自己生活传统不太一样的地方旅行,感受当地的传统和气氛,好与坏都可以去品味。
第五章 七情与自在
情绪问题是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是为“情”所困: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云朵来体会自在。
我们要于自己的情绪有和谐的关系,贪恋所谓的“好”情绪,会让我们难以面对所谓的“负面情绪”,甚至“没有情绪”。
实际上情绪都是我们的一种感受,不管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我们始终是自己。面对情绪,我们可以发展自己的心,以此培养承载情绪的能力。
通过保护自己的心,不去特意寻求强烈的情绪刺激。了解自己的情绪安全区,我们可以培养真正的情商——能够辨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也能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的规律。
喜
我们趋乐避害,所以很自然会把喜当作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
一种喜是满足欲望,一种喜是很刺激、不无聊。
积极心理学中关于喜悦的研究,有“心流”这一概念,也就是“高峰体验”。这个过程中会有一种很强的完整性和联结感。
生活的三种喜
原发性的喜
发自内心的快乐,但是过度会大喜伤心
继发性的喜
用来覆盖在那些比较沉重难受的情绪上
工具性的喜
为了适应周遭环境表现出的喜悦
都蕴藏着不开心
不设限的随喜,是更接近自在的一种喜悦。
怒
怒就是生气、愤怒,是大家比较不喜欢的一种情绪,但其实也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
生活的三种怒
原发性
一般用来动员能量,让我们准备迎接挑战。
继发性
一般用来掩盖悲伤和脆弱
工具性
一般会用来控制别人,但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愤怒可以转化成一种坚定性,自信、坚定、不含敌意,这样更可能达到不怒自威的状态,也就更贴近自在了。
哀
是对“丧失却无能为力”的正常反应,每一个丧失里头都包含了外界和内心的双重丧失。
有些哀伤有积极意义,能为当事人恢复精力,但异常的哀伤,比如抑郁症,可能会消耗大量精力。我们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而不能仅仅依靠自助书籍。
异常的哀伤经常是由于早年的哀伤体验中断,导致不能自然地哀伤。没表现出的哀伤藏在心里会成为抑郁症的缘起。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心的规律,以此保护自己,避免引起重度哀伤情绪的情境。
惧
害怕和焦虑同属于惧的范畴。
恐惧是一种基本情绪,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在进化意义上有保护作用。
焦虑更像是继发性的恐惧,是一种对恐惧本身的恐惧。焦虑也具有工具性,我们会靠着焦虑来激发自己的能量去达成某事,但这种情绪会使周围的人非常不自在。
恐惧、焦虑的根源是不愿接纳世事无常,得到了就怕失去。
嫉
从精神分析讲,包含羡慕和嫉妒两种感情。
羡慕来自三元关系,是一种健康的情绪,能承认别人的好,并期望和别人一样好,有利于成长。
嫉妒来自二元关系,包含了很多否认的因素,嫉妒的人会想毁掉他嫉妒的对象。
嫉妒的负面影响的最终受害人是自己,因为他会让自己的一部分嫉妒自己的另一部分。
一般来说,我们内心的建设性力量会让嫉妒转化为羡慕。因此,我们可以察觉自己内心的嫉妒,看见并尝试理解它。
望
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为期待。
期待一般是积极的,但是也会和负面情绪叠加。
如果”望“是指向未来的,而且程度过了头,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落入不自在的状态里。
我们也要适当地回望,有利于理解自己现在和未来的行为和感受。
如果被太多的人指望,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很容易陷入不自在,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希望感,找到自己真实、稳定的期待。
无情
无情也是一种情绪,但我们有时难以察觉自己的无情。
无情有时候是被迫的,比如精神分裂中有些情感淡漠的症状。述情障碍也是一种被迫无情,表现时找不着合适的词语表达情绪。
”主动“的无情,一般是无意识地压抑或者有意识地压制自己的情绪,通常是为了保护自己。
”主动“的无情很容易让自己在中年或某个人生阶段发生情绪危急,因为情绪是人格的养分,压抑十分容易导致爆发。
在情绪中活得自在
如果因为情绪或压抑情绪而不自在的话,出路不在于隔离,而在于转化和整合。
先转化——去接触情绪,并且确认自己的情绪,明白哪些情绪是”属于“自己的。
再整合——情绪会贯穿我们,让我们有所体验,但是,情绪本身也是自由来去的,并不真正地属于我们。我们既不被情绪所定义,也不是情绪能定义的。
我们为情绪负责的同时,不必强硬作情绪的主人。
日常训练法
观察体会云朵的变化
日期
观察之前之后的感受
记录让自己哀伤的情绪笔记
日期
发生了什么让我哀伤的事情
我的心理感受
察觉自己的嫉妒和羡慕
目标人物
我的感情是嫉妒还是羡慕
这个人的什么事情或者条件引发了我的情绪
备注
邀请家庭成员进行一个展望会议
家庭成员(自己、伴侣、孩子)
对自己的展望
对家庭的展望
分析自己比较清晰的一个梦
梦的内容
想到这个梦,我有哪些感受
哪些特殊情节给我带来特殊的感受
描述这种特殊的感受
这种感受让我的身体有怎样的变化
第六章 六欲与自在
欲望推动着我们
我们产生情绪,背后一定有欲望的动力。
当内在产生冲突时,内心是存在着两种相互对抗的欲望的。
欲望是一种生命力、一种生命的能量,同时也可能使我们受折磨。
我们可以保有欲望,同时不纵容,让欲望自然而然的来去,成为生活中的推动力。
食欲
食欲是最基础的欲望。
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口欲期与成年后的食欲息息相关。
用正念的方式吃,有利于我们理解自己与食欲之间的关系。
性欲
性欲有很强的生物学基础,跟我们的繁殖密切相关。
性欲有心理层面的属性,女性一般容易在性生活中收获融合的快乐,而男性容易在性欲中释放攻击性甚至支配欲。
融合感和毁灭感都伴有·自我感的短暂消失。
性欲也有社会层面的属性,宣扬欲望的释放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消费,使社会总资本增加。
如果只是单纯地使一种欲望充分张扬,会容易带来不平衡和冲突,使人不自在。
权力欲
我们可能会借由疾病而获取权力。
权力跟我们的安全感、归属感相关联,所以会有个人放权来成就集体的现象。
一个团体看起来没有权力、虚弱的人也很可能是最有权力的人。
我们不想被权力欲所控制,需要察觉哪些权力欲是被塑造的。对自己的欲望多一分了解,就更接近自在的状态。
联结欲
与人联结不代表脆弱,而是一种能力。
不仅是人类,所有生物都有联结的欲望。
我们同他人联结的原型,通常就是自己母亲联结。根据与母亲的早恋联结关系,产生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紊乱型依恋。
生活中的很多麻烦,其实根本就是与别人联结的麻烦,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对人际互动的态度。
分离欲
分离欲与联结欲是辩证统一的。有联结必有分离。这种欲望贯穿我们的一生。
从一出生开始,分裂也就开始了。
在人生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可以观察是不是分离欲对我们的影响。
如果恐惧分离,很可能难以进入人生下一阶段。
在晚年,我们更容易发现人生本就充满分离。
实际上死亡不是坏事,它的存在,也意味着分离的结束,某种意义上是完满人生必不可缺的。
无欲
无欲的情况下,不见得是我们达到了“无欲无求”的状态,很可能使我们害怕自己的欲望。
无欲的表现下,一般是欲望的蛰伏。
如果欲望不停的压抑,我们生命的自由度会越来越低。
我们可以留意一下,自己是不是过上了一个看似佛西实则干巴巴的生活。
“欲”火重生
我们可以借着欲望的力量重获自在。
欲望不是敌人,所有使我们苦的东西,其实也是无尽的宝藏。
我们可以通过欲望了解、探索自己的潜意识,看见自己的人生。
人内在各个部分,不协调会引发冲突。
欲望的自由来去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自己的人格,更丰富性、更动态性。
日常训练法
回看自己的人生轨迹
岁数
最明显的欲望
为了这个欲望我做了什么
用正念吃东西
食物
身体感受、反应
心灵的体会、感受
察觉自己想拥有的权力
对生活中哪些事情我有权力欲、控制欲,想拥有话语权
我对此欲望的思考
这种权力欲是为了自我实现还是实现别人的愿望
自己与别人交往时的态度
人际互动的对象
人际互动中,我渴望什么
我希望对方的态度是什么
第七章 心理困扰与自在
从心理问题中学会自在: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该怎么办
所谓心理问题,其实只是因为跟大多数人不同。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也不需要一直有追求跟别人保持一致。
心理问题的解决之道是“病瑜伽”,其要点在于和自己的心病和谐、合一。
把病看做事自己的一部分,更有利于我们从中认识自己,以获得长远的帮助。从这一点来看,越早发现自己的病越好。
与病和谐相处并从中学习,也是一种历练,能帮助哦我们呢迈向自在。
认识心理问题:ABCRS模型
一个便于理解心理的模型
A是情感 B是行为 C是认知 R是关系 S是系统
我们的情感、行为、认知会相互影响,而这三种及其影响都包含在关系之中,被关系所塑造。
心理咨询的一个要点就是和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此可以正向影响自己的情感、行为和认知。
系统可以说是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对前面四个因素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系统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增加关系网来局部改变系统;也可以尝试调整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
解决心理问题的三种方法
与问题对抗
致力于消除症状,但是当事人可能在潜意识里仍旧保留着这个病,在这种时候,仅仅对抗很难有真的疗愈效果。
与问题对话
致力于找到症结所在,以及症状要传递的关键信息。这样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真相,引导我们的生活。
消融问题
致力于消除问题与正常的二元对立面。我们不恐惧问题,也不贪恋某种所谓的幸福,这种对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保持欢迎的态度有利于我们获得更透彻的治愈。
自在四愿
愿你体验到你的存在,尊重自己,感受自己。
愿你体验到你存在的方方面面,你的生命可以很丰富,不仅是别人认可的方面,你的人生有多彩多元的方面。
愿你体验到更大的存在。这样,病痛也只是生命长河及大千世界中的一小部分。
愿你体验到与更大的存在的关联。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你在受着苦,这个世界上有人懂你的苦,苦你所苦,而且能在苦里看到光明并想把光明分享给你。
日常训练法
画出ABCRS模型,进一步分析
根据模型记录自己的心情档案
统计各个部分的频次